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热销人生励志书籍-方与圆-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蠖端泳裰匦略僬降奶逖椤R痪浠埃夜ぷ饕蚕窀枥镆鞒陌槟茄О芤欢ㄊ怯械模按舐铩栈裼肽チ纷苁怯械模赡玫搅薿ffer亦算不上什么成功或伟大——那么,就姑且称之“不失败”吧。
我的失败之一:态度。态度的积极与否不仅仅体现在嘴上。
记得我曾在2003年年底的时候和一位本科毕业工作的同学抱怨自己的运气太差,被几家公司拒得莫名其妙;抱怨ChinaHR居然没给我一次笔试或面试的机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很多好公司从面前溜走。
在听完我一通“控诉”以后,朋友很平静地对我说:“仔细数数,到今天你投的公司不过十来家,参加过的校园招聘会也数得出来,这样的状况下你已经拿到一个offer,运气也算不错了。你不要光说ChinaHR不给机会,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尽力。比如在ChinaHR上招聘的某公司,你明明认识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人,通过熟人争取一个笔试的机会并不算太难、太过分吧,何况很多公司也很看重内部推荐。还有,你现在正在面试的银行,我们也有同学在那里工作,你为什么不向他打听打听公司的情况,了解了解面试和面试官的特点呢?”
我无语。想想的确如此,虽然天天将“找工作”挂在嘴上,可真正的行动又有多少?机会、运气真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有准备的机会,争取来的运气。
从那以后,我对校园招聘会、网上的信息都用心了很多,只要时间精力允许,我都争取去参加笔试面试,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也主动去了解去投简历,也向工作的朋友了解情况。情况了解的越多,感觉人一天天变得振奋起来,好像希望越来越大,信心也越足。最后,除了原先的offer,我又争取到了更理想的几个offer。
我想一定也有人和我一样,选择了坐着着急而没有站起来行动。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实在应该这样问自己:我真的积极找工作了吗?我真的发动了自己全部的资源了吗?我尽力了吗?
我的失败之二:时间。不要相信deadline,不要等到事到临头才去做。
听一位师姐说,她在简历投递期限的最后一天亲自把简历送到了一家最顶尖的咨询公司,但却并没有拿到面试机会。后来找人打听了才知道,最后一天,负责招聘的HR休假去了,也就是说,所有最后一天投的简历根本没有送到他/她的手中,当然也就根本不会有面试的机会。
也许我们可以抱怨公司不够professional,但公司也有话可说——既然对我们公司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早点投简历,而要拖到最后一刻?
要保证能搜集充分的信息,及时投出简历,不给自己留遗憾,抓紧时间很关键也不难做到。简单的说,及时把事情写下来就有很大的帮助。找出一个本子,列出每天必须完成的事项。比如今天有什么企业的说明会、几点钟在哪里、哪些公司的投简历deadline了。收到的不同公司安排的笔试、面试的事情更要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以来,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因为忘记做什么,或者急吼吼赶deadline而误事。随着校园招聘高潮的渐渐到来,铺天盖地的信息一定会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小小的记事本就真的能帮大大的忙。而此时我发现,身边大部分人也都用起了记事本。
除了记录事情之外,还要合理安排时间。按重要性给每件事排序,这会提醒自己哪些一定要保证完成、哪些可以稍微放放。这一点太重要了,因为有的时要做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投简历这种事反而被滞后到最后一刻才做。我以为,每件事的重要性是不同的,deadline错过了再也不可能追回来,甚至有可能造成一生的遗憾。
我的失败之三:选择。有选择地投简历,是在一定量的基础之上的有选择。
面对“不够积极”的“指控”,我常常用“要有focus”来给自己没有投出很多简历开脱。这是我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其实不是不想扩大目标区域,没有时间才是不得不缩小包围圈的关键原因。我们是两年制硕士,所以找工作的第三个学期,我们专业还有三门课,作业很多,还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坐在电脑前面搜寻各大BBS,学校、院系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各个找工作的网站,以及各个公司的网站,填写公司的网上招聘表格,的确让人不胜其烦。更何况,有的公司的网站通过校园网访问还需要用代理,网速奇慢还要分数个步骤来填写,有的公司招聘表格的开放性问题恨不得让你写几篇英文作文,有的公司还真的是征文招聘,再加上还要起早贪黑的赶路去准备和参加说明会、笔试、面试,那时候唯一的感觉就是——神啊,能不能再多给我一点时间。每天都和打仗一样焦头烂额,恍惚中翻翻日历才发现,有些公司已经错过了,有些公司因为申请太麻烦干脆就放弃了。
我的失败与“不失败”(2)
