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生存: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 25年生存发展历程 >

第9部分

生存: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 25年生存发展历程-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织,恐怕不是那些在政府民政部门注册的组织,而是不在册的所谓“同乡联谊会”、 “同学会”、“校友会”、“战友会”等等。在社会运转中,这些不在册的“同乡联谊 会”、“同学会”、“校友会”是张力性很大的组织,在这个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交易 成本相比较于组织之外不仅低,而且效率比较高。
  中国经济改革是从中国的家庭——广大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 中国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家致富”的欲望,其结果是一举解决了困扰中国近、现代历届 政府的中国人吃饭问题。
  这些年,中国市场上家族企业和所谓“民营企业”(我认为这是以准家族关系组织的家族企 业 ),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一种巨大的、非常具有活力的经济力量,同样不 难 理解。
  亲情、忍让、谦和、默契及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减少和降低为交易而付出的“组织费用 ”和 “制度成本”。因此,如今许多成功的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曾或多或少地借助过这种形 式 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
  我们看看中国的经济神话,或者说是中国梦想。如果要在中国市场经济二十年发展的历 程中评选出靠市场的力量创造出的中国神话的话,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他的吉利集团无 疑是个毫不逊色于美国财富神话的中国财富神话。
  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可能没有几个不知道这个言辞激烈,恳求政府主管官员“请给我们一次 失败的机会吧”,一心“要为中国老百姓造汽车”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
  “吉利”是李书福四兄弟共同创业实现的,是个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在李书芳、李 书兵、李书福、李书通四兄弟的共同努力下,“吉利”这个小五金的作坊式企业得以蜕变、 壮大。在 这个过程中,李书福逐渐成为企业的领导。连四兄弟也根本没想到“吉利”用十几年时间 变成了个资产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
  李书福曾对媒体说:刚创业时,家族是我巨大的后盾。二十岁出头我开始创业,那时谁也不认识我,最 能 支持我 的也就是我的哥哥、弟弟了。我在海南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哥哥我要生产摩托车,我哥哥有 所犹豫,但是他觉得这是对的;我弟弟生产铝合金搞得一塌糊涂,我首先劝说弟弟和我一起 生产摩托车,他吓了一跳,说这个东西太难。后来我跟一些朋友商量也没有支持我的。不过 哥哥绝对支持我,短短一年左右,我们就生产出了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 中国许多企业差不多都是这样开始创业的。
  家,以及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维系的家族、同乡,是中国人的主要社会基础。在中国的乡村 政 治中,血缘和地缘关系是维系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 国家,血缘和地缘的凝聚力是非常强大的。这种文化的积淀和影响,渗透到华人生活的方方 面面,必然也影响到中国企业制度的建设。
  用历史的眼光看,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凌驾于家庭之上,但所有的组织都没有 使家庭解散,而所有的组织的可靠性都远逊于家庭。在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洪 秀全开始是取消家庭,结果到后期这成了“天国兄弟姐妹”与天王离心离德的原因之一。中 国二十年来经济起飞,起点是从“家庭承包”开始的。而制约了中国农村经济的“人民公社 运 动”终于在“家庭承包”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下寿终正寝。
  市场经济是以充分体现个人能力、个人价值为前提的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家族企业, 尤其是创业企业的家族化,是个普遍现象。这也是资本在市场配置中对“家族”的必然选择 ,同世界上 所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创业故事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据调查,在当今世界上,家族企业仍是 最普遍和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在美国约有9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在英国有70%的企 业为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据美国哈佛大学 家族公司研究 所的调查,家族控制企业对美国新增岗位的贡献率达78%,占美国雇员人数的60%,占美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50%。