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禅宗哲学象征·txt >

第25部分

禅宗哲学象征·txt-第25部分

小说: 禅宗哲学象征·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平和尚行脚时参西院,常云:“莫道会佛法,觅个举话人也无。”一日西院遥见,召云:“从漪。”平举头。西院云:“错。”平行三两步。西院又云: “错。”平近前。西院云:“适来这两错,是西院错,是上座错?”平云:“从漪错。”西院云:“错。”平休去。西院云:“且在这里过夏,待共上座商量这两错。”平当时便行。后住院,谓众云:“我当初行脚时,被业风吹到思明长老处,连下两错,更留我过夏,待共我商量。我不道恁么时错,我发足向南方去时,早知道错了也。” 
    天平曾到诸方游学,参得些萝卜头禅在肚皮里,却到处口出狂言,说自己会禅会道,轻薄狂妄。殊不知诸佛未出世,祖师未西来,未有问答未有公案已前,哪里有什么禅道。西院有意粉碎他的狂妄,便召唤他一声。天平应声举头时,早是落二落三。西院说“错”,天平仍未领悟,还以为自己肚皮里有禅,又前行三两步。西院又说“错”,天平依旧稀里糊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及至后来天平听了西院的话,拂袖便行,更是落七落八。雪窦颂云: 
    禅家流,爱轻薄,满肚参来用不着。堪悲堪笑天平老,却谓当初悔行脚。错错,西院清风顿销铄。 
    “禅家流,爱轻薄,满肚参来用不着。”天平寻常目视云霄,轻薄自负,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参访过许多尊宿,懂得很多禅法道理。等到向洪炉里烹炼,原来一点也使不着。 
    “堪悲堪笑天平老,却谓当初悔行脚。”天平的轻薄,终于在西院处受到了挫折,不但没有省悟,后来反而悔行脚,殊不知未行脚前已经错了。“错错”,对西院连下的两错,有的认为天平不会是错,有的认为天平无语是错,都了无交涉。这两错,如击石火,似闪电光,如仗利剑直取人咽喉,使人断除命根。能向剑刃上行,才能会得这两错,才可以见“西院清风顿销铄”。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盲禅的批评。法演曾教导学人:“莫学琉璃瓶子禅,轻轻被人触着便百杂碎。参时须参皮可漏子禅,任是向高峰顶上扑下,亦无伤损。” 《圆悟录》卷13天平的禅,仅仅是琉璃瓶子禅,被西院轻轻一击,便七花八裂。此诗通过对天平的批评,表示了作者参须实参悟须实悟的禅学主张,对矫正禅林浮浅风气,有积极的意义。 
    对钝根机的批评,还有“桐峰大虫”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85则: 
    僧到桐峰庵主处便问:“这里忽逢大虫时,又作么生?”峰便作虎声,僧便作怕势,庵主呵呵大笑。僧云:“这老贼。”庵主云:“争奈老僧何?”僧休去。雪窦云:“是则是,两个恶贼,只解掩耳偷铃。” 
    本则公案中,虽然两人的机用也没有错,但仍嫌拖泥带水,不够彻底,正如圆悟所批评的那样:“是则是,二俱不了,千古之下遭人点检。所以雪窦道‘是则是,两个恶贼,只解掩耳偷铃’。他二人虽皆是贼,当机却不用,所以掩耳偷铃。此二老如排百万军阵,却只斗扫帚。若论此事,须是杀人不眨眼的手脚。若一向纵而不擒,一向杀而不活,不免遭人怪笑”,“雪窦道他二人相见皆有放过处。其僧道:‘这里忽逢大虫时又作么生?’峰便作虎声,此便是放过处,乃至道:‘争奈老僧何?’此亦是放过处。着着落在第二机。雪窦道:‘要用便用’。” 雪窦颂云: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好个斑斑,爪牙未备。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落落声光皆振地。大丈夫,见也无,收虎尾兮捋虎须。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雪窦感叹禅者正当禅机险峻处却不能显出大用,等庵主道“争奈老僧何”的时候,便应与本分草料。当时如果有这等手段,必然能下一转语。只可惜两人解放不解收,见之不取,当断不断,早已错过;拟议寻思,更是千里万里。“好个斑斑,爪牙未备。”虽然两人的应对也没有错,像两只大虫相似,但却不是威风凛凛百兽胆裂的大虫,还没有长成坚固的爪牙,不能哮吼叱咤,搏杀猎物。 
    “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落落声光皆振地。”雪窦引出百丈与黄檗的大机大用来与本则公案进行对比。百丈一日问黄檗什么处来,黄檗说山下采菌子来。百丈问:“还见大虫么?”黄檗便作虎啸之声,百丈于腰下取斧作斫砍的架势,黄檗约住他的手,飞掌而击。百丈当天晚上开堂说:“大雄山下有一只猛虎,你们出入千万要当心,老僧今日亲遭一口。”《五灯》卷4《黄檗》后来仰山说百丈“不唯骑虎头,亦解收虎尾”。雪窦引此公案,说百丈才真正有大虫似的威猛,声光落落振大地。相形之下,桐峰与学僧的机用就逊色得多。“大丈夫,见也无,收虎尾兮捋虎须。”雪窦指出,要做一空依傍鼻孔辽天的大丈夫,必须有实际的行履,既能捋虎须,又能收虎尾,功夫相续不断。 
    此诗批评了禅林缺乏真实行履、主家宾家俱瞎的浮浅禅风,表达了作者呼唤脚踏实地、天风海雨般禅风的迫切希望。诗以大虫形象贯穿终始,或抑或扬,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受。 
    “黄巢后剑”公案及颂古也表达了对钝根机的批评。《碧岩录》第66则: 
    岩头问僧:“什么处来?”僧云:“西京来。”头云:“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僧云:“收得。”岩头引颈近前云:“。”僧云:“师头落也。” 岩头呵呵大笑。僧后到雪峰,峰问:“什么处来?”僧云:“岩头来。”峰云: “有何言句?”僧举前话,雪峰打三十棒赶出。 
