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

第8部分

中国产权市场解读-第8部分

小说: 中国产权市场解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已经没有了。这是一场事关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大事。 
  为什么要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的建立是源于它的社会目标,如确保“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提供那些存在“市场失灵”问题的公共产品等。但这并不是说不讲经济目标,不要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国有企业要发挥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而且政府也难以用其它间接干预手段来实现的某些社会目标;二是为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增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而发展战略性的民族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国有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奠定和加强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和加强国防建设,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弊病,暴露出不少问题,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国有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价值规律,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也势在必行。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的:“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架构加速重组的趋势,都要求我们继续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组国有企业。”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国有企业难以搞好的重要原因。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战线过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力量过于分散,整体素质不高国家不能集中财力办好少数大型骨干企业和其他必须举办的企事业;企业缺少必需的资本金、营运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高额负债,财务状况差,经营困难。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在这样的格局下,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企业,而且要把几十万家国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搞活搞好,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须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此外,国际竞争的压力也要求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随着“冷战”的结束,整个世界市场更加连成一个整体,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大肆扩张,抢占世界市场,中国市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争夺的目标。中国的入世承诺,市场的逐步放开,招致他们大举“侵入”。如不能清醒认识到国际竞争的残酷性,积极应对,听任经济分散化、市场割据化、结构重复化、企业小型化的趋势继续下去,不要说与他们争夺海外市场,就连国内市场也保不住,在经济上将成为他们的附庸。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客观上也就成为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原因。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7)   
  正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变革要求和外部竞争的压力,一起成为国有经济大调整的动因和背景。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不仅是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调控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促进中国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要不断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经济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定的经济结构是一定方式资源配置的结果。经济结构不合理,必然反映出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合理。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进行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和行业中,就好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也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到经营国有资本上来。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能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三种行业、两类企业。三种行业分别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两类企业分别是: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我们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不投资,则没有人愿意投资的行业;另一类是别人想投资但国家不让投资的行业。除此两类,其他行业非国有资本都可以进入,国有资本都可以退出。 
  应该强调的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曾经的提法是“国退民进”,是不准确也是不合适的。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国有经济的调整也不是一卖了之,对于关键领域和关键行业仍然要保持国有经济的一定比例和规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目标的中国,把国有资产一卖了之的做法更加不可取。国有资本的退出只能是“适当退出”而不是“全部退出”,因为政府要通过国有资本在产权市场的自由流动来实现一些特殊目标,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等。另外,即使在以上所说的两类行业中,国有资本也不一定要处于垄断地位,引进非国有资本也是必要的。用国务院国资委的话说,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应该是“有进有退、进退有序”。这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准确定位。 
  因此,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将朝着两方面的目标进行,一是大量的国有资本从漫无边际的战线和领域退出;二是形成国家控制、多元化的控股格局。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收缩战线,合理布局”。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和内容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进行定位。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面向未来,立足市场,通过国有资本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流动和有进有退、重点突出、开创优势的重组,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结构,进而优化国民经济机构。 
  调整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界定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改变国有经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局面。国有企业主要在那些私人企业不愿进入的基础性、公用性、服务性或自然垄断部门发展。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做出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需要保留和发展国有经济的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垄断地位或控制地位的部门,国有经济应该完全退出的部门。通过调整、流动,使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公益性产业集中,向关键领域重点骨干企业集中。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8)   
  调整的原则,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进退的领域。所谓“进”是指对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要尽量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与外部环境,尽量增强这些领域内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退”是指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凡不属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与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应当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运行机制。四是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和鼓励大中型国有企业在调整重组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改变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二是抓大放小,改变国有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加快发展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兼并、控股、强强联合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三是突出重点,加快瓶颈产业发展,充实国有经济力量;四是优化结构,包括国有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通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五是制度创新,以发展股份制为契机,通过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结合,促进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调整的方式,是采用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的方式,来实现结构优化。增量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改变现存不合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新增投资的方向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存量调整则强调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打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在流动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流动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经济结构。存量调整是增量调整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增量调整的投入结构,只有把存量资产盘活了,增量资源的投入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首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渐进式改革开放的道路。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阶段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一直没有取得整体突破,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囿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的思想束缚。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转变。由于这个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就可以从整体布局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同时推进。在国有经济分布过宽,力量分散,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从一些次要的行业、领域和企业退出,可以有效地集中力量,加强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的重要行业、领域和重点企业,从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 
  其次,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进入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企业影响最大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取代计划体制。依附于旧体制、靠减税让利政策而生存的国有企业面临空前的挑战。二是社会经济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靠数量扩张和速度推动企业增长的粗放经营已难以为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三是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形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有企业将面对世界最强的竞争对手,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四是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国有经济应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先导和关键作用。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9)   
  在上述剧变的形势下,只有适时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收缩战线,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 换个角度看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已触摸到企业所有权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艰难性正日益显现。 
  近几年在对改革的批评与质疑中,国有企业改革首当其冲地受到批评,是因为在多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少数国企的经营管理层通过瓜分国有资产暴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等。由于国有企业牵涉到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与失业、牵涉到贫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同时又涉及是否有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涉及是否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性质、涉及到是否损害工人阶级主体地位与政权性质、涉及了关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道德评判,因而处于焦点状态。 
  2004年夏末秋初 的“郎顾之争”,是1994年国企改革争论以来的第一次席卷全国的大讨论,其实质上就是产权改革的大讨论,焦点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企改制应该不应该?2、国企改制国资是否流失?流失的评价标准是什么?3、国企改制的操作透明性、程序的合法性4、国企领导产权激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是其本质还是〃国企改制过程中公平与效益问题〃。 
  国企改革是党和政府推行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切合社会实际的、符合经济规律的重大举措,是审时度势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的正确选择。当务之急,应对改革的许多问题重新审视,用广泛的事实与深入的理论说明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推动进一步的改革,才能避免改革前功尽弃,才能重新赢得社会对改革的支持与信任,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较好的舆论氛围、技术方案、操作思路与精神准备。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企改制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 
  这种创新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要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另外要减少代理成本的支付,减少代理损失。而从经营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