其实有选择地投简历是不错,但是就算不是全面撒网,也要保证一定的量才行。也听说过某位前辈一共只投了六家最顶尖的投行和咨询就拿下了其中的四家,不过这种高人毕竟少之又少;亦或他们当时的重点在准备出国上,投入找工作的精力并不多,这样的例子也就不足为鉴了。大部分人还是要扎扎实实地累过、疼过、错失过、付出过、失败过才能修成正果的,即使是那些我们口耳相传的“大牛”也不例外。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哈佛商学院毕业的MBA找工作的时候平均也要投出上百份简历,而有回音的往往只有十几份,最后拿到offer就只有几个了。
我的这种看法可能会有人反对,但我总以为至少应该先投简历,省得将来后悔。如果你有幸被选中,接下来的招聘的程序你要不要参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斟酌决定吧。
我的不失败之一:看书。真的没有想到,一本书会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帮助。
我从来没想过在找工作前应该找关于求职的书来看看。但有一天,当我阴差阳错拿起了一本好像号称是《××求职宝典》(这个名字真的好俗啊!)的求职指导书时,却发现放不下了。书中介绍全面,从前期准备到实战演习都有所涵盖,并辅以求职者的现身说法,生动真切;甚至还收录了求职者准备面试时需要准备的经济管理知识。虽说我是学这些东西的,可是很多概念、模型却也生疏了很久,拿起书来翻翻真是觉得受益匪浅,在接下来的面试中也自觉颇有裨益。(真要感谢当初拿这本书给我看的师姐!)
后来我还看过那一阵子在未名Job版做过广告求职指导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对准备简历非常有帮助。在这里我想给大家的经验是,除了关注BBS,挑一两本好书也不失为好的准备方法,有备无患,做足准备总没错。
我的不失败之二:朋友。衷心感谢在我求职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以及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朋友。
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有朋友给过我忠告,有的朋友更是帮我争取过机会,还有的朋友向我介绍公司的情况,这些已经工作的朋友的帮助对我最后求职的成功实在功不可没,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有的时候可能只是朋友的举手之劳,但对你却有着重大影响。在这里我再次提醒,在不影响他们的情况下,不妨向你的朋友寻求一点建议和帮助。至少很多朋友都愿意给你过来人的建议。
还有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求职互助小组”或类似的小团体,BBS上就有很多。我们就发起了一个,由五个同院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小组。我们五个人对彼此背景比较熟悉,求职意向也相近,准备起来比较有针对性,也敢于直接指出彼此的一些不足,我们会模拟Case Interview,研究面试时的着装、肢体语言等细节,还彼此鼓励打气,谁接下来有面试就着重帮谁准备。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觉得很有收获。最后除了两个研一的同学,我们三个找工作的同学,一个去了BCG,一个去了中金,我拿到了Monitor,大家对这个结果都比较满意。
所以我也建议大家,有可能就尽量组织三五个人一起准备,互相取长补短,能事半功倍。
我的不失败之三:心态。自信地回拒信。
找工作难,还难在要不时承受失败的心理打击。每次看着时间一点点流失,通知下一轮面试电话却迟迟不响令人如坐针毡;每次打开邮箱,收到一封封充满溢美之词的拒信更让人觉得是莫大的讽刺。那种郁闷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开始收到拒信的时候我的确难受过,也觉得那种假惺惺的拒信很讽刺;但很快我又恢复了自信,我应该相信信中的话——我的确是很优秀,很capable的。为什么要为不懂得赏识我的公司失落?我应该向接下来的公司证明我的实力,证明我的优秀,直到得到认可。
我于是开始回拒信,或者给拒我的公司发信,礼貌地表示遗憾和自己的信心。每一封信发出去,好像自信心就找回来一点。当然,这些回信大部分石沉大海,我也并没有期望能收到回信,只是因为这么做能让自己感觉更好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真的收到了A。T。 Kearney和Bain的回信。他们很热情地鼓励我,并希望我能和他们继续保持联系,这更增添了我的信心。
在这里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要回拒信,当然回了也不会出错,也许还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再程序化的公司招聘的时候也难免有人的因素,随机性很大,你没有去那家公司绝对不是表明你真的不够优秀。
我的失败和不失败之处都各总结了三点。其实,如意和不如意的地方还很多,鉴于篇幅限制不能全部涉及。但总的说来,失败之处归根结底就是态度,态度积极、思想重视,那么就会主动规划时间,认真选择公司投递简历。做对的地方就是心态,扎实的准备带来自信,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带来希望,这些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求职过程中的一次次挑战。失败说得多,是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失败的说的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的只是一家之言。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求职感想,希望跟大家分享并共勉!
