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爱玲的第二部英文小说《北地胭脂》,原名《粉泪》,被出版商退了回来,不少朋友熟人来信安慰,却更带来她的低沉,赖雅从来没有看到她这么颓丧,心里才感到对她来说,退稿就是对她本人的否定和排斥。从那以后,张爱玲真成了一个多产作家,发表了很多东西,但没有一个是她才华的满意结晶。
他们搬到了加州,张爱玲开始对美国越来越熟,对赖雅的依赖似乎越来越少,相反,年老多病、有点江郎才尽的赖雅却越来越依赖她,甚至根本无法离开她。有人说,他俩的关系就像一座计时沙漏的平面图形,从上端的两边沿着斜坡下来,在中间相交,然后位置逆转,直到下端。虽然事实上,张爱玲对赖雅的依赖,比她所承认的更加深切。
张爱玲为了谋生和发展,在婚后的第五年,不得不决定到港台找机会时,赖雅忧心忡忡,预感大难到头,她将离他而去,也就是说她将抛弃他而远走高飞。在台湾时,张爱玲又得到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的消息,但她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机票回美,况且还要筹一些钱为他进一步治疗。于是,她决定先到香港,赶写《红楼梦》等剧本赚一些钱,然后才回美国。此时的她,也受到疾病的折磨,眼睛因溃疡而出血,而写作又要靠眼睛,每日的熬夜,使眼睛更加恶化。剧本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被接受。
她透过香港的万家灯火,眺望大洋彼岸,自叹在这茫茫的世界里,除了远在天边的赖雅,自己完全是孤独的。
张爱玲与她的洋夫婿赖雅(3)
病情好转的赖雅,来信催她回去,说是在纽约找了一个公寓小套间,她一定会喜欢。此时心力交瘁的她,归心似箭,再也不能呆下去。在3月16日那天,赖雅写道“爱玲离港之日”。张爱玲写信告诉他,3月18日到达。他迫不及待,3月17日就到机场去了一趟。第二天,他又和女儿菲丝在机场,看到久别的爱妻欢喜万分。赖雅比以前更依恋张爱玲,他瞧着她睡觉时的脸真美。
有一天下午,他从图书馆回家,发现她不在家,觉得很寂寞。到了掌灯时分,她还不回来,便焦虑不安,打电话给牙医,甚至要警察局搜寻。一天,赖雅摔了一跤,跌断了股骨,活动更不便。几乎同时又中了几次风。后来,赖雅瘫痪了两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张爱玲照料。她为此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因为对她而言,写作是最高的追求,而才华全都浪费在护士和保姆的繁忙中。尽管有菲丝的协助,但挽救不了赖雅。赖雅本人也决不愿成为爱妻和爱女的包袱。
张爱玲带着垂死的赖雅为生计到处奔波。那时的赖雅已经只剩下一把骨头,也不能怎么动弹了。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有亲友看他,他将头扭向墙壁,并让其离去。过去,赖雅总是要让别人在生活里有了他而欢乐,如今他受不了别人因他而难过。1967年,赖雅在张爱玲的身边走完人生时,对自己是一个最终的解脱。
这对张爱玲来说,既是解脱,又是损失。
她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为垂死的老人,她奉献的够多了,奉献中最重要的是文学天分的耗尽。但同时,她永远失去了一个真正爱她、理解她、关怀她的人。这个人就是甫德南·赖雅,她的白人夫婿。
黄白混血的“新族裔”
黄白交合,就有它的结晶品。越多的交合,就会有越多的结晶品
这种结晶品为美国的人口普查竟带来某种困扰。1997年,美国忽然刮起了一股“老虎伍兹”旋风。伍兹是当年美国高尔夫名人赛的冠军,更重要的是,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争得此项荣誉的黑人球员。谁知伍兹却在电视访问中声明,把他只算作黑人族裔是不确切的,因为他本人至少有亚裔、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等多种血统。
长期以来,所谓多族裔背景就是政治家、法学家、医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各种科学家纠缠不休的重点问题。伍兹的一番话,更使有关人士连同社会大众再度将这个本来就很热的话题炒得愈发热火。在某种压力下,美国国会准备讨论是否在下次人口普查中增加“多族裔”这一栏。目前,“多族裔”问题引起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拥有多族裔究竟有利还是有弊?多族裔人士是否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他们是否可受平权法案的保障?从社会学、遗传学和医学角度看,他们是否与单族裔不同?他们怎样进行自我认同?他们如何看待其他多族裔人士?政府部门会怎样对待他们?什么是对他们的可能歧视?毫不例外,黄白交合产生的“多族裔”同样面临上述种种问题。
