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 时空隧道
4000年前的叙事:远古年轮(上)
青铜板上的中国历史
西周晚期,周厉王在位。厉王重用奸佞之人,侵占国家的公产。谁敢批评他,他就敢杀谁的头。人们在街上相遇,不能用嘴,只能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有大臣对他说,人有嘴,就像大地有山川一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哪里听得进去。
这么搞了三年,国人终于造反了。
魏国史书
厉王被赶到山西去了。从此,他再没能回来。
《史记》上说,没了王的国家,国事由两个大臣来管理。并把这一段历史时期叫做共和。十几年后,这两个人就还政于厉王的儿子,周宣王。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汉墓年表
厉王逃走的这一年,就是公元前841年。但是这一年以前的事情都没有历史记录。
这种奇特的现象,司马迁自己有一个解释。他说:“黄帝以来,即有牒记,因此我看到过很多历史记载。但这些牒记彼此不同,彼此矛盾,我无法把这些矛盾的记录统一起来,只得存而不论了。”
司马迁是对的,因为错误的记录比空白更可怕。
甲骨
我们还是来看看世界上其他文明是怎样一个情况。
经过100 多年的研究,法、英、德国的考古学家已经把埃及年代学问题基本解决。时间一直到公元前三千二百年。
我们再来看看两河流域古文明。所谓两河,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古代巴比伦王国就在这里。由于解决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巴比伦王国的纪年。粗略的估计,也已经到了公元前三千多年。
虽然,,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持续到今天。
然而,它的时间记录,也只到公元前841年。
七十年代,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
龙山文化出土器物
胡平生:“当时发掘的时候这个发现这个墓已经早期已经被盗过了,后来又垮塌了,所以里面的东西破坏很严重,经过我们整理发现里面有十几种古籍,其中很多都是很重要的,其中一种就是这个年表。
这个年表要比司马迁用史记写的这些表要早了六七十年,所以它的价值是很珍贵的,那么这个年表可以说是汲冢竹书出土以后,在这个历史上两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相似的这种关于纪年的这种简牍资料,所以这种资料还相当珍贵。”
还是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在司马迁之后,还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呢?
西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刘歆。他利用自编的历法和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居然推出了一个年表,但是他推出的这个年表,后来的学者们认为问题不少。
19世纪末,学者们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牛骨头上的奇怪的文字。也就是今天说的甲骨文。
甲骨文为我们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时期。
王城岗遗址
要迈过公元前841这道门槛,需要什么条件呢?
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需要大量真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
经过七、八十年,数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最近40多年的工作,从公元前三千年的仰韶晚期、直至商代,西周的考古发现,为古代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佐证。
河南禹县瓦店村发现了夏代初年的王都级遗址
空气主要的成分是氮和氧。一些宇宙中的高能粒子碰到了空气,产生许多中子。
碳元素有六个质子。只要是六个质子,都叫碳元素,碳的原子核有六个质子,还有六个中子,这就是一个碳原子核。
碳的原子核里有六个质子,氮的原子核里有七个质子。它们之间,只差一个质子。现在有一个中子打过来,打在空气中的氮上,打完以后,氮就变成了六个质子,八个中子。在这种情况下呢,这个是碳,那么这个也是碳。这两种碳有什么不一样呢?
出土陶器
人家这个是六个中子,它这个是八个中子。我们算,加起来一共是14个,所有这个叫碳14。碳14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非常想变回它原来的样子。
鲁向阳:“碳14是一种不稳定的核素,它总想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它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衰变,它衰变的速度有多快呢?差不多是5000多年,衰变到原来数目的一半,就像这样,经过一个半衰期,碳14的数目减少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碳14的数目又减少一半,所以通过我们测量还剩下了多少碳14,就可以了解这个生命体的死亡时间,或者说这个墓葬是什么时候埋藏的。”
仲康日食插图
公元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一共有二百多位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进行研究。
历史、考古、碳14测年,天文学,有如四个互相独立的方程,如果联立起来,能不能得到比较明晰的结果呢?
