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5老子思想批判 >

第25部分

05老子思想批判-第25部分

小说: 05老子思想批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规律的称“我”与老子自吹而言“吾”之间,又来一个故意混淆其界限,以其有意的“混”,造成读者思维上的“昏”,在“尊道贵德”之中亦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崇拜了作者。 
  为什么这样?老子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 
  ① 《老子·第二十五章》。 
  ② 《老子·第六十七章》。 
  ③ 《老子·第七十章》。                    
第五节 用故弄玄虚之法加强其神秘色彩 
  《老子》一书,虽然其全篇都强调恬淡为上、淡泊名利、见素抱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但这些都不过是说给别人听的。而老子自己则是耍尽了花招,文风不正。谈朴素的哲学道理则故弄玄虚,自吹自擂,神神鬼鬼,搞得一片神秘色彩,就是其突出的特点。本节就此举例略做分析: 
  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从妙之门。(一章)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名词“道”,指的就是客观自然规律。客观自然规律,依存于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是由事物的性质、变化条件所决定的。它的“无”并不等于客观中不存在。除了老子之外,中国古代典籍介绍它的特点,都是以“无形”来形容其抽象性,很少有人说它是“无”的。老子为了故弄玄虚,就故意玩弄文字游戏,一开始就言:道,是可以说道的,但却不是平常的道理。其名,也可以名之,但却不是平常事物的名称。这开头几句,虽然已近似于绕口令,但还没有说错。接下来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开始有些离谱了:客观自然规律与物质存在共始终,它并不会依人们的认识与否为转移,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它就是化生万物之母了,而人类认识到它的存在,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到文明时代的事,客观自然规律当然不会是人类认识了它,并在哲学研究与理论上给其命以一定的称谓,它才开始成为“万物之母”的。所以,老子的这一段论述,从“无名”与“有名”开始,就已成为非常错误的说法了;接下来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从妙之门。”就是毫无哲理意义的故弄玄虚: 
  “道”不论人们认识与不认识,不论其有名与无名,它都是“道”,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变化规律。如何三变两变就又成了“此两者”了呢?除了老子之外,在老子之前,从未有过哲学家将“道”称之为“玄”的。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就是“神道设教,以愚百姓”的一种离经叛道奇说。 
  例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这一段话,老子仍然是以“道”的无形、无象搞文字游戏,一会变一为三,一会儿又混三为一,就象变魔术,还是在搞“玄之又玄”的把戏,一定要把读者的思想搞糊涂了,然后趁人糊涂而兜售其谬理。果然,绕了一阵弯子,就说开了高深莫测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说这是一个“道纪”! 
  道无古今,言道有“古”有“今”,就是一种屁话,还有什么“道纪”!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之总称。“纪”为头绪,如纲纪;又作治理解,作法度言,同于“律”,没有谈到“道”的各种规律性体现,也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明确含义界定,光谈其一个无形,又何以“纪”言? 
  例三:古之善为道①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一段话,并未谈出任何的“道理”,也就是哲学理论。反而又是以“道”的客观体现而神话“善为道者”。究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神化自己而已。但这种文字游戏,客观上则形成了一种“道不可知论”的宣扬。老子讲愚民,他自己就身体而力行。对于“道”的神秘化,目的是为神化“为道者”。神化“为道者”,最终则是为神化自己。所以,老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吹,在他的书中,似乎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的一系列自我吹嘘。 
  例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 
  这一段话中,包含了四个内容:第一,宣布“道”是由他发现和命名的;第二,由“道”名等于“大”,“大”又等于“逝”,  
  ————————— 
  ① 今通行本为“士”字,误;郭店楚简为“道”字,对。 
  ② 《老子·第二十五章》。   
  “逝”又等于“远”,远则等于“反”,为他机械、随意曲解道学理论,为其“愚民”之说提供所谓的“理论”依据;第三,由谈道之“大”,不用任何理论、事实为依据地直命“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以此赤裸裸地直接美化帝王;第四,以根本不符合哲理的直命推导之法,达到“人”要法以“无为”的一种结论。 
  以上这四项内容,没有一项有道理。亦就是说,没有一项是具有科学的哲理意义,而纯属扯谎与诡辩: 
  第一,中国古典哲学在古代一直称之曰“道”,此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一章中介绍到的那样,它源自伏牺八卦卦画所传,其产生于中国尚未全面进入以农业种植经济生产为特点的时代以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农氏”历史时代之前,距今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之久的历史。此后,“神农氏”历史时期开始有文字产生使用,就会有人在学习之中为便于记忆,而给这一套特殊的图案画注以文字,有文字即为“书”,这就是史传之《连山》易的出现。今之考古发现的文字材料亦证明,中国的文字产生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历史上。到了黄帝时期,已有统一使用的规范性文字可以述史记事,且由于农业种植经济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以畜牧经济生产时代的“以山地为生存根本”的历史观念,因而重撰经文,改原六十四卦以《根》卦为首而成以《舆》(《周易》更名曰“坤”)卦为首卦,这就是史传之《归藏》易的问世。商末,诸侯西伯研究以六十四卦卦画为占卜工具,至周初,姬旦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更改大量卦名,删改经文,而有《周易》,并正式颁布法令以《连山》、《归藏》、《周易》为占卜用书。但姬旦并未、也难以将《易》经谈哲学道理的文字全部删除干净,历经三千年至今,其中“伏牺作八卦”的记载仍在,其“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易》与天地准”等大量哲学理论语言尚存;更何况,老子本人就是抄袭《黄帝经·道原经》之辞而撰《道德经》,反对黄帝以法治国的一系列哲学思想理论的。老子竟敢宣称“道”是他发现和命称的,这种吹破大天的扯谎行为,实在是一种不知羞耻的行径! 