今年;我们毕业3
路就在脚下(1)
余鹏,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98级本科生,2001年保送本系研究生,现就职于甲骨文(oracle)公司
和很多求职的朋友一样,我是一个平凡的的人;但我坚信尽自己的能力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实用也是最现实的。
路就在脚下
余 鹏
几个月之前,我还是紧紧张张地走在校园里,目不斜视,因为脑子里很乱,啥也没想,啥也想不好,唯一能做到的事就是不要走路的时候追汽车车尾。一个字,烦。
北大的路,一走就走了七年,哪怕是挖了又挖,修了再修,哪儿的路是平的,哪儿的路成15?上下坡,哪儿的下水道井盖踩上去就会发出逛荡的声音,骑车越过限速的小障碍时,必须在哪儿提前刹车,[万卷书库…wWw.jartxt.cOm]避免被震得七荤八素?这就是一种熟悉,闭着眼我也能走的路。
博士,很神圣。一直以来我就觉得,毕业的时候那么多学位服里,还是博士的最好看。再说的严重点,在所有的衣服里,我也还是觉得博士学位服最好看,再加上那顶学位帽,耷拉下那一缕黄澄澄的穗子,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我有直博的机会。我曾经问过自己读博为了什么?只因为衣服好看吗?当然不是,那我为什么不读呢?夜深人静的时候,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床单都不知道在多少个不眠夜被脚踢破多少床了,睡不着,还是睡不着!最后我选择了放弃。
读博士的成本太高了,光是时间那就得花三年,自己已不再年轻,说不好要是延期毕业,那压力将会更大。博士毕业后干什么?留校任教吗?一是我不适合当老师,另一个是我估计会忍不住清贫,那时的我当然也快而立之年了吧,业没立起来,家也没能力成,一贫如洗。压力,社会的压力,自己的压力。再说博士毕业后就好找工作吗?据传闻不容易,因为庙小很多地方不请大佛。我彷徨了,放弃是放弃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后悔的,凡人嘛。
放弃直博就等于选择就业。路是自己选的,那我得自己走下去。前面得路没有光,在黑夜里,只能依稀地看着屹立在路旁的树。有些树我靠近不了它们,那是艰苦跋涉中的一些幻影,而有些是我真正可以依靠的,我靠着它们做短暂的休息与调整,继续往前赶路。
“喂,用友笔试,明天上午,去吧!”同学给我发来手机短信。作为还没有进入找工作状态的我,很随意的答应去试试。用霸王餐的说法我是要去混一个霸王笔,以后的名词中还有霸王面一说,这是后话了。
没有笔试邀请函,直接跟负责人要求想参加笔试。负责人很好,拿出试卷,自己就走开了。三十分钟题目,做完就交了。第二天等通知面试的消息,结果同学没等到,我却意外收到了电话,真是阴差阳错。
经过精心准备,我来到用友总部,由于人比较多,我是下午最后一个面试的。面试官随意的表情,就像领域中的大拿,反而使我很紧张。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搁才好,除了点头,“嗯嗯啊啊”之外,其它都没怎么说,面试官也基本没怎么问我问题,一直都是他负责讲,我负责听。等到面试官跟我说:“你回去等消息吧。”起身要跟我握手,我才反应过来,哦,面完了。
几天之后,收到用友公司发来的offer。高兴,第一次面试,第一次拿offer。心情格外好,也让我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觉得找工作这么简单,得来全不费功夫嘛!其实我错了。
感谢用友公司,使我向着高标准前进。同时又不得不表示遗憾和内疚,最终我也还是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