在中国的台湾地区,除部分公营企业外,其他几乎都属于家族企业。世 界各国的大企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家族企业,例如,美国《财富》杂志2003年所列500 家大型 企业中,有176家为家族企业;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的企业仍为家族所控 制。一些“家族企业”之外的企业,其初期也是家族创业,例如:世界著名通讯社路透社。 120年前,法国青年路透先生只身来到英国伦敦,创办了以自己名字为标志的“路透社”。 经过几代人的演变,到今天,路透家族几乎已经没有路透的股份。但谁也不可否认的是,这 个世界最大的以金融服务为主的通讯社,是靠家族起家的。
  中国家族企业,从社会角度说,我认为至少还有50年,也就是两代人的发展时间。
  从另一个角度看,“家”也是许多组织在处理内部关系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运作非常 好的企业,都在极力把自己的企业办成一个具有“家”的内聚力的组织。
  联想老总柳传志就说,要“把联想办成不是家族的家族企业”,日本松下电器的创业者要 “把松下办成一个所有员工认可的‘家’”。
  具有“家”的文化特征,是企业追求的一种境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欧洲的企 业家和企业管理学家在惊叹日本经济奇迹的同时,下很大力气解剖这个国家的企业为什么能 够 创造这样的奇迹,结论让美国和欧洲的企业管理学家非常吃惊:不是设备、技术这些硬件, 而是文化这个软件。
  2002年全球优秀家族企业排行榜公 司家 族国 家年销售额亿美元 1沃尔玛沃顿美国2178 2福特汽车福特美国1624 3三星集团李氏韩国987 4LG集团KOO韩国810 5家乐福福得来法国616 6IFI LSLITULO阿亚里意大利592 7菲亚特阿亚里意大利547 8卡吉尔卡吉尔?麦克米兰美国508 9标志雪铁龙标志法国458 10科奇实业科奇美国400 资料来源:美《家族企业》杂志2003年2期样本企业中的家族性质企业中国本土企业性 质国 外 企 业性 质 (01)联想集团(01)IBM家族 (02)海尔集团(02)惠普 (03)长虹电子集团公司(03)通用电器GE (04)格兰仕公司家族(04)摩托罗拉 (05)希望集团家族(05)杜邦家族 (06)万通集团(06)宝洁 (07)万向集团家族(07)可口可乐 (08)中国吉利集团家族(08)沃尔玛家族 (09)华为家族(09)麦当劳 (10)万科企业(10)星巴克咖啡 (11)力帆集团家族(11)诺基亚 (12)蒙牛乳业(12)雀巢咖啡家族 (13)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家族(13)马士基海运家族 (14)COSCO(14)索尼电器家族 (15)中国海运集装箱公司(15)松下电器家族 (16)台湾宏碁家族(16)八佰伴家族 (17)永和大王(台湾)家族 (18)顶新国际(台湾)家族 (19)正泰企业集团家族 (20)浙江娃哈哈 由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特殊凝聚力,以及家庭家族成员为家族事业的自我牺牲精神,企 业 能够极大地降低内部监督成本,从组织形态上使并不具现代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具有顽强的 生命力。当然,华人家族企业并不是以孤立的原子状态存在并开展交易和竞争的,中国人“ 家”的概念 具有伸缩性,使得华人家族企业融合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及由此达到的成长空间是其他文明 中 的家族企业所难以比拟的。家族企业“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物”,中国家族企业是个多层面 复 杂的企业组织,这种多层面结构有个成长过程,而且是个与社会资本融合的非常复杂的过程 。
  我们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组织成长中也能得到启示。在军队,最常用的政治工作用语是: 革命大家庭。从横向上看,“爱连如家”、“爱哨如家”、“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 ”,是在军队最常听到的口号;从纵向上看,军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 把军队变成一个“大家庭”、“大学校”,是他的创始人毛泽东用很大精力在军队的组织建 设上强调的重要内容,而这种努力在高层的表现,就保证了党和军队的团结和统一。
  方太董事长茅理翔说“要淡化家族制”。但他同时认为,把班交给儿子是最好的 选择。他们说:“在中国信用缺失的经济环境中,要让那些创业者把经过多年拼搏创造出来 的财富交给别人去打理,没有几个人放心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况且目前国内职业经理制 度尚未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外聘经理难度较大,还是觉得儿子比较放心。”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是个比较典型的家族制企业,公司创业者和当前(截止到2003年9月) 三位掌权老总都是茅家人。但是,方太所有中层干部却没有一个是茅家亲属。我认为,即使 是家族制企业,也要明晰产权。那么,产权如何明晰?茅理翔有个理论叫“口袋论”, 就是最好把钱放在一个口袋里,否则会给企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最终导致家族和 企业的分裂。茅理翔认为,造成家族企业短 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认为,首先,企业在创业初期,必须要用家族制;其次,企业在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淡化家族制;第三,在中国目前阶段,要完全取消家族制还不可能 ,因为中国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还没有形成。在实践中,茅理翔与他的儿子约定不再启用 家族成员进入公司管理层,并将其惟一的女儿排除在方太公司的管理层之外,只让女儿持股 ,不让她参与经营,但是确保将公司高层决策权完全控制在家族核心人员手中。
