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文选-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时,夜幕已降临了。
①这里称为“11月6日战斗”的布兰塔河之战是11月5日打起来的。——法文版编者
2.在阿尔科战役期间防守维罗纳的基耳默将军手下只有一千五百名步兵、骑兵和炮兵。
3.我们把渡过阿迪杰河的桥梁架在朗科对面的阿耳波涅河右岸,也就是架在阿耳波涅河河口与维罗纳之间,而不是架在阿耳巴烈多对面的阿耳波涅河口以下的地方,是有道理的。首先,奥地利的骠骑兵已经占据了阿耳巴烈多村,如果我们在那儿架桥,他们就会把这个情况报告给阿尔文齐。我们特别指望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敌人满足于他的骠骑侦察兵每天在堤坝上巡逻两回,而错过了占据朗科对面的沼泽地的机会。其次,因为法军只有一万三千人,在兵力可以完全展开的毫无设防的平原上,它要打败四万敌人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可是在被沼泽包围的堤坝上,两军都只能以先头部队交战,人数问题在这儿不起作用。第三,阿尔文齐已准备冲击维罗纳,他的总司令部离那儿仅三法里。当法军向朗科前进时,阿尔文齐可能向维罗纳前进。因此,法军为了使自己在追击向维罗纳退却的阿尔文齐时不碰到任何天然障碍,它必须在阿耳波涅河口上游渡过阿迪杰河。
如果法军在阿耳巴烈多对面渡河,那么奥军只要有几营霍尔瓦提兵在阿耳波涅河右岸设防固守,就可以保证阿尔文齐向维罗纳进军了。如果维罗纳失守,法军就不得不退到曼图亚附近与沃布阿会师,而在那儿先发制敌。
4.法军为什么在第一天晚上要放弃阿尔科村呢?为什么在第二天晚上它又回到那儿去呢?因为法军在头一天所获得的优势虽然相当大,但是还不足以进入平原去攻击敌军和恢复通往维罗纳的交通线。同时,法军总司令还担心在阿尔科会战的这一天达维多维奇从里沃利向卡斯提耳努沃推进。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就不能丧失时间,它应当连夜行军赶往卡斯提耳努沃和维拉弗兰卡与沃布阿会师,以便共同打败达维多维奇并继续保持对曼图亚的包围。如果这些都成功的话,那么法军可以在阿尔文齐渡过阿迪杰河之前重新赶回来。拿破仑在第二天早晨四点钟得到报告:达维多维奇夜间留在原地未动。于是法军重新过桥,再度夺下阿尔科村。这一天夜晚,拿破仑作了同头一天一样的论断:法军取得了极其重大的优势,但是还不具有可以冒险到平原上去作战的决定性优势。可是他预料达维多维奇会进攻沃布阿,所以法军必须作好一切准备去援助沃布阿并掩护对曼图亚的包围。这种非常细致的考虑是以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为根据的。为了理解这样的考虑,必须很好地了解维罗纳、维拉诺瓦、朗科、曼图亚、卡斯提耳努沃和里沃利各地之间的战局。
5.有人问:为什么法军头一天不在阿耳波涅河口附近架桥过河进入平原呢?又为什么也不在第二天(哪怕就在第二天也好)架桥过河呢?因为它在八天之中受了一些挫折,因为它只有一万三千士兵,末了,还因为正是到第三天由于不断扩大的胜利才使两军的力量略微达到平衡。情况是这样的:假使拿破仑在发出第四天的军事行动命令以前,就召集将军们开会讨论,是沿着河的左岸向维拉诺瓦及维琴察前进,去建立同维罗纳联系,还是沿着河的右岸前去援助沃布阿,那么,大家的意见一定是沿河的右岸前进。拂晓前两点钟当师长们奉命向维罗纳进发的时候,他们还觉得这个行动太大胆了。可是当各个师团从营地出发时,侦察队就来报告说,敌军已开始向维琴察及布兰塔退却。
六
1.克拉尔克真的接受了与维也纳宫廷进行联络的任务。他也接受了代表督政府少数派与拿破仑进行谈判的任务。若是推测他有取拿破仑而代之的打算,那是大错而特错的。政府里面虽然发生了分裂,但两派对意大利战争的进程都是同样感到满意的。此外,克拉尔克毫无指挥军队的经验。就他的智能而论,他最适合于做一个监视人。他在大本营里监视某些军官。他这种做法曾引起一些军官对他的不满和责难。他是一个勤劳而廉洁的人。
2.第五十九联队从来没有列入意大利方面军的编制之内。第五十七联队和第五十八联队则列入了它的编制。
