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6、培养幽默感从娃娃做起
【关键语】
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美国许多家长甚至早在婴儿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比较聪明的婴儿在这个时候往往已开始萌发了与于玩笑有关的“幽默意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将抱着的孩子作“下坠”的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一种特别感觉的同时,竟然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可能会漾起笑容!
对这些天生就有较强幽默感的孩子,家长除了可以跟他玩刚才提及的“下坠’’游戏外,还可以和他玩捉迷藏,如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脸上可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尽管这种微笑还不会出声。
和孩子玩玩敲击游戏,如用一汤勺敲击碗碟使其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突然有意将汤勺敲击在自己的头上或他的小手上。声音哑了,孩子可能会冲你一笑。
l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有时,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
2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如你可以把袜子试着“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要是他也学着把手套“穿”在脚上,你也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横加指责,相反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故意“创造”的不和谐不能过多、过滥,只能偶尔为之,以免诱使部分缺乏幽默感的孩子弄假成真或本末倒置。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
你还可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
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可客串进来扮演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让气氛更为生动、活泼、好玩。
待孩子长到5~6岁时,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
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尽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让大人们(其中包括教师)不快甚至难堪,但大人们理应予以包容。原因很简单:这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呀!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家长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家长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幽默感,大人还可引导他们编幽默故事,或改编电影或电视剧,甚至加添一个令人捧腹的结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专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幽默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快活。幽默还能促进智商的健康成长,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而人的幽默感大约有3成是天生的,其余的7成则须靠后天培养。
37、鸦雀无声的音乐会
家长教会了孩子在欣赏音乐时的投入必须是真诚的,同时注重艺术。
喀秋莎是我的朋友,她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另一个5岁,都是男孩。他们都有着淡蓝色的眼睛,懂礼貌,小绅士一般,十分可爱。
一次,喀秋莎一家去听新年音乐会,邀请我一起去。我曾有过带孩子听音乐会的经历,那是场噩梦。
那还是我在中国上大学的时候,钢琴王子克莱德曼来我们所在的城市演出。那是场顶尖级的音乐会,观众们都很看重,有的家庭还带了孩子,看得出,他们也想让孩子欣赏一下音乐艺术,可是孩子们天生好动,对音乐不太感兴趣。
十分钟后,孩子们就满场跑开了,低声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哭声充耳可闻,最可怕的是,我邻座的一位爸爸,孩子走出座位他竟不知道,还睡得打起了呼噜。又过了十分钟,我带的小外甥也忍不住了,要求我带他们出去买零食……
最终,搞得我没能完整地听完一支曲子,孩子们更是烦得要命,出了剧场我就发誓:“不如在家里看动画片,以后再也不来了。”
本来,我以为这次将会令我噩梦重现,可是我错了,喀秋莎的两个儿子,从始至终都认认真真地听着,好像他们已经理解了音乐里所蕴含的东西,他们时而微笑,时而和大家一同鼓掌,那种感觉,似乎他们真的是在表示快乐和欣赏。
我偷偷看了看周围,几乎每个来听音乐的人都带了孩子,可是,没有聊天声、没有口哨声,更没有人吃东西,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浸泡”在音乐里,享受着这种喜悦。我轻轻地松了口气,很快也倘佯于音乐世界中了。
时间过得很快,演出结束时,场内的观众向演员们的表演献上了热烈的掌声,所有的人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演员们谢幕。
谢幕时,喀秋莎8岁的儿子忽然手执一束鲜花站起身来,和爸爸一起走到了舞台旁边,那里已经有几个孩子在排队了,手里都捧着鲜花等了近十分钟,终于轮到喀秋莎的儿子了,他把花送到那位女钢琴家手中,然后,兴奋得满脸通红地跑下了舞台。
走出剧场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俄罗斯人能歌善舞的秘密:他们从小就从家长那里接受着歌舞艺术的熏陶,不管孩子能听懂多少(那不是主要的),至少家长教会了孩子在欣赏音乐时的投入必须是真诚的,同时必须尊重艺术。从孩子听音乐会时的自制力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和尊重,一定来自于家长们平时一点一滴的渗透。
38、你的孩子会送礼吗?
