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资在不断蚕食和控制我国主要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8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对外资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如果算上像双汇、金龙鱼、大宝等这些假民企真外资,真正被外资控股的行业会更多。
外资一直在悄悄加大在华品牌渗透力度。由国家统计局旗下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对全国80余种主要消费品2008年市场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2008年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平均占有率为,比2007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表明名优品牌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在消费品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构成中,2008年国产名优品牌占,比2007年下降个百分点,外资品牌则上升了个百分点,说明外资品牌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
问题不仅是外资控制了行业和品牌,更可恶的是下面这些事实。
1、跨国公司通过高成本低报价转移了巨额利润,使我国税收严重流失。许多地方政府采用一免三减半的政策吸引外资,又加上许多外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有逃税的天然优势,外资企业逃避了巨额税收。例如,由国家统计局“利用外资与外商投资企业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一份关于外资的研究报告称,亏损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约2/3为非正常亏损,每年光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还不算其他形式的逃避税。
2、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地高价引入外资,外资在中国一直享受着政府服务和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我国很多行业采用先对外开放再对内开放的策略,外资企业凭借超国民待遇、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无孔不入的避税手段等优势,使其能以较低价格开拓和占领国内市场,对民族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大大压制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以零售业为例。沃尔玛超市利用其全球最大的规模优势,压迫中国供货商把产品价格降到最低,同时对供货商收取种种不合理的进场费、促销费,恶意转嫁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使其仅够维持生存,很难扩大规模。对于其他的超市,则利用其规模优势将价格压到比竞争对手更低,甚至不惜以海外的盈利来弥补中国境内沃尔玛超市的亏损,从而达到挤垮竞争对手的目的。该超市在国内所到之处,总是把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高科技领域,以手机行业为例,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常常是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已从中赚取利润,实现了其“上游剩余价值”。近期跨国公司又开始采用低价策略,进一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对国内手机厂商赶尽杀绝,实现其“下游剩余价值”,国内手机行业连这点赖以生存的“下游剩余价值”都已无法实现,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近年以来国产手机商无一例外严重亏损,一些实力较弱的厂商已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山寨”手机的横空出世,国内手机市场可能完全成为外资企业厮杀的战场。
3、外资往往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逃避本国或发达国家严厉的环保法令限制,造成了中国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环保总局的一位副局长曾深有感触地说:“什么是世界工厂?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只顾抓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计成本地引进或批准一些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外资项目上马,如化工行业、焦炭生产、电解铝等等。这些行业由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其本国生产,但我国许多地方却趋之若鹜。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从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各地环保局等渠道搜集整理后发现,截至2007年8月20日,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已超过了100家,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其中包括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都名列黑名单之中。事实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但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厂里有7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真的到了我们反思引进外资的时候。
4、外资并购造成大量贱卖国有资产的事件发生,挥剑自宫了不少很有前途的民族企业。很多实力雄厚的外资大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往往喜欢实施“斩首”行动,通过收购龙头企业直接控制某一个行业的上下游。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定价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短期利益,往往是从“小局”出发而不是从大局出发,导致低估、贱卖甚至赠送国有资产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在洽谈中外合资时,少数外商利用中方急于寻求资金的心理,在对中方资产评估上讨价还价,刻意低估中方资产价值,以降低中方股权比率,提高外商所占股权比率;一些中方代表则为了追求当前政绩,甚至为了个人“好处”,也在资产评估中迎合外商,低估国有资产,以促成国有资产早点卖出,反正资产不是自己的,亏了也不心痛,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类现象在国有企业改组过程中最为突出,而且涉及面广。又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南孚电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国内外享有价廉物美之誉的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南孚电池并不缺乏资金,相反,资金很充裕。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地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公司的国有股东陆陆续续将所持股分卖给外方投资者,这些外方投资者最后又把股权转让给美国吉列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收购南孚电池之后,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南孚只好闲置部分生产能力。类似被收购的国内优秀企业还有三笑集团、哈啤集团、小护士、统一润滑油、双汇、苏泊尔、乐百氏等等,不胜枚举。
