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暴利行业-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品行业生产过剩导致了非法恶性竞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高速增长,药品生产增长率为17。6%,高于全国工业增幅4。4个百分点。但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医药行业的先天不足。我国共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但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严重,小型企业占了75%。所有企业全年的产品销售额,也就和一家美国公司相当。由于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差,众多厂家产品雷同。如生产安乃静的有306家,生产诺氟沙星的达800多家,但总的设备利用率不到50%。由于都是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就导致了医药行业的恶性竞争。为了促销,各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按市场竞争规则,产品竞争应当导致价格下降,但药品的价格一直较为坚挺。药品销售人员发现,仅仅降价行不通。质量好,价格低,这个竞争法宝在药品销售中并不起多大作用。
聪明的销售人员摸到了诀窍,医院喜欢价格高的产品。当然价格高只是表面,而实际成交价格要低,医院实际支付的要低,这对于药品销售商客来说,易于反掌。开一张高价的发票,再打一个高额折扣。这样,价格虚高药品销售法则就形成了。在这法则之下,适之者存,不适之者亡。药价虚高岂有不蔓延之理。于是,各种高价“新药”纷纷闪亮登场。就像川剧的变脸,药品换一下包装,或者换一个名称,或者随便加上一点其他成份,价格就翻几个滚。
药品进了医院,光躺在药房里,药品销售还没有最后完成。性能相似的产品,用哪一家的?最终决定权在医生手里。于是,产生了一门新的职业——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先打通医院负责人、药房的关节,然后将工作一直做到医生这一环节。开一张处方回扣多少钱,细致得不能再细。这种销售方式大概可以申请世界专利吧。企业为了鼓励医药代表,给他们很高比例的提成。据报载,医药代表的年收入不菲,达到20万元,高的甚至到60万元。医药代表的法宝就是回扣。谁家的回扣高,谁家的药就走得快。而违背医德,开不必要的大处方、图谋私利的也不在少数。
医药代表为了争取医院这个用药大户,为了打通医院里的大小关节,不惜一切手段。药品回扣的七部曲为:第一步,结识药剂室主任,由他指示把药送给临床医生试用,这中间当然有他的好处,一年6位数的不在少数。第二步,与试用药物的相关科室主任拉好关系。这主要是以赞助学术活动、添置办公用品或直接送金钱、洗桑拿甚至送小蜜等方式,使主任满意。这样就可以由相关人员写一份用药申请,然后在医院专事批准进药的药物委员会上提出。第三,在药物委员会开会前,买通主管院长、药物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药剂科主任和有关医生。有一位院长在医疗设备采购中仅一台核磁共振仪就收到了8000美元的好处费。第四步,通过了药物委员会的进药批准后,给予采购、库管员、财物人员一定的表示,以便医院尽快到批发商处进货。第五步,进货后,要立即为日后顺利结款疏通关系。第六步,与每位有处方权的医生拉关系,为了能让医生多开药,需给医生10%甚至20%的处方回扣。第七步,给医院统计人员所谓的“统方费”,计算医生处方额度和回扣数量。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多拿回扣,一些医生一个月就要开药十几万元,仅回扣就要拿到万元以上。
行业前景
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总量较小,但增长非常迅速。我国医药行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药出口国之一。在2000年,医药工业完成销售额为1085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17。5%。而到了2003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38。56%。预计今后的几年中,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不会低于25%。
中国医药市场正处于历史性的大调整时期,一方面,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市场的集中度大大增加。预计,中国医药市场在未来的10年中将以大于10%的速度递增,于2011年达到3950亿元。目前,全国医药工业前十强只占有国内市场的25%,而全球前十强则占有国际市场的50%,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从趋势来看,全球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国也不例外。因此,预计到2011年,前十强将占有30%的市场份额。据此,我们推断,2011年的前十强至少应实现100亿的年销售额。
而现在,中国还没有一家医药工业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现居市场前10名的企业有一大半无法在10年内达到这一目标,将被淘汰出前10名之外。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型企业和拥有雄厚资金支持的新兴企业将有机会取而代之,这种机会只可能在中国市场见到,而在世界其他医药市场;其他领域企业或中小医药公司要想迅速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到2011年,中国医药市场前十强要实现市场集中度提升到30%并迅速做大做强的目标,就必须要依赖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双重手段。
要了解一个市场的未来,就要了解影响未来形成的因素。任何一个市场的未来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医药也不例外,今后医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宏观经济因素
从宏观经济因素方面看,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美欧经济增长加快,对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有利,对我国医药经济将起积极的拉动作用。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医药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医药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医药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投资热点,大量业外资金的投入也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将不断增加,而这些资金不可能是短期资金,其后续投入将源源不断,这对医药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的两股最大的经济力量是技术和人口。技术与人口结构同时发生变化的重要受益者将是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技术行业。前者显而易见,后者往往被忽视或误解。事实上,大多数国家正在趋向人口高峰,中国更是人口众多,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对医院用药起长期的拉动作用。随着出生于1945年至1964年的一代年龄越来越大,老年化进程加快,随着医学进步和卫生条件改善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医药公司将获得丰富的市场机会。随着世界各地的人口趋于老龄化,医药行业的收入仍将以15%至20%的比例继续增长。
中国有将近十亿的农村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过去,由于农民收入偏低又不具备医疗保险条件,广大的农村市场是没有被真正启动的。农村两网(药品供应网和监管网)建设是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网建设为农村市场的启动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将成为今后医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政策法规因素
