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氏最后也同意这样解决。
结论
在金氏最后改变其立场之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于这一重大战略决定终于获得所需要的一致同意。1944年10月3日,他们命令麦帅在12月20日左右发动对吕宋的入侵,同时也指示尼米兹照其自己所建议的日期准备执行对硫黄岛和冲绳的作战。尼米兹应对吕宋作战提供海军的掩护和支援,包括快速和护航航空母舰在内。以后当海军攻击冲绳时,麦帅也应从吕宋对尼米兹提供尽可能大的空中支援。这两位指挥官也应与在太平洋和印度的B-29单位,以及在中国的史迪威和十四航空队取得计划上的协调。
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始终不曾正式撤消对中国台湾的作战计划,他们只是将其搁置不作最后决定而已。此后在华盛顿的较高层计划会议中也就不再有人重翻旧案了。事实上,美国军事当局所作的决定是入侵吕宋,跳过台湾,并以冲绳代替台湾。但这一决定的作成并不轻松容易。从头说起,参谋首长们几乎都相信攻取中国台湾及华南港口(同时跳过吕宋)是联军在西太平洋中的最佳战略。但最后,他们不得不面对下述的事实:至少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前,他们是不可能获得执行此种战略时所必要的资源。他们也不可能暂时停止向太平洋的前进以坐待德国的崩溃。最后还是后勤考虑迫使他们作成放弃进攻中国台湾的决定,不过其他的军事现实和政治因素也都产生相当影响作用。
在简述了这一段往事之后,我们又可以获得一些什么教训或启示呢?至少似乎有下述几点:
1.战略决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与其失之于轻率则毋宁失之于郑重。所以在决策过程中必须经过反复辩论,实属理所当然。尤其是像美国所采取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其决定作为过程更是曲折迟缓。但其所规定的必须所有出席成员一致同意的原则还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孙子所云“兵者国之大事”在此已获印证。
2.战略计划不是在真空中作成的,必须要考虑到许多的客观因素。所以从纸上谈兵的观点来看战略,实不免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危险。理论上被认为是最佳的战略,却往往缺乏实际可行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而论,有两点非常值得重视:(1)后勤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作用非常巨大,几乎一切重大的战略决定都受到这一因素的支配;(2)在全球战争中,各个战区彼此息息相关,所以区域战略也就往往受到全球战略中其他部分的影响或干扰。
3.在战争中,也像在人类其他任何活动中一样,意外因素的出现非常普遍而且事先无法预测和避免,但结果却可能使原定计划功亏一篑。这对于负责计划和决策的人实乃莫大的困扰,惟一的对策就是尽量保持冷静,适应现实而万不可固执己见、缺乏弹性,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灾难。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二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分析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日本的战略计划
美国的战略计划
海军
航空
陆军
易毁性的评估
平民易毁性
军事易毁性
日本的决策过程
文人
天皇
军人
结论
引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历史上这不仅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而且也是一件很难解释的奇事。当日本投降之时,其国内尚有多达200万人的陆军准备决战。其在亚太地区也还占有广大的土地和保持大量的兵力,而日本人又以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民族性闻名于世,然则日本政府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其素行,不经决战就决定无条件投降呢?这一问题在战后曾经成为激烈辩论的题材,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似乎迄今尚无定论。1994年为日本投降50周年纪念的前一年,而日本羽田内阁中的前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居然还信口雌黄否认日本侵略的事实,真是荒谬至极,令人大有啼笑皆非之感。所以,特选本文以抒愤慨,并对日本因侵略而终致败亡的过程作一客观分析,以供研究战史和战略的学者参考。
日本的战略计划