金融幻象 第二部分 骑着黑马的“白衣天使”(2)
除了直接收购之外,外资往往以资本合作为诱饵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然后买断或租赁原有国产著名品牌的使用权,获得品牌之后,通过降低品质或提高原有品牌的产品价格,使其与国内消费者逐步分离,最终打入“冷宫”,而外资利用原有品牌的销售渠道迅速推出自己的品牌,扩大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例如“熊猫”牌洗衣粉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品牌。1994年,熊猫与美国宝洁组建合资公司,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宝洁以亿元品牌使用费买断了“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之后,宝洁公司把“熊猫”洗衣粉的价格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50%,同时利用熊猫的销售渠道推销自有品牌。7年之后,熊猫洗衣粉从年产量6万吨,约占全国市场份额15%下降到了年产量只有4000吨的小厂,而现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熊猫”洗衣粉了。与此相反的是,宝洁公司旗下的“汰渍”和“碧浪”销路却一路上扬。现在,我们一走进超市,柜台上堆满了这些品牌的洗衣粉;打开电视,满眼都是什么“有汰渍没污渍”的广告。类似的例子还有,苏州孔雀电视与飞利浦合资之后,“孔雀”不知道飞哪儿去了,倒是天天在电视上看到飞利浦的女模特;名噪一时的扬子冰箱与西门子合资之后,“扬子”同意把自己的品牌“冻”在冰箱里60年,60年之后如果“扬子”再出来,估计曾经认识“扬子”的人基本上都到山上去了。
最令人痛心莫过于我国自行研制的大飞机“运十”,在与麦道和空客合资之后却最终“香消玉殒”。“运十”的各项性能已经达到了“大飞机”的要求,其客舱按经济舱178座,混合级124座布置,最大起飞重量110吨,1980年“运十”首飞成功,到1985年2月停飞,“运十”累计试飞130架次,170飞行小时,最远航程3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高飞行升限11000米,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而且7次飞到拉萨(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飞到拉萨的唯一国产飞机)。遗憾的是,由于战略失误,信奉“以市场换技术”,选择与麦道和空客合资,我们自己主动停止了对“运十”的投资。1997年8月,波音并购了麦道公司,与中国合资的麦道90项目结束;1998年,空客终止了与中国的AE…100项目;之后中国的大飞机梦想又回到了原点。如今,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里,仅存的一架“运十”飞机孤零零地停着,它已经20年没有升空了。空客在运十夭折后的20年里,持续投入约250亿美元,成长为可与波音抗衡的世界民航飞机制造巨头,而中国在运十夭折之后的20多年里,用远远超过这个数目的美元购买着波音、空客飞机,我们曾经拥有的大型飞机工业重要基础现在沦落为给人家造尾翼和舱门。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大飞机”公司)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23年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运十”身边。
5、外资流入加剧了失业问题。表面上看外资流入增加了国内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外资携其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高效管理,不断进攻国内其他企业,导致国内企业不断被挤垮,最终失去市场和就业机会。例如,宝洁公司仅飘柔、海飞丝、潘婷和沙宣这四种品牌合计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垄断线。美国宝洁公司利用其品牌、资金、技术、管理的强大优势,扼杀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洗涤用品企业,致使我国原来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由于美国宝洁公司的效率更高,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经济就是一池水,不断从一个地方流向另外一个地方,但是外资企业汲取了大量利润,没有分配给工人,也没有交多少税收给国家,却把主要利润大量转移到了国外,等于不断从我们的经济大池塘中抽水。这就是为什么苏州GDP连年高速增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6、外资始终掌控着核心技术,占据着利润的最高端。我们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为了以市场换技术,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有任何进步。最典型的例子—家电行业。家电行业是国人最为骄傲的开放行业,但是我们的液晶显示屏全部是向日韩企业买的,自己无法生产。液晶显示屏占整个液晶电视的成本高达70%。也就是说,即使是这种看起来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我们都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了。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只想得到市场,不想转让核心技术,而我国由于相关法规、政策的不够完善,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各种原因,中方代表远不及外方代表用心,所以虽然有些合资说好外方必须提供技术,但到最后,中方总是被“忽悠”,什么技术都得不到,或者得到的只是外国早已扔进垃圾桶的技术。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放任大量外资流入,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结果就是,外资垄断了国内市场,摧毁了民族工业,消耗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主导了中国经济,但却未给中国带来核心技术,只是带来一些外国早已淘汰的技术,付给一点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劳动所得的血汗钱,让中国的GDP得到增长。这种只长骨骼不长肉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
好在这几年我们不断反思盲目引进外资的行为,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企业进行政策限制,制定反垄断法防止外资垄断中国各个产业等等。
金融幻象 第二部分 修炼基本功
大概在十五大前后,经济学界讨论过一个热点,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究竟建立起来没有。不少有名的学者纷纷扬言,市场在中国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主导,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了,未来只需要完善即可。笔者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基本功课要做,远远没有到我们庆贺的时候。
其一是所有权保护不力,主要是强势政府侵犯民营企业私有产权的事情时有发生,基本情况就是个别有权势的人物利用掌握的行政资源对部分弱小外资和民营资本利用“合法渠道”巧取豪夺。权力大的侵占大企业、大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