为此,美国《世界日报》驻洛杉矶记者许专门采访了一些有关华裔人士。
“我第一次发现问题是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当时填表不知道要帮我儿子填族裔的哪一栏,因为他不是纯白人,也不全是亚洲人,不晓得该怎么办。”大洛杉矶地区蒙特雷公园市的华裔居民张维秀女士困惑地说道。当问及最后她怎么办了时,她答道: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填了“白人”一栏。
张女士在10年前与白人丈夫凯莫朗先生结婚,两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英文姓名叫司考特·凯莫朗,中文姓名叫张维龙,前两个字与其母一样,后一个字是他自己选的,大概他崇拜的李小龙和成龙都带个“龙”字吧。8岁的小维龙十分活泼可爱。在家里,他同中国外婆说中文,同爸爸说英文。一过圣诞节,总会收到很多礼物,而一过中国的春节又会收到不少红包。在两种文化之间,他都很受宠。
另一位叫徐仁礼的华裔女士,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时结识了她的白人夫婿,不久,两人成婚。遗传学家指出,混血儿的双亲因血缘远,优良的基因容易突现出来,因此,大多数混血儿都长得比较聪明漂亮。徐女士的一双女儿史睛立和史杰仕正证明了这一点,她们都是秀外慧中的小姑娘。在人口普查中,徐女士为两个女儿填了“其他”一栏。她说:如果族裔栏列有“欧亚裔”,自己一定为女儿们选这一栏。
像张徐二女士这样的跨族裔通婚,在美国越来越多。根据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字,从1974年到1994年,跨族裔通婚从67。6万对,跃增到300多万对。
好莱坞的黄白两性模式
《大班》与“性玩偶”
20世纪80年代初,好莱坞推出了一部由大牌名导奥利佛·斯通炮制的历史传奇影片《大班》,它是根据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影片上演之后,立刻受到华人社会的鞭笞。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广东。
英国商人们个个英姿伟岸。
中国百姓们人人鼠媚猥琐。
为什么五千年的中国会沦落?
不是因为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是因为鸦片的毒害,而是因为中国人的排外和闭关自守,而是不开化的中国人蛮不讲理。
暂且不论,它所宣扬的对华的殖民主义侵略,以及由此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丧权辱国,就连在东西方两性关系上的霸道,也足以使中国人愤愤不平。
影片中,由第一个打进好莱坞的大陆影星陈冲饰演的中国女子,被描绘成甘心情愿为主子百般献媚,彻头彻尾是一个供洋大班享乐的性玩偶。
尽管当时的确有不少委身于洋人的小女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用银幕形象再现出来,当然会使今天的同胞心里不平衡了。
不过,退一万步说,既然当时的堂堂大清皇朝,从皇帝到王公贵族,官府衙门都对洋人奴颜卑膝,丧权辱国,还有那么多的大男子都一筹莫展、甘愿忍受,为什么还要苛求一个为生存而卖身的小女子呢?
《龙年》中的“半强暴”
在与《大班》相距不久,好莱坞又抛出了反映纽约唐人街华人黑社会的影片《龙年》,同样受到华人社会的垢病,被斥为反华辱华的偏见之作。
本片的主角之一是尊龙,他曾在奥斯卡金奖影片《末代皇帝》中饰演溥仪。尊龙的角色是一个唐人街华人黑社会的龙头老大,一个中国版的黑道“教父”。他外表儒雅俊秀,而实际上阴险毒辣,呼风唤雨,无恶不作,最后,在与白人警察的斗智斗勇中彻底落败,死于非命。
影片中的华人形象不是毒枭、赌徒、刺客、打手、骗子、妓女、拉皮条的,就是麻木不仁、猥琐鼠媚、软弱无能、唯唯诺诺的芸芸众生。
故事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物称得上像模像样。这个人是个华裔女记者,她受过良好教育,年轻漂亮,身条健美,风度迷人,但这又怎么样?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不能主宰自己、充其量半推半就忍受那个主要角色——白人警探的“半强暴”。
尽管如此,还是比以往片子里华人女子大都为妓女强了一些。
据说,这个角色本来陈冲有意角逐,谁知却被一名日裔女演员挤掉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陈冲无意中避开了又一场是非旋涡。