由于医药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它是一个对政策高度敏感的行业。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对每一个医药企业来说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项:
(1)新《药品管理法》的出台。新的《药品管理法》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它使外国企业在华生产更加容易。 长期看来,会鼓励一部分跨国企业把中国纳入产品同步全球上市的范畴,同时加大对华投入,把更多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同时《药品进口管理办法》实施。该《办法》的正式实施,是对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的进一步落实。该《办法》主要是改进通关程序,变先药检后施行为先由药监局备案出具通知单放行流通,后由口岸药检所抽检。同时,规定进口药品只能在国务院批准的18个口岸城市进口通关。这些新变化简化了药品进口程序,加快通关上市速度,降低进口药品的进口成本,对进口药品的经营十分有利,进一步活跃了口岸城市的进口药品市场。
根据新《药品管理法》第60条规定,SFDA规定自2002年12月1日起,OTC目录以外的药品不准在大众媒体做广告。该规定实施一年来,一批靠大众媒体广告拉动销售的处方药品种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而新的OTC强势品牌正在逐步形成。
2003年10月,SFDA又有新规定,明确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销售。这意味着药品分类管理政策在明年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零售市场品种结构将出现新的调整,来自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新的OTC强势品牌在未来两年将陆续登场。
(2)中外药品报批制度的接轨。中外药品报批的程序逐步趋同,但在对临床实验的要求上,中国仍离FDA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临床实验数据将逐渐被FDA所接受,但作为交换条件,中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外的临床案例。其直接后果为,国外公司能在中国实现其产品与全球同步上市,因而对中国市场的宣传力度大大加强;而国内公司的终产品将逐渐获得FDA批准,一方面成为世界医药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可以销往发达国家。
(3)分类管理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药品分类管理政策在2004年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零售市场品种结构将出现新的调整,来自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新的OTC强势品牌在我国陆续登场。
(4)药品招标采购政策法规。自2001年国务院纠风办出台《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卫生部出台《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工作规范》以来,招标购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招标购药的目的一是降低药价,二是引入“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而从实际上看,预期目的并没有达到。尽管招标购药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在未有新的解决办法出台之前,暂时不会被取消。2004年招标购药带来的中标药品回款长期占用资金,招标代理费等财务支出增加,以及药价水平下降等因素,仍将留待企业去消化。
(5)医药分开核算与医药分业试点。“医药分开”与“医药分业”的目的都是为了斩断医院与药品收入的利益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和医院补偿机制未能形成,如今这两项改革均未有大成效,还处于试点阶段。但一旦试点有成功突破,则有可能解决招标购药带来的困难,医药利润分配格局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也将给零售药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6)GMP、GSP认证期限迫近。GMP、GSP认证期限迫近,截至2003年5月底,通过GMP认证的药厂只有1821家,通过GSP认证的商业企业有252家。也就是说,尚有约2/3的工业和大部分商业企业未通过认证。2004年,GMP、GSP认证对企业的压力很大,其带来的影响:一是并购个案增多;二是部分生产、经营企业明年上半年不得不放慢生产经营的步伐;三是部分生产经营条件差的企业将被淘汰。
(7)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退税率拉开5个档次,即不同的出口商品会面临不同的调减退税幅度。据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受该政策影响,2004年我国医药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比2003年有所下降。
(8)市场的开放程度。虽然中国医药市场的管理法规已经与世界接轨,但在执行上仍然存在不够开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不同厂家生产的药品的区别对待上。由于跨国企业的进口和合资产品信誉良好,市场往往更容易接受,而同等的国产品种推广起来就要难得多,使得一些国内企业不得不采取带金销售的下策。而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的法规往往是一些指导性的规范,到了具体执行的时候往往缺乏细则和先例,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在需要更多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领域,例如新药注册和药品进入公费目录,外企往往觉得没有受到公民待遇。这些问题都将会逐渐得到缓解。
(9)关税降低。中国加入WTO后,虽然关税下调了2002年关税大约下降400亿元,但进口药品的总量份额仍然徘徊在24%左右。进口药品并不存在对医药市场的冲击,合资企业的药品销售也没有对国有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如药价下调,招标采购,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等。2002年老百姓在医疗健康上的支出大幅度提高,关键是很多城市医疗保险封顶,自费部分大幅度增加。这种做法促使OTC药品销售增长较快。生产OTC产品为主的西安杨森公司2002年销售可能达30亿元。合资企业在中国药品市场占的份额可能仍然在33~35%,与未加入WTO之前比,可能只相差2~3个百分点。
3。用户因素
医药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患者是医药的最终用户,但却往往不是购买的决策者,购买决定往往是由医生做出。而医生在处方时,会受到疗效、报销、厂家和患者的综合影响。随着医疗体系的市场化和保险制度的公开化,医生在处方时受到厂家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将会增大。
(1)医院集中招标采购。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的初衷是降低用药成本,但结果事与愿违,与美国用药制度改革的失败有相似之处。在中国,降低药价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公平的采购机制,只要机制公平,由于竞争的作用,药价自然会下降。而公平机制的核心,一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参与,减少中间环节;二是考虑长期行为,不是朝令夕改,而是形成长期供应,令厂家放心,在长期批量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