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_形包围 戴旭-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体化战争必然需要一体化训练,而一体化训练又要求军队必须是一体化编成。
新型军队的具体编成:
(略)
。
新型军队的战役、战术构想:
(1)要能够进行〃外科手术〃、定点清除式打击和远程精确格杀,以处理边界冲突、小
规模战争和惩处〃台独〃首恶分子的冒险挑衅。这是一些现代化军队 20 多年前已具备的本领。
(2)对付中等规模局部战争,可施行立体、远程〃火力绑架〃——空中突击和占领。以
火力笼罩的态势,威慑敌人;威慑失效,即集中火力,锁定敌人作战体系之战略节点,在强
大信息优势的支援下,以饱和攻击的手段和歼灭战的决心,震慑对方战争意志。最后视情况
发起海上、空中、水面立体对海、对岛围攻战,实施占领性空中突击,延伸我军之远程打击
效应。
第六部分 17。新型中国军队基本构想和战役设定…
(3)对于大规模战争,可采用远程火力对攻。此战略,看似消极进攻,实际上是扬我
之长,避我之短,是田忌赛马的策略。敌既不与我进行我之擅长的地面阵地战,我也不与强
敌进行敌所擅长的海空平台决战。 但此战略绝非当年两伊战争互相袭城战的简单翻版。 一旦
战事爆发,我军应先以远程火力对攻,将其赖以发动现代战争之空军基地、航母集群、巡航
导弹和弹道导弹基地,逐次摧毁或压制。 这是对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空军上校沃登曾提出的
空中战役打击〃五环理论〃的逆运用。美国倡导先发制人,故按照先打政府首脑、国家经济设
施最后打击军事目标的顺序,以便于尽快结束战争,取得最大战略效益;我国、我军奉行后
发制人的自卫反击战略, 首先应斩断敌之军事手脚, 迫使敌军与我军在军事目标 (即第五环)
之间进行决战,以〃攻其所必救〃的战法,使敌放弃〃五环打击〃的惯用战略,从而使我国首脑
机关、国家重要设施得以免遭杀伤。 此种战略将迫使敌国不能发挥其固有的中近程空中火力
优势。我国空中有无人飞机改装的大量〃导弹〃和巡航导弹集群;水下有无人潜艇集群,地上
有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 (超远程火箭炮) 以我国生产成本优势转为远程武器数量优势,
。
以我国之兵力集中和火力集中,迫使敌国兵力、火力后撤、分散。后发制人,迅速瓦解敌之
攻势。虽为蜂群战术,却蕴涵雷霆之力。此战术也可有效消除敌军隐形空军的威胁。我军不
能以技术落后之空中力量,成架次、成批次地消灭隐形战术飞机,但可以凭借总体远程火力
体系的优势,成建制、成集群地将其消灭或赶出战场之外,使其无用武之地。
当然,当我军掌握战场优势时,也不妨借用〃五环理论〃,直接对敌军战略目标和经济设
施实施打击,对敌军首脑机关进行〃斩首〃。
无论是〃逆五环〃还是〃正五环〃理论,都要求我军首先具备压制敌人进攻的能力,而不是
抵御敌人进攻的能力。 我们必须改变关于传统战场的基本定义。 美国之所以在 200 多年里肆
无忌惮地连续发动 240 多次战争,主要是因为战争一直在别国领土上进行,美军即使失利最
多也不过是撤军而已, 对国内民众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伤害。 我军之传统本土防卫战略最
大的缺陷也在这里, 不能使潜在敌人的本土受到威胁和伤害, 因此也失去了基本的威慑效应。
未来新型军队应该树立这样的大战场观:凡对我国发动战争者,其国家所在地、海外军事和
其他目标,均是战场的一部分,应在我军打击之下。我军必须拥有超越前线的全方位、全领
域打击能力,如此方可制止某些国家和好战分子的寻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军采取远程火
力对攻,不失为一种以战止战的有效战略。
(4)要能够进行太空攻防和网络战争——这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2001 年美国已经
进行了纯粹的太空战演习,2006 年 2 月 6 日又进行了网络战大演习。目前,美、俄及其他
先进国家军队,无不以此为目标整合部队,研制装备,演练战术。未来我新型军队也不能只
沉迷于现代化〃补课〃,还必须锁定〃未来化〃的战争样式,未雨绸缪。
总之,我军之新型军队基本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应以不接触为原则。今天美国进行的
那些局部战争还是战场上的不接触,其全球瞬时打击计划预示着未来的不接触将有全新的战
略含义。不仅美国,世界其他国家最新的军事理论和武器发展计划,也都不约而同地指向〃
不接触〃。敌以不接触战法对我,其最害怕的也是别人以〃不接触〃对它,美国的 TMD、NMD
的基本战略用意就在这里。我军未来军事理论的着眼点,不是向后盯着我们自己的〃传统〃,
而应该是主要瞄准世界军事领域最新、最重大的变化,因敌制胜。
21 世纪的中国军队,无论思想、精神和技术形态上,都必须腾空而起,凌空翱翔。唯
