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技巧-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档,说起来简单,用起来其实还是有诸多限制的模式。对于胶片相机来说。比较好一些的镜头,一般光圈有2。8、4、5。6、8、11、16、22、32七档,有些镜头的光圈范围会大些,有些小些。而相机一般有至少有30、15、8、4、2、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十七个档位,也就是说,在同一场景下,能与快门速度相匹配的光圈范围不足——7:17少了10个档位的光圈,当快门速度设在不合理的位置的时候,由于可能出现没有光圈与之相匹配的情况。因而出现曝光过度或者是曝光不足的问题。当然如果随时可以更换胶卷,当然也解决了一定的问题,而灰镜的合理运用,也可以解决曝光过度的一些问题,但运用起来到底麻烦了一点。数码单反的出现,为S档的运用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可以在ISO50、100、200、400、800、1600间任意选择,使快门的选择余地大了很多。
快门优先,绝大部分时候用在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凝固决定性的一刹那。或者是故意让一些运动中的物体虚化。总之,是不太容易用好的一档。
M挡,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一挡。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面对复杂的光线情况,或者是光比超过了其他模式的调校范围的时候,M档的作用就非常的明确和重要——克服各种困难,得到完美的曝光。这也是所有的模式中,惟一没有曝光补偿的模式。也是用的相对较少的模式。
下面要写普通DC——非DSLR的实战体验了
P档,其实和单反的P档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大多数DC的操作性并没有单反那么简单,所以要实现弹性操作,实在是不讨好的事情。只有少数顶级DC才有这种优势。P挡的原则与单反是一样的,不过由于DC的光圈范围相当小:只有F2。8~8(少数有F11),所以,最优光圈优先一般是取F4下的光圈优先。
A档,其实DC下的A档,有时有种有毛不算秃的感觉。毕竟光圈范围太小了。多数只有2。8、4、5。6、8、11五档而且由于DC的光圈物理孔径小,任何一挡光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大的景深。所以几乎不可能相单反那样去追求背景的虚化,光圈的运用范围相对就窄了不少。只有在近摄或者微距的时候,光圈才不是摆设。
S挡,光圈范围比单反更小,ISO设定比DSLR更少,而且调整不易,所以只能在非突发事件的时候起作用。不过DC的快门时滞,是S档最致命的死穴,往往快门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快门释放的时间落后于手指按下快门的时间,往往就会再快的快门速度也只能把奔跑的人拍个半截——还有一半跑出画面了。只有熟练的高手,才能用S档去凝固那一瞬间。而慢速使用时,更需要滤镜的支持——DC的最小光圈太大了,过慢的快门会因为没有足够小的光圈来匹配造成曝光过度。
M档,由于DC在半按快门锁定焦点的时候,会出现拍摄结果的预览图,这样就为M档在DC的使用上提供了无限的魅力。既然可以预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光圈快门数值,从而轻松得到理想的照片。所以M档,是资深朋友在使用DC时使用最多的一个档。和单反不可预见结果的情况不同,DC的M档不需要考虑太多问题,只要在液晶屏上的效果满意,就接近了成功。所以P和M应该是数码相机最最常用的两档。其实可以这样使用——平时用P,创作用M,轻松摆平一切。
用在S3上面;有两个方法来拍特写:
1。用超级微距; 这种方法放大倍率最大;可以拍到最清晰的图片;背景虚化也最好。但因为广角会有畸变;不适合人像。拍物;会有特别夸张的效果出来。
2。用最大长焦;最大光圈。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放大效果和虚化效果;也能更好地构图。拍人像也不会有变形产生。
因为光线充足,建议把ISO值设为100或200,可以提高快门速度,不然SX100在ISO80下所能达到的快门速度相对这种运动的场景来说还不够高。。。。。。
我自己认为:微距时,由于镜头距离花蕊太近,几个花蕊不在一个焦平面上,因此,几个花蕊不可能拍的全清晰,只有在焦平面上的花蕊是清晰的,其余花蕊在景深以外,就模糊了,但是在焦平面上的花蕊锐度好。长焦拍照时,由于镜头距离花蕊距离大,相对微距,景深也大了一点,花蕊虽然不在一个焦平面上,但是全在景深范围内,所以拍出的照片所有的花蕊全是清晰的,由于是自动对焦,焦平面是机器选定的,可能在清晰度上和明锐度上有欠缺。其实还可以在拍照时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那就是减小光圈,景深就大了微距拍摄或者是长焦拍摄我想还会能有改进的。欢迎大家讨论!