3.当拿破仑由里沃利动身前往曼图亚的时候,他把马塞纳和茹贝尔两位将军留在那里。御前军事会议对这次战争的计划是:阿尔文齐经蒙特-巴利多,普罗维腊经阿迪杰河下游,各自独立行动。维尔姆泽的任务是:如果阿尔文齐进攻顺利,他就与普罗维腊会师并根据情况的许可尽量扩大胜利;如果阿尔文齐被打败了,而普罗维腊行动很顺利,则他就应当利用控制波河的两三天时间,使他的整个司令部、所有的炮兵、步兵和骑兵干部一起渡过波河,前往罗马,与教皇军队会师,以便在那儿扩大并训练教皇的后备兵。这样就迫使法军总司令不能不把他的军队分为两部分。至于曼图亚方面,如果维尔姆泽能在谢腊耳奥坚守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话,他就应当给要塞供应两个足月的粮食。反之,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就应当放弃这座重要的要塞,把要塞里所有的武器及弹药(只要能够带走的)都随身运往教皇领地。
4.阿尔文齐和普罗维腊的军队比料想的要强大一些,他们的损失(包括伤、亡和被俘的)总共达到三万人,其中被俘的人数不下一万九千人。
七①
①这一节是关于1797年战争的评论。——俄文版编者
1.为了不让奥地利的工程师们有时间构筑掩护诺里阿尔卑斯山出口的工事和准备防卫帕耳马诺瓦,在冰雪融化以前开始战争是必要的。同样,在莱因援军到达以前打败查理大公也是重要的。
为了阻止法军渡过塔利亚曼托河,御前军事会议应当命令奥军在3月1日以前集中于蒂罗耳,而在塔利亚曼托河方面只要留六千人监视法军行动就成了。在这样布置以后,如果法军总司令仍旧坚持要渡过这条河,大公还是能够制止他。大公让自己的军队渡过阿维乔河,开往特兰托,并威胁巴萨诺及维罗纳,这样他就能迫使法军从塔利亚曼托河退却。如果大公留在布兰塔河上游,法军就不可能延伸它的右翼,并且不得不在蒂罗耳开始军事行动。这就会给大公带来三个好处:1)他能够提前二十天集中他的军队,因为因斯布鲁克接近莱因河,而科涅耳亚诺及萨契累则离那儿很远;2)战场对他有利,因为那儿的全体居民对他很忠诚并且动员起来了;3)创造了集中兵力作战的条件,同时能从莱因河方面获得新的援军。御前军事会议的一个错误——把军队集中在弗里乌尔而不集中在蒂罗耳——使得奥地利的京城处于受攻击的地位,并且决定了战争的命运。
2.大公在塔利亚曼托河后面和科德罗波村前面的阵地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他应当把阵地布置在圣丹尼列附近,以保证自己经过峡谷退却的可能。这样也就使他能够阻止马塞纳抢在他前头到达塔尔维斯。在马塞纳业已到达塔尔维斯的时候,他再由契维达累峡谷朝伊臧措河下游退却,这对于他来说乃是招致灭亡的行动。
3.格尤奥师团不是往托列前进,而是向乌迪内、契维达累和卡波烈托前进。大本营和贝尔纳多特及塞律里埃两师团一道前往帕耳马诺瓦及格腊迪斯卡。马塞纳师团驻在塔尔维斯。有人问:为什么贝尔纳多特师团和塞律里埃师团不开往契维达累去支援格尤奥师团呢?这是因为大公只让两个师和他们的辎重车沿契维达累峡谷后退,所以让格尤奥师团去追逼它们完全足够了。这个军团在到达卡波烈托以后,继续朝最初指定的目的地塔尔维斯后退,这就象实际所发生的那样注定了它的灭亡和缴械投降。或者这个军团在知道马塞纳业已到达塔尔维斯以后,改向伊臧措河下游退却,退往盖茨,以后再退到卡尔尼奥耳。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必须有足够的兵力迎头去进攻这支敌军,把它赶回卡波烈托。这时格尤奥师也到达那儿,两面夹攻迫使敌军在卡波烈托峡谷缴械投降。
整个这一章都应当重写,因为它里面所写的军事行动很不正确。
大公参加了塔尔维斯战斗。拿破仑宁可凭借格腊迪斯卡,而不凭借盖茨;因为直到蒙特-法耳康的道路为止,伊臧措河左岸都比右岸高。
4.在给茹贝尔将军的指示中规定:茹贝尔在把克尔品将军赶出勃伦纳山口以后,应该向右沿德拉瓦河的下游前进,与维拉赫的军队会合。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茹贝尔只是在法军已在塔利亚曼托河获胜的时候才开始行动的,而他的右翼只是在大本营业已到达克拉根福的时候才向德拉瓦河前进的。拿破仑先后打发他的副官拉·瓦列特和札昂切克将军带几连龙骑兵到林次及希皮塔尔去迎接他。
5.我们从来没有打算把维克多师团留在罗曼尼亚。这个师团是派去远征罗马的,从那儿回来需要时间。它应当据守阿迪杰河上的阵地,以组成对付威尼斯人的监视军团的核心。它迟回几天就引起了维罗纳的屠杀惨剧。迟回是这位师长估计错误的结果。只有十足的疯子才会把军队留在下意大利。
