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管理]联想局 >

第12部分

[管理]联想局-第12部分

小说: [管理]联想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想代理的那家香港公司,便是香港中银集团电脑部办的四维公司。“联想做IBM PC,但没有IBM代理资格,是通过关系从香港中银集团电脑部办的四维公司那里‘拿货’……在1985年,IBM代理就是钱。联想和四维的合作方式是:联想在国内为四维找客户,利润两家对半分。柳传志亲自负责这项业务。”[4]  
  多年后,联想在中国击溃IBM成为市场新的主人,柳传志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接触,碰巧其中一位高官便是IBM当年全美的第三把手。他告诉柳传志说1984年他来过中国:大概那个时候您还没有资格见到我。柳传志盯着他,很坦诚却又底气十足:“那当然,那当然,肯定是那样。”  
  柳传志第一次和IBM接触是作为香港四维公司代表参加IBM代理会,香港四维做IBM代理本来就没地位,他又只是其代表,更不被重视。柳传志记得那天他特意穿上父亲送他的老式西装,但是一整天他都坐在最后一排,没任何机会说话。那时联想还很小,日后的中国“IT教父”在IBM眼中根本不值一哂。  
  往来北京与香港的文件显示,联想与香港四维的合作并不愉快。有一次,联想在轻工业部捞到一个100台IBM电脑的大单子,联想代理这批电脑可赚4万美元;轻工业部又要联想提供全套的服务,联想又可从中赚到3万多美元。  
  4万美元代理利润按约定要与香港四维平分,但3万美元服务费则与香港四维毫无瓜葛。这些约定事先均已达成默契,只是没有立下明确字据。  
  柳传志他们没想到,正因为没有一张字据,麻烦事便接踵而至。四维是国营单位,一纸行政命令便中途更换了总经理,新上任的总经理不知道事先有所约定,业务结算时将3万美元服务费也给平分了,联想派人前去交涉,对方爱理不理。  
  万美元,对于联想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数目。金钱损失并不可怕,但想到3万美元挣得不容易,平白无故被人分去一半,柳传志大感伤心。他赶到深圳,要去与四维交涉。  
  在深圳,柳传志给香港四维公司写了一封信,“写到痛处,泪流满面”。那封信字字发自肺腑,真挚动人。可能是柳传志的这封信感动了香港四维新任总经理,没过几天,四维便从香港那边派人来解决此事。    
  联想和柳传志为赚钱付出太多。柳传志记得1985年的一天,他听说国家体委要购置14台IBM电脑,就立即找到对此事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国家体委器材处。器材处开头不同意把项目交给柳传志,但柳传志态度诚恳,又使出了他著名的“磨嘴皮子”功夫,磨了一整天,最终让对方点头同意。柳传志当时几乎乐坏了,他知道当时代理一台IBM电脑有5000多元的利润,14台电脑便是7万多元。    
  国家体委购买电脑的外汇存放于中国仪器进出口公司,按中国当日之政策,后者拥有从哪家公司购买这批机器的真正决定权。柳传志从国家体委获得首肯后,便直奔中国仪器进出口公司。在那里,日后的“中国IT教父”遭一位最底层业务人员的盘诘:“我们有自己的进货渠道,这批机器凭什么给你做?”  
  柳传志知道轻重,忙向他耐心解释,说自己已得到国家体委首肯,说公司是科学院计算所所办,哪料这业务人员丝毫也不买他的账。听柳传志嗦了半天,他便冲柳传志嚷嚷:“你到底是计算所的?还是四维的?”  