关键语:
互赠礼品的过程就是孩子寻找和加深友谊的过程,值得鼓励。 j j
在国内,孩子们中间兴起的送礼风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并且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其实,美国小学生们也在忙于送礼,只是个中滋味有些不同。
送礼是经常性的
这一天是休斯敦二年级小学生莎娜的生日。一大早,母亲杰克琳将头一天做好的寿司蛋糕、芒果布丁、一大包一次性餐具和莎娜的书包、外套等准备好,一并带上车送到学校。这已经是莎娜这一学期中第六次往学校带礼物了。
其实,美国小学生这样向同学赠送礼物的现象十分普遍,每逢自己或同学生日,或是感恩节、圣诞节、假期结束等重要日子,每个人都会准备些礼物送给同学、朋友和自己喜爱的老师。
送礼不重价格
虽然孩子们送礼的次数较多,不过好在每次礼物的价钱都不是很贵,比较常见的是贺卡、食品、书籍和玩具;孩子们在赠送和收受礼物的时候,也不会互相攀比。
一个叫尼克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在送礼之前一般都会问一下对方喜欢什么东西,然后再按要求准备。如果对方没有特殊要求,饱经磨练的家长们也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杰克琳说,她一般会优先考虑女儿的意见,然后到商店选择比较合适的礼物。
但可以肯定的是,送给老师的礼物,都不会是什么昂贵的东西,通常只是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最多也不过是价值几个美元的小纪念品。因为按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不能接受学生的礼物、吃请,否则一经曝光,就面临被辞退的命运。
然而,即使是再廉价的礼物,老师看到学生的一片心意都会很感动,记者一位朋友的小孩从中国回来,送给老师一个有中国结的钥匙扣,也就值一两元人民币,老师愣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拥抱亲吻了她半天。有的老师还将学生赠送的照片、贺卡贴满自己的办公室,颇有些炫耀的味道。
尽管礼物本身的价钱不贵,但小朋友在赠送之前都会仔细包装一番。里面的内容也许就是几块自已妈妈烘烤的饼干,外面用彩色玻璃纸包出的漂亮造型却几乎让人以为是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宝。
其实这也是美国社会赠送礼物的普遍风格,美国商店的礼品盒、礼品纸以及缎带生意因此也都十分火爆。
家长有些吃不消
虽然礼物不是十分贵重,但是次数之频繁,还是让有的家长吃不消。
旅美华人张女士有三个孩子,记者遇到她的时候是在一个打折图书柜台前。她就无限苦恼地说,夫妇二人都是“双职工”,虽然辅导孩子学习的压力不大,但是给孩子准备礼物的精力却是耗费不少,每个月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两次。所以为了省事儿,她就趁着图书打折,多买一些放在家里备用。
通常美国人都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因而在所有的礼物种类里,图书算是一种“万金油”,可以应付多数时候的送礼需求。
另一位华人女士则说,她最发愁的不是买礼物,而是陪着孩子制作礼物。因为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普遍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所以很多礼品都由自己亲手制作。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精心绘制的一幅水彩画或一条自己串起来的项链送给他喜欢的人,小一点的孩子则喜欢自己制作卡片。
记者就收到过莎娜赠送的一张卡片,她将自己的名字和记者的名字用彩色字母贴纸拼写出来,周围再配上其他图案。虽然简单,但那郑重其事的样子,就好像送给了我一蝠世界名画。
不过,大多数家长对这种方式还是十分认可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互赠礼品的过程就是孩子寻找和加深友谊的过程,值得鼓励;另一方面,无沦是陪着孩子制作礼物还是包装礼物,都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感觉到自己很受重视,而这些恰恰是美国的教育理念所强调的。
特别是在洋人家庭中,很多母亲在子女未成年之前都是全职妈妈,所以她们几乎都乐此不疲。
杰克琳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不仅陪着孩子做礼物、买礼物,还准备了很多储物盒,将每个孩子收到的纪念品、贺卡等分类收藏,贴上标签注明时间和缘由。她认为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精神财富,会成为将来珍贵的回忆。
小孩子欣喜无限
相对于大人的“几家欢乐几家愁”,孩子们基本上都乐此不疲。因为经常收到不同的礼物,总能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有一种期盼,并感到新奇和兴奋,而送出礼物的过程,又让他们体味到了自己给别人带来陡乐后的满足。
杰克琳说,莎娜在情人节的时候,带去几十张贺卡,又收回来几十张不同的贺卡,她就将这些五彩缤纷的贺卡钉在卧室墙壁上,兴奋地朗诵上面的赠言,那一周里,她都显得很愉快。
对于美国儿童来说,如果在“该出手时没出手”,他们不仅会发脾气、不高兴,甚至还会向家长抗议,拒绝上学。
记者采访到一个ABC(从小生长在美国的中国人)小朋友,问到她如果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时没有带礼物怎么办,她就难以置信的看着我:“那怎么可以,那样让我根本无法见人,我会拒绝去参加,我的朋友肯定会觉得我很奇怪。”她的母亲朱莉女士补充说:在一些重要节日里互换礼物的形式十分普遍。通常是学生将带去的礼物堆放在一起,大家像抓阄一样自己拿。
孩子们通常在这个时候对于那种“不确定性”充满好奇和兴奋,此时如果没有带礼物的话,孩子必然就会显得十分孤立与可怜。
第三辑 尊重:可以不爱我,但要尊重我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从尊重孩子开始,在这方面,美国父母勘称典范,他们认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种犯罪,所以能将对孩子的尊重融入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
39、父母要不要树立权威?
家长链接:父母要不要树立“权威”?
现在很多孩子没大没小,特没礼貌。
有时候,孩子闹野了,太不听话,跟他说理也没有效果。我想,这么小的孩子都管不住,父母没威信,将来他还不反了天?
因此,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难免打骂孩子——毕竟,我们是爱孩子的呀!
再说,棍棒出孝子,不是中国的古训吗?
专家评语:
“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式的教子观念。它强调的是“爱”,是社会长幼有别的思维方式,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
在西方的文明世界里,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不是附属于父母的私有财产。
因此,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权利”教育。而人权的起点,就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人人平等。
40、自尊心比什么都贵重
孩子的心灵比世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只要我们永远牢记这一点,那么,自尊和爱的花朵就会比花圃中的任何花儿都要开得更灿烂,更美丽!
孩子比花重要
我的邻居大卫,有两个天真活泼的小孩,一个4岁,一个6岁。一天,大卫正在教他6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割草。当教到怎样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简突然喊他,询问一些事情。当大卫转过身回答简的问题时,调皮的凯利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刚刚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真可惜,割草机所过之处,花尸遍地,原本美丽的花圃留下了一条2尺宽的空隙。
面对眼前的事实,大卫怒不可遏。他有些失控了。要知道,这个花圃花费了他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才侍弄成今天这个令人羡慕的样子呀!可是仅仅才两分钟的时间,就被孩子毁得不成样子了。“哦,天哪!凯利!你在干什么?……”他怒吼起来。
就在他要继续喝斥凯利的时候,简快步地走到他身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卫,别这样,要知道——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
简的一番话犹如一道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