有如此,方可保卫翼下这片故土的宁静,护送中华号巨轮自信远航,担负起世界和平赋予中
国的神圣使命和义务。
第七部分 1。俄军改革镜鉴(1)
一、历史
车臣俄罗斯历史上曾先后进行过数次比较大的军事改革,如 16 世纪中叶伊凡四世的军
事改革;18 世纪初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19 世纪 60…70 年代米留金的军事改革;1905…1912
年的军事改革; 1917 年之后新建苏军等。这些颠覆性的军事改革, 推动了俄罗斯军队的近(现)
代化进程。
二、现状
从 1992 年开始的俄军体制改革堪比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改革。 2006 年,
至 俄罗斯酝
酿已久的雄心勃勃的体制改革计划终于付诸实施, 标志俄军在军事改革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
极其关键的一步。
(一)叶利钦时代:艰难拉开军改序幕
苏联解体后苏军四分五裂,俄罗斯军队刚组建即陷入危机,作战能力急剧下降。1991
年海湾战争的爆发震动俄军,此后军事改革开始酝酿。
①格拉乔夫时期
1992 年 5 月,根据新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的改革设想,俄罗斯军队建设的总目标是建
设一支〃精干、强大而又便于指挥的现代化职业军队〃。
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 1992 年底,主要完成国防部、总参谋部和其他指挥机关的组建工作,研究
并确定俄军建设构想,清点现有装备、削减军队数量,制定军队结构、编成、部署和裁减计
划;
第二步:截止于 1995 年,重点调整军兵种结构,陆军由集团军级和师级结构向旅级结
构过渡,基本完成由原苏军驻扎地区向俄国内撤军任务,并组建新的机动集团;向义务兵役
制和合同兵役制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过渡,兵力总数调整为 210 万人;
第三步:从 1995 年开始,将国防部改为文职机关,对各军兵种机构进行彻底改组,改
革军区体制,建立职能和地区司令部,完成新的军队集团和军事机关的组建工作,完成混合
兵役制的过渡,将俄军数量裁减至 150 万人以内。
实施情况:由于受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影响,军费严重短缺,直接影响了军队训练和
战备任务,改革严重受阻。其间又爆发了车臣战争,两大原因,导致俄军第一次改革未能如
期完成。
第七部分 2。罗季奥诺夫时期
②罗季奥诺夫时期
俄军在车臣战斗中的表现一落千丈,较苏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1994…1996 年
的车臣战争中,为对付两万多车臣武装分子,俄军先后派出 10 万大军,以牺牲了 2483 名军
人、损失 80 辆坦克、729 辆装甲车、93 门火箭炮、18 架直升机和 420 辆汽车的惨痛代价铩
羽而归。此战表明,军改必须继续推进。
1996 年 7 月叶利钦签署总统令,任命罗季奥诺夫上将为俄罗斯国防部长。罗是鹰派人
物,强烈反对北约东扩。他认为应该恢复和保持俄罗斯在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地位。
为此,罗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保留战略火箭军、海军、空军〃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不调整其兵力和编成,突出核
武器的威慑作用;在 3…5 年内保留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战略火箭军五大军种,只对
陆军兵力进行削减调整,最后达到依次占兵员总额的 30%、15%、13%、12%、10%的比例;
保留 10…12 个〃21 世纪多用途合成师〃作为〃战斗核心〃部队,集中财力物力确保其战备训练,
将空降兵重新划归陆军,裁减空降兵为 3 个师和 2…3 个旅,合并空军的一些航空兵团,海军
每个舰队各保留一个分舰队或区舰队;精简总部、兵种、大军区和舰队机关,建立一支强大
的预备役队伍。
但是罗的军改方案遭到在军事改革方面有较大发言权的国防会议秘书巴图林的否决。 在
巴看来, 国家经济难以维持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 现阶段俄国家安全只能靠战略核力量来保
障。在 2005 年前必须将 300 万总员额减至 170 万,合并相关军兵种,进一步削减国防预算。
为此,必须在战略导弹部队、军事航天力量和导弹空间防御部队的基础上组建导弹…航天部
队,将空军与防空军合并,成立直属总参谋部的战略力量作战指挥部;撤销陆军总司令部,