  柳传志知道此时多说无益,“再说自己是计算所公司的就和代理IBM PC更搭不上界了”,于是便告诉那人自己是香港四维的代表。那人顿时异常得意:“四维的代表?那就是外商了,这个楼不准外商进,你给我出去!”房间里有很多人,他们都带着嘲弄的眼光看着他,他尴尬异常,不声不响地从房间里退了出去。  
  走出中国仪器进出口公司大门,柳传志内心极不舒服。公司很小,也四处碰壁,但他还从来未曾遭遇这样的污辱。不过片刻之后,他便“找到了安慰自己的理由——‘我不跟他一般见识’”。    
历史从侧面进出(4)    
  不跟这目光短浅的人一般见识,但生意还是要努力去做。他最后找到了此人的同学为他说好话,最后终于做成了这单生意。多年后,想起自己是做小买卖出身的柳传志多次回忆这段往事,每次都唏嘘感慨。  
  很多人今天诘责联想,有时难免会令柳传志委屈。他记得自己第一次求人送礼时,都不知道该怎样敲门,怎样开口说第一句话。他有时会想:当初受到那么多委屈到底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远大理想,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打开通往香港的那扇门  
  1985年,柳传志第一次去香港。那时候的香港在内地人眼中,与美国的硅谷没有什么区别。殖民地的香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快速的变幻让柳传志目不暇接,有人形容说,“柳传志第一次去香港,比现在中关村小老板去硅谷还寒酸。”  
  柳传志很寒酸,联想还很小,他没什么钱,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服装。他只是一个平凡却又充满雄心壮志的人,不甘被庸常生活埋没。“能走就走,不能走,柳传志就坐电车,电车六毛钱,汽车要一元钱,地铁太贵,柳传志一次没坐过。”  
  在香港,柳传志看了吕谭平的公司,当时吕谭平的导远公司也就十几个人,有个自己的货场,公司虽然不大,但“像个办公司的样子。”[5]  
  在去香港之前,柳传志便已与导远公司总经理吕谭平见了一面。1985年下半年,张祖祥与导远公司谈一个网卡产品的项目合作时,在北京民族饭店见到了导远副总经理吴礼益。后来吕谭平来北京时想见柳传志一面,张祖祥问柳传志见不见,柳传志说当然要见。于是张祖祥牵线,他们忙里偷闲见了一面。    
  我们已无从想像当日他们吃饭聊天的场面,即使当事人自身也无法复原彼时彼刻的景象。但毋庸置疑,那一天的觥筹交错,宾主双方给彼此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好印象。虽然联想尚小,名气较“两通两海”要弱,但吕谭平觉得与柳传志颇谈得来。“可能都是搞技术的吧,”他说,“我和柳总都是单纯的工程师生意人。”  
  1985年的匆匆相逢无从断定柳传志和吕谭平是否一见倾心,也不能用来争辩他们如何切中肯綮地折服对方,赢得钦敬。迄今我们所知道的还不过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戏剧化外围,但其结果业已确定他们的合作将在炫人眼目的宏伟中收场,最终以喜剧的结尾写完一个大时代的注脚。  
  虽然有些猜测如今已无法证实,以仅有资料,我们也可断定:吕谭平不是一个杰出的生意人。他也是被命运不经意之间选中,扮演一个与他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在1980年代,他尚能执行命运安排的任务,待到联想壮大他便显得捉襟见肘了。  
  如果研究联想历史的人稍有想象力,即可闭目展现出一幅命运的图画,用以解释联想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之际的感觉和现实。柳传志与吕谭平的相逢无非是展开一个序幕,日后这两人将在联想的历史中长久地胶结,没有一方可以失去另一方,直到历史再次出现转圜关口。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19节                        
  《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19节  
作者: 迟宇宙             
  有时候我们可以将柳传志与吕谭平的故事形容为利益的选择,但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可描述为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贸易中的赢利为数几何虽然重要,有时却并非关键之选。  
  能够证实这种判断确切无讹的,是1986年4月柳传志从吕谭平那里拿到500台IBM电脑的代理权。他将给吕谭平的利润压低到5%,吕谭平认了。联想从吕谭平手中赚到了第一笔“大钱”。后来柳传志又与吕谭平做了一单50台兼容机生意,因为机器质量不好,柳传志找吕谭平换货,吕谭平二话没说就给换了。    
  吕谭平是否因他的豪爽和重然诺、讲信用而赢得了柳传志的信任?历史不容我们给出如此简单的结论。即在双方合作进入高潮之际,柳传志也不曾放弃同时与多家香港公司交易。他知道联想必须在香港拥有窗口,“在香港没有窗口的企业只能在中关村内倒来倒去,处在食物链的底层,永无出头之日。”[6]  
  但吕谭平最终赢得了柳传志的信任。柳传志知道“信用”对于相互的合作多么重要,他也知道那一单生意使吕谭平亏了很多钱。吕谭平同意给联想换机器时,他并未想到日后会与柳传志合办香港联想,但命运不经意之间回报了他的信用。  
  与香港人合作,柳传志遇到不少骗子,这使他建立的“香港窗口”广泛而脆弱,无从合理维持这庞杂繁芜的局面。通过无数矛盾与暧昧,气魄和胶结,吕谭平从骗子们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柳传志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不坏的未来。  
