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康震-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捎谀甏迷叮赡苌⒁帕恕⑸⑹Я耍蔷臀颐窍衷谒吹降恼庖坏愕悖颐蔷湍艹浞值馗芯醯剿嵌杂谧约赫飧鑫奈锏闹堪颓苛业脑鹑涡摹!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当中说,这本《神妙帖》字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的时候花了二十万买的,那么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她刚刚逃出来乘船南下过镇江的时候,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这幅字帖,躲过了强盗的抢掠。所以他说,这幅字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他讲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经历,但是由神妙帖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她虽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文物保护下来,但尽到一个弱女子所能尽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画外音: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赵明诚在淄州做知州的时候他不就是到处寻访字画儿吗,你想现在都什么节骨眼上了,朝廷都让你做江宁知府,那不是一般的期许,他这个注意力就是还是永远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边。说来其实非常可笑,想当初年轻的时候没钱,我们讲过他跟李清照到当铺里边把自己的衣服典当掉,然后呢,买这个字画,有一次碰到一幅很好的字画买不起嘛,看了两个晚上又给人家还了,这是年轻的时候。到了后来做了官有了俸禄了,就把这个俸禄除了吃饭、穿衣服必须之外,全部都用来买了文物。现在不一样了,东南重镇的郡守,四品大员,可能有点儿不太想花钱了,有时候啊就仗着自己是高官,文物收藏界的大腕儿,老着脸皮呀,就把一些字画留下来了。他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伋,这谢伋手中有一幅画儿,叫《萧翼赚兰亭图》,写的是当时这个萧翼怎么从朋友的手中把《兰亭集序》这个字给骗出来的,就是画的是这个故事。谢伋人家带着这个图路过江宁,给他看,一起欣赏,他可能就给人家说这个太好了,留在家里头我好好欣赏欣赏,一留二留三留的,留得就没回音了。他原来的好习惯是在家里看上两个晚上,实在没钱,第二天赶紧还,现在好家伙,他是江宁知府,你能到他们家说是你看完了没有,我明天还要回家呢,你给我带上。就留下来了,这是赵明诚。
那么李清照呢?是不是还是一边烹茶,一边欣赏字画呢,还是不是保持着以前那样一种很清淡的、很高雅的生活状态呢?我们说显然不是。其实啊,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边,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首先是国都被攻破。第二,国家灭亡。第三,他们在青州的文物全部被毁。第四,他们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以前她的生活是很安定的,很富足的,是非常有品位的,现在颠沛流离来到了江宁,来到了南京,错认他乡是故乡,那么这样一种颠沛流离的他乡的感觉,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诗人、文学家来讲,那是非常痛苦的。
宋代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第八卷中记载: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呢?从这一段的记载里边看得出来,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很不愉快。每次到了下大雪的时候,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实际上就是登到高楼上远望来作诗。每次写了诗之后还要邀请她的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唱和,“明诚每苦之也”赵明诚为这个事儿很苦恼。
为什么呢?我想肯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毕竟他是江宁知府,有很多的政务要处理,他不可能每次在邀请的时候他都必须得去,他觉得这个时间抽不出来,可能第一很苦恼。第二,就是时间抽出来了,下了大雪了,李清照把诗作出来了,赵明诚能不能和上这个诗,也是一个问题,他才华不及他的夫人,所以这可能也是“苦之”。第三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才华来写诗,还要陪着她登到楼上去,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很理解他夫人这个时候的苦恼,他愿意陪着她登到楼上去,听她读她所写的诗。
所以历史上的一些材料,我们去理解它的时候,一定要品味它内在的含义,看上去是“每苦之”,如果他压根儿都不去,他苦什么呀?你叫我去,我就不去,是吧,我一个月去一次就行了,一下大雪你就登到那楼上去写诗,又知道我没你写得好,是不是?他说“每苦之”就是说他陪着她去了,他为这个事而感到有点困惑,有点不情愿,但是他还是去了。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在大雪天上到江宁的城楼上去写诗,肯定不可能再写那些踏雪寻梅的诗了,家庭和国家的变故在她的思想情感上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画外音: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金国军队,主要还在华北、中原地区,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康震:
那么,她踏着雪登到城楼上,都写了哪些词句呢?比如这首临江仙,她写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你不是以为她踏雪寻梅呢吗,她说了,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雪下得越大,我的心情越难过。现在正是江宁的初春时节,我们知道,南方的春天莺飞草长,那是非常美丽的。
但是春天虽然到了,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觉得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地衰老。
“人老建康城。”
回想起以前很多的美好的时光,现在早已经是烟消云散,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试灯”,实际上是说欣赏什么呢?花灯,我看着这个花灯啊,心里边就不高兴,没有这个心思。我看着这个洁白的雪,本来是很洁白的,非常晶莹剔透的雪花,但是我也没有心思去欣赏它。
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说你一个江宁知府的官太太,你有什么“人老建康城”的?你不是很青春得意吗?不是很春风得意吗?按道理你不应该心情不好才对;你应该心情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宵花灯的时节。
那么,这首《临江仙》就是一首表达不平则鸣的作品。