史书上记载说“禹都阳城”,那么阳城在哪里呢?
五星聚插图
安金槐先生:“就是1975年,就在一个当地群众传说的一个地方野地,跟五渡河的一个边上,跟这个颍河相交叉的一个三角地带,一个岗上,当地群众就叫王城岗,结果一钻探,一挖掘,确实找到了一个城,这个时候人们都说是龙山还没有城呢,我就认为这个遗址就是龙山遗址,一找就找到城了,找到这个城,这个就全国轰动了。”
这里就是王城岗遗址。我们崇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
然而历史和我们开玩笑,上演了一出《双城记》
在河南禹州瓦店村,也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的遗址,而且也是安金槐先生发现的。
两河航拍图
安金槐:“这两个遗址目前为啥说有可能是都城遗址呢?因为它这个范围大,东西丰富,并且东西制造精致,不是一般的陶器,像这种陶器,你说是搁着一般人,作为酒器,老百姓家里,都是做个这样的几条腿的,有口有沿这样子来喝酒,恐怕很困难,就是在当时那个社会,物质条件的情况下,不是一般人所有的东西,有可能是奴隶主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登封王城岗和禹县瓦店这个遗址,你要说也就是现在咱们一般说的就是龙山遗址。”
我们用碳14测年这把快刀子,得到了夏代初年这两个遗址的年代范围。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史书上说,夏代仲康王在位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日食。
青铜器
仲康是夏代的第四个王。
专家们计算出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一共有四次。
因此这些数据只能作为找到夏代初年的参考。
商城城墙
文献中说,夏代初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聚得非常紧密。
经过计算,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953年,很接近公元前2000 年。
而且五千年间,五大行星靠得这样紧,这样密集的,也只有一次。
偃师商城
因此说龙山文化晚期大致是夏代的开始,是有相当的道理的。
这里,一条叫洛河,一条叫伊河。大家都知道“河图洛书”的传说。我们还知道,曹植写过《洛神赋》,就是说他非常想念洛水里的那个缥缈的女神。
这个地方,我们不妨也称之为“两河流域”吧,有一个小村庄。名字朴实得几乎叫人记不住,叫做二里头。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底下埋藏着一座规模巨大的,夏代最后的都城。
它的面积比现在的故宫还要大出好几倍来。中部是一个宫殿区。其中的一座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
宏伟的宫殿,绝非一般的人所居住。器物之精美,绝非一般的人所使用。
洛水与伊水之间。物美人丰,都足以支持二里头文化的发展。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国的“两河流域”。
有文献上说夏代有471年。还有的文献上说是431年。中间差了四十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取哪一说呢?
李学勤:“因为夏朝在这个禹,禹之后是启,启之后是太康,据说太康是一个不好的王,他把国家都失掉了。虽然后来夏朝还有王在继续,可是成了傀儡,成了局部了。真正来控制王朝的是有穷氏,后羿,和后来的寒浞,这两代,大家认为是40年,所以说夏是有王和无王,加起来是471年,如果说他那个加上无王的那个40年,正好是431加上那个,就是471。”
夏最后是被商取代了,那是一次改朝换代。
商代的第一个王叫汤,他取代了夏代最后一个王夏桀。
张永山:“商汤灭夏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一个是他把夏人的几个重要的同盟国就是它的下属一些国家,先一个一个先给灭了,然后他又选择了夏桀呢最残暴的时候,在国内统治不稳,然后他就起兵西征。”
我们得找到商代第一个王城,也就是汤的都城。
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它居然就埋在河南省的第一大城市,省会郑州的下面。
在地下好深好深的地方,埋着这样巨大的青铜器。不是王者,谁配享用?
