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 >

第16部分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第16部分

小说: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学烹饪的七大好处
【关键语】
“最重要的是,”桥本说,“烹饪缝培养了孩子吃苦、做事细心和完美主义精神。”
  2002年7月,我在日本北海道郊区生活了一段时间。我的邻居桥本是株式会社的科长,他妻子是家庭主妇。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叫一郎,5岁,另一个是女孩,叫惠子,刚刚2岁半。他们虽然年纪还小,却都已经精于厨艺了,看着他们在厨房忙碌,我时常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不怕出现什么危险吗?
  这个谜团在桥本一家来做客时得到了开解。那天,桥本和妻子带着孩子,提着食盒敲响了房门。原来,桥本觉得,我已经成为他们的邻居好久了,却不曾来拜访,实在是件很失礼的事,所以,今天特意带了孩子们所做的菜,向我表示歉意。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十分过意不去。
“孩子会煮这样的饭菜,你们一定费了不少心机。”为了掩饰尴尬,我打开食盒。食盒里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完全看不出是孩子的手艺。“不会呀,”桥本笑着说,“他们很喜欢做菜。”
从桥本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日本人让孩子学做菜的奥妙。孩子都有好奇心,长大一点,就开始对厨房里的一切感兴趣。日本人就利用这种好奇心,教他们学做菜。
他们觉得,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式,如果饭都不会做,孩子还谈什么独立生存?正是基于这种原理,他们放心地让孩子走进了厨房。为此,甚至成立了专门教他们学习烹饪的学校。
桥本讲了一郎学做菜时的一件趣事。那时,一郎两岁,根本够不到砧板,向妈妈求救。妈妈让他自己想办法。他转来转去,发现了小椅子,立即搬过来.再爬到椅子上,这下,正好可以够到砧板了。可是,站在椅子上毕竟不太稳固,他干脆把砧板搬到地板上,跪在地板上切食物……
“那么小的孩子,就接触刀和火,你不怕他们危险吗?”我问了个一直在脑海里徘徊着的问题。
“不会啊,”桥本惊讶地看着我,“只要教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就不会有危险。而且,有大人在旁边照顾,就算有危险,也等于是给了他们一条生活的经验。”
接下来,桥本又说了很多,基本上都是为孩子从小学烹饪所做的解释说明:孩子学习烹饪,就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中,孩子了解到各种食物的属性,尝到了酸甜苦辣,见识了赤橙黄绿,有利于“五觉”的开发;孩子在厨房里学会保护自己,明白什么是危险,积累了经验;孩子了解了动植物的知识,亲自接触了这些动植物……
“最重要的是,”桥本说,“烹饪培养了孩子吃苦、做事细心和完美主义精神。”见我没听懂的样子,他又详细解释了一下:“夏天,本已很热了,还要面对炉火,这需要吃苦精神;烹饪一道菜肴,要选料、洗涤、切煮、下涮料、看火候,如果不细心处理,是无法做出好味道的菜肴的;菜肴的好坏需要别人评价,如果做得不好,就没有人吃,所以,孩子会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反复尝试,一定要达到色香味俱全……”
那天晚上,送走桥本一家,我久久无法入睡。抛开其他的看法不说,日本可以说是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中国有句古语:“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孩子成长为一个管理人材,最起码的要求,是他能够快乐、幸福、成功。
我想,日本人的做法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做人就像做菜,要能吃苦、做事细心并力求完美——学会了做菜其实也就学会了做人。
98、德国将孩子做家务写进法律
在日本,家长认为“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便是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所在,他们认为一个孩子的发展与成熟应具备最基本的四个含义:身体的独立;知能的独立;经济的独立;精神的独立。我们想想,这难道不是衡量一个国度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吗?在西方的德国,素质教育应恰恰从家里做起,德国的法律明确地规定:孩子必须帮助家庭做家务活,其中包括凡6一10岁的孩子要帮父母洗餐具、打扫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等;凡10~14岁的孩子必须要在家里劳动,洗餐具,为家里人擦皮鞋等;凡14~16岁的孩子要为家里擦洗汽车和在园子里拔草翻土;凡16~18岁的孩子每周要为家里举行一次大扫除。
在他们看来,这些规定尽管是近似残酷的.但他们认为这些规定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益无害,这样的劳动既磨练增长了孩子的才干与劳动的智慧,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那是受益无穷的呀!
有关方面就针对各国小学生每目的劳动时间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统计结果为: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中国则为12分钟。
这些截然不同的数字,在我们的同胞眼里看后会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呢?
