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是怎样炼成的-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永远不满足于现状(1)
浙商商道:
在浙商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喜欢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等不靠,相信市场,相信自己,因此浙商的自立性比较强。
――经济学家钟朋荣
浙商自白:
我的性格是永不满足。企业做好了想做大,做大了想做强。
――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士林
人的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最难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世界首富、华人首富,那么有钱了现在不是也在努力赚钱,比起他们来,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钱放在银行里为银行打工呢?”这是温州商人张涛妹的话。
温州人有句话叫做:“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马马虎虎,千万元才算起步。”
在温州,有这样浙商最开始的吃苦与务实精神是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当他们生活富裕起来后,当他们的事业有所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变得“不安分”起来,总想获得更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财富。这种精神就是浙商所表现出来的永远不满足现状的精神。
2000年,耀华集团兼并了合肥高压开关总厂,成为第一家进入安徽兼并国有企业的浙江民营企业。
亿元的承债兼并费用,连同改造及其他费用,总投入要2亿多元,这次兼并可不是一般的兼并,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在工厂尚未恢复生产时,讨债的法院传票便接连不断,合肥高压开关总厂原先的债主不断找上门来。但是,耀华集团董事长何建国并没有泄气。
在安徽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合肥高压开关厂终于顺利恢复了生产。何建国在生产中大胆推广温州的“计件制”,使工厂走上了正规生产之路。
但是,何建国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
2002年5月,何建国退出合肥高压开关厂的一线管理,而是让耀华集团副总裁郑松献担任总经理一职。
在郑松献把合肥高压开关厂的销售体制从“直销制”改为温州式“代理制”的同时,何建国却又接连做了几个“大手笔”。
2003年5月,耀华集团兼并了安庆变压器有限公司。
2003年6月,耀华集团兼并了广德电器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耀华集团兼并了安庆高压电器厂。
接着,安徽耀华科技工业园开工,耀华钢结构公司和安徽山元智能有限公司先后开业。
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耀华集团的前进步伐不断加快。耀华集团在安徽的这些投资都发展良好。在谈及耀华集团在安徽的发展前景时,董事长何建国坚定地表示:在安徽的企业群体将力争在5年左右时间内,达到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的目标。
福布斯新贵陈天桥说过,最初准备赚到一百万就罢手了,有了一百万之后,又将目标定为一千万,然后是一亿……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做大了。
精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良顺从一家乡办小厂开始创业,后来成立精功集团公司。目前,精功集团是一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16家控股、参股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外向型、跨区域的大型集团公司,构建成以机械制造、钢结构建筑、汽车制造、轻纺专业市场经营、现代物流为主业,绍兴黄酒、纺织、光电、房地产开发、进出口贸易为辅业的产业群。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企业家奉行的是这样一句名言:“成功之道,就是求索之道,致远之道。”
杭州大厦有限公司董事长楼金炎说:“我在国有企业工作了35年,在10个国有企业工作过。杭州大厦集团,是我工作的第10个国有企业,应该说这10个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归根结底,一是与时俱进,二是怕落后。”
“杭州大厦现在的净资产是亿元人民币,但是去年创造的税利是亿元人民币,今年最起码超过3亿元人民币。说到底,我们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创品牌上。我们经常自己觉得有一种落后感,总觉得还有哪些方面不够。杭州大厦这个企业不大,杭州这个地方也不大,但杭州大厦这个牌子还是比较大的。杭州大厦现在能有这么个水平,这么好的效益,这么好的品牌,跟整个浙江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浙商显然已经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人家都觉得只要跟浙江商人打交道,做生意肯定能够成功。我们确实也需要把我们浙商的牌子进一步打响,进一步提高我们浙商的整体素质,把我们浙江的精神更加精髓化,使我们浙江发展得更快。”
因为浙商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浙商才显示他们的能力,能够做别人不能做的事。
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士林说:“我的性格是永不满足。企业做好了想做大,做大了想做强。现在,升华在湖州算得上特大企业了,但与省里的大企业比,与鲁冠球的万向比也有距离。其实,做企业,最苦的也是因为永不满足,不断地自我加压。”
正泰集团南存辉说:“告诉你一个故事。我刚把企业做到1 000万的时候,参加市里、县里的会议,我总是在心里问:为什么不让我上去发言?可现在,企业规模到几十亿元了,每次开会时,我就在心里祷告:千万别让我上去发言!因为,企业做得越大,我越感觉到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越感觉到要如履薄冰。人,其实就像猴子,爬树爬得高了,容易把尾巴露出来。所以,必须时时警惕,要不断跨越自我,老老实实做人,做好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真正做好一个企业。”
6。永远不满足于现状(2)
万向集团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鲁冠球在接受《中国经营报》的采访时是这样总结的:“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慎重对待。大事都是由小事凝聚起来的,所谓积沙成塔。如果一个人、一个企业,整天想着做大事,忽视小事情,最终可能由于小事处理不当而犯大错误。我最近给我们企业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就是争取在下一个10年,使我们每个工作日的效益指标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零,即从20世纪70年代日创利润1万元,到90年代日创利润100万元,到2010年前,要达到每天创利1 000万元。我们万向的发展就是从一天1万元,到一天10万元,再到一天100万元这样发展起来的。没有这样一个从小事做起,逐步发展的过程,万向是达不到今天这样的发展的水平的。”
“第二个原因是实事求是。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比发展更硬的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始终把握‘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这一原则,不做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事。一个企业的成功是很难找到规律的,许多时候它都与机遇有关。但失败是有规律的,那就是超越了自己的能力。一个企业要能经受得起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冲击,必须把基础打牢,这样,大厦才不会倾斜。如1995年,我们在国内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上盘角齿轮项目,一部分钱已经投下去了,后来到国外一调查,发现实力相差甚远,我们就及时把项目撤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永不满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历史一天一天向前,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那就意味着倒退的开始。成绩靠保是保不住的,只有不断拼搏,才能巩固。如我们第一家乡镇企业股票上市,第一家乡镇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第一家乡镇企业进入国务院试点企业集团,第一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配套生产线。我们时刻告诫自己,永远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争当先进的意识,永远要做到比别人快半拍。”
