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第四级簿 >

第36部分

第四级簿-第36部分

小说: 第四级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验的时间无妨长些,甚至几周也可,关键是把繁殖病毒必 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尽量保持好。唐娜一心扑在上面,想得周全。现在却仍是谁也说不好。什 么都长不出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每次我们检查那些感染了的细胞,总能发现细胞上多了一些黄晶晶的物质,粘得牢牢 的。我们等待的就是这个,这说明确确实实有了更多的病毒粒子了。我们当然精神倍增,劲 道十足。我们用新细胞转种,不断移位,深恐再发生沾染上什么之类的意外。
  病毒在发展,我们心中的期望同样在发展。离我们设想的该把这些细胞请到电子显微镜 台面上让病毒亮相的时刻不远了吧。要是幸运的话,从此得识病毒的真相,我们就成了历史 上首先发现它的人物了。
  一直挨到快半年了,终于这一天来到了。我们觉得全过程该告结束了,于是决定从培养 基的容器里取出感染物体,放到一种叫做脱水鼓胺的固寇剂中,让病毒死去,确保进行下一 步试验的安全。固定剂的第二个作用是稳住病毒的原有结构,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不至于 变形或失真。一切就绪,我们的电子显微镜专家厄斯金·帕尔默(Erskine  Falmer)把我们 珍贵的样本接了过去。
  厄斯金个子不大,活语不多。连说话也细声细气。他在研究病毒结构方面,成绩极为可 观。帮我们进行本项目自是最佳人选。只有把足足化了半年心血的实验初期收获,交在他手 中帮我们查清究竟是否成功,才能睡得着觉。终于把材料交到厄斯金的手中了。此时我的心 情说是混身颤抖也不为过,面对最后裁决,怎不紧张,万一病毒不露面,半年工夫岂不白 干?
  从准备材料上镜到能上镜观察,这是一个需时两三天的过程。先得用特殊化学品加以固 定,再涂上重金属,作为病毒的保护层,否则经不住电子轰击,没法清晰显示材料面貌,最 后嵌入硬塑料中,等硬塑料成型。这份材料还得切割成极薄的薄片。上显微镜平台供观察的 就是这些薄片。观察人员最后看到的并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由重金属涂层映射出的病毒结 构。
  不安的三天熬过去了。厄斯金已把电子显微镜准备妥当。大家都来到暗室。包括唐娜、 厄斯金和我自己在内,一共5个人。有的电子显微镜专家生怕分神,往往高挂免进牌,不许 旁人入室。厄斯金了解我们的心情,破例了。我们都站在他椅子后面,从他肩膀上方望过 去,盯住绿色萤屏。萤屏上出现什么也就是电子显微镜能向我们揭示的什么。
  电子显微镜两侧各有一个很大的黑色旋钮,厄斯金抓着转动了好凡分钟才把纵向宽幅和 横向宽幅调整合适。
  我们瞪圆一双双不懂行的眼睛,只希望能看出一两个结果来:要未是一颗病毒粒子的真 相毕露的对称图像,要未是密密麻麻布满微小凸状抗原的病毒全身的外廓。我们知道病毒外 壳的轮廓千变万化,吃不准它会是个什么形状。萤屏上出现任何圆乎乎模样的东西还得仔细 研究它的细微未节。否则只能说它大致上是何种病毒。也许它只是一种砂状病毒,如同拉沙 热病毒一样,都是生存于啮齿动物之中。我们始终同厄斯金一起目不转睛地盯住电子显微镜 的萤屏看,直到把眼睛都看花了。此时,大家都默不作声,太明白了,看不到什么病毒之类 的东西了。小小的一间房里塞满5副汗流侠背的身躯,像是开始冒蒸气了。我们紧张得要 命,让我们能看到点什么吧。
  什么也没有。
  还是细胞。没劲!就是没有病毒粒子,一颗也没有!
  灰溜溜回转实验室。怎么办?
  不过,我们肯定那里面一定有东西。
  用萤光染料,看照明显微镜,可以看见病毒性物质闪亮得像新英格兰大雾中的灯塔似 的。现在,我们得提醒自己:对别的病毒来说,浓度只要每毫升液量含1000到10000个病 毒粒子,就能看见堂堂的萤光,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想看到一个病毒的话,每毫升液量的 病毒粒子数决不能少于一万!
