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顺驰-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终固守一个百变不离其宗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大乱中的大治,是外界难以体察,甚至很多内部员工也毫不知情的源动力。这种核心,保证了企业无论是发生小摩擦、出现大颠簸,还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机关头奋力挣扎,都足以经受考验日久弥坚。
深度思考 看透本质
当年被柳传志称赞为“少有的能审时度势,一眼看到底”的孙宏斌,在其后的事业开拓中显然无愧这一评价。顺驰所特有的深度思考和深度分析能力,反映了创始人人格特质的有效延伸。顺驰的全国化扩张、聚焦现金流的资金运作、把控房地产销售渠道的中介网络,这些决定企业命脉的大战略、大布局,全部来自于对行业本质的深刻洞察。
顺驰认识到,房地产行业本质上带有金融行业性质,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没有全部用自有资金来开发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融资或者合作伙伴等。对于一个起步不久、处在一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还不是帐面上沉淀着好几百亿资金没地方花,因此必须加快企业的现金流和销售回款,这是快速成长的必备手段。他们总结的“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模式,就是对行业本质的深度思考而得来的,在行业现阶段,只有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资金流程,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施更有效率的开发。现在顺驰的资金流中近八成是来自销售回款,其实可以视为开发商获得了一种强大的自我造血机能。
正如财务总监汪浩所言,“确实我们的商业模式不新鲜,很多人在做,我们只是做得更彻底”。顺驰的不同,恰恰就在于这个“彻底”两个字。比如,顺驰的中介模式,也是很多中介业同行都在做的,但是因为对行业本质认识的程度不同,导致企业行为的巨大差别。
不妨先来看看最近顺驰中介业务的一个大动作。在天津市睦南道的顺驰置业本部,上上下下在不事张扬、紧张实施一个战略性举动,就是用连锁店渠道搭载包括财险、寿险在内的一揽子计划。从2003年确定战略方向,到 2004年底呼之欲出,这个创新业务已经筹备了1年多时间。其业务并不仅仅是和一两家保险公司的项目合作,远期目标是面向所有保险公司,对上百个险种实施全面搭载。卖二手房的房屋中介,竟然卖起了保险,顺驰的这一步跨行业扩张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据顺驰置业副总张震广解释,顺驰连锁店体系的优势在于销售渠道的发达,它拥有着丰富的客户资源,还在无限期地向客户贴近和渗透。而每个来到这里的客户本来就有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商品,就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让他们感觉更便捷。我们连锁店体系的特点是整体服务的连贯性好,而保险这种商品的后期服务环节比较少,特别适合搭载。两个行业最为一致的地方是,都以经纪人方式展开销售。张震广说,我们的跨行业绝不是盲目的,虽然顺驰连锁店渠道已经在全国各地四通八达,但不会搭载旅游业务,不会搭载日用品超市,就是因为不少商品还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其实,给保险公司做代理销售,在其他房屋中介那里应该也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这种连锁渠道本身的性质是没有差别的。唯一的不同,是顺驰更看重对行业本质特征的研究。所以,外界看来“异想天开”的事情,在顺驰自己人来看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微言大义 不是废话
风格务实的顺驰,不仅在行销手段上温温吞吞,少有夺目亮点,其管理理念上更有很多令行家大腕“哑然失笑”的东西。比如在建立大企业体制上,顺驰对集团角色的界定是,——干该干的事,管该管的事。这样的语句,拿出来,会让普通人听了都会哄堂大笑。而顺驰的企业语言里,不乏这样的“废话”。孙宏斌在博鳌论坛上,解释顺驰的资金运作模式时,说,我们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钱到哪里去的,最后该回来的钱都回来了,所以顺驰的模式没有任何风险。但假如你把这个作为顺驰经营的秘诀,说“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该回来的钱都回来了”,讲给一个粗通经商的普通人,对方肯定会哈哈大笑,说,这叫什么秘诀,谁不懂得!
