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全集(卷七)-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一是当李石清与潘月亭闹翻之后,潘月亭因面临破产,绝望地走了,
李石清也用不着再敷衍陈白露。于是,他公开地表露了对陈白露的鄙视:“你
这个娼妓!”这个情节,在原剧作中是没有的。“娼妓”,这是陈白露始终
不敢承认的现实。她始终以为自己同潘月亭之流是平等的,他们对她的供养
是出于仰慕,并以此自欺欺人。等到李石清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道出了她的
真面目,使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地位,她也就无法再活下去了。二是
到影片近结尾处,茶房王福生给陈白露送来一叠帐单。那时,潘月亭已经完
了,不可能再为她还帐,陈白露已面临绝境。但王福生突然又补上一句:“你
欠的帐,金八爷替你付了。”这一情节也是原剧作中所没有的。对这一情节
的增添,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陈白露曾想保护小东西,而小东西终究
没有逃出金八的毒手。现在金八用付帐来向陈白露表示,不但小东西,连你
陈白露的生死也攥在我金八的手中;二是金八向陈白露赤裸裸地显示:你不
过是一个玩物。我金八有钱,就可以玩你。无论出于哪种用心,都使陈白露
感到无法再活下去,只要她不甘心投靠她所憎恨的金八。果然,陈白露被逼
死了,她的尸体被装进一架圆桶形的小车,同芦席卷着的小东西并无二致。
这使陈白露之死作为社会悲剧的特征更鲜明了。而始终没有出场的黑暗势力
的代表金八,也因此显得更加狰狞了。但作者认为话剧本中的陈白露之死的
原因更深些,她不是因为欠债死去,而是厌世,是不能再活才自杀的。
曹禺还提到方达生,他是当时迷惘着的青年寻找新生力量的人物。但舞
台上的方达生,常常演得很模糊,难于捉摸。此次电影有突破,“这个”方
达生大大明确了,丰富了这个人物。
但《日出》影片的结尾,作者不敢同意。导演删去了电影剧本中所谓“光
明的尾巴”。三十年代的作者不甘心、不情愿使观众沉溺在毫无盼头的黑暗
里,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又不允许人明白道出光明究竟在哪里。那时的作者对
祖国前途绝不失望,总抱着光明的信念,当时的 (包括今天的)观众,也忍
受不了那惨惨凄凄,毫无指望的结尾。
几经商量,导演不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他举出若干理由与困难,要搞出
电影中可以称为现实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结尾。作者说:“那就这样吧!”
于是一个小狗从楼梯上跑下来陪伴着草率装殓的陈白露尸体,方达生在空荡
荡的马路上漠漠地望望尸体已装入尸箱。他向前望着、走着,望着走着,他
望见一片片树丛渐渐由冬天的枯黄,变为春天的灿烂、艳丽的景色。
片子看了,作者感觉不到那深长的意味,只觉得这个“尾巴”同“光明
的尾巴”同样是“一般化”,是个“旧套子”。
作者心里还是怀念着打夯工人们雄壮丽又沉郁的歌声和那令人感到“突
兀”的红光满面、举着巨大的夯石、流着汗水的圆脸。
作者与电影的导演往往是矛盾的。但喊“开拍”的人是导演,他是权威。
作者认真赞扬导演于本正苦心钻研、坦白谦虚的艺术家的好气质。作者
举出导演在若干地方的缩节、改动,都是好的,是极见功力的。制片杨公敏
不畏艰辛,确是导演的得力支持者。
创作不能搞什么“主题先行”,那样容易使创作概念化。同当年写话剧
《日出》一样,曹禺在改编《日出》之初,也没有更多地去想究竟要给观众
什么教育。但在改编过程中,他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日出》对今天的的
观众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他说:“《日出》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大都市黑
暗的一角。它通过豪华的高级旅馆与那些魑魅魍魉的人物和阴暗凄惨的三等
妓院与翠喜、小东西一类受苦人这两个社会窗口,揭露了三十年代半封建半
殖民地旧中国都市上层阶级的荒淫无耻,描绘了社会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的悲惨境遇与苦难。今天的青年,恰恰需要知道旧社会是怎么回事,知道新
中国要远远胜于过去。从而懂得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打倒旧中国。”“思
想是溶于形象的,而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曹禺的这些话,表明了一个严肃
的剧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观众从电影《日出》中所获得的,就更为丰
富了。
此次《日出》的改编,是曹禹同他的第三个女儿万方合作完成的。曹禹
说:“我今年七十六了,年纪大了。力量不足了,于是拉着女儿万方一块儿
搞。”他告诉我们,万方今年三十多岁,是中央歌剧院的编剧。她了解戏剧,
也写电影剧本,有合作的基础。父女俩共同搞了个大纲,然后分头去写。大
主意、总体的构思都是曹禹的,万方帮他写了一些,也都由曹禺最后改定。
曹禹认为,这样一种合作很有意义,可以取长补短。他说,我熟悉舞台,熟
悉人物。万方是青年人,喜欢并熟悉电影形式,精力好,动手快。同时,她
从当代人的眼光看《日出》,本身就可以把一些新的感受融汇于作品之中。
尽管父女俩合作得很好,改编工作进行顺利,也尽管人们认为改编后的
《日出》在人物塑造上比原著丰满,主题挖掘得更深,但曹禹对电影《日出》
并不十分满意。他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十全十美,一个字不能改。”
又说:“从整体上看,电影只是个及格的水平。”此外,使他引为憾事的是,
电影删去了改编时加进去的一个细节:刺骨寒风里,一群半死、灵魂与肉体
都腐烂的“鬼”,赤身裹着破报纸,烂麻袋,躲在胡同角落里。其中突然跑
出一个曾经认识陈白露的“人”,跪向路上的陈白露,乞得几个钱后,立即
跑去打吗啡针。曹禹认为这一点最能表现日本帝国主义者毒辣的侵华手段。
然而删节了!为此,曹禹曾以航空挂号,致信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与导
演,请他们不要删去这个细节。结果,竟未得一丝回音,作者实在不了解其
中道理,“真是遗憾!”
