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更重大的战略结果却是日本人因此而改变其战略计划,并导致中途岛会战的发生。
自从大本营决定以切断美澳交通线为优先目标之后,山本五十六虽勉强服从,但未放弃他个人的主张,仍尽量寻机说服海军当局同意接受进攻中途岛的观念。正在议论未定之际,杜立德空袭东京的消息传来,遂使山本的地位获得了意外的增强。于是他强硬地表示:“如不迅速占领中途岛,加强东面的戒备,即无法防止帝都之空袭。”在当时的心理压力之下,东京当局遂终于作成在6月间进攻中途岛的决定。
珊瑚海之战
此时日本人的战略计划遂开始发生了极大的混乱,而且也违反了一切传统的战争原则。日本人在第一个追求目标尚未到手之前,就开始追求第二个目标,而在追求第二个目标时,又未放弃第一个目标,结果是两头落空,一无所获。他们的计划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继续向所罗门群岛深入,攻占图拉吉岛(Tulagi),以及新几内亚南岸的摩斯比港(PortMorseby),以使澳洲进入日军轰炸机作战半径之内。
2.接着,山本的联合舰队就去执行攻占中途岛及西阿留申群岛的作战。
3.如能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将再集中全力向东南方推进,以切断美澳交通线。
山本正在准备“乾坤一掷”的大会战时,1942年5月3日,日军进占图拉吉岛,接着即拟进攻摩斯比港。此时,以“莱克星顿”(Lexington)号和“约克郡”(Yorktown)号两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一支美国舰队从萨摩亚地区北上企图拦截日军的入侵部队,而一支日本舰队,也是以两艘母舰(“瑞鹤”及“翔鹤”)为核心,则从加罗林群岛南驶,企图对抗美国兵力。双方在珊瑚海(CoralSea)相遇,于是就发生了所谓“珊瑚海会战”。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航空母舰为主力的海上会战,双方舰队都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相互攻击。过去的以战舰(battleship)为主力的海战中,双方距离最大限度为10海里,现在却延伸到100余海里。这次海战的结果似乎是不分胜负。美国两艘母舰一沉一伤,日本两艘母舰均负重伤,但日军损失飞机较多,并另有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也被击沉。不过美国却达到了其战略目标,迫使日军暂时放弃攻占摩斯比港的意图。
珊瑚海之战相对中途岛之战好像是一个前奏,并且也对后者产生相当的影响作用:(1)美国人凭其优越技术和赶工的天才,迅速修复负伤的“约克郡”号母舰,使其能参加第二阶段的大会战。而日本方面的两艘负伤母舰则未能即时修复,这对于数量居于劣势的美军是一项有利因素。(2)珊瑚海会战之前,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曾命令参加空袭东京作战的两艘航空母舰迅速南驶,但未赶上会战。根据此项情报,山本遂大胆地假定,由于美国母舰两艘已沉(实际上仅一艘),两艘正在南太平洋,所以在中途岛作战时将不会受到美国航空母舰的对抗。
中途岛会战
日本海军对于这次大会战是寄予极大希望的,也几乎准备投入其全部兵力。一共包括大小军舰200艘左右,其战斗序列大致有如下述:
1.前卫兵力共潜艇16艘。
2.航空母舰部队,由南云中将指挥,主力为4艘重航空母舰(赤城、加贺、飞龙、苍龙)。
3.中途岛登陆兵力(约5000人)及掩护运输船团。
4.山本亲率的主力舰队,以巨无霸“大和”号为旗舰。
5.进攻阿留申的分遣兵力。
美国方面只能勉强出动军舰76艘,不过其中也有3艘航空母舰,由于情报单位译出日本无线电密码,所以尼米兹能迅速从南太平洋召回“企业”和“大黄蜂”二舰,而“约克郡”也已修复。尼米兹虽曾分遣若干兵力去保护阿拉斯加,其主力则始终集中在一起。他也计划在中途岛附近会战,以便利用该岛已有的飞机(约百余架)。5月底,太平洋舰队(约50艘)已集中在中途岛之北,但未被日本潜艇发现。尼米兹打破海军惯例,并未登上旗舰而坐镇珍珠港,海上兵力则由费勒齐(FrankJ。Fletcher)中将'cdhyy注:一般译为弗莱彻。'指挥。
日军的作战计划是定于6月3日开始空袭美国在阿拉斯加的荷兰港(DutchHarbor),接着在6月6日分别在阿图(Attu)和吉斯卡(Kiska)两个小岛上登陆,其目的为引诱美国舰队向北驰援,使其远离中途岛。同时,6月4日南云的航空母舰应空袭中途岛,6月6日,日军即准备在中途岛登陆。照此计划分析,可以获得两点结论:(1)日本人似乎低估了美军的意志和能力,认为美军即令不远离中途岛也不敢向日军挑战;(2)他们现在似乎是以攻占中途岛而不是歼灭美国舰队为主要目标。
日军首先照计划发动阿留申方面的攻击,并且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但对全局而言,却毫无价值。日本人只是徒然地分散兵力,并进一步激起美国人的怒火。美国舰队并未受到任何影响而改变其集中计划。
