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策划-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业执照,但因为她与铺面发租方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所以只能办临时执照。
胡桂萍来到工商所后,熊燕林告诉她,她所申请的“第一家”的店名不符合工商登记的规定,让她重新取名,两人想了几十分钟,最后几乎同时想起一个店名:首佳,其含义既是第一家,又是最好的一家。
10月20日,“首佳擦鞋店”在汉口的黄金地段开张了。虽然胡桂萍果断地做出了搬迁的决定,但她对生意是否会像她估计的那样也是捏着一把汗的。而且她还想借助搬迁将擦鞋价格提高到1元钱一双,与街头擦鞋摊的价格一样。在她看来,擦鞋店已走过了它的起步阶段,不需要再打价格战,现在需要的是优质服务和舒适度上下工夫。
胡桂萍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国庆节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三,当她将擦鞋价格由5角调至1元后,心中还有些忐忑,不知顾客买不买账,哪知一天下来,生意出奇地好,开张当天的营业收入便高达1000多元。
胡桂萍尝到了做老板的味道,也尝到了资本的味道。
胡桂萍做算术
2000年夏天,胡桂萍搞了个大手笔——用积蓄的4万元资本将翰皇牌真皮美容霜的全国使用权独家买断。
“第一家擦鞋店”开张时,胡桂萍请了3个女青年打工,每人的月工资400元,活儿多时她们的体力吃点亏,活少时胡桂萍的钱吃点亏。第一个月,效果还不错,第二个月,也还勉强,但从第三个月开始,打工妹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先前。
迁入新址后,胡桂萍将原来的固定工资改为基本工资加提成,即每个月基本工资为450元,每擦一双鞋或推销出一盒鞋油、一双鞋垫什么的,再按8%提成。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猛涨,修鞋师傅的月收入经常达到1600元以上,而几位擦鞋妹的工资则在千元左右。员工的钱多了,胡桂萍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她赚得更多。
在擦鞋店里,擦鞋的收入并不高,大约占10%,也就是说,每天纯擦鞋的顾客一般只有100多人,更多的收入来自其他服务项目,比如卖鞋油、鞋垫、干鞋器,机器粘耐磨贴等,凡花10元钱买一盒鞋油或花15元粘一对耐磨贴,都可以免费擦鞋一次。
换言之,凡进门擦鞋者,擦鞋员都会热情地向他介绍这些独家经营的系列产品。顾客多半会被说动心,由于产品质量还不错,所以回头客人不少。因为擦鞋员的不厌其烦,这些从未做广告的产品却有着很好的销路。
胡桂萍说:“这些擦鞋员当初应聘时,我们都是按推销员来测试的,而且录用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商品知识培训。”
原来如此。
从2001年初开始,总店的铺面租金涨到了7500元,加上水电、保安、税收等,每月需缴纳的费用高达8000元,有人问胡桂萍为何不移址,她表示要固守这块黄金宝地。她算了一笔帐:一年中6、7、8三个月是淡季,每天收入也就是200元,连交租金都不够,但另外九个月却是旺季,平均每天收入在1000元左右,最高一天达2800元,所以拉扯下来还是划算。什么叫地利?这就是地利!
据说,总店上午9时开门晚上9时关门这一时间也是经胡桂萍精密计算出来的,她观察的结论是:店门口早晨基本没人路过,人流量最大的时候当是上午11时到晚上8时。
事实果真如此。
缔造“擦鞋王国”
2000年8月,胡桂萍与他人合伙成立了“武汉翰皇一圆擦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万元。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擦鞋王国”成了胡桂萍的新梦想。而她一手盘大的擦鞋店也顺理成章地由“首佳”易名为“翰皇一圆”。
那年6月下旬的一天,胡桂萍发现店门口站着一男一女,他们既不进门,又不擦鞋。胡桂萍禁不住上前相问,许久,那男子直言相告:他姓严,是武汉某厂的下岗职工,他们夫妻俩是慕名前来取经的,已经连续在门外观察了三天,发现擦皮鞋的生意不错,也想开一家擦鞋店,不过想两家店共用一个招牌。
听说是下岗职工,胡桂萍满口答应,而且诚恳地告诉他们:“下岗职工干这一行实在、稳定、有钱赚。”
在胡桂萍的小店里培训了一段时间后,老严在汉口海寿街也办起了一间擦鞋店。这是胡桂萍“翰皇”擦鞋店的第一家连锁分店。
这一不经意的“助人为乐”之举,催生了胡桂萍的一个梦想能不能开更多的擦鞋店,都使用一个点名呢?