    一个禅者担囊托钵到处参访,必须具有行脚的眼目。这僧的眼睛像流星一样的锐利,却被岩头勘破。据传黄巢捡了一把剑,剑上刻有“天赐黄巢”四个字,他就自号为冲天大将军而起义,攻陷了长安而登上帝位。岩头假托这个故事,询问来人是否带来了人人本具的金刚王宝剑,来僧回答说“收得”,力道未免欠足,虽然得“体”,但未备其“用”。他如果真是个大根器的人,就会杀活纵擒,提起便用。及至后来说“师头落也”,也只是口头禅,并无可取。所以岩头呵呵大笑,这是本公案玄奥幽微难以觑透的地方。岩头大笑,笑中有毒。这僧当时如果看得出,就不会千古以来受人指摘。其僧后来到了雪峰处,雪峰是岩头的同参,一听就知道岩头的意思,也不与这僧说破,只是打了三十棒赶出院。这一作略光前绝后,不愧是大师教人的手段。投子问疏山证禅师:“黄巢过后,收得剑么?” 证禅师以手指地。投子云:“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子扑。”《五灯》卷13《疏山证》证禅师不愧是行家,既不说收得,也不说收不得,比西京僧高明得多。雪窦颂云: 
    黄巢过后曾收剑,大笑还应作者知。三十山藤且轻恕,得便宜是落便宜。 
    “黄巢过后曾收剑,大笑还应作者知。”雪窦颂岩头大笑,说对其中的要义,一般人摸不着边际。岩头的笑,必须是方家才能知道。笑中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有杀有活。 
    “三十山藤且轻恕,得便宜是落便宜。”这僧后来到雪峰处,依旧莽卤,雪峰便据令而行,打三十棒赶出,还只是轻罚,这僧仍然以为得了便宜,其实是大大地失了便宜。颂古表达了作者对缺乏大机大用、鱼目混珠之禅者的批评。 
    表达对钝根机惋惜之情的,还有“一镞破三关”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56则: 
    良禅客问钦山:“一镞破三关时如何?”山云:“放出关中主看。”良云: “恁么则知过必改。”山云:“更待何时。”良云:“好箭,放不着所在。”便出。山云:“且来阇梨。”良回首,山把住云:“一镞三关即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拟议,山打七棒云:“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良禅客以一箭射破三道关门,比喻一念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一心贯彻三观、一棒打杀三世诸佛,不经任何阶段而直参本来面目《佛光》第84页。 良禅客能提出这样奇特的问题,也算是一位战将,向钦山左盘右转,坠鞭闪鞍,到最后弓折箭尽。这则公案,开始时一出一入,一擒一纵,电转星飞,都不落在有无得失里。其僧是个英灵禅客,提出的问题相当有分量。钦山会者不慌,一听便知其意,说你射得透三关且不说,试“放出关中主看”,直指自性。良答“恁么则知过必改”,也非同凡响。钦山云:“更待何时”,良禅客却道“好箭,放不着所在”,拂袖便出。至此双方都是大家作略。钦山唤云“且来阇梨”,良禅客果然把持不住而回首,遂落入了钦山的机关中。有的参禅者说,等钦山说“试与钦山发箭看”时便打,这是似是而非的见解。参究这则公案,胸襟里必须没有一些儿是非、道理,超出言句之外,才谈得上一镞破三关。若还存有是非、道理,终究摸索不着。其僧如果是这种人,钦山就很危险,免不了被其僧倒行。雪窦颂云: 
    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此颂数句,取归宗颂中语。后来同安听到这则公案说:“良禅师善发箭,却不懂得射中靶心。”有僧问:“如何得中的?”同安云:“关中主是什么人?”僧人回去将此语告诉钦山,钦山说: “良禅师如果知道这样,就可以免我数落。同安不是好心,也须好好参究始得。” 《五灯》卷13《文邃》雪窦道有形无形,尽斩为二段。善于放箭就不会莽卤。 
    “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对这两句话必须泯除取舍之念才能透得过去。如果情存取舍,就很难了解它的意思。“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若要中的,箭后分明有路。钦山云:“放出关中主看。”以至后来同安品评,都是“箭后路”。“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参学者如果以此心为祖,参到弥勒下生,也摸不着边。如果是一位大丈夫,就会知道 “心”犹是儿孙,“天地未分”这句话已是落在第二头了。《碧岩录》本则评唱:“‘大丈夫先天为心祖’,玄沙常以此语示众。此乃是归宗有此颂,雪窦误用为玄沙语。”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禅宗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颂古百则》、《碧岩录》所体现的禅悟境界范式主要有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等。表达、吟咏禅悟境界的公案、颂古,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一切现成:盘山三界无法第37则、云门尘尘三昧第50则、云门十五日第6则、汝是慧超第7则、黄檗童酒糟汉第11则、南泉圆相第69则 
    2能所俱泯:急水上打球第80则、玄沙三种病人第88则、银碗里盛雪第13则、南泉庭前花第40则 
    3圆融互摄:a.大小圆融:雪峰尽大地第5则b.一多圆融:青州布衫第45则c.自他圆融:南山起云北山下雨第83则d.体用圆融:智门莲花第21则、智门般若体用第90则e.南北圆融:不是心佛物第28则f.心境圆融:野鸭子第53则 