6月4日清晨,惊天动地的中途岛会战揭开序幕,这场大海战的经过详情不仅非常复杂而且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其中也不无矛盾),在这里不可能也不需要细述。现在依照美国《军事史百科全书》的记载将其浓缩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6月4日:3时~7时)
日本的航空母舰照计划向中途岛发动攻击。在日本炸弹落下之前,岛上所有美机已奉尼米兹之命,全部起飞迎敌。他们一部分拦截日机,一部分攻击母舰,由于机型陈旧,速度性能太差,所以损失惨重,但还是能够减弱日机的攻击效力,并促使日方指挥官决定要求再作第二次攻击。
第二阶段(6月4日:7时~17时)
这是整个会战的决定性阶段。南云接到要求再作第二次攻击的无线电报。即命令母舰上的预备机卸下攻击船只的穿甲炸弹和水雷'cdhyy注:鱼雷',换装燃烧和破片炸弹——这至少需要一小时。此时日军侦察机才报告在东北面发现美国舰队,于是南云大吃一惊,遂命令那些飞机再换装适用于海战的武器,同时又收回攻击中途岛的飞机。上午7时,美国“企业”和“大黄蜂”两艘母舰首先发动攻击,而“约克郡”号也在7时30分跟进。第一批俯冲轰炸机没有找到日本舰队,但第二波的鱼雷机却找到了。这些飞机奋勇进攻,但因速度较慢又无战斗机保护,遂几全部被日本战斗机击落。此时约为9时30分,南云似乎感到胜利在望,催促其自己的飞机加速加油装弹,准备大举反攻,痛击美国的母舰,所以日本母舰甲板上挤满了飞机。突然,美国俯冲轰炸机来了(分别来自3艘美国母舰),日本战斗机由于攻击那些先来的鱼雷机,正在低空飞行,无法加以拦截(日本也缺乏雷达指挥)。到10时25分,日本3艘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都已被炸沉。剩下的“飞龙”号拼命地向“约克郡”号反攻,到下午3时,后者重伤,但前者在下午5时又被“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击沉。到此,主力战斗结束,日本4艘重母舰全部沉没,美国则还有两艘安然无恙。
第三阶段(6月4日~6月5日)
山本得知南云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大感震惊,但仍企图挽救残局,亲率其主力舰队向东挺进,希望打一次旧式的海战来击败美军(他的巨炮可以发挥威力)。但美军却机警地乘黑夜向东撤退。午夜后,山本知道他无法找到美军,因为自身缺乏空中掩护,只要天一亮就凶多吉少,所以遂命令向西全面撤退。
第四阶段(6月5日~6月6日)
美军在这两天内白天继续追击日军,夜间则避免接触。最后由于燃料消耗已多,遂停止追击,返回珍珠港。此时,重伤尚未沉没的“约克郡”号方为一艘日本潜艇所击沉,成为美国在此战中丧失的惟一船只。总结:美国丧失飞机132架,阵亡307人;日本丧失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275架,阵亡3500人。
结论
诚如当年美国海军军令部长金氏(ErnestJ。King)所云:“中途岛之战为350年来日本海军所遭受的第一次决定性失败的战例。”在战史上这也是一种少见的情形:一支数量处于劣势的舰队击败一支数量远占优势的舰队。若检讨其原因,当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意见,现在只准备择其最显著而为人所公认者略述如下:
1.美国方面的第一优点就是情报工作远较出色,他们能破译日本的密码,空中侦察也远较精确。而日本方面则相形见绌,当美国舰队已达中途岛附近时,日本还完全不知道。
2.美军在所谓“三C”(指挥、控制、通信)方面也比较有弹性和灵活。尼米兹坐镇珍珠港,能够控制全局,山本则孤立在他的旗舰上,根本不曾指挥。
3.在技术方面,美国人也处于领先。“约克郡”号能迅速修复,而日本两艘母舰(瑞鹤、翔鹤)则未能参加会战,实为胜负之关键。日本母舰没有雷达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4.山本的作战计划太复杂,其兵力虽多但分配不适当,严格说来,他违反了“目标”、“集中”、“简单”等原则。进攻阿留申群岛完全是画蛇添足。对于中途岛的攻击可以使用其威力颇大的舰炮,而不必动用母舰上的飞机。
5.日本在战前秘密赶造两艘超级战舰(大和、武藏),排水量7万吨,装18英寸(约45。7厘米)炮9门,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这种努力完全是浪费,如能改建4或5艘航空母舰(约3万吨),则其效果将大不相同——这是思想赶不上时代的悲剧。
6.美国军人的斗志非常高昂,远出日本意料(他们一向看不起美国军人)。诚如美国海军史学家莫里逊(SamuelE。Morison)所指出的:那些驾驶老式鱼雷机的青年人,不惜牺牲生命拼命地纠缠着敌人不放手,才使俯冲轰炸机有了毁灭敌军母舰的机会。
7.既已决定进攻中途岛,则珊瑚海之战对于日本人而言,也就大不该打,否则可以多出两艘航空母舰,而使其优势从4:3升高到6:4。
8.本来进攻中途岛的目的是为了引诱美国舰队接受会战,后来却把登陆该岛当作主题,实乃本末倒置。山本在日本应算是一个比较有战略头脑的将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实在很难解释。他至少在发现美国航空母舰正确位置之前,对于自己的母舰兵力必须严密控制而不可轻易动用。