  别无它途。还要提高浓度,取得更大的病毒粒子量。可以使用超速离心器使试管里的病 毒粒子快转到沉底。超速离心器可以达到一分钟十万转的转速。我们一般实验室的离心器的 转速概念不过一分钟5000到10000转而已。超速离心器可以使病毒量的浓度提高十到百倍 之多。也许,靠这种办法可以提供足够的数量。
  是走下坡路吗?应该这样看:解决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件旷日持久的事。其次,还有别 的方面也得考虑进去:避免危险,确保安全!对高浓度的病毒进行高速度的离心处理,要冒 很大的风险,第一,全是十足的纯病毒粒子,二是离心作用的能量太大。万一玻璃碎裂,外 泄的将是充满感染物质的烟雾气体。为了小心起见,非得在第四级病毒实验室里试验才可 靠。唐娜的保护措施一是宇航服,二是她的老到经验。虽说是风险,只要考虑周全,心中有 数,她心甘情愿地觉得值得一冒。
  平时常说的一线希望的一线两字用在这时,太确切了。事到如今,怎么说也不甘心就此 罢休。又过了好几个星期,这才出现我们想得到的小小“屎粒”,小得几乎肉眼难以看见, 就在试管底部粘着。看来这就是超速离心器发挥功能作出的贡献了。取出来的微型“屎粒” 放入脱水敖胺中精心保存。下一步又得看厄斯金的了!
  给小屎粒作好上镜准备,共花三天时间。待到万事齐备,他仍请我们现场观察。
  我们再度来到厄斯金的电子显微镜的小小暗房。当时刚过晌午不久。大家睁大眼睛向厄 斯金在萤屏上扫描出来的图像张望。他先后有序地把加工好了的材料切片,依次放上镜台, 不断旋动显微镜旋扭,搜索图像。一个针尖大小的病毒足以以十亿、百亿计数,何况我们的 针头太小了。只要少掉一点点,就完全可能失之交臂,错过相逢相识的机会。厄斯金的工作 是审视每一平方毫微米(即纤,等于10亿分之一)的品样。无论如何要设法找到哪怕只是 一个病毒的外罩(外壳)。哪怕只是病毒膜片上突出的一丁点尖端也行。病毒的直径大致在 20到250毫微米之间。一个毫微米即10…9米,可想而知扫描搜索花工费时,我们几个,只 能瞎捉摸厄斯金可能看到什么了。
  厄斯金办事向来按部就班,细致认真。说好吧,也真叫好。可是,有时拘泥细节,一丝 不苟,严格得让人实在受不了。但是,他的这些方面,却正是一个电子显微镜专业人员必需 具备的基本素质。要知道,一次放像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五花八门的大小形状,而其中大部 分与搜索主题无关或关系甚少。然而对每一个线条弯弯曲曲得难以名状、甚至简直一团糟的 形状,都不能放过,一定要捉摸、细查、深究,认准确非我们苦苦找寻的病毒之后,才能放 行。有时候可能只出现病毒粒子的一部分,因为另外部分已遭破坏。即使真正的病毒完完全 全站在面前,也需要真正懂行的专家才能识别。我们虽在黑暗中站着,而厄斯金正在忙着把 所有排列成都像是病毒一家子的那些魔幻形象、七扭八歪的细胞模样和细胞碎块逐一清理剔 除。
  又过了一会儿,大家发现厄斯金盯着我们其余这些人都茫然不知的什么东西。我紧张得 连大气都不敢出,因为我能感觉到厄斯金这次真是见到了我们朝思暮想的光辉圣杯了,他集 中注意力,正在接近它,准备好,只等远近一合适,就照相。这时,他抬起头来。
  “这里肯定有些病毒的模样。”他说道,说得很慢。“兴许有门儿。”
  我像是听到了大家的脉膊齐步砰砰猛跳,也许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的。
  “帮帮忙,厄斯金,”我恳求道。“让我们大家都见见。”我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站 不住了。
  我忘了厄斯金不是肯随便被催促的人。他先得自己认准了,然后才向我们大家公开。
  又过去了几分钟,他喀咯扭开了萤辟,让我们看图像,自己亲眼看。
  “花生米。”我脱口喊道。
  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病毒的这副模样。
  厄斯金望我一眼,显得心情并不轻松。
  “说实在的。我认为这是班尼亚病毒,我不能绝对肯定。此时我且把它放在那一家族 里”
  班尼亚病毒属包膜类病毒。其外膜并非自生,而是来自掳掠。当它感染细胞时,同时割 占部分细胞体质,用以裹作外衣。包住核心周边。病毒本身所有,仅此而已。包膜通常呈圆 形,在为上镜加工切片过程中多次拉扯移动,最后在电子显微镜中显像时,外形变化多端, 包括此时此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花生壳模样。
  照理说,按图索骥指的是一定的模样,说明一定的种类。病毒的形状自然是病毒类型的 标志。如果厄斯金估计没错,确是班尼亚病毒,那也可以说是我们找到并亲眼得见的属啮齿 类所有班尼亚病毒的首例。从此“汉堂”有了可以归属的自己的病毒群(类)。
  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的血样,以前都拿我们已掌握的班尼亚病毒类试过,却未发现有任 何反应,这说明厄斯金现在抓住的这一种班尼亚病毒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同我们迄今为止已经 掌握的种种班尼亚病毒都不一样,当然,班尼亚病毒种类很多,新的还在不断冒出来。但 是,都属于动物病毒这一点是肯定的。