尽管这样,曹禺说《日出》电影是成功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领导肯下
功夫和资金,其认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他一再赞美该厂《日出》摄制组奋
发图强的合作精神,演员们都称职,尤其是王馥荔演的翠喜,方舒的陈白露,
王侍槐的方达生,刘维明的胡四,袁国英的顾八奶奶,刻画他们从未见过的
人物,异常用心,翠喜尤其出色。
曹禹听说,在拍摄过程中,尽管影棚有空调,高温仍有四十度,穿着冬
衣的演员们与其他电影各方面艺术家及灯光工人,一干就连续十几个小时,
这使他格外感动,他才认识到写电影剧本有另外一。种沉重责任。一笔写得
不好,浪费资金且不说、往往消耗从事电影工作的艺术家们的体力与精神,
是不可原谅的。
在采访结束时,一个念头在我们脑海升起:曹禹二十三岁时,写出了轰
动文坛的《雷雨》,二十六岁时,又写出了另一名著《日出》,这两部作品,
以及后来写的《原野》均已改编为电影,其中只有《日出》是他自己改编的。
今后曹禺是否还有把他别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呢?万方向我们透露说:
“在父亲所有著作中,我最喜欢《北京人》,已建议把它也改编成电影文学
剧本。父亲曾高兴地同意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看到银幕上
的《北京人》。但是,经过此次《日出》电影的拍制,曹禹是否还想把《北
京人》改编成电影呢?这就不敢说了。
(原载《瞭望》1986 年第6 期)
曹禺同志谈李叔同
为纪念天津戏剧杂志《剧坛》创刊五周年,我赴上海组稿时,拜访了著
名戏剧家曹禹同志。
在曹宅二楼书房,曹禹一边说他最近身体不很好,一边开门见山他讲起
来。他说:“天津有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是佛教弘一法师,是一位了不起
的学者!我崇拜他!”接着,他满怀激情地说:“天津市应该给他建一尊雕
像,让人们了解他。他是真正的天津人。是他,第一个把西方美术、音乐、
戏剧传入中国的,他是将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一位启蒙者。。。人们所以把
他遗忘了,是因为他后来出家入佛门了。他在研究佛学律宗方面也有贡献。
他既介绍外国的文化,又熟悉中国的文化,他的字、画、音乐与戏剧实践影
响着中国的艺术教育。”这位老戏剧家接着介绍了李叔同的简况:李叔同一
八八○年生在天津,青年时入“城南文社”诗赋冠一,电影《城南旧事》的
主题歌词,就是他的作品。一九○七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曾组织过戏剧团体
“春柳社”,并在东京初演话剧《茶花女》,自扮主角,可称是中国话剧的
一位开拓者。回国后,他教授美术、音乐,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
他曾是著名画家潘天寿、丰子恺的老师,音乐家刘质平也是他的学生。曹禹
说:“这么一个人物真不简单,我们作为天津人应该感到骄傲!一九一七年
李叔同披剃于杭州虎跑,法号弘一。一九四二年圆寂于福建泉州。现在浙江
倒有人研究他,可他的家乡天津却没有!”曹禺希望组织一批人全力合作,
把李叔同从前的东西都挖掘出来,进行整理研究。在临别时,曹禹还一再嘱
托:“你回到天津请向市委、文化局提出建议,在市内为李叔同立一尊雕像,
让天津乡亲都知道他是西方艺术最早的引进者之一!”