9.山本最初建议进攻中途岛以诱美国舰队出战,就战略而言,实比日本军令部的意见更较合理,但未被采纳。以后日本当局又匆匆再作决定,几乎完全是受到杜立德空袭东京的心理影响,所以才会造成战略思想上的大混乱,并终于两头落空,惨遭败北。
10.所以从逻辑上来分析,导致中途岛会战的主因即为杜立德的空袭东京,进一步说,如果当时中国当局不允许美机降落衢州机场,杜立德的计划就根本不可能付之实行,于是中途岛会战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历史也就可能要重写。中国为了协助同盟国作战,对于这一承诺曾付出极大的成本,尤其是浙赣二省人民的牺牲更是惨重。近来在美国有若干无知之徒,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就和贡献妄肆鄙薄,其幼稚浅陋诚不值识者一笑。我因有感于此,所以才写了这一篇论文。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二十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为何不曾进攻中国台湾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中国台湾对吕宋的争论
后勤因素的考虑
最后决定的形成
结论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都受到战火的蹂躏,其中有些真可谓损失惨重。但中国台湾除曾受到若干轰炸外,并未成为美军登陆的战场,似乎要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为什么美军不曾在中国台湾登陆呢?是美国人本来就无此意图呢,抑或中国台湾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具有太大的战略价值?从历史中去搜寻答案,发现都不是。美国军事当局不仅认为中国台湾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而且也早有攻占台湾的计划,结果却中途变卦而未付诸实施。这一段往事,今天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很值得加以论述。而且这不仅有历史研究的意义,对于战略研究也同样可以提供很多的启示。
在1944年全年中,美国在战略计划作为方面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要决定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攻势是应以中国台湾还是菲律宾的吕宋岛为主要目标。这一决定应由美国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负责做出,因为太平洋是完全由美国负责的战区,其他同盟国无置喙之余地。经过冗长的研究和争论始终于作成决定。后勤因素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受其他战区的影响,这又可以反映一种全球战略的观点。
1943年暮春,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开始完善一份击败日本的新战略计划。其基本假定为美军必须入侵日本始能结束战争。对日本的猛烈轰炸为入侵的先决条件,而这又必须利用中国东部的机场。为了发展和确保航空基地,美军还必须在南中国海岸上至少占领一个大港。要确保这样一个港口并同时切断对南方的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南中国海。为了建立此种控制,美军当局遂认为必须在华南海岸,中国台湾,吕宋所构成的战略三角形中发展大航空、海军及后勤基地。不过在安全进入这一三角形之前,又必须在菲律宾南部或中部确保航空基地以抵消日本在吕宋的空中武力。同时也可能需要在菲律宾中南部建立中继站以便向吕宋、中国台湾和华南海岸发动两栖攻击。
依照这种计划,在太平洋的美军遂分两路向此战略三角形进攻。麦帅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兵力进至位置在新几内亚西北角与棉兰老(Mindanao)之间中点上的莫罗泰(Morotai)岛。尼米兹指挥的中太平洋战区兵力则进至帕劳(Palau)岛,在棉兰老东方约800公里。
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华盛顿参谋本部人员认为,中国台湾为此目标区中最重要目标。他们认为台湾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许多显明优点,所以不管西太平洋的情况如何发展,这个岛都必须占领。除非已攻占台湾,否则同盟国就不可能在中国建立一条安全的水上补给线。所以,台湾对于中国海岸似乎是一必要的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