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文选-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监视军团布置在田德山口和芒多维附近,而总司令部则设在博尔果-圣达耳马措。12月5日科尼要塞投降了。要塞里的守军二千六百人全被敌人俘掳。
盛西尔向热那亚方面的转移被克腊伊阻住了,但是克列纳乌从斯佩戚亚对热那亚的一切进攻却被盛西尔击退了。10月15日克列纳乌前往离热那亚四法里的列科,与军舰上拥有陆战队的纳尔逊配合行动。米奥利斯将军攻克了列科阵地,打败了克列纳乌,把他们赶过马格拉河并抓了几千名俘虏。这样一来,盛西尔就摆脱了克列纳乌的围攻,越过博克特山口,向诺维前进,并且把卡腊查伊师团赶出里瓦耳特。但是,11月2日克腊伊却急忙赶到阿克维援助梅拉斯。11月3、4和5日三天,他把盛西尔赶出里瓦耳特,而且把他赶出他已占领的诺维。6日,克列纳乌重新向前推进,但被阿尔诺将军击退到马格拉河那边。12月,克腊伊想把法军赶出热那亚,可是被博克特的哨所牵制住了。他命令克列纳乌进攻这个阵地的右侧。12月21日,这位将军开始进攻阿尔诺,把他击退并占据了托里利亚。盛西尔的处境变得很危险了。14日,他亲自率领队伍进攻了敌军,把他们赶过马格拉河并抓了几千名俘虏。这时他获得了大量的援军:其中一部分是在热诺拉作过战的部队;另一部分是阿尔卑斯方面军,他们在这个季节里不需要防守高山而来到了热那亚。梅拉斯这时意识到若不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就不能实现他的企图。因此,他决定让部队进入各营休整,打算到2月初再开始作战活动。两军都布置过冬。法军布置在热那亚的里维埃腊,据守着拉-博克特、亚平宁山脉到阿尔卑斯山脉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到大圣伯纳山一带。奥军布置在皮埃蒙特、阿奥斯塔盆地、苏札盆地、皮涅罗耳等地以及阿尔卑斯山主脉以下属于意大利方面的各个阵地上。法军在热那亚的里维埃腊由于缺少运输工具和饲料经受了巨大的困苦。医院里开始流行瘟疫,士气十分低落。有几个团队竟放弃了阵地,逃过瓦尔河。只是由于首任公使的号召、他的名望以及他送来的各种援助,才使部队免于瓦解。法军重新整编。梅拉斯没有在2月开战,而是到4月才开战。这在叙述1800年战争的一节里将可以看到。1800年的战争对于法国是一次辉煌的胜利,而1799年的战争却是惨重的失败。
商皮奥纳在2月初因为忧愁和恐惧而死了。他是多菲内的瓦郎斯人。他在松布尔-马斯方面军里崭露头角,他的师团在这个方面军里是主力师团之一。他在这个方面军里学了一脑子的错误作战原则,而这些原则又成为儒尔当的作战方案的基础。他是一个优秀的师长,但不是一个优秀的总司令。
2月10日马塞纳抵达热那亚,接任这个方面军的总司令。
五
评论一。
联军的作战计划。1.计划的内容是四个方面军在意大利、瑞士、莱因河和荷兰分别展开军事行动,每个方面军尽可能由同一个民族的军队组成。这个计划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应当在战争开始时或者在战争告一段落时着手实行它。在军队驻扎在冬营的时候,实行调动并无困难,而参谋部就有时间来考察和了解地形,这是很重要的。
2.应当把俄军派到莱因河下游,而把瑞士和意大利交给奥地利军队防卫。俄军是不适宜在意大利作战的。
3.如果联军一起行动,在同一天登陆,并在登陆后毫不迟延地向阿姆斯特丹进军,那么四万五千人侵入荷兰是会成功的。而约克斯基公爵也会在那一周内进入荷兰京城。但是,由于一万五千军队比另外的三万军队早二十一天登陆,从这种错误的计谋中不可能指望什么好结果,这一个错误差不多就足以注定远征的失败。圣詹姆士政府既然采用了这样的计谋,那他自然活该倒霉。
4.大公进军莱因河下游,在时间上是太早了。这不是因为菲列浦斯堡和德国会遭到什么危险而使他作出这个决定的,而是及时地支援约克斯基公爵的军事行动的愿望使他作出这个决定的。瑞士的丧失和柯尔沙科夫的失败都是大公的这个错误策略的结果。所以这些账都应当算到英国人头上。因为1799年和1800年一样,正是英国军队的干预才使联军遭到毁灭。
5.阿尔卑斯方面军和意大利方面军应该合并起来归一个指挥官指挥。两个方面军不协同行动是极其危险的。巴黎所采取的作战计划是违反一切军事艺术的准则的。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好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最好走三四站路远,就要在后方和在离敌人较远的地方集合自己的军队,而不宜在敌人眼前集合军队。