地上挖掘出了宫殿的遗址、还有祭祀的地方,有各种手工作坊等等。面积与郑州可以相比。谁也不否认,这里曾是一个王都级的大城市。
郑州沿高速公路往西不过80多公里,到偃师市,就又回到了二里头。距二里头几公里,又发现了一个商代最早期的城。叫偃师商城。
杜金鹏:“这座城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许多特征,甚至有一些流传了几千年的都城的基本制度在偃师商城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了。比方说,有三重城垣。还有呢,像这个宫城的择中而立,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很突出的一个特征。那么偃师商城也是把宫城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偏南部位,这一点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哪一个更早呢,时间上更接近二里头那个夏都呢?
很有意思,用碳14测一下,原来这两个城的始建年代基本上差不多。都是夏商分界的界标。经过碳14测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的年代在公元前1610年到公元前1560年这50年之间。
第五部 时空隧道
4000年前的叙事:远古年轮(中)
航拍殷墟
上回我们说过了,到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都城级的遗址,是河南的郑州商城,还有偃师商城。
有一个叫盘庚的王,带领着臣民们,把国都迁到了一个叫殷的地方,一直到商代结束,不到三百年,再也没挪动地方。殷在哪里呢?就在现在的河南安阳。
商代的中兴,就从这里开始。其中最兴盛的时期,就是迁殷以后的第三个王,武丁王在位的时候。
“三焰食日”的拓片
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上,有人看出“三焰食日”这么四个字。
它是不是在描写日食时出现的围绕太阳的日珥?
天文学是不是可以利用这次日食的记录来估算武丁的在位时间了?
李学勤:“我们在工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检查这些材料,我们不是讲我们要检验嘛,那么古文字学家对这片甲骨进行重新的释读,发现它不是三焰食日,那个三字也不是那个三,这个焰也不是这个焰,而且‘食日’是一天里边一个时段的名称,也不是日食,所以就把这个问题排除掉了。”
我们再来看看有关月食的记录。
这是大致在武丁晚期关于月食的五次记录。
甲骨拓片
古文字学家按着甲骨学的标准排出一个先后次序。
文献上说,武丁在位59年。
学者们分辩出,最后两次日食的记录,属于下一个商王。
妙就妙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只有一、两年的间隔。
第三次月食是在公元前1192年。
我们把它作为武丁的最后一年,上推59年,则武丁在位应该是公元前1250—1192年。
至于商代的晚期,学者们发现了很有趣的规律。
琉璃河界碑
常玉芝:“周祭是商代后期盛行的一种很有规律的,很严密的祭祀制度,这种制度是由五种祀典组成的,这种祭祀是一个王室接着一个王室进行下去的,这就是周祭。在商后期年代学这个课题当中,有一个专题就是利用周祭来论证,商代后期几个王的在位年数,两个祭祀周期就有相当于两个太阳年的时间,相当于 365天,那么我们利用这个周祭的祭祀周期就可以求王年。”
你也许会问,对这些甲骨,直接用碳14测年那把“快刀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学者们何尝不想,只是问题复杂。
编钟
如果用常规方法测年,需要大量的牛骨。而有字甲骨非常珍贵,这事不好办。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北京大学的加速器质谱仪有这个本事,只用一克样品即可。
郭之虞:“就是国际上先进的水平,因为千分之五可以说是一个坎,千分之五以下相对说来难度要低一些,千分之五以上难度就要高一些,这里头,你必须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了,设备方面,技术方法方面,都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说百分之一就相当于80年,千分之五的话就是40年,我们说现在可以测到千分之四到五,就是说我们可以测到误差到30几年,到40年这样的一个范围”
这是我们第一个精确到年的结果。
回到的出发点,我们甚至要考察司马迁说的对不对。
周祭
学者们的严谨近乎残酷。
通过对它上面文字的考证推算,并联系其他青铜器,证实了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起点,是非常可靠的。
这些青铜器上的拓片,上面有王年,有月,有日的干支,还有月相。可惜,上面都没有写是到底哪一个王。
而且,符合这四项条件的,一共只有六十多件。
学者们通过纹饰、形制等,定出它大致的时代范围,再根据铭文涉及的人和事,排出一个历谱,叫做金文历谱。
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它来考察周厉王,不过说来话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