  我们从中国的家与国谈到家族与企业,再反过来谈企业与家,目的是想 探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背景的环境下,用何种方式组织建立的企业最有 效率,最具有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作为以家族企业形 式 创业的企业来说,通过怎样的形式把企业变大;另一个是,私营公司、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 以及在内部存在着股权多元化并已经在中国市场做大的企业,如何使企业内部具有“家”一 样的凝聚力量——这同样是企业持续经营的要素。
  这样看来,家与家族企业也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传统的国度中,不仅以家族为主要控股权的企业依然是中小企业的主体 ,而且在公共公司的治理中,企业依然需要建立具有“家”的特质的文化氛围。
  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家”,日本人经营的秘诀在于,把现代企业变成一个家族;而我 们现在则是将家族变成现代企业——这也许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
  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企业也如“家”。
  在企业的运转中,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公司政治”。这是全世界所有企业组织都面 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许多企业的生存危机,甚至倒闭皆源于“公司政治”这个杀手。
  由“公司政治”产生内耗,造成企业分裂甚或倒闭的案例比比皆是。就是在我们所选案例 企业中,万通、联想、长虹、华为等,在成长道路上均出现过由于“公司政治”而导致的 危机。
  “公司政治”在华人企业中负面影响更大。
  倡导家族企业,从另一个实际角度说,也是力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把“公司制度”不利 影响削弱到一定限度内。

三 “不可分国”与“家产均分”
  家族企业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为什么在华人社圈中,很难产生世界级的企业呢?
  这要从中国的“家”文化分析。
  我们中国人在传统习惯上总把“国”和“家”连起来用,称“国家”。但在实际中,“ 国” 和“家”是有区别的,这就像国家和政府不能等同一样。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 代”。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可以延续数百年,中间换几个、十几个皇帝,而我们所谓的 “家”(家族)却鲜有“富过三代”的望族。“富不过三代”,如果仅仅是中国人在子女教 育上的失误,又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还一代一代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仔细研究会发现,中国文化中的“国家”是个非常具有伸缩性的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 “国”、“家”常相连使用,但在实际的制度文化上,“国”与“家”是不一样的。讲究中 庸的儒家学说是个矛盾学说,在“国”与“家”问题上非常具有典型性。我们看,“国”一 当成立,可以换皇帝、换国号,但“国”本身是不能分的。即使在一“姓”天下中,老皇帝 (一般称先帝)驾崩,新皇帝即位,那些没有当选的皇子们是绝对不能在这个“国”中分一 块家产(国土)的。即使那些功盖当世的皇子们暂时到外面当了藩王,也避免不了被削藩的 结局。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中国两千年国家历史中一个主流,保证了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 中以“合”时为多。就是在分时,所有势力的努力方向几乎都是一个——大一统的“合”。 这 种结果的产生,从文化上说,有赖于中国延续两千余年,奠定了中国领土疆域,到清代发 展到极至的中国皇帝选拔制度——“国”的“法人”代表选拔制度。
  中国的皇帝选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暴力。一个家族、利益集团取代另一个家族和利益集 团(如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资本重组和企业兼并)。第二是公开设立储君(企业接班人)。 第三是遗诏。
  储君的确立,按中国的传统,是立贤不立长,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皇长子才能当皇帝。这 里面有三层意思:其一,并不是所有的皇长子都愿意当皇帝;其二,并不是所有皇长子适合 当皇帝;第三,并不是老皇帝都愿意传位于长子。这在中国历史上不乏例子。留遗诏的方式 ,我们所熟悉的是清康熙所立传位于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故事。无论是四子还是 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