昆明一下岗职工赵有福,听人说起胡桂萍和她的擦鞋公司,于2000年9月慕名来到武汉,在武汉三镇找寻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了“翰皇”。在与胡桂萍见面洽谈,并实地考察了胡桂萍的擦鞋店后,当即决定在春城建立连锁店。
赵有福回家不过几个月,“翰皇”的6家连锁店便相继出现在昆明街头。
正文 第21节:事事留心皆学问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30 本章字数:2184
接下来,“翰皇”的连锁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武汉三镇,在荆楚大地、在北京、重庆、广州、成都、沈阳、南京、深圳、昆明、长沙、贵阳、桂林、佛山、中山等百余个城市的街头出现。
2002年10月21日,四川南充的一位下岗职工从胡桂萍的手中接过了“翰皇”的授牌,成为第669家连锁店。
在胡桂萍办公室的墙上,写着“欢迎加盟”四个醒目的大字。但凡欲加盟者,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要打“翰皇”的招牌,鞋油、鞋刷等一应用品与“翰皇”一致;二是对方必须是下岗职工。
建立“翰皇”连锁店,需交3000元加盟费。收取加盟费后,公司将为该连锁店定制统一的招牌和擦鞋员服装,还有鞋底打磨机、擦鞋工具箱等14种物品,还要负责培训。总之,只要成为“翰皇”的连锁店,就要与样板店一样统一服装、统一工具、统一服务内容、统一进货。
“翰皇”实行分层管理的办法,公司在每个地区只有一个代理人,再由代理人发展下面的连锁店,鞋油、鞋垫、鞋刷、耐磨贴等产品由公司统一配送。
从一家擦鞋店滚雪球般的发展成为一家擦鞋有限公司,仅用了16个月,而胡桂萍从办店到现在才三年半,如此短的时间内,使一名下岗女工成长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生意人。
胡桂萍的“王国”梦还在延续。
策划家指点迷津
事事留心皆学问
事事留心皆学问,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毛主席说过,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凡事要是认起真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满大街擦皮鞋的,我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们;满大街的小商小贩,我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们;满大街的乞丐,我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们……我们自以为是,我们志高气扬,我们想当然地认定:那是走投无路的下里巴人干的营生。但是,下岗女工胡桂萍认真留意了一回这擦皮鞋的营生,结果不留意不要紧,一留意吓一跳:原来这不起眼的擦皮鞋的营生竟大有赚头,一个街头擦皮鞋的人竟能养活一家乡下人过城市生活!一个街头擦皮鞋的人一个月挣的比大多数工薪阶层的人挣的还多!这一意外的发现成就了胡桂萍的擦鞋“王国”。
其实这一发现并没有什么难的,只需用一小会儿工夫,哪怕是在享受擦皮鞋的服务时向为你擦皮鞋的人平等地询问一下,作一个几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的市场调查即可获得,而擦皮鞋的人满大街都是。但我们不屑于这样做,不会去留意这样的营生,也就不可能发现其中的发财秘密。真可谓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
有一次,笔者在出差途中细心观察了一位擦鞋女和一位顾客的对话,颇为有趣。大概是因为价格问题,双方发生了争执,那位顾客想少付钱,擦鞋女则不依不饶,最后,顾客很不情愿地把钱给了,但嘴上还想赢回来,甩钱的时候竟甩出一句:“就当打发叫花子了吧!”擦鞋女反唇相讥:“你才是叫花子,我挣的比你多,我一个月少说也挣几千块钱,你挣几个钱?”