她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春天虽然来到建康城了,可是我却人老在建康城,看来她对建康城的春天一点儿都不感冒,甚至有些埋怨,因为是这座建康城让我衰老。为什么呢?建康城让我衰老的不只是我的容颜,还有我那颗本来很安静的、很恬静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都是北方的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我平静的生活。我为什么来到建康城,还不就是因为我在我的家乡生活不下去了,我才到的建康城吗?他为什么能够做建康知府呢?难道不是因为你在北方无法做官了,才去做的建康知府吗?所以目光短浅的人,不关痛痒的人,他才会为这个建康知府而欢欣雀跃。但是对于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非常敏锐,而且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讲,无论是建康知府,还是这座春天已经来到的建康城,都只能让她更加地伤心,更加地憔悴,更加地凋零,更加地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
所以下了雪,让她感到心灵更加地冰冷。以前我们讲过李清照是很喜欢写梅花的,一下雪之后,她就会踏雪寻梅,但现在她找不到梅花,找到的只是已经凋零和衰老的心灵。
她说“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灯点得越亮,只能照见我憔悴的容颜;雪下得越大,只能让我更加地感到无家可归的寒冷。所以我们说,这一切本来是春天、花灯、晶莹的雪,在原来李清照的眼里都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激发她情思的事物,现在全部都成了国破和家亡的标志。
所以我们说啊,你读李清照的词,你别老就是说优美啊、非常地贴切啊、非常地形象,你得读那个词人背后的心情。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广为人们所吟诵,广为人们所熟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但写得很优美,艺术的品位很高,而且在它的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内涵,这是一般的二流和三流的作家很难达到的。
所以我们说,在这首《临江仙》的词里边,她表达了一种不平的鸣声,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很独特。这个声音,和以前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个李清照有多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变故而造成的。
画外音: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康震:
那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问,在江宁知府这个任上,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故呢?这些巨大的变故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沉重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雪上加霜》。谢谢!
下集预告:
饱受战乱之苦的李清照来到江宁之后,她的身边竟然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带给她极大的痛苦与无奈,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他又究竟做出了什么事情让李清照如此痛苦,而接下来李清照面对的一件足以改变她命运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六、雪上加霜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李清照历经磨难,辗转来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身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会以怎样的笔触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怀?是含蓄伤感,还是金刚怒目?而在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李清照的生活还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六集《雪上加霜》敬请关注。
康震:
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不对?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定论,认为她不过是一介女子,不过是吟风弄月,不过是儿女情长。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写下重重的一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一般给你显示不出来的,她没有到关键的时刻,你看不出她那个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她不但有雄壮之气,而且有非凡的历史的洞察力。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她简直就是针对杜牧的那首诗而写的,杜牧的诗怎么说的呢?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意思是说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料的,不要因为一次的胜败,就灰心丧气。杜牧特别提到一个词,叫“包羞忍耻”,方为男儿本色,什么叫包羞忍耻,就是说你要象韩信一样,甘受胯下之辱,用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的羞辱,小不忍则乱大谋嘛,就是说不要再顾及什么脸面,你只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取得最后的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就是逃跑,或者怎么样都无所谓,你依然是英雄。
李清照不一样,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他虽然有退路,但他不走退路,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虽然可以包羞忍耻,但他依然自刎而死,虽然我们说,项羽到底能不能过江东,过了江东会怎么样,不过江东又会怎么样,这要留给历史学家们去精细地考究,去评判,这不是我们的重心,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到底怎样的表现才是英雄。在杜牧看来,什么是英雄呢?能屈能伸,审时度势,善于判断,而且谋划好东山再起,这是英雄;在李清照来看,是士可杀,不可辱,我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是李清照的什么呢,英雄观。
你现在不能说,是杜牧对,李清照不对,谁对谁错,他们两个这个说法,按道理来讲,平心而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诗歌的气势上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显然更具有一种雄壮、悲壮的感受。
画外音:《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画外音: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