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5老子思想批判 >

第12部分

05老子思想批判-第12部分

小说: 05老子思想批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这是因为,举凡因民富、国强,兵广势众,而穷兵黩武,恃强凌弱,大兴杀伐者,就是一种违天道,积人怨,行不义的逆节之行。而违天道,积人怨,行不义的行为,其结果,则必将沿事物极反规律发展,到头来祸将及己,黄帝谓此为“自伐”之行。在《黄帝经·经法·亡论》中,他是这么说的:“用国而恃其强者,弱。兴兵失理,所伐不当,天降其殃:逆节不成,是谓失天;逆节果成,天将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至于“大杀服民,戮降人,刑无罪,祸皆反自及也”。 
  ————————— 
  ① ② ④ 《黄帝经·经法·君正》。 
  ③ 《黄帝经·经法·六分》。   
  黄帝对于战争分作三类:为利,行义,泄忿。指出,为利益而战者,事实上经由战争去夺利,首先就使自己陷入逆天、失理、不义的地位上,因此而积人怨于国之内外,由此必遭祸端。这就注定了为利而事实上得不到多少利益;凡为义者,战争一起,往往会由此而失初衷,滑向不断扩张与兼并的道路上去,最终导致众之所死、自己由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而由强变弱,甚或由此而遭别人趁势相攻以亡;至于那种为行忿而兴战争者,则往往因忿而失理智,忿不量力,行忿不成,而自取灭亡。 
  其论曰: 
  诸库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所谓为利者,见其国民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伐之。虽无大害,亦无大利焉;所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此)所谓义者,众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兼并,稀不自此始,鲜能终之:非心不恒也,穷而反矣;所谓行忿者,心虽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成功而无以求,即兼并始矣,非道也。①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② 
  (六) 贱身贵道观点 
  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③ 故,“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④反之,因嫌货财少,却落吃糟糠;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也是这个极反规律的作用所致。这就是黄帝所说的“祸福同道”之义。其关键,就是一个明道理而用之与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区别。顺逆之界,就是学道修身与不学道而任其本性的区别。 
  然而,老子对于黄帝治国的一系列哲学理论,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⑤一样的简单,哪有许多复杂的道理?老子的主张是走“小国寡民”的道路。 
  所谓“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不是让大国主动放弃领土,自己变成一个“小国”,因为那样的事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之策,就是要像厨师“烹小鲜”一样,将大国切割成菜丁一样的小块进行炒作,将人民分割、固定在一块块的“小国”之内,不让其流动,不让其做什么大的事业, 
  —————————— 
  ① 《黄帝经·十六经·本伐》。 
  ② 《黄帝经·称经》。 
  ③ 《黄帝经·经法·四度》。 
  ④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⑤ 《老子·第六十章》。   
  即使是天才,也不让他有任何用武之地,以免其心发狂,不安分守己。对此,老子是这么说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  
  其实,老子此说,也并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是按西周分封的一百多个小诸侯国而作论。言下之意,他认为周武王等统治者比轩辕黄帝要高明得多! 
  老子的这个“小国寡民”之策,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关键是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站在以国为私利,“治大国”为“保权位”的统治者立场上考虑问题,那么老子的主张也就有其一定的道理。谁都知道西周王朝建立不久,其政治就出现了腐败,如周穆王的游山玩水不问政事。到了周厉王之时,因暴虐、专利而国人怨恨,政局日衰。厉王以民怨之言为“谤王”,派大批暗监在全国进行察听、监视,一经发现就立即将发言者杀掉,直杀得全国上下笼罩着一种人们逡以忍受的恐怖气氛:人们行之于路,遇见了好友、熟人,绝对不敢相互打招呼,而只能以目光示意。至于周幽王,则更是昏庸到了只爱美女而以军政大权为儿戏的程度:为博爱妃褒姒一笑,不惜举烽火以戏弄诸侯为快意,并由此招致犬戎入侵,闹出个国土丧、都城毁、国库被掠一空,他自己也被乱军杀掉的结局。如此,于危难之中即帝位的周平王,不得不带着稀落的臣民迁都洛邑,自此史称东周。此后,周天子事实上已成为一具政治僵尸,根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但是,这种苟延残喘,也长达550多年,整个周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竟长达800余年,是统治国民最久的一个历史朝代。 
  ————————— 
  ① 《老子·第八十章》。   
  春秋时期以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各种乱象横生,争斗不息,但却始终难以得到解决。而这一切又无不与周 
  王朝建立之初,为使政权长久稳固所采取的分封诸侯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左传·昭公二八年》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雍也。”①再加上周所分封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后裔之诸侯国、以及周室异姓功臣的封国等,周初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约有一百四十多个。虽然,这些个封国,其后在有封、有夺、因故兼并之中大有削减,然至春秋之际,也还存在着齐、鲁、曹、宋、吴、越、许、蔡、郑、楚、秦、晋、卫、陈、燕、代、虞、虢、邢、莒等诸侯国林立的局面。这种诸侯分封的制度,同时起着既有利于产生政治腐败、又维系周王朝政权很难被推翻的双重作用。这就是: 
  在经济层面上,这些诸侯国由于周天子的土地封赏、自己的田产霸占、以及通过交易手段等途径,将原先的国有土地都集中到了自己及亲戚、臣属们的手里,这就形成了一大批新兴奴隶主贵族兼封建地主阶层。过去的土地国家公有制度早已被破坏殆尽而不复存在了,而大批丧失了土地的自耕农们沦为替地主耕作的农奴,受尽了社会的残酷剥削与压搾。即:这一时期的所谓庶民百姓,实际上都已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地主阶层的生活,要从他们身上剥下一层皮,诸侯国君、妃嫔、群臣、军队、门客、谋士们的生活之需,要从他们身上剥一层皮,当然,周天子及其妃、嫔、中央帝国的大臣、谋士等奢华生活,还要从他们身上剥下一层皮。是时的黎民百姓在这重重剥削之后,便一无所有,而只剩下一把骨头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由政治制度造成的、有法律保护的国政腐败。这也就是春秋之际到处发生奴隶起义、“国人暴动”的深刻历史原因。而这种政治腐败,又是在一种特定的政治制度之下,根本无法解决的。因为,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有着自己的政权与军队,什么地方一发生起义,很快就会被无情地镇压下去。正因为如此, 各诸侯国君等封建地主阶层并无任何危机之感,倒是由其时的政治腐败,而导演出了上下乱伦、相互谋陷、害贤灭族、卿大夫专权、围绕君权争夺的杀父弑君、兄弟相残等种种丑剧。掌权者糜烂的生活,作威作福的权力运用,又使得一些诸侯们必欲谋取更大的权力,占有更多的土地,统治更多的人民,乃至想通过兼并别国以壮大自己,以最终取周天子而代之。 