  这样说来,我们解开了部分疑团,又把握住了一种在世界许多地区导致严重疾病并造成 死亡的感染。同时我们也证明了唐娜研制的、经她长期反复实验改善了的组织培养基确实可 靠有效,即使在今天,仍无愧为采集“汉堂”病毒和繁殖诊断用抗原的标准方法。这类新的 病毒也因此得以以朝鲜江河命名。贺王李和卡尔就是在那儿附近捕得当时终于分离出这类原 始病毒的鼠类的,正是有了唐娜的这一套培养方法,全世界才得以分离出和采集到成千上万 种病毒。“汉堂”类病毒逐步揭秘,对它们基因构成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因此而得以 研究出一种又一种的接种疫苗。
  从小小暗室中的初次会面起。连续几个月,我们忙于给同行们通报,把洁净的病毒和细 胞线分发给在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和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日本的同事,他们那里 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类似研究。
  说句带讽刺意味的话,要是这些科研成果晚发生十年的话,我们肯定不会如此慷慨大 方。我们会申报专利,把分离病毒的方法据为已有。即使这些方法同美国政府实验室又经改 进的新措施相比显得过时,也总还是版权所有、仿用必究。
  1982年仍然是另一个年代。科学方面共同合作和互相协助的精神在全世界许多实验室 之间仍然闪耀着光辉,至于够不够应有的亮度,那就不去说它了。
  埃里克·杜尔伦(Eric Dournon)是一位传染病医生,自己在巴黎设置了一个小规模的 实验室。虽说经费短础,人手不足,成果却不少。埃里克是第一位研究并发现退伍军人病— —肺炎的科学家。1980年时他曾到“疾病控制中心”访问。我建议他更上一层楼,一定在 法国范围内找一找肾综合症出血热。我感兴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间在皮卡第(Picardy)战 壕里出现过的肾水肿疾病,想找一找如今还有没有类似的这种疾病。
  埃里克同我成了挚友。他是法国人,个子不高,深色头发,深色皮肤,天生一副高卢人 的英姿。他做事敢闯,天不怕,地不怕。拿他后来教我在科西嘉水域戴着氧气面罩潜游一事 来说吧,方法简单得出格,但很得要领。他先给我说说要点,大概前后花了10分钟吧。接 着就一下子把我推进水里。他说他也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他性格多面,智力极高。他可以 边坐着钓鱼,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有意思的是他并不意在引鱼上钩,而是借此机会动脑筋 思考他的问题。所以,他基本上是空手而返,一鱼不获。不管怎么说,这一点我们两人有共 识!钓鱼是一门哲学,不是运动。
  经过一番意见交换,双方同意,由埃里克在法国找找症状较为轻缓的这类病症,比方类 似斯堪的纳维亚出现过的那些流行性肾病。据已知情况,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也多有这类疾 病,致病恨源是啮齿类一族,叫肝的一种大田鼠,有个学名叫Clethrionomys,读起来是克 里斯里奥诺密(音译)。其状红色体小,颇有逗人喜爱之处,其所以得名河岸田鼠,因举凡 欧洲各处河岸和树篱所在,必有这些者鼠的踪迹。
  埃里克的条件是暂不敲定,由他寻找起来再说,只要是差不多的就成,并不一定要同朝 鲜和中国的完全相同。后两种的症状要厉害得多。
  埃里克离开亚特兰大后,对这个新问题十分热心。他本来爱东张西望,捉摸各类新的疾 病,我提出的肾综合症出血热对他正是很有意义的挑战。
  大约过了4个月,埃里克给我送来一组血样,说是从他在巴黎护理的病人身上采集的。 病人得的是急性肾衰竭。据埃里克说,病人原是个办公室职员,在号称香摈之乡的中心地区 兰斯(Rheims),自己置了一所别墅。这是个小村落。这次是他去那儿过周未得的病。问 他时,病人答称在那儿曾劈过木柴。地点是在谷仓里。那谷仓关闭了有一段时间了。回来后 三个星期左右,他开始发热,发冷,肌肉痛得特别利害,尤其是后背部。于是看医生,住 院。接着出现尿储留,正好那位肾病专家是埃里克的好友,他早就由埃里克打过招呼,注意 一下法国有没有肾综合症出血热这类疾病。所以他马上找了埃里克,还采集了血样。看来病 人得病的唯一原因就是去乡下过了一个周未,一下子成了法国首例由实验室确证的肾综合症 出血热患者,一种不受欢迎的盛名。(幸好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后他还是完全康复 了。)
  血样一到亚特兰大,唐娜就用我们新的抗原作了试验,等结果出来,她跑来找我让我 看。
  “抓住了。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