顺便提一下,就在美国华人社区群情激昂、口诛笔伐加请愿示威来抵制《龙年》之时,偏偏洛杉矶发生写了《蒋经国传》一书的台湾作家江南被华人黑道刺杀一案。这下子,恰恰从反面印证了《龙年》的“先见之明”,因此使华人界很被动,也使有识之士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叹。
人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可感到好莱坞众嘴脸上的窃笑。
《金门》桥上的生死恋
《大班》出笼的十多年后,陈冲又在好莱坞影片《金门》中担当主角,还是表现黄白两性的关系。
只不过这一回,华人女性既不是“性玩偶”,又未被“半强暴”,有了某种独立人格,似乎亦能自主自决,故事的悲剧结果是男主角竟然为华人女人殉情,而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上投海自尽。
这部影片虽然把华人女性的地位提高了一些,但好莱坞始终坚持一个铁的原则,这就是“黄”为阴、“白”为阳的地位决不能变。在两性关系中,代表男性的一定是白种男人,而代表女性的则一定是黄种女人。
《李小龙的故事》的故事
功夫巨星李小龙的确赢得了美国观众的心,但也造成了中国人的另一种刻板形象。这种英雄虽然铮铮铁骨、疾恶如仇,但却不近女色,从来与美女无缘,不像好莱坞的白人动作片主角,英雄加美女乃永恒的主题。
银幕上的李小龙虽然英武,但僵化而刻板;现实生活中的李小龙却相当丰富多彩,有血有肉。他的太太琳达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白种女人,而他本人在婚前婚后都有不少情人。
这就给好莱坞为纪念李小龙而拍摄的《李小龙的故事》出了难题。
你总不能因为信守自己的铁则而篡改李太太是美国白种女人这一铁的事实,也总不能回避两人自由恋爱的客观过程吧。
《李小龙的故事》有这样一段场景对话,是在琳达在与李小龙相爱后,与女友之间进行的:女友:他吻过你么?
琳达:那当然喽!
女友:我真不可想象,一个黄种人的舌头伸进你的嘴里……
这几句对话虽仅仅是台词,却不难揣测一般白人观众的心理。
短命的《漂泊之子》
近些年来,随着亚裔人口的日益增多,美国电视界试图打破好莱坞的铁则,让中国男性翻一下身。专门挑选了华裔演员王慎德为主角,拍出了电视系列片《漂泊之子》。
一反好莱坞的刻板模式,在这部系列片中,王慎德扮演的张华是一个中国大陆来的青年男子,他的形象高大英挺、俊美潇洒,不但出手不凡,有一身好功夫,而且修养优雅,拉一手好提琴。他既正直无畏、机敏强干、胸怀宽广,又无拘浪漫、热情洋溢、细腻入微。
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张华永远是斗强抚弱,像一个超人救星,但又不乏英雄救美之类的壮举加柔情,深得白种美女的爱恋。在最初的几集里,他总是与不同的白人姑娘上床,相当刺激,大饱华人观众的眼福。
且不论其艺术性和社会意义如何,多多少少调整了一点华人在好莱坞黄白两性描写上长期受压的不平衡心态。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这种故事布局却使白人主流观众心态不平衡了。
接下来的几集,张华就像突然受了宫刑,被骟了一样,再也不近女色,更谈不上与白女调情了。
很遗憾,不像其他美国电视系列片没完没了拍下去那样,《漂泊之子》只拍到第六集,便虎头蛇尾地终结了。
老一套的《红角落》
好莱坞由于票房价值的压力,总想玩一些标新立异的花样,来吊观众的胃口,但搞来搞去,大都是穿新鞋走老路。
1997年,好莱坞的米高梅公司赤资近7000美元,动用得过奥斯卡金奖的名导演,并以巨星理查德·盖尔(Richard Gere)为主角拍了一部叫《红角落》(Redcorner)的动作片。从这部片子,仅理查德·盖尔一人就得到片酬1200万美元。
女主角则由白羚——一个本来在大陆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担当。白羚虽只在好莱坞影片《乌鸦》里串过一个小角色“怪女”,却引起了注意。其中一个原因是,此片的主角——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在拍片时竟被道具枪真的射杀了。这个事件成为好莱坞历史上最神秘的悬案之一。最可惜的是,一颗新星早陨。
李国豪有乃父遗风,长相身手俱佳,所演的角色又不刻板,集英武与风流于一体,加上一半白人血统,很为老美所欣赏。谁知才二十多岁,就随乃父去了,真使人不胜唏嘘。
《红角落》剧情讲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一桩凶杀案。理查德·盖尔所饰演的美国人到北京接洽生意,遇到一位性感女模特,双方一拍即合,上了床。谁知这个模特却被神秘地谋杀了,而她竟然又是一个将军的女儿,于是,头天同她睡过觉的美国人,当然便成了嫌犯,因此遭警方追捕和犯罪集团的追杀。在逃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