  —————————— 
  ① 《左传·僖公二四年》。   
  但是,在周朝的政治层面上,大量分封诸侯国的制度,使得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犬牙交错、互为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事实上很难做到迅速扩大势力,最终实现取代周天子的梦想。因为,任何一个诸侯国若敢公开起兵反对周天子,实行改朝换代之举,都会被周天子一道诏书,调集其周围各诸侯国起兵勤王而行剿灭;就是任何一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若对邻近的小诸侯国实行兼并,亦只能会给其它借机实现称霸的诸侯国提供一个“主持正义”的借口,动员起其他诸侯国,一窝蜂似地围攻上来,共同剿灭,并瓜分掉其国土。这也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强国,只能够做到假天子以令诸侯,浪一个“称霸”的名儿,而实际做不到一统神州,实现改朝换代的历史条件。就是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业已实际起不了什么控制天下局面的作用,但是这种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仍然对周天子这具政治僵尸起着一种实际上的维护作用: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敢冒险直接兴兵灭周,而只能伺机兼并其它所存在的诸侯国。因为,就连兼并他国事实上都很不易,任何一个诸侯国对他国的兼并之举,亦会受到被兼并者以美女联姻、以珠宝贿赂、以合纵联横、以说客离间等许多手段,联合起别的诸侯国进行抵御,挫而败之。这又是七国长期争雄的实际历史原因,也是周天子虽成为一个政治摆设之后,亦苟延到了八百余年历史的实际原因。 
  然而,如果要是站在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立场上看题,则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小国寡民”主张,则不啻为一剂毒药。 
  第一,它不利于社会变革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化的进程,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所以,《易》经就举黄帝、尧、舜精通道学理论,不断推动社会变革,而使民不倦的史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而走“小国寡民”的道路,就难以推行社会变革。周王朝自春秋起,为了进行社会变革,历经了五百多年的大小战争、社会动荡,死掉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浪费掉多少财力,才完成了一次社会政治体制上的变革。假如,没有西周分封百多个小诸侯国而阻碍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将长期诸国纷争之战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和平建设,则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第二,影响社会发展 
  不论古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是不变的。这就是,一个社会要想得到发展进步,就要不断地进行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流,以加速和优化各种人才、技术、物资、资金等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合理配置,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的文明进步。而走“小国寡民”道路,则恰好扼杀这一切社会交流。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销国的自我封闭政策,不与世界各国进行科学技术交流,是我们国家衰落到被动挨打的重要根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具有有效管理的中央人民政府,但由于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乡村户口的公民不能进城居住与劳动。省与省之间有户籍与“地方粮票”限制,而难有人员往来与人才流通。各个地方自成一体,在建设上搞“小而全”,重复建设浪费掉很多金钱与资源。这种“画地为牢”式的管理,就客观上限制了人才、资金、资源、信息、物流、技术等各个方面、各种层面的合理流通与优化配置……其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体制给国家建设造成的损失,同样是难以估算的。 
  第三,“小国寡民”的道路,只能使人民贫穷 
  一个社会,限制了人才、人力、物资、矿产等资源的各方面交流,社会就难发展,人民就必然贫穷。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在,流行的一句“要想富,先修路”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老子谈到他的“小国寡民”主张时,所描绘的什么“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说轻了,是不懂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主观唯心论。说重点,是为封建统治者“保权位”,出谋划策而故意欺骗人民的一种谎言。因为“小国寡民”限制了人才、人力、物资的社会交流,就没有了市场这种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调节、配置、重新优化与组合,从而有效提升生产能力的重要机制。没有了社会各种资源交流、重新组合与配置的市场,也就没有了市场竞争,没有社会竞争,生产能力就不能够提高。而失去生产能力提升与竞争机制的“小国寡民”,就成了不能进步、失去活力的一潭死水,就会是永远处在穷困之中。所以,老子的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过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总之,老子鼓吹的“小国寡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思想,就是一种逆人类社会历发展历史潮流而动,反对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能提倡的。因为,只要不是提倡崇尚迷信思想,只要是稍微具有一点社会常识,就会认识到:提倡走“小国寡民”道路,进行画地为牢式的行政管理,“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有文字而不使,“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最终达到一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就是一种反科学、反进步的思想,而毫无“高级智慧”、“人生智慧”、“国际性的智慧”、“有意义的现代启示”可言,而是有害于改革开放,有害于中华民族历史复兴,有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错误思想。当然,此亦无“哲学”可言,更不能不顾事实地将其思想捧之为“中国的哲学之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