多少年前,我们也曾看不起个体户,直到今天我们可能还不把满大街的小商小贩放在眼里。但是,这些不起眼的个体户中的许多人早已成了大企业家,成了我们时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昔日趾高气扬、养尊处优,如今却每况愈下,竟到了下岗的地步,当我们终于拉下脸来,走上街头,想与摆摊设点的个体户为伍时,市场上已没有了我们的位置。
说保健品是暴利,你信;说药品是暴利,你信;说高科技是暴利,你信。几块钱的成本,要卖几十块钱,利润空间高达十倍,不是暴利是啥?说擦皮鞋是更大的暴利你信吗?打死你也不会信,但擦一双皮鞋的鞋油成本仅一毛钱,收费却高达1元,甚至2元,利润空间高达10…20倍,而且坐在街边就擦,不用交房租水电费,不用交税,不是暴利是啥?其实在大街小巷、在你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暴利行业,它们或许是不起眼的,但是你如果用心去观察,甚至研究,你就会发现:遍地是黄金。
逆向思维成大业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往往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一致的思维,我们通常称之为顺向思维,那么,与大多数人想法不一致的思维方式就被称之为逆向思维。成功者往往想常人所不思,做常人所不为。
自古以来擦皮鞋都是在街头,如果胡桂萍也是在街头摆一个擦皮鞋摊,那么,她充其量也只是养家糊口而已。但是,她敢于逆向思维,开创擦皮鞋店的先例,擦皮鞋店为她带来了两项好处:
一是可以发展连锁;
二是可以兼卖鞋油等商品。
正是这两点好处使她的擦皮鞋的生意越做越大,而这如果不开店是做不到的,而擦皮鞋开店则源于她的逆向思维。
擦皮鞋的人有很多,但开店的仅胡桂萍独一家,逆向思维出创意,创新使胡桂萍独占鳌头,如入无人之境,创新使胡桂萍出奇制胜,后来居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企业家的灵魂。
打工不成就去当老板
胡桂萍下岗之后先是给人打过工,由于她是下岗工人,总是遭到歧视,从此她就萌发了自己当老板的念头。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可以成为大老板,都是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的。是思维方式制约了他们。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去想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正文 第22节:你是个血性汉子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30 本章字数:2368
假如胡桂萍没有下岗,她也就不会去想着当老板,她一辈子也就是个纺织女工;假定胡桂萍下岗后只想到给人打工,那么她也就不会做出今天的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很多下岗工人或给人打工的人其实也是可以自己去当老板的,这是胡桂萍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下岗了,打工不成,就去当老板吧!用心观察,转变观念,逆向思维,你的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相关链接
一个下岗工人的传奇经历:创业在柬埔寨
陈全德原是重庆市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人,1991年下岗时,在棉纺厂当纺纱工的妻子也下了岗,各领80元的生活费,还要养一对孪生儿子。夫妻俩到处给人打短工,但不是工钱难讨,就是被炒“鱿鱼”。雪上加霜的是,陈全德在乡下的母亲因糖尿病住院,两口子花光了借来的3000元钱,老人还是去世了。一连串的家庭变故,使陈全德焦头烂额,心如死灰。
一天,陈全德的表弟从柬埔寨回国探亲。表弟幼时,其父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是陈家收养了他。他对陈全德说:“在柬埔寨,只要你肯吃苦,找碗饭吃不难。假如表哥想去,你全家去柬埔寨的费用我来出,总共也就是1000多美元嘛!”
1994年元旦,陈全德带着全家飞到战后的小穷国去寻求希望。
不打不相识
到柬埔寨后,陈全德从报上看到一家效益不错的日用杂货制作厂打出招聘广告,他便去应聘,老板是泰籍华人,他看着这位不起眼的应聘者,傲慢地发话:
“你是哪国人?”
“中国。”
“你们中国人素质太差,什么都干不好。”老板出口伤人。
陈全德来了气,反唇相讥:“先生,我虽然脚踩外国的土地,但我有一颗赤诚的心。难道你不是炎黄子孙,不是中国人?‘差素质’的人为什么有这么红火的企业?你改变了国籍,能改变自己的祖宗吗?我对你非常反感,为此,我拒绝应聘。”说完,转身就走。
老板拦住他:“你是我见到的不一样的中国人,有个性,是个血性汉子。我这个人挺怪,你越骂我,我越留你。说吧,你想干什么工作?”
望着老板一脸的真诚,陈全德有些不好意思了:“我、我在中国是搞电焊的,除了这,别的我都得从头学起。”老板沉思了一下:“你愿意做计件工吗?”陈全德欣然说:“愿意。工厂每天什么时间开门?”
“早上7点半。”第二天,老板清晨6点半来了,陈全德此时已站在厂门口,还帮老板开车门。好个陈全德,第一次应聘,给老板一个下马威;第一天上班,又给老板一个好印象,老板自然注意他了。陈全德话不多,只埋头干活,除本职工作外,分外的事也尽力做,就像这工厂是他开似的。
此时,陈妻也在一家华人开的茶馆做清洁工,月薪有100多美金,两人收入相加,除掉全家开销,还略有盈余。两个孩子也很成器,自学英语、柬语,打算用一年时间把高中课程学完……这一家子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了。
陈全德每天回家,就把当天在工厂的所见所闻记下,进行分析和总结,他心中燃着一个梦,为那个梦的实现而努力地积攒着能量。
陈全德勤勤恳恳、早到晚走地干了几个月,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是个既能吃苦又勤快的人,什么事都做得稳稳妥妥,我十分放心。我开了很多厂,这个厂我无暇多顾,想请你替我照顾,你答应吗?”
“当然可以,我会做得更好。”陈全德兴奋地说。陈全德的月薪陡增至540美金,是原来的几倍啊!
拿表弟开刀
一夜之间,陈全德在这个厂当了领导。表弟喜得直蹦,菜也不卖了,带着妻子前来投奔。厂里需要人,陈全德便安排表弟当了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