要想了解战争是如何结束的,则必须先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以及其进行的过程。西方人对日本发动战争经过的研究几乎都是以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为起点,事实上,1931年的“九一八”才是日本踏上武力侵略不归路的第一步。日本侵华本是以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至少也是以此为借口,但由于中国的英勇抗战使战争延长,结果其不但未能解决经济问题,反而使经济压力日益沉重。到1941年侵华战争仍不能结束,经济情况则更形恶化,尤其石油储量日益耗竭,而美日关系也毫无改善希望。在此重重压力之下,日本当局遂终于作成“一不做,二不休”的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人的行为虽然荒唐,但又并非没有计划,而且还自信成功几率颇大。
日本的战争计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迅速攻占东南亚重要地区,以实现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另一方面利用太平洋岛屿建立一个大三角形的“国防圈”,来确保其所征服的地区的统治。依照日本人的计算,美国在进入战争之后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始能充分动员其潜力,等到美国开始反攻时,日本至少已有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切准备。到那时,其在西太平洋的防线将可固若金汤,足以击败任何反击。
在实际战争过程中,日本的战略可以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1年11月到1942年6月。日本依照其计划首先袭击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暂时丧失作战能力,接着就迅速攻占东南亚及太平洋中的重要战略据点。在此阶段中,日军的攻势可谓势如破竹。但后因伸展过度,遂成强弩之末。结果即为中途岛之战败。
第二阶段,从1942年7月到1944年6月。历经两年,是最长的一个阶段。由于日本已经丧失制海权,于是主动权也就落入美国的手中。美军兵分两路,分别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反攻,而日军则采取防御战略,企图坚守其岛屿防线。其目的为迫使美军面对长期苦战,而自动放弃其反攻意图。
第三阶段开始于1944年7月。在瓜达尔卡纳尔、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据点先后失守之后,日本精英分子中的大多数都已开始认清原定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执行的,发动战争的东条英机因此而下台,由小矶国昭继任首揆(1944年7月)。但日本并未立即求和,因为其领袖仍相信继续抵抗使美国受重创,将可降低后者所提出的条件。日本人尤其希望在战争结束后,仍能继续保有其在亚洲大陆上的重要资产。为达到此种目的,日本遂开始寻求俄国的调停,并希望能借此缓和美国的无条件投降要求。但在1944年9月的内阁会议中又因为考虑到俄国必然会索取高价,遂决定暂不采取行动。
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以1945年4月美军入侵冲绳岛为起点。小矾内阁因此而总辞职,改由铃木贯太郎组阁,但铃木内阁也未决定寻求和解。虽然日本人已确知美军在攻占冲绳之后下一步即为入侵日本本土,但仍未因此就决定求和。反之,军方、天皇以及铃木本人都一致认为,日本的最佳战略是在国土上决一死战而不投降。其计划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自6月开始向苏联寻求外交和军事上的援助;另一方面则准备本土决战。
日本领袖对于苏联也有不同的期待。文人们希望苏联帮助日本继续战争。他们主张以东南亚的资源来交换苏联的石油和飞机,甚至于割让土地也在所不惜。有人更妄想苏联可能加入日本方面对美作战,至少也会严守中立,不攻击日本。但事实上,日本并未积极进行对苏外交,而苏联也几乎毫无反应。
同时,日本军人也已开始为本土决战作准备。他们预期美军将先在九州登陆,然后再入侵本州,并估计美军要到10月1日始能完成攻击准备,换言之,日本尚有近半年多时间可供利用。他们立即从中国内地和“满州”调集兵力,并在可能登陆地区构建防御工事。其理想目的是在滩头上痛击来犯的美军,使其第一次登陆完全失败。这样即可能使美国放弃其再作第二次登陆的企图,至少足以使日本争取更多的时间。日本的航空兵力将倾全力对美国运输船发动自杀攻击,估计将有3000余架飞机可用。一切准备预定在8月底完成。
美国的战略计划
若与欧洲战场作一比较,太平洋战争的确可以说是一个距离的战争(awarofdistances)。太平洋是天下第一大洋,对于陆海空三军的作战,在空间上都构成极大的障碍。所以就其整体而言,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计划就只有一个目的,即逐步缩短其打击兵力与日本之间的距离。1943年美国兵力获得主动之后,开始企图从距离最近的基地向日本发动反攻。现在分别从海军、航空、陆军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海军
美国海军首先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其工具即为潜艇,其目标即为日本的商船。潜艇是一种比较不受空间限制的兵力,甚至在战争初期,美国潜艇即已能深入敌方水域作战。美国对日本的潜艇战可以说是战果极为辉煌,其主因为日本的经济本来具有高度的易毁性。日本所需的基本原料有75%都来自海外,其海运能力有限,在开战时即已达到饱和;其造船工业也无力补允船只的损失,尤其是日本海军从来就不重视反潜和护航的作战。