(原载《天津日报》1986 年10 月12 日)
曹禺老师一席谈
曹禺 (以下简称曹):好久没有看部队的戏了。看了你们战士话剧团的
《久久草》我很兴奋,戏的故事还叫什么?
赵寰 (以下简称赵):爱的长征。
曹:嗯,爱情的长征!既有真实性又有创造性,而且又出之于喜剧,写
得好,打破了一种格式!部队的戏照例规规矩矩,比较严肃。《久久草》这
个戏,用了喜剧,没有板起面孔。这个戏写的英雄是有感情的,写他对生与
死、对爱情的观念,结尾是新婚又投入了战斗,表现得确实不错。男主人公
的战友牺牲了,他死后在墓地的讲话;还有男女主人公张志勇和蒙小燕俩从
台阶下边走上台去,生者和死者的对话,叫我很感动。。
这样的戏领导通得过?
赵:领导很支持。
曹:部队领导开明,允许这种戏出来。如果在六七十年代会被认为毒草。
戏写了爱情又写了“死”,死人还说话。应当赞美部队领导对戏剧工作的积
极支持。
墓地一场,烈士说话,排得好,说的话也好。这出戏整个是喜剧,喜剧
当中包容着崇高的精神,喜剧与悲剧、谐趣与庄严、欢乐与哀悼,两者搁在
一起,很不容易,是个创造,创出一格来。在部队话剧中创个新路,不那么
拘束,会使人思路开阔。
赵:您不觉得这个戏受了点《西哈诺》的影响?
曹:《西哈诺》?法国罗斯丹的《西哈诺》?我看不出来。
赵:代写情书的细节。。
曹:和《西哈诺》不一样。如果说有什么一样的话,那就是两出戏都是
“独具一格”、“自成一体”!
我是先看的剧本,再看的戏,看剧本时我常大笑不止,看演出时可能我
的耳朵背,不如我想的好笑,演员的台词读法有问题,讲得太快,有的把台
词给“吞”了。相声值得学习,抖包袱。很可惜有的台词的包袱没抖出来。
得让人咂摸出滋味儿来,类似,‘丈夫丈夫,离开一丈还叫什么丈夫?”这
种精彩的台词不少,要把包袱抖出来。
人物写了很多,各有特色,女孩子一个赛一个。平常不敢谈女孩子这方
面的问题,现在谈了。不能有了三大件儿,就把革命精神给忘了。作者有勇
气,比较自信。演员演得好,像。
赵:男女演员都上过前线,和边防军人以及家属生活在一起。
曹:你们能演好张志勇这样的部队英雄人物,我不奇怪。奇怪的是女孩
子们演得那么好。八十年代的部队家属也不是“春妮”式的了。最后新娘子
也上了战场,这也很好,虽然生活里不一定有。。
赵:广西前线,很多婚礼是在坑道里举行的,山洞就是洞房。有的新娘
子在蜜月里赶上炮战,就运炮弹,抬担架。。
曹:啊,有生活依据就更好了,没有的话,浪漫主义一下也可以。还有,
什么叫久久草,我开始不懂,看了戏才懂。
赵:一种三瓣叶子的小草,北方叫“小九九儿”,英语叫Clover。
曹:剧名起得好。
赵:我们原来叫《炮台山婚礼》,是徐怀中同志建议改的。
曹:改得好,他是内行。剧名不要太白,有点诗意好。久久草这首诗写
得很好。
赵:写得太白了,是大白话,算不上诗。
曹:“能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夫始自然。”白居易常语入诗,老妪都
懂。不会写诗的人才摆弄字眼儿,真正到了家的人不摆弄字眼儿。
近来,话剧比较难写,开辟新路子又非常之难,你们走了一条兴旺的路
子。这样的戏,部队爱看,老百姓也爱看。者百姓看了更懂得部队的心、战
士的心。
(赵寰记录整理)
(原载《羊城晚报》1988 年1 月28 日)
曹禺谈繁荣话剧
关键是剧本创作
对于当前人们谈论较多的话剧“危机”问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禹
日前对记者说:要解决话剧危机,关键的问题是剧本创作,而解决创作问题
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这就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了解
人心,敢写社会重大题材,敢写群众关心的问题;对于社会的不正之风,要
敢于针砭时弊,敢讲真话,不要给自己念“紧箍咒”。
党政机关的领导人员,不要对文艺创作干预大多,要放手让文艺家们去
自由探讨和争鸣,作家们写什么、怎么写,由他们自己去选择,不要给他们
出题目,画框框,定调子,更不要动不动就给他们打棍子。要相信绝大多数
作家和艺术家是爱国的,是拥护党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