99、爸爸妈妈,请您耐心一点
【关键语】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呀呀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让孩子尽早开始“第一次”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到了2周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是将母亲的呵护视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的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
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
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
鼓励是很重要的
4岁的小费特十分喜爱爸爸给他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他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妈妈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励小费特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他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费特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5岁的小赫娜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经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帮着妈妈洗菜了。不过以大人的目光来看,小赫娜做家务的“质量”自然还不够理想。
但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尽量放开手脚让她多作尝试。在婉转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取得的进步的充分肯定,他们还不无幽默地宣称,“我们的小赫娜以后长大了一定是个巧媳妇!”
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德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在对那些不愿为幼童提供尝试机会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时指出:
首先,有些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么一来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下去孩子不仅可能手脚笨拙,而且还可能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不少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他们往往不现实地要求孩子一蹴而就,而在孩子出现挫折时便强迫孩子放弃努力。
此外,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舒马赫总结说:说到底,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量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另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威茨格则提醒父母说: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注重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
他主张一开始让孩子作一些难度较小的尝试,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着再渐渐增大尝试的难度,目的是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培养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种种尝试必须出于自愿,勉强或强迫只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100、芬兰男生喜欢家政课
芬兰万塔市的马尔蒂拉克索中学,初一年级的教室里一股浓烈的黄油味扑鼻而来。50多平方米的空间,20多名学生,4人一组正围着分布在教室四周的电炉台忙碌着,有的端盘弄碟,有的执铲上灶,分工合作,好不热闹!
原来,他们是在体验“家政”。已经煎好放在盘中的馅饼还在“吱吱”流油,尝一尝,味道果真不错。
开展“家政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学会和掌握一点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家政体验的内容包括:烹调、针织、洗衣、烫衣、缝纫、整理房间、擦皮鞋等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还要学会“哄小孩”这门学问。
中学生每周要体验家政2~3个课时,其程序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后自行操作、自行总结,如果是体验烹调,要把食品全部吃掉。有时还留家庭体验作业,根据经济、营养、味道三项标准,在家做一顿饭,由父母食用后做出评价,将结果报告学校。
家政体验除了学习生活知识外,还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对相互合作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们日后组织家庭,同家庭成员分担家务与合作极有好处。
芬兰学校的家政体验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不过以前的家政体验似乎只属于女孩子,直到后来,男生才被吸收进来,看来料理家政是男女共同的事了。现在,男生可是最喜欢家政体验的了。
101、教孩子做家务的技巧
一、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
让孩子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二、轮流去干某些活儿
  把孩子没有兴趣和觉得容易干的活儿交叉着让孩子做。
  三、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
  使孩子因完成劳动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四、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
  不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做家务,而要知道父母比他做的多得多。
  五、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
 父母要经常让孩子知道,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第八辑 财商—学会管理零花钱
钱再多,也有花光的一天,而懂得理财,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不断累积。从小学会理财,和上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样重要。这是孩子将来生存必备的技能之一。
102、我儿子以为一打开抽屉就有钱
我们家对孩子花钱一直比较不在乎。现在,儿子以为要钱就是开抽屉的事,穿名牌用名牌,东西随便就扔掉要换新的,同学过个生日就要花几百块钱,稍不满足,就赌气不吃饭。
我们家境虽然还可以,但钱赚来也是不容易的。看到儿子这么不在乎钱,我们感到伤心,因为他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尊重父母的劳动。
专家评语:
算出孩子每周必须的花费,可适当多给一点,一次发给孩子,告诉他,不会再给了。
还可以鼓励孩子做点家务劳动,发给孩子工资。要让孩子知道,钱是靠劳动赚来的;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义务是保障孩子必要的学习和生活,额外的花费只有劳动才能获得。
103、自己挣的钱花起来才会心疼
关键语: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用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所得到的报酬。
在美国,子女们的消费并不是又家长包办的,孩子们从小便有了对钱的支配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美国儿童手中的零用钱越来越多,他们的“小金库”少则数十美元,多则上百美元。
那么这些钱是从何而来呢?孩子们又是如何使用与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的呢?
正在读小学4年纪的莫丽告诉同伴:“每当我干一次家务活的时候,爸妈就会给我钱,我把钱放到储蓄罐里,每当圣诞节到来时,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钱了。”
另一位名叫基斯的11岁男孩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每次帮助父母除草,都可以拿到7美圆,因为除草是个很累的体力活儿。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在美国十分普遍,在市场积极发达的美国,儿童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商品经济观念的熏陶与实践,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所取得的报酬。
父母给孩子钱的初中大多为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实际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