固守核心:大乱中有大治(2)
还有顺驰高层到网站上参加论坛,跟人家讲,顺驰做事讲究“一是判断,二是决心”。乍听起来,也跟废话差不多,只是顺驰企业里的人才能咂摸出来个中深意。
其实这句话的内含是说执行力的重要性。在各行各业中,好的执行比创造新观点更有生产力,更实际。在顺驰人的理解里,执行力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断,就是要知道这个事怎么做,二是要有决心,很多的企业成不了事,最后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不是没有判断,
而是决心不大。任何代价和收益在当时来讲都是50%的,所以当机立断下决心,就一定能够把事情做成功。
孙宏斌也论述过执行力,换了一个说法——“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分析,但有结论的少;有了结论,付诸于行动的少;有了行动,行动坚决的更加少。”听起来,比张伟的论调高明不到哪里去。其实顺驰在战略判断与战略执行中的全部优势,就在于判断上的“果断”和执行中的“坚决”。第一个例子是在2003年下半年,新的土地政策出台之后,顺驰敏锐地做出判断:土地供应量将减少,价格会上涨。因为土地市场化交易之后,所有的土地都要经过整理才能进入市场,而且意味着土地市场“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不再像过去那样无序化操作,加上土地部门的机构调整等因素,其结果就是土地供应量大大减少。于是在这个判断下,顺驰对地价做出了一个较高的预期值,当同行都感到土地贵得咋舌的时候,顺驰反而大胆出手。第二个例子说说宏观调控之后,顺驰坚决停止拿地。即使在资金状况良好之后的九、十月份,顺驰虽然在多次参加竞拍会,但除了山东就没有再拿到一块土地。因为在顺驰的判断里,明年供应量趋多,地价不会上涨很快,而且大多数开发商已经没什么钱了。
孙宏斌还有过一些绕口令式的常用语,比如,精彩的观点都没有用,有用的观点都不精彩;我是理想主义,但不是理想主义者。对于前一句,我们可以翻译为顺驰注重务实不玩花拳绣腿,后一句,可以解释为孙宏斌不主张追求完美的纯粹理想,在确定理想目标的同时不放弃实用主义,应该是《基业长青》里总结的那种“务实的理想主义”的类型。顺驰公司一再提倡的“理性思考、激情行动”,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内涵。
做大鸡肋型业务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新兴市场充满各种利润机会和短期诱惑。“开始是10个机会1家企业挑,很快就变成1个机会100家企业抢”,暴利的诱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企业来瓜分,最终将一块肥肉般的市场机会糟踏成了鸡肋。专家将中国企业发展中的这种特有现象称为“鸡肋现象”,其根源是机会主义思维。对此,一些先知先觉的大企业家对暴利业务都非常小心,如避雷区,像万科王石早年就极有见地提出过“高于百分之几十利润的不做”。
投资而不投机,——对机会主义思维的摈弃,在顺驰表现为另一种方式。面对市场上不那么明显的潜在机会,当别的同行都不屑一顾的时候,顺驰却有一种眼力和手段将一些鸡肋似的业务做成肥肉。正是顺驰源自战略主导型的企业模式,决定了它总是着眼未来,对当红项目狠心割舍,对鸡肋项目潜心经营。比如,2003年初退出盈利丰厚的传统销售代理,被当地媒体评价为“壮士断腕”的行动;而2000年大力启动的二手房连锁经营,苦苦维持了漫长的2年零3个月,在累计投入了好几千万元的巨资之后,才算收支平衡,这个创新业务也被媒体评价为“鸡肋变肥牛”的神奇之举。还有在开发领域,顺驰几乎不存在储备土地的概念,拿到土地就马上开发,为了半年内见到回款,他们一再提升项目品质,拉升地段价值,无论天津、北京,还是上海、苏州,都擅长在一向偏僻的地段发掘出未来的居住优势,常常比邻居项目提高上千元单价,一如当年的万科。而周围的同行,不少项目是按兵不动,坐等顺驰做熟地段之后,便可顺水推舟来卖房,享受别人“抬轿子”的安逸,轻松获利之后还洋洋自得,讥笑顺驰的傻里傻气。殊不知顺驰算的是长远帐、未来帐,不是眼下的帐。
历数顺驰拿下的地块,八、九成都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规划中的新中心。在天津的代表作中,如蓝水假期之于梅江住区,太阳城之于丽苑住区、翡翠城之于瑞景住区,都位于政府规划的几个大型居住新区。在北京是南城大兴黄村,在中原郑州是郑东新区,在上海的两块地是离市内还有个把小时车程的青浦区和奉贤区,在南京是河西新城区,在苏州的两块地都在新的工业园区,在无锡是滨湖新城区。其原因是,一来这些地块很少存在拆迁等遗留问题,开工快,而且地块面积大,适合顺驰对回款速度和滚动开发的要求,二是因为地点较偏远不被其他开发商看好,地价相对不高,前期投入相对少。通过在天津几大新住区里项目的演练,顺驰对操作“把生地做熟”的项目显得得心应手,走向全国开发的这些项目销售上都极其成功,很多项目月销售回款都在1亿元以上,有的开盘即清盘,有的两天回款1。4亿元。很多人不看好的这些“鸡肋地块”也通过顺驰的开发,正在形成适宜居住的新兴地段,这个道理在天津的梅江、丽苑、瑞景已经获得了证明,这个道理很快就会在北京,在中原,在长三角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固守核心:大乱中有大治(3)