最初,由于航程的遥远和若干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所以潜艇的作战效率还不算太高。但从1943年之后,效率即迅速提高,经常执行巡航任务的潜艇数字在1942年每天平均为13艘,1943年为18艘,1944年1月增到27艘,1944年10月再增到43艘。日本商船被击沉的总吨数中有一半是潜艇所造成,其余1/4为航空母舰和陆基飞机所击沉,另有8%是水雷所击沉。总加起来,即可显示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已被切断。事实上,被击沉的总吨数中有75%以上都是在1945年1月以前所造成,由此可以证明即使没有飞机的帮助,潜艇战仍能独力赢得商船战(mercewarfare)。
海军的封锁对于日本经济所造成的毁灭效果非常可怕,但不能够立即生效,因为日本在战前已经储积大量原料。到1944年底,美国陆航军尚未发动战略轰炸之前,日本工业即因原料缺乏而开始减产。到1945年,物资输入实际上已完全中断,而最重要者即为石油。日本所需石油有90%仰赖海外供应,美国海、航空军也以油轮为优先攻击目标,1945年3月之后,即无一滴石油输入日本。最后到同年7月,日本经济已完全瘫痪。
航空
飞机的行动所受距离的限制远高于海军。直到有了B-29(当时是航程最远的轰炸机)之后,美国陆航军才从1944年6月开始对日本发动精密轰炸。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ⅩⅩBombermand)的B-29以印度为基地,以中国成都为前进基地,从那里起飞也只能达到日本九州的南端,而不能达到本州的主要工业区。一共只出击9次,投弹800吨,所造成损失极为轻微。1944年夏季,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新成立的第二十一轰炸机指挥部(ⅩⅪBombermand)从11月起开始以其为基地,到1945年3月初,共出击20次,投弹共5400吨。
此种精密轰炸可以说是相当无效,其原因可分两点:(1)飞行距离太远,使炸弹载量减少(由10吨减为3吨),再加上高爆性炸弹威力有限;(2)日本的工业,尤其是航空工业,到此时实际上多已停止生产,所以轰炸已殊少意义。1945年1月李梅将军奉命接任司令,他力主改用夜间燃烧弹攻击(nightincendiaryattack)的方式。1945年3月9日,美国空军对东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燃烧空袭(fireraid),以平民人口为攻击目标,这是杜黑战略(DouhetStrategy)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初次试验。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空中攻击,甚至有过于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攻击,杀死8。4万人,将25平方公里地区(占全城25%)夷为废墟。
以后这样的攻击继续进行直到停战为止。下述数字即可显示其对日本人口中心所造成的毁灭程度:一共摧毁287平方公里的地区,占所攻击6个城市中的都市区之40%,2200万人无家可归,占日本总人口的30%。平民伤亡人数共220万人,其中死亡者为90万人。这个数字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中的伤亡总数(约78万人)。
1945年7月28日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宣言(PotsdamProclamation),美国杜鲁门总统随即做出投原子弹的决定。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广岛和长崎。广岛大约死了7。1万人,全城被夷为废墟;长崎大约死了3。5万人,城市也炸毁了一部分。长崎因有丘陵地形的掩蔽故损失较轻,而以上死亡数字并不包括放射线的长期影响在内。事后分析,显示原子弹的战略意义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震撼。这又可分两点来说明:(1)因为日本政府对新闻传播有严密的控制,所以心理震撼只限于局部地区,其他的老百姓都是事后才知道;(2)原子弹杀伤威力并不比燃烧弹更可怕。两颗原子弹所造成的死亡数字相当于燃烧弹所造成死亡总数的1/7。使用燃烧弹时,大约330架次的B-29即能造成相当一颗原子弹的毁灭效果。而在1945年8月,李梅的B-29每周出击的架次为这个数字的4倍。所以,专就战略轰炸本身而言,原子弹使用与否并不构成任何重大差异。
陆军
太平洋战争一直受到欧洲战争的牵制。在1944年秋季还看不出纳粹德国何时才会崩溃。因为美国陆军如欲向日本大反攻,则必须从欧洲调集相当数量的兵力,此种再部署需要4到6个月的时间。所以在1944年冬季和1945年的春季,海军与陆航军已向日本本土发动攻击,而陆军对于入侵作战则尚未确定其时间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华盛顿才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尽管海、陆航军都认为已无此必要,但陆军仍然在5月底作成对日本发动两栖登陆战的计划,并在6月18日获得杜鲁门、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和其他有关机构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