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

第1部分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第1部分

小说: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作者:汪开国主编                       
   一座城市,一旦具备了借鉴和比较价值,对她的打量和认识,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深圳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改革开放为深圳带来了一场变革风暴,引发了深圳社会的急剧转型和空前规模的社会阶层变迁。宽松的政治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其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基础。深圳的社会分层和流动机制充分体现了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其超前性,代表了中国未来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发展趋势。“和谐深圳”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书深入浅出地叙述了深圳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社会分层和流动是怎样演化的,其基本轨迹和未来趋势如何,揭示了深圳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和规律,为构筑和谐深圳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 绪 论   
  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   
  2001年初,李铁映同志提出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十几个城乡深入开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状况的调查。我们之所以参加该课题组,具体负责深圳地区的抽样调查,是考虑到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深圳乃至对全国和谐社会的建立都益莫大焉。 
  深圳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型移民城市。伴随着先行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深圳的社会阶层是怎样演变的,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社会各阶层今后将怎样继续演化,现有的社会流动机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还不合理,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和调整,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了解和把握深圳20余年来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基本轨迹、主要态势和未来趋势,总结和提炼其中的经验和规律,揭示与发现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当前深圳特区社会阶层结构、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特点,正确认识各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深圳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力度大,职业流动比较快,具有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性。它在阶层分化和流动中产生出的经验和问题,既向社会学理论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也为社会学家提供了绝好的实际素材。因此, 解剖深圳社会阶层和流动问题,可以为了解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一个窗口。 
  我们试图根据在深圳获得的经验性资料,在当代中国制度转型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和流动模式的变化与制度转型的相互关系,揭示在制度转型背景下社会分层和流动模式变化的规律。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纠正深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偏差,促进深圳向一个现代、合理、公正、开放的社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个体明白该从何处努力来改善其社会经济地位,使其更清楚地认识到改善其社会地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找出合理、公开、公正的社会流动必须具备的因素和条件,为深圳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每个人改进自己的地位提供可能努力的方向。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因深圳河(深圳与香港的界河)而得名。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接壤,北与东莞市、惠州市为邻(见图1…1)。全市总面积 2020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平均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设有9个特区检查站。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市的前身是广东省宝安县。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计划单列。深圳市现辖6个县级建制区,即特区内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区和特区以外的宝安、龙岗区 。福田、罗湖、南山区最早成立,时间是1990年1月;盐田区最后成立,时间为1997年10月。 6个区共辖45个街道办事处。 
  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深圳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比较和谐、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79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GDP)只有1。96亿元,工业增加值0。23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0。17亿元。特区建立后20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8%。2003年本市生产总值2860。51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53887元(6510美元),在全国名列第一。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1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84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三。深圳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8。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85。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6。9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20。5∶42。5调整为0。6∶58。9∶40。5。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03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953。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482。7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86。64亿元,增长45。2%,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55。9%。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   
  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73。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出口总额629。62亿美元,增长35。2%;进口总额544。37亿美元,增长33。8%。深圳外贸出口总额从1993年起连续11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出口产品结构及贸易方式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1。5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40。0%。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4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23亿美元。全年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数累计达98家。 
  较好地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由一个人口30万人的边陲农业小县,发展成为一座拥有700万人口、经济繁荣、城市功能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城市规划获得UIA阿伯克隆比爵士奖。基本建成了适合现代化城市需要的适度超前的供水、供电、通讯和排污网络。拥有全国第二大、全球第4大集装箱枢纽港,全国第4大、全球居第74位的航空港,形成了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并没有影响到深圳的环境保护,深圳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科教兴市和文化立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比国家要求提前5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教育发展与特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基本上满足了人们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一个结构合理、纵横相通、运行灵活、开放多元、功能完善、教育资源配置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2003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达1259所,毕业生15。80万人,招生数23。78万人,在校学生数84。7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4%。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3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0座,博物馆、纪念馆16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345。50万册(件)。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站22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93家,拥有床位13588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1234人,全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3052。10万人次。 
  人民生活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 根据200户户籍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35。84元,恩格尔系数为27。9%。食品中人均营养素的摄入量已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准,超过国家城市小康标准。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611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6元。失业员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100%。年末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61%。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全市有253。09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13。49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分别比上年增加31。85万人和3。34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6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8。24万人。 
  城市竞争力增强 。深圳在国内的排名如下: 2003年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47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香港、上海、深圳分列“综合竞争力〃前3名; 2003年中国市长协会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对全国50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分列“综合竞争实力〃前4名; 2004年国家统计局从国内286个地级以上城市评选“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3名; 2004中央电视台从国内208个地级、副省级城市评选“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深圳当选; 总部在香港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对全国 281个城市进行评选,推出“2004(第三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香港、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澳门、天津、南京、武汉名列前10位。 
  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经济发展与自然系统发生严重矛盾。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深圳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其中30%可供开发,即7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目前已开发土地480多平方公里,核心经济腹地土地资源储备不足。二是水资源和能源短缺。深圳每年用水为15亿立方米,而本地只能解决3。5亿立方米,电力等资源也面临紧缺。三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承载力难以为继。第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系统发生严重矛盾。体现在:一是深圳现在实际管理人口已达到1000万,成为全世界、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城市已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二深圳社会治安总体仍非常严峻。第三,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利用外资增长乏力等问题。第四,一些以民为本的工程,如“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农村城市化等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理论(1)   
  社会分层和流动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传统理论领域之一。随着社会变迁中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中外学者不断对社会分层和流动进行新的审视,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持的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使这一传统理论领域不断盛开新的奇葩。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密不可分。社会分层是流动的结果,同时社会分层的存在又是社会个体产生社会流动的动力所在。对这两个内在相关性如此紧密的问题,是不能人为割裂单独进行研究的,下面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对这朵理论之花,各表一枝。 
  一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等级不同的多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方法,因学者们研究目的各异,分层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分层结果也大不相同。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历史悠久,流派众多, 但是,人们一般认为社会分层经典理论的主要人物是K。马克思和M。韦伯。他们两人提出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人们所熟悉的阶级理论和多元理论。这两个理论模式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解说,代表了社会分层的两种理论视角。因此,我们把他们两人作为开篇。 
  1。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 
  马克思最先提出了一套有系统的、综合的和颇富创意的阶级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等已经发现现代社会的阶级存在和阶级间的斗争。但只有马克思才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的本质,才建立了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所以马克思被称为社会阶级研究之父。他的阶级理论大厦由4根理论支柱支撑。 
  第一根支柱是阶层与社会结构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揭示社会变迁的法则。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概念。马克思认为,阶级出现于由历史组成的社会结构中,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结构常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特征。因此必须将阶级置入社会的演变中来探讨,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里做具体的研究,不应将其视为抽象的概念。虽然阶级会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但是,社会结构亦会随着阶级的演变而演变,两者互为辩证关系。简言之,阶级由社会的特殊结构条件发展而来,同时也是社会的构成要素。 
  第二根支柱是阶级产生与演变论。马克思的阶级史观建立在他的历史唯物论上。马克思认为,阶级只有在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 
  瞿铁鹏:《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第39页。 
  。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