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成功学:做自己想做的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要欣赏赞美别人。
动物有求生的本能,人有成功的渴求。而成功的表现之一,就是得到重视和赞美。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林肯曾说:“人人爱听恭维的话。”这种渴求得到赞美的欲望,就像人饥而求食、寒而穿衣一样,是一种本能的需要,而且地位越高,对赞美的渴求越强烈。这种欲望是不可满足的,无止境的。现实生活不乏利用某些领导人的这种“本能的需求”而升官发财的例子。欣赏赞美别人,就是肯定别人,鼓励别人,就是提高对方的自我价值,使他增强信心和勇气。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件利器,是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催化剂。要使赞美产生良好的效果,有三个要点:①赞美要立即表达。②赞美要明确。③赞美要公开。一位推销大师把他一生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微笑、赞美、关怀。“你可以拒绝我的推销,但你不能拒绝我的关心、赞美和微笑”。这是走遍天下成功的销售秘诀。
(3)要感恩(感激别人)。
不要为失去而烦恼,要为得到而感激。懂得感激的人才懂得珍惜,才懂得拥有。我们要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环境、家庭、同事、朋友……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充实和有意义。感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多说:“谢谢。”常怀感激之心,必能锁定积极的心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利益原则。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对方在意与否,计较与否,首先都要主动、周到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需要。“双赢”才能长胜。
(5)充满热忱。
充满热忱和活力,别人就会被你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运用别人的这种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别人获得这种积极的态度。没有热忱,不论你有什么能力,都发挥不出来。要想获得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献身热情,来发展和销售自己的才能。热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可以补充你的精力并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它能给你以信心和动力,带领你迈向成功。有人用服食兴奋剂维持精力,必定无济于事;又有人一天睡到晚仍然打不起精神。只有热忱才能使人精神饱满、精力过人。热忱来自于远大的目标和对工作的乐趣。培养热忱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热忱”之念,用行动表现热忱凡事不做则已,做必全力以赴,以最大的热忱来完成!欧布莱恩神父说过:“没有热忱,不可能赢得任何一场竞争。”拿破仑·希尔说:“如果你有热忱,几乎就所向无敌了。”
(6)诚信。
待人以诚,才能人待以诚,才能得到理解、信任、尊重和帮助。真正的诚信不需要表白,谁都能凭“直觉”马上感知到。因此,《礼记》上说“不诚无物”,没有诚意,便没有一切。西谚又说“诚为上策”,诚信不只是上策,更是唯一的策略。
第11节:唤醒心灵的巨人
第四章Chapter4唤醒心灵的巨人
一、唐代秘方,治疗心病的“灵丹妙药”昆明西山华亭寺内,现存有一服“包治百病”的药方。传说是唐朝一位法号天际大师的和尚,为普渡众生而开的。据称凡诚心求治者,无不灵验。药方的内容如下:药有十味: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用药的方法: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用药的忌讳: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这是一服治疗消极心态,保持积极心态的十足的“中药”。那么,究竟怎样才算一个积极心态者呢?美国心理学家韦恩·W·戴埃为我们描绘如下:“他们几乎热爱生活的每一个内容,并且从不抱怨生活,悲叹命运。如果需要改变现实,他们便积极努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他们是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从不因往事而内疚或悔恨,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出现之后,他们都会泰然处之;他们从不为未来忧虑,尤其是不愿意在目前为不能左右的未来痛苦;在他们的性格词典中,找不到忧虑这个词。这些人生活在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他们不畏惧未来世界,敢于体现不熟悉的新事物,他们是精神健康的人,崇尚独立;他们并不是独来独往的孤家寡人,他们也喜欢与别人在一起,然而这不是从属关系;他们希望别人与他们一样地愉快生活,他们不寻求赞许。他们喜欢依照内心准则指导言行,并不在意别人的评头论足。他们并非不欣赏别人的赞许或喝彩,他们只是不肯花力气来满足这种无关紧要的需要。这些人并非叛逆者,但也决不会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循规蹈矩。他们富于幽默感,善于制造引起精神愉快的幽默氛围,这些人能不加抱怨地接受自己,无论自身高矮美丑,一律喜欢。他们喜欢投身到大自然的环境里,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他们能够洞察别人的行为,对别人来说非常复杂费解的事情,他们却能明确地理解;他们从不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斗,他们也从不为炫耀自己而附和某种潮流。”
二、孟母三迁,避闪“环境杀手”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暗示,其力量之大、之深刻,不容忽视。积极成功的良性循环与消极失败的恶性循环,区别正在于环境。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历史之发展》中说:“实际上,如果人依赖于他周围的环境,如果人的性格的全部属性是为环境所决定的,那么,人的特点也是为环境所决定的,所以,如果你想和他的缺点斗争,那么你就应该相应地改变他周围的环境,也就是改变社会环境,因为自然界是不会使人变恶或变善的……德行不需要说教而要以社会关系的合理制度来准备。”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的婴儿。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的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而最后的结果,连这个凶狠的女人,也觉得如此报复太过分了。原来,孩子在骄奢中成长,没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沉重打击下,软弱无能,每况愈下,卑贱污秽,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一段时间后,终于疯狂自杀。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观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最凶残的方法,是把人放到一个消极(失败)的环境中,然后让他从肉体到灵魂均被彻底摧毁。国家机器对人的惩戒也是如此,把犯人投到一个特定环境中,如监狱、流放地等。这样,不仅是对其肉体的折磨,更可怕的是使其意志、信念消磨甚至泯灭。一句话,就是利用环境来改造其心态。“孟母三迁”的千古佳话,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孟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其实小时候非常顽皮淘气。为教育他学好,孟母花费了很多心思。