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保留武器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生产和动员潜力,扩大先进武器装备
技术的出口,夺回失去的国际军火市场等等。
俄军在炮击由于俄军高层意见严重分歧,且罗季奥诺夫掌军期间,俄国内经济形势更加
恶化,其军队改革方案还未实施,即宣告流产。
第七部分 3。谢尔盖耶夫时期
③谢尔盖耶夫时期
到 1997 年,随着俄罗斯政局渐趋稳定,国内经济缓慢回升。同年 5 月,叶利钦任命谢
尔盖耶夫为国防部长。同年 7 月,谢尔盖耶夫以罗季奥诺夫和巴图林的改革方案为基础,制
定出新一轮军事改革方案,规划了 2005 年前俄军建设和改革的蓝图。
该方案目的是使俄武装力量的结构、战斗编成和人数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军队技术装备
的性能水平和战斗准备程度;切实改善军官队伍状况,改进军官的培训和保障,增强军事法
制和军事纪律建设;加强军事科学体系和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可靠的社
会保障。
在改革方案执行后,俄军费开支明显增加,军人社会地位提升,军心开始稳定,军队内
腐败人员得到严惩。1998 年,俄军将原先的五大军种改编为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火箭
军四大军种,总兵员 120 万人,将陆军总司令部降为陆军总局。叶利钦称赞说,谢尔盖耶夫
上任两个月所干的事比罗季奥诺夫一年里干的还要多。
第七部分 4。普京时代:大刀阔斧,锻造新军(…
(二)普京时代:大刀阔斧,锻造新军
普京执政以后,全盘审视俄军改革的发展思路及现状,作出大规模裁减俄罗斯军队的决
定:一是将战略火箭军由军种降格为兵种,原先该军种的总司令降格为司令员,并进行总数
为 8 万人的大幅度裁减,将战略核力量保持在最低限度——够用的水平上;二是重新建立陆
军司令部,以统一的指挥机构促进整个陆军的建设和发展。
①精简机构,换装武器,建设职业化军队
2001 年 3 月 28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任命与其关系密切的前情报官员谢尔盖·伊万诺夫
为国防部长。
伊万诺夫计划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军队进行改革:一是确立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新军事学
说;二是简化指挥链,将国防部变为一个更精简、更有效的机构;三是通过增加拨款,研制
新型武器,恢复士气;四是分阶段将其军队改造成为一支有能力以较小的伤亡和更先进的装
备对付各种威胁的职业化军队,其中包括俄罗斯如何在海外投放兵力。
两年后,改革开始初见成效:俄军合同兵役制计划实施顺利;作战训练的强度和质量得
到提高,陆军和空军接收第一批新型升级武器,国防开支增加,官兵士气回升。
2003 年〃伊万诺夫原则〃出台,重点致力于军队职业化。
自 2001 年至 2004 年 7 月,因受前总参谋长阿纳托利·克瓦什宁的阻挠,伊万诺夫军事
改革方案一度受到干扰。为降低总参谋长的地位,改革派对联邦《国防法》作了修改,俄军
作战控制权实现了从总参谋长向国防部长的转移; 俄军出售、研制和装备了一大批先进武器。
根据 2003 年制定的职业化计划,目前俄海军和空军大部分人员(半数以上)已经是合同兵役
人员。预计于 2007 年底之前,包括空军、海军和核武器部队以及所有的空降部队和海军陆
战队、大多数步兵旅和所有特种分遣队的约 88 个单位将全部成为志愿兵部队。
可以说,自 2001 年开始的伊万诺夫军改,基本取得了成功,为下一步俄军采取更大幅
度的编制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七部分 5。普京时代:大刀阔斧,锻造新军(…
②大刀阔斧,全面调整军队编制体制
困扰俄罗斯军队的根本问题是:规模庞大、体制臃肿、指挥效率低下、军兵种结构不合
理等。从 1992 年开始直到 2003 年的改革,一直都是围绕克服这些问题进行,但始终没有有
效根除这些问题,只是逐步逼近这一目标。
鉴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以及十余年军改成果的量变积累,
2006 年俄罗斯军事改革步伐突然提速,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5 月 10 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第七个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问题
是当前俄罗斯最主要、 最现实的问题。俄罗斯作为拥有核武器以及强大军事政治影响力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