任何机会主义者都逃不脱短命的宿命,而能够把“鸡肋”做大成“肥肉”的企业,是从被动的追逐机会进化到主动的“创造客户价值”,能够出现这样的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使然。如学者曾鸣提出的那样,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认真地问问自己:我的企业是否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创造了那些价值?能否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
体系的力量
顺驰之赢,赢在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形的管理模式,包括战略管理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薪酬体系、财务体系和项目操作体系等,另一个是无形的企业文化体系,包括顺驰特有的行动纲领、核心价值观等。前者给所有的员工提供行动依据,形成判断和行动,后者帮助企业所有的成员形成共同的思考,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标准。两重体系分别从务实与务虚的层面,将这个企业打造成一个高度统一、高度协调、沟通简单的团队。顺驰的竞争力,顺驰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实现了“高度务实”和“高度务虚”的统一,在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深度咬合。
人们通常很容易犯片面的毛病,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把事情放在一个体系里思考。比如,你认为“关注利润率”错了,就改抓“现金流”,等利润率又出了问题,就改成现金流、利润率一起抓,但还是不行,再继续找原因,可能几个月后总算抓齐了,但机会早没了。在顺驰,小到一个项目的定价,大到一个企业的战略,都要求一个系统化的思考体系。顺驰总裁给员工讲座的时候,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系统化思考的优势:比如桌子上摆了一个碟子、一只手表、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想法把这些东西都拿走,那么即使两只手都用上,也会有一样带不走,但如果找一个托盘,就什么都拿走了。
站高望远 巨人峥嵘
话说在中国这个空间巨大、迅速开放的住宅市场,势必孕育500亿销售额的大企业,在全国房地产开发界,顺驰是第一个站出来明确提出这种判断的。这个清晰的发展目标,也是顺驰来自对行业形势、发展前景综合分析后做出的判断。由于房地产开发领域还是一个热点行业,顺驰500亿元规模的目标已经是不再陌生的话题。但是在一个很多人视而不见的房屋中介领域,顺驰早已开始全面布局。到今天,它的威力已经开始悄悄释放。
顺驰置业网网页的客户点击率,每月累计达到30万次的规模。由于全国联网,异地置业和租赁的业务也在形成势头,像北京蓝调国际的房子,通过上海顺驰连锁店的推荐,每月都有几例成交。由于各类不动产都可以放到这个巨大的网络里,从几百万元的别墅,到商铺、写字楼,都在这里形成越来越大的交易量。为开发商代售房屋的业务,2005年将在北京形成主推业务。这个网络所搭载的衍生服务品种,如保险、装修等跨行业业务,也会在2005年形成一定规模。
深谋远虑,是顺驰另一个区别于很多同行的品质。在顺驰的日常业务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当下的任务,而是忙于三年之内的规划。像前面说的搭载保险业务,就是早在2003年,管理层首先形成了一致的思路,再进一步从理论上反复研讨论证,需求可行性,然后逐步变成详细的工作计划。这样,到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在全国大规模推行了。因为事事考虑在先,才会有土地政策放开的11号令刚刚出来,顺驰就已经体现在买地行动上了。“观念领先一步,行动领先半步”,企业就可以在竞争中步步领先。正是顺驰在2002年就提出了3年内实现100亿销售额的目标,才有了2003年孙掌门可以无所顾忌地宣称来年达到100亿。以孙宏斌的超人智商和精于算计,当然不会疯疯傻傻、无缘无故地将没有把握的目标公之于众。——实在是一切已然胸有成竹了。
到2004年11月,顺驰全年120亿元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NO。1的话题也是尘埃落定。孙宏斌参加了苏州的一个房地产论坛,做了一个名为《暴风雨过后 彩虹满天》的专题演讲,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