    一、一切现成

    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不可用比量来推测揣度。现量境具有一切现成的禅悟特质,它要求观照者在观照对象未受理念涉入时用直觉方式去接受、感应、呈示对象,尽量消除由“我”造成的类分和解说,充分地肯定事物原样的自足。 
    表达、吟咏现量境的有“盘山三界无法”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37则: 
    盘山垂语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盘山示众:“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传灯》卷7《宝积》雪窦拈出其中的两句来颂,犹如浑金璞玉。闻称声外句,莫向意中求。盘山之语,电转星飞,如果拟议寻思,千佛出世也摸索不着。如果往自己心灵深处去参究,彻骨彻髓地悟透,就会发现盘山的话已是饶舌;如果拖泥带水在声色堆里转,连做梦都不会梦见盘山。五祖法演说:“透过那边方有自由分。”但纵是透过那边,将情尘计较灭绝,仍不可堕入顽空。顽空是解脱深坑,所谓“无为无事人,犹遭金锁难”。烦恼、妄想是系缚人的锁链:执迷于“空”,“空”真空无相、无一物就会变成束缚无为无事之人的金链。因此应舍弃佛见法见,不可执着于佛和法,才能获得真正“佛向上”的境涯。坐禅甫熟,刚刚断绝烦恼妄想的根源,达至真空无相本来无一物的无念无想心态时,犹如灯火消失之后的漆黑世界。但这绝非自己的本来面目。在黑暗的解脱深坑中,才是真正的可怕。无差别的平等是恶平等。在黑暗之中有了光亮,才不是枯木顽空参《一日一禅》第77页。 因此,必须连无为无事也予舍弃。向无言处言得,行不得处行得,才有转身之处。对“三界无法,何处求心”这句话,如果用情识揣度,就会死在句下。雪窦彻悟透达,吟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雪窦的颂词一似华严境界。在华严的一真法界中,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不论净染,有漏无漏,全是性起,诸佛众生交彻,净土秽土融通。宇宙万有,尘尘刹刹,统归华严性海。一切一切真,鸟啼鱼跃,水流花谢,风起云行,山奔海立,都是毗卢遮那的大机大用。因此林泉老人说:“岩树庭柯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啼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头头不昧,物物全彰,何物不是菩提?何处而非道场?参李杏村《禅境与诗情》第182页。  “白云为盖,流泉作琴”,化用苏轼诗意。流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