评论二。
马塞纳和列库尔勃。1.自从别耳加德率领部队开往意大利以后,法国的蔼尔维提方面军的兵力就始终比奥军强大。马塞纳应当利用他的右翼在8月14、15和16日所获得的巨大胜利。如果他命令列库尔勃在林特河和苏黎世湖右岸相机行动,而把其余的军队集中在列马特河上并带领他们渡过这条河,那么,他打胜仗是有把握的。他没有这样作,结果在苏黎世城堡前面碰得头破血流。显而易见,为了在俄军到达以前击溃奥军,就应当渡过列马特河。
2.列库尔勃在下莱因方面军里调了二万人渡过莱因河。他包围了菲列浦斯堡。他想干什么呢?拿下菲列浦斯堡吧!可是,第一、他没有攻城工具;第二、这次围攻持续了三、四十天,而深秋已经来了;第三、他不能指望以这样少的兵力拿下这座重要的要塞,因为这儿离大公的军队只有四站路程。他应当预先把大公的军队赶出多瑙新根,甚至赶出乌耳姆和赶到累赫河对岸。为了拿下这座要塞,必须照老办法构筑包围线来围困这座要塞。但他没有这样作。要把大公击退到累赫河对岸,只有与蔼尔维提方面军共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下莱因方面军最好不要在大公的最右翼行动,因为那儿离蔼尔维提方面军有五十法里,而应当在不脱离主力军的条件下行动。
3.从10月10日起到11月15日止的这三十五天当中,马塞纳按兵未动。这时,列库尔勃虽然由于受了挫折而解除了对菲列浦斯堡的围攻,但还是竭尽全力进行行动,与兵力占一倍优势的敌人作无目的的战斗。他轻率地冒着被赶出莱因河或内卡河的危险。一切情况向他表明,他应当安静地呆在莱因河左岸,扩充他的部队,整编并训练他的部队。如果他一定想要进行佯攻来牵制敌人,他也用不着去包围菲列浦斯堡,或者带少量兵力侵入德国境内。他只要在莱因河右岸一个据点里,在克耳前面或者在曼海姆前面,认真地构筑工事,并先修建容纳二万人的兵营,以后再修建容纳三、四万人的兵营,就能够达到牵制敌军的目的。他这样做会使查理大公困惑不安,使整个德国人心惶惶,从而也就便于蔼尔维提方面军进行活动。这种佯攻和马塞纳在苏黎世战役后转入防御的作战方式相似。当主力还未行动时,单独的和辅助的部队不应当以积极行动的方式进行佯攻或入侵。它应当使自己的行动方式与主力配合,并且在固守本身有危险的阵地的情况下,竭力以自己的防御行动给予战场以影响。组织得好的军队能够在三天之内挖这么多的土方,掘这样好的战壕,在自己的周围构造这么多的篱笆、围栅、拒马等等,并且把这么多的炮运入炮垒里面,使自己的营房变成坚不可摧的营房。一支二万人的军队不要农民帮助,能够在三天以内挖掘三、四万立方法尺的土方。构筑沃班①式堡垒,每一法尺长的侧面只需要挖二点半立方法尺土方。列库尔勃将军在莱因河一带可以成功地利用那儿的水源和木料。
①沃班(1633—1707),法国元帅,军事工程技术专家和改革家。——译者
评论三。
荷兰。约克斯基公爵。1.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占据捷伊普阵地将近二十天,他起先带一万二千,后来带一万七千人。他的目的是:1.掩护特克塞尔停泊场的出入口,因为英军其余各师团都必须在那儿登陆;2.为英国分舰队和小舰队打开进入聚德尔捷海的通道,并把恐慌情绪传播到阿姆斯特丹去。但是,为了达到这几个目的,并不需要把军队推进到捷伊普。9月10日他受到二万五千法荷联军的攻击。如果他被打败,他就很难到达赫耳德尔,而伦敦政府和圣彼德堡政府的计划就会全部破产。这样,这位将军就以他的错误行动使远征计划的缺点更加严重了。他在登陆以后应该立即占据赫耳德尔方面的阵地,在莫尔兰沙丘上建筑多面堡,并借淹水地区及炮艇来掩护自己。那样的话,谁也不能战胜他。在这个阵地上,他在自己分舰队的炮火掩护下就能控制住聚德尔捷海的出入口。约克斯基公爵在他的掩护下就能够登陆。他只有把自己的四万军队都集中以后,才应当向前推进。
2.9月10日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进攻捷伊普没有成功。即使偶尔发生一万七千人打败二万五千人的事情,那也不能证明毫无根据地参加这个战斗的人们的轻率行动是正确的。当一支军队在等待能使自己的力量增加两倍的援军到来的时候,为了不使所有部队集中以后一定能够得到的胜利受到威胁,它就不应该进行什么冒险。但是如果布律纳将军坚决进攻捷伊普,那他还是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对任何正在退却的军队都可以进攻,但必须是在情况已侦察明白的时候。