  对于柳传志来说,打开香港这扇门,就意味着联想在瞬间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曾经凝固的历史已开始向各个侧面进出。联想的历史只有到了此处,才开始变得有声有色,联想局只有发展到这里,才算开始了前戏。  
  从此联想在命运的征讨之中,渐渐树立了无上权威和无限骂名。现在,我们得回到从前,看那个叫倪光南的人是如何扮演一个联想历史中最离奇角色的。  
  【注释】    
  [1]《伊甸园之门》,莫里斯·迪克斯坦,美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2]《企业导师》,路晓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柳传志谈联想经验》,任新编著,线装书局,2003年4月第1版。    
历史从侧面进出(5)    
  [4]、[5]、[6]《知识英雄》,刘韧,重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一个离奇角色的到来(1)    
  倪光南是联想历史上最离奇的角色,他的出现为联想历史扯出另一条纠缠的线索。他一方面被恭维为理想主义者和技术先驱,甚至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科学领袖,另一方面又被指斥为联想历史的敌人、伪君子和莫名其妙的诬告者。好在我们研究联想历史,并非品评其功罪是非,而是以长时间、远视界的立场,归纳和演绎这个离奇人物为联想历史开启的种种线索。    
     一个离奇的角色  
  这个离奇人物1939年8月1日生于浙江镇海,1961年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后,就来到了中科院计算所。现存资料显示,他最初囿于家庭出身,生活和工作颇不顺利,但他的才华挽救了他的命运。  
  他从1974年开始参与研制的“111”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和手写文字识别机获得成功,赢得了奖赏。一篇报告文学形容他若沿着“课题—论文—成果—鉴定”道路走下去,也能博个成名成家。“而联想式汉字技术却就可能尘封在萌芽状态。”  
  倪光南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受聘于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他在那里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最新的微处理器技术和C语言。其后两年里,他还设计出了高性能图形显示系统样机,并开发出三维图形软件包。“他的成果已达到当时最先进的图形工作站水平,”威声在《联想之光》中写道,“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也是慧眼识英才,一再挽留他都被倪光南婉拒。他似乎感到实现自己计算机汉化夙愿的机遇就要到来,而且只有在生他养他的神州厚土才能产生这种机遇。”    
  柳传志后来曾评判说:“倪光南从加拿大归来,本可在计算所搞世界尖端的模式识别课题,来个‘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以博尊重。可倪光南却选择了最有应用价值和市场最急需的汉字处理技术。”  
  1979年,“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竺乃刚、倪光南和他们的研究组开发出了“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人看了上文就可以知道下文。既然计算机有智能,为什么不能让它像人一样产生联想,帮助人推断下文呢?”他说。于是,联想输入法就诞生了。  
  他们给一台大型机配上汉字显示器、键盘和打印机,让它来处理汉字。据说那时候倪光南经常拿光笔,一个偏旁、一个部首地用拼形方法给人表演汉字是怎样输入的。每当倪光南看到他的光笔输入“中”字后,“国”字就会自动联想出来待选,他就兴奋不已。  
  与他一起研究汉字输入的小组负责人竺乃刚不久后出了国,再未回来。共同的努力随即为倪光南一人独有。多年后,当倪光南被柳传志塑造为技术神,竺乃刚曾写回一封长信对联想的“造神运动”表示不满,说倪光南并非联想汉字输入的唯一创始人。他还提供了厚厚一套字库,意在说明汉字输入,至为重要的是字库本身。  
  被柳传志称为“假书呆子”的这个离奇人物,在联想成立后不久便开始以总工程师身份辅政。当日联想籍籍无名,如果倪光南能在此时振衰去弊,为联想觅到一个好的前景,他的功业便可被刮目相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旧交  
  1984年底,就在倪光南努力试图把LX80技术浓缩到一块汉卡上时,王树和、柳传志和张祖祥找到了他。威声在《联想之光》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地说:  
  “时代创造了联想集团,命运之神又安排倪光南加盟联想。    
  “……牵头组建公司的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早就看准了这群出类拔萃者中的顶尖人物倪光南。他时年45岁,已是计算所最年轻的‘正研’(注:事实并非如此,倪1986年才被评为正研)。”  
  柳传志与倪光南是旧交。倪光南有一次曾说起自己与三位联想创始人之间的关系:“我和张祖祥从1962年在119机一起倒班工作时就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了;和柳传志曾是1974至1975年‘五七干校’同学,又同在一个研究室,感情很好;王树和原在所业务处工作,是我的老上级,所以彼此之间都能充分信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