正如所日本直销大王岛熏说:“我向来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成功永远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7。犯错后及时回头
浙商商道:
今天出的问题根源在昨天,明天出的问题根源在今天。
浙商自白:
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能算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汪力成
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阿里巴巴CEO马云
孙子云:“善胜不败,善败不亡。”在商业活动中,失误是非常常见的。
在经商过程中,许多事情是需要直觉来判断的,而直觉判断的失误率也是相当高的。
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了许多物品,但是,他也有失误的时候。他说:“有许多我以为对的事,一经试验后,往往就会发现错误百出。因此,我对于大小事都不敢下肯定不变的决定,当我一旦发现自己的判断有些不对时,立刻见风转舵,改变方向。”
在商业活动中,决策失误是经常有的现象。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说:“一个企业家在商业的活动当中不犯错误那就不是企业家。”
但是,聪明的商人在犯了错误后会及时领悟到,并及时回头。
在你下决策的时候,最好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多听他人的意见,作出的决策就相对稳健一些。
正如曾任意大利银行行长的简尼所说:“一切事情一时没有解决的把握,不妨找些聪明可靠或对这事经验丰富的知己好友,陈述问题和自己的意见,请他们给予建议。”
20世纪90年代初,初尝多元化经营甜头的汪力成经不住各种赚钱机会的诱惑,将大把资金投向了12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食品饮料等。1995年,分散投资、盲目立项、管理失控等后果开始暴露出来,子公司之间的债务、担保搅成一团乱麻。
1995年初,敏锐的汪力成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决策失误。他立即对华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重新定位,坚决将原来华立在12个行业的23家企业收缩为3个优势产业的4家公司,并将精力集中在华立的优势产业――电能表。
果然,两年后,随着中国“两网”改造的开展,电表的销售量大增,公司效益一下子就增长了不少。
事后,汪力成这样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能算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是不是能够反省自我,超越自我。今天出的问题根源在昨天,明天出的问题根源在今天。这是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理翔的至理名言。因此,对于商人来说,一定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不断地反思,你才有可能超越自我。正如网易CEO丁磊所说:“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认为娃哈哈的总经理宗庆后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企业家。他说:“我很尊重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既具有远见与商业敏感,又能及时反省。毕竟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天才,对于宗庆后来说,这些年的一大失误就是在童装项目上仓促上马,而在他们主攻的二三线市场,很少会有人花两三百元买小孩的衣服,对于娃哈哈来说,这其实是战略失误。”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浙商能一路比较顺利地走过来,我认为与他们的包容精神有关。包容首先体现在纠错能力上。浙商大多出生“草根”,文化程度不高,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一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但是,他们不会掩饰,敢于否定自身,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驾驭企业的能力大大增强。”
8。走出浙江,走向发展(1)
浙商商道:
走出去,就是一种借力的表现,就是走向了发展。
浙商自白:
加入WTO以后,外国进来是“狼”,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走出去,也是“狼”。但这次西班牙烧鞋事件也提醒我们要学习掌握国际市场的规律,要融入当地的社会。
――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
浙江毕竟是一个资源小省,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一定要走出浙江,走向四方。
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认为:“从浙江的情况来看,人多地少,要走出去,要搞工业;浙江是资源小省,也需要我们走出去。现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是要走出去,但走出去你就需要有足够实力,有了实力之后才能拥有社会上的资源,那也需要一种精神。”
对于浙商来说,投资没有地域限制,只要有机遇,他们是不会放过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海南的开发建设刚刚开始时,敏锐的浙江商人就纷纷来到海南。其中,浙江商人创办的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已经在当地深深地扎下了根,并获得了持续的发展。
公司总经理郑志勇说:“发展没有地域之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就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做。”如今,郑志勇的眼光已经盯上了其他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
几年前,郑永刚决定把杉杉集团总部从宁波迁往上海,竟然在当地引发一场强烈的“地震”。当时,“忘恩负义”、“胳膊肘往外拐”等责备铺天盖地袭来。郑永刚却坚定不移:“我的行为希望留到5年以后再认定。”5年不到,凯泉、均瑶、华东电器等纷纷步其后尘,将公司总部迁往上海。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之报以掌声和鼓励。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浙商意识到,走出去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浙商和浙江企业走出浙江,到全国各地去发展。
作为全国旅游业民企的“领头羊”,杭州宋城集团在一炮打响了杭州乐园和宋城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南京。本着“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去做”的理念,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拿出数亿元,在南京塑造了一个与杭州宋城遥相呼应的明城。
浙江地产商更是纵横长三角地产业。在苏州实行土地招标拍卖一年间,浙商拍得土地占总量的近一半;2000年前后,有100多家浙江地产商在上海开发了百余个项目。
珍珠大王丁美富17岁独闯上海,每天早出晚归,在手臂上挂着各式珍珠沿街叫卖,终于在上海打下一片天地。2001年4月,“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上的珍珠城开业,丁美富一夜成名。如今,一面面“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