  第二,老子关于“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推导,没有任何哲理依据,不具有逻辑性: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之中,“道”等同于“太极”。“太极”是一个形容性的词,以言“道”之无大无小,其大,可以大到无极无限,也就是“至大无外”。其小,亦可小到无极无限,也就是“至小无内”。但这种称谓只在论述“道”普遍存在于宇宙、大地、人类社会等万事万物之中时才用。一般情况下,是并不称“道”曰“太极”的。而老子关于“道 大 逝 远 反”的推导,就是一种既没有任何哲学理论依据,也不符合文字字义,更无逻辑所言的瞎掰: 
  道,在甲骨文中分别作“ 、 、 ”形,唐兰先生认为此是“还之本字”①,我以为,对此字的认识还可以进行讨论。 
  首先,从字形及其在历史的演变上说,甲骨文中的“ ”字应释作“道”字,而不应释“还”。因为,在其后的金石文字中,“道”字之形为“ ”②、为“ ”③。稍后,此字又一分为二:以“ ”为“道”,以“ ”作“导”④。小篆中的“道” 字 
  ————————— 
  ① 《天壤阁文存》。 
  ② 貉子卣。 
  ③ 散氏盘。 
  ④    石鼓文。   
  书作“ ”、“导”为“ ”。 
  而“还”字在甲骨文中则作“ ”①,金文分别作“ ”②“ ”③等。这在字形上区别清楚,与后世的字形组成要素是一致的。 
  其次,若从字义上进行分析,“道”与“还”这两个字,在其字形创造和所要表达的义理上,就更加明确无疑:甲骨文中的行字刻作“ ”,它是图形文字“ ”的一种刻写稍变,其义是以十字路口的图形示意为道路,会意为行路之行,在造有关于道路、行走之义的文字中用为偏旁;“ ”的眼睛之形为“目”字,用为观察之义以与其它单字合体成新造之字,可横书也可立写;“ 、 、 ”为“眉”字,与其它字合体造字中也省作“ ”;“ ”为“方”字,指方法、方向之义。如此;以“ 、 、 ”合体所造出的“ ”字,其表意即为:用目仔细观察像道路一样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所以,此字就是道学之“道”字,到了金文阶段,此字又分出了一个“导”字,道字去“方”加足形“ ”强调了行动之义。导字则换之以“手”形“ ”而作“ ”,表明了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开导、教导、指导别人。 
  而“ ”字中的“ ”是“ ”字的横书,它以用线串珠玉之形为形,即今之“丰”字;其中的“ ”是依衣襟之形而造,即今天的“作”字。“ ”字才是“还”字,它是以行路的“行”示义,依佩载于衣服上的玉环之“ ”形音,而作回还之还字。—————————— 
  ① 《前》六·二三·二。 
  ② 免簋二。 
  ③    散氏盘。   
  在金石文字时期,“ ”字中的“ ”字就变作“ ”;而后世以“ ”形音的字很多,如:擐、寰、圜、鬟、寰、缳、懁、澴等字。 
  我们从中国的甲骨文研究中,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产生在中国文字之前的历史上。因此,不仅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中所有的字,在甲骨文中都有,其形音、示义准确无误,而且与中国古典哲学有关的文字,也都齐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文字的创造是在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后,这就使得中国文字创造过程的本身,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中国文字中不仅一些表义抽象的文字造得形音、示义确切,也使中国文字极具偏旁部首的规律性,更含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这就使中文及汉语具有了博大精深、言简意赅的突出特点。 
  中国古典哲学称作“道”,由此,而将一定的规律、思想、方法、法律、法则都统称之为“道”。称道学理论为“道理”;讨论问题谓之“论道”;用心体会哲理并融会贯通命之曰“悟道”;学道而有所心得便体现为“道德”;将以法治国者称作“执道者”;评论治国者的政绩,就论之以“有道”或“无道”…… 
  “大”字是与“小”相对事物形容用字,具有“巨”、“广”、“长”的意义,可见,这同指为规律、思想、方法、法律、法则、道德之义是划不上等号的。 
  逝,字义为流去,过去,具有消失的意义,所以,人死也谓之逝世。这又同“巨”、“大”、“长”的意义有什么关联呢? 
  远字,是与近相反意义的表述用字,它可以用以指距离、时间、两事或两物之间的相差,这又同“流去”“过去”具有“消失”之义毫不相干! 
  反,义为翻转,违背,与正相对,也同返字字义,如反归。这又同“远”字字义牵扯不上。 
  老子这种毫无哲理与逻辑性的瞎推理,事实上是不要任何根据而随意性很强的诡辩,究其目的,只是为其机械地、随意地冒用“物极必反”规律,以作“理论上的一个铺垫。 
  例五: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此段自我吹嘘,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违背客观规律的胡吹!迄今为止,我们并未见到过老子还有别的著作。那么,既然是老子第一个发现了“道”,并为之命名,其在写作之中,自然是书尚未成之际。书尚未成,就还没有传播于世上。如此,世人也还处于“不知道”的状态之下,何来“天下皆谓我道大”之语?若由老子所说的“天下皆谓我道大”之语而遍查古籍,却同样也见不到春秋时期谁夸其“道大”的记载。这,不又是一种吹牛撒谎而毫不知耻的行为么?至于老子的所谓“三宝”,一是慈如何能勇,俭如何能广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老子自己也没有说道清楚,此论也仍然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至于“天将救之”之类,更是典型的“神道”之语,信乎? 
  老子自吹之语甚多,我们姑且再摘录一些如下,“欲以观其妙”: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