6.渡过塔利亚曼托河以后,拿破仑写信告诉督政府说,他将在4月15日进入德国①的主要城市卡林西亚。因此松布尔-马斯方面军和莱因方面军(一共有十五万人)应该迅速进军占领恩斯河的阵地。等他们到达这条河岸以后,他就可以指挥三个方面军协同一致地进攻维也纳。督政府答复拿破仑说,它将命令莱因方面军出动,并说等信使到达他那儿时军事行动就已开始了。可是4月1日他在克拉根福接到通知说,叫他不要指望莱因军队配合行动了,哥什的军队也许会开始军事行动,但莫罗的军队还是那个样子:他不能渡过莱因河。
①指德意志帝国。——俄文版编者
这个通知引起拿破仑满腹猜疑。他同撒丁国王缔结了攻守同盟条约,保障后者的领土完整,而后者则向他提供一万步兵、二千骑兵和二十四门大炮。他把这个师团带到德国去,这个师团就会保障他的后方安宁,因为对他来说,每个皮埃蒙特士兵都等于一个人质。督政府没有指摘这个条约,但拖延批准它。在法军用这一师精兵来加强自己以前,战争就开始了。更令人伤脑筋的是:让这一万二千人闲置在一旁无所事事,还须担心他们出乱子。
拿破仑也不满意克维利尼公使的势力,这位公使收买了威尼斯的领导人,并阻碍威尼斯事务的妥善安排。因此,拿破仑深信必须缔结和约,并且写了一封有名的信寄给查理大公。所有在4月18日以前寄到的巴黎邮件都加强了他的这个信念,即德国军队不会马上出动。他是在累欧本和约的先决条件签订以后才知道莱因方面军渡过莱因河的。如果他知道它们已经开始行动,哪怕只是在5月才渡过莱因河,那他是会等着到维也纳签字的。对于他来说,只要他们那样出动一下也就够了。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著 陈太先译
1798年战事纪要①
一、奥、英、俄、那第二次反法联盟。二、罗马战争(1798年11—12月)。三、那不勒斯战争(1799年1月)。四、评论。
①这篇纪要是按照原稿付印的。——法文版编者注
一
1798年,拿破仑在回答政府关于法国驻罗马公使事件的询问时答道:罗马共和国和那不勒斯王国是势不两立的,因而要罗马和那不勒斯这两个距离很近的城市长期处在两种对立势力的支配之下是不可能的。撒丁王国处在四个共和国的包围之中,国王待在他的京城里心惊肉跳。法国在腊施塔特会议上拒绝承认坎波-福米奥和约所确定的政治制度,这就使得奥地利跟法国疏远了。叶卡捷林娜死了。她的继承人保罗对法国革命的各种原则抱着明显的敌视态度,而对马耳他骑士团,撒丁国王、那不勒斯国王以及瑞士的寡头政客则抱同情态度。曾多次受狡猾的叶卡捷林娜欺骗的圣詹姆士政府和维也纳政府,现在则指望她的儿子有侠义心肠能拔刀相助。一切都预示要发生战争了。
关于法国舰队在阿布基尔全部覆灭的消息在9月已传遍全欧洲。这是很快就席卷整个大陆的战争的火花。那不勒斯国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纳尔逊凯旋。土耳其政府向共和国宣战了。英国、奥国、俄国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二次联盟。1798年11月,一师奥军借口保护格劳宾登联盟进占了莱因塔耳。奥国将军麦克受命指挥进入战时状态并分布在各个兵营里的那不勒斯军队。
法国政府看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着手准备来抵抗它。9月,政府颁布了征兵法令,不久就下令征集二十万志愿兵。督政府重新宣布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和利古里亚共和国独立,试图借此使意大利人对它抱有好感;在此以前由于督政府废除了拿破仑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意大利人对督政府是有反感的。比利时举行了起义,法军对它进行了镇压并解除了它的武装。儒尔当于10月离开了五百人院,前往美因兹接任莱因方面军总司令。茹贝尔将军前往米兰,商皮奥纳将军前往罗马。欧洲到处都是剑拔弩张,炮火连天。但人们还是期待着冬季谈判能产生某些有益的结果。
可是11月末那不勒斯国王自己开始指挥军队。他没有宣战、没有与盟军配合行动,就越过边境进攻由法国人组成的罗马方面军并胜利地进入这个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在他失败以后,他就责备维也纳政府使他丢脸。后者也反唇相讥,指责他轻举妄动,说他应当隐蔽自己的意图以等待俄国军队的到来。可是实际上,奥地利由于害怕这位国王重新照1796年那样去做(那一年他急忙签订单独和约),所以首先力图在不泄露自己意图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