因此,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在9月10日应当在距离捷伊普大炮射程远的地方占领阵地。这个行动在中午以前可以完成。它的总司令应当把这一天余下的时间和第二天的时间用来进行侦察,进行深思熟虑和制定自己的进攻计划,向将军们及纵队指挥官作指示,筹备束柴、铺板、桥梁及各种器材。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知道在克腊卞丹村和北海之间宽达三千多法尺的敌军右翼是阵地上最坚强的一部分,因为又宽又深的阿尔克马运河是从捷伊普堤坝下流过的;他就会知道可以从巡洋舰上和炮舰上侧面来射击这个城市①;并且还会知道从克腊卞丹村到圣马尔田村的距离是一法里半,而从圣马尔田村到聚德尔捷海水淹没的大片土地是二法里。
①原文大概有错字,因为这里说的是可能射击村庄而不是射击城市。——俄文版编者
为了威胁敌军右翼,实际上只须在圣马尔田附近分三路(各路相距二三百法尺)进攻就够了。敌军在拂晓时候突然遭到集中袭击,不可能作任何剧烈的抵抗。当敌人看到最左侧被突破和迂回,而威胁到它的后方的时候,它就不得不且战且退,尽速退到赫耳德尔。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的炮兵指挥官应该除了常备的炮兵武器以外,专门为这次战斗提供八、九门发射十二磅炮弹的大炮和榴弹炮,以便在进攻之前先用大炮猛轰,压住敌军的野炮火力。工兵指挥官应当提供:1)大量的船只和其他各种器材,以便在几小时之内就能架设许多跨过运河的桥梁;2)许多必要的器材和麻袋,以便在堤坝上迅速构筑战壕和构筑为环境所需要的其他工事。如果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占据了赫耳德尔的阵地,他就能够避免必然会遇到的那些困难。
3.约克斯基公爵在卑尔根战役中应该获得胜利,可是他打败了,这是因为他在会战前夕想包围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派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带领一万五千人即占全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前往哥尔恩的结果。19日会战期间,厄别尔克罗比在哥尔恩附近离开火线有七法里之远。这种分散兵力的作法是违反一切作战规则的,尤其象在荷兰这样的国家里,更不应该这样作,因为那儿一道倒塌的堤坝就可以在被分出的部队和主力之间造成不可克服的障碍。分散兵力的结果就是:约克斯基公爵虽有四万人,而实际参战的只有二万五千人,即和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所拥有的兵力相等,甚至比它还要少一点。假若他把厄别尔克罗比的部队布置在右翼,而不是放在左翼格尔曼后面的第二线上,那么,他在几天之后就可以在阿姆斯特丹宿营,并在那儿升起奥兰治的国旗。
4.在会战期间,格尔曼、东达斯和帕耳特三个攻击纵队彼此被天然障碍分开了。俄国将军格尔曼越是前进,他的处境越困难,因为把他同友军分开的阿耳克马运河离开北海越来越远。总之,这位将军的两翼是完全没有掩护的,而且他用十六个营的兵力都不能掩护北海和阿耳克马运河之间的三法里宽的广大的地区。他的中路和左翼两个纵队由于运河的阻隔以及其他有利于法荷军队反击的地形障碍,以致不能同他齐头并进。可见,约克斯基公爵不应当坚持这个错误的作战部署,而应当以靠海的格尔曼师团走在前面,以东达斯师团居中,以接近运河的左翼帕耳特尼师团殿后,这样使三个师团列成梯队前进。当格尔曼师团接近卑尔根一线时,左边梯队也就到了朔尔丹村一线。如果这样做的话,格尔曼师团就可以在早晨九点钟以前进入阿耳克马,占领法军总司令部,夺下它的辎重车并截断它的交通线。恐慌和混乱也就会传到杜芒索和登迭耳斯所指挥的中路及左翼部队里。那时格尔曼的炮火从两法里之外朝它们的后方射来,他们就只好赶快从岗峦起伏的地方撤退。
5.埃格蒙特战役和卡斯特里库姆战役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卑尔根战役已决定了战争的命运。法军获得了许多援军,还有许多援军正在开来。9月24日,马塞纳在苏黎世附近击溃了联军主力,这就迫使大公离开莱因河下游,退到多瑙河。其实没有奥军驻在莱因河下游,英俄联军是无法在阿姆斯特丹坚守下去的;他们在那儿只有挨打。约克斯基公爵在埃格蒙特战役中指挥得很好,可是已经太迟了。
评论四。
荷兰。布律纳。1.布律纳将军在令人心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