起初,孟家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埋葬死人的事情孟子看得多了,便学着玩挖坟、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有时甚至还学着送葬的人哭号。看着儿子整天玩这种把戏,孟母感到这样下去对儿子的成长不利。思来想去,孟母决定搬家,使儿子远离这种环境,让他的身心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于是他们将家搬到一个新地方去住,不料居所靠近市集,孟子成天接触的是一些竞相牟利的商人,又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玩耍,并对商人赚钱的一套办法羡慕起来。孟母觉得这个地方对儿子的成长同样不利,于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的旁边居住。自此,孟子才开始学习诗书礼仪,逐渐懂得礼貌和要求上进了。这下子,孟子的母亲可高兴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儿子的成长大有好处,于是便在这个地方长期定居下来。后人又称这个故事为“三迁之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就这么简单。然而现实生活就没那么简单了。明显的消极环境,人人都会规避,但往往受了消极的感染仍不知不晓。释迦牟尼有一次和弟子阿南一道路过鱼市。阿南从地上随手捡起一根绳子来,拿在手上玩。“把它丢掉,阿南!”释迦牟尼说。弟子依言照办,但还是不解地问:“老师,捡根绳子有什么关系呢?”“闻闻你的手吧!”释迦牟尼说。阿南对着双手抽了抽鼻子,大惊道:“哎呀,满是鱼腥味!”
为此,我们也得当心了。要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主动向积极的地方靠拢,同时远离消极;如果遇到无法选择的情况,就要用坚定的信念过滤身边的事物,抱定积极的心态。比如:
1。多读励志书籍、名人传记及相关音像制品,少读或不读带消极情绪的东西。许多成功人士当初都是在读了名人生平传记后开始发愤的。阅读就是处身于书籍所营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感环境之中。
2。与积极向上的人为伍,与成功人士交朋友。与人接触是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课。与积极向上的人为伍,所言所想,所见所闻,均积极乐观,可以受到积极心态感染,使思想开朗豁达,不给消极心态以滋生的土壤;与成功人士交朋友,观察他们,模仿他们,向他们请教,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像他们一样看问题,思考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好的习惯。另外,与成功人士为伍,机会多多。
3。不与消极心态者深交。用善意和热情对待你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但不要与消极的人深交,否则,会受到他们消极观点的影响而功亏一篑。
三、“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一位牧师正在考虑明天如何布道,一时找不到好的题目,很着急。他6岁的儿子总是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那,弄得他心烦意乱。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图夹页撕碎,递给儿子说:“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你回房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还原,我就给你五美分去买糖吃。”儿子出去后,他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哈,这下可以清静了。”话音刚落,儿子又来敲门,并说图已拼好。他大惊失色,急忙到儿子房间一看,果然那张撕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怎么会这样快?”他不解地问儿子。“是这样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牧师爱抚着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说得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了我已找到明天布道的题目!”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友情甚笃,但二人喜欢言语相讽,各不相让,经常是苏东坡占下风。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看你像尊佛。”佛印说。苏东坡暗喜,随即就问佛印:“那你可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呢?”“像什么?”“像一堆屎!”佛印语塞。苏东坡哈哈大笑。回家后,苏东坡面带笑容哼哼叽叽。苏小妹见状问道:“哥哥,什么事这么高兴呀?”“哼,佛印这次总算栽在我手里了!”苏东坡得意地说。问明原委,苏小妹大叫道:“哥哥,这次你输得更惨了!”“为什么?”苏东坡急忙问。苏小妹说:“因为内心中有什么,外在才看到什么。心中有佛,看别人才是佛;心中有屎,看别人就是屎!”客观现实对任何人本来都是一样的,但一经各人“心态”诠释后,便代表了不同意义,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事实”、环境和世界。心态改变,则“事实”就会改变。心中是什么,则世界就是什么。
四、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人是社会系统的一员,是人类社会这个大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人的位置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决定于人所处的状态,即与周围系统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方式和量。人有很多状态,不同的状态带来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结果,同时也就决定了你与世界(社会)的关系,即确定了你的位置。状态主要表现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当你调整状态,改变自己时,你与世界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必然发生变化,你与世界的关系(结构量)就变了,你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世界(社会系统)也必然要作出反应以适应新的关系你的改变。世界,就这样被“改变”了。比如你在生活中经常愁眉苦脸,这一定代表了你现在的位置和与世界的某种既定关系。如果你开始调整表情,诸事面带微笑。进行了这个调整(改变自己)之后,与世界(社会)交换的信息就改变了,你和周边的人际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微笑使你在社会中增加人缘和机会,这些机会必然使得你在社会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你会感到:世界变了!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引起对方友谊反应的比率高达60%至90%。领导此项研究的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话大致是不会错的。”雨果的不朽名著《悲惨世界》里那个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出狱后,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顺手牵羊,偷鸡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躲脱了。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带回教堂给吃给住,但他在神父睡着后,却把神父房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该干坏事。不想,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