1。三脚架 很多摄影技术文章都建议摄影者重视使用三脚架,没有一个要素对影像质量有这么大的影响。但如果使用三脚架,一定要使用高质量的三脚架,不要打“用便宜的三脚架替代高档三脚架”的如意算盘。性能价格比很高的三脚架,每条腿都可以独立打开,而且重量合理、使用方便。有了优质的三脚架,还要有与之相配的云台,不仅应该能够快速装卸,而且可以适用于各种拍摄题材。国外的摄影师往往选择有“三脚架中的卡迪拉克”之称的捷信三脚架,而云台则选择瑞士阿卡照相机工厂生产的球形云台,它不仅能快速装卸,而且质量极为可靠,其加工工艺十分精良,绝对物有所值。使用三脚架时,最好只升到必要的高度,除非万不得已,升起中柱都是最后的选择。另外在刮风的天气里,三脚架的高度越低越好,或者使用重物加固三脚架。
不要被灿烂的阳光所迷惑,必须牢记手持摄影的基本规则:快门速度使用镜头焦距的倒数———即使是心脏的每次跳动,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都会导致手震。大多数摄影者都不认为心跳会对成像质量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根据有关的测算,脉搏会导致大约0。2毫米的位移,因此快门速度至少不能低于1/10秒。假如您使用的是一只高质量的镜头,其分辨能力为100 lpm,如果使用1/250秒快门速度手持摄影,即使0。2毫米的位移,也会导致其分辨能力降至78 1pm,损失大约22%的分辨能力;若是将快门速度进一步改为1/60秒,分辨率仅为30 1pm。因此,不要相信用60mm尼克尔微距镜头、以1/60秒快门速度手持摄影能够拍摄出足以放大到10英寸以上的照片。记住:使用三脚架是保证成像锐度的必要条件。
2。快门速度 三脚架不可能保证被摄主体不动,即使是拍摄山脉这样的风光题材,也不能忽视风吹叶动这样的问题,一旦这种移动与相机颤动以及其他因素叠加到一起,就会危及成像锐度。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您使用变焦镜头拍摄———比如一只70…200mm镜头,手动模式或快门先决模式下为70mm端时设定的最佳快门速度,如果快速变焦到200mm端时可能就忘记提高快门速度了,这时手震的影响急遽加大,会大大影响照片的锐度。
3。快门线 不要以为将相机装到三脚架上就一劳永逸了,要知道按快门的动作不论怎么轻盈,也能引发震动,使用快门线或自拍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机震问题。
4。对焦精度 有一个极为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有些戴眼镜的摄影者会发现,戴不戴眼睛时的对焦精度相差很大。您用的是哪种对焦屏?有不少摄影者习惯于使用普通磨砂对焦屏,这种对焦屏适合于水平线较多的场合,但是对焦精度比裂像…微棱镜对焦屏差多了,如果你需要经常使用手动对焦,最好还是使用裂像…微棱镜对焦屏,以便摄影者的视觉可以在1-2秒内分辨出是否精确合焦。
5。使用最佳光圈 一只镜头各个光圈的分辨率相差很大,有时差一二级光圈,锐度就犹如天壤之别,不过事情并不总是这样,若是像f8和f11这样的“最佳光圈”,其分辨率和锐度都十分接近。有时,用f16和f22这样的光圈拍摄,景深很大,给人感觉锐度很大,其实由于衍射问题的影响,分辨率反而会下降。
微距摄影最大的敌人莫过于风。拍微距的时候你会惊异地发现,即使所谓无风的天气也不是那么平静,诡异的空气波动总是在你按动快门的那一刻出现。有时候你用皮肤无法感受到的小风却可以在取景器中真切地看到。而就这一点点小风就可以把你的惊世杰作变成平庸的照片。
克服风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有效的办法。首先,尽量选择正确的天气和时间进行拍摄。如果正好赶上刮好几级的大风,最好还是趁早收拾收拾回家吧。一般来说,一天当中风速最小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效果最好。太阳升起后,即使没有风,空气受热后也会在小区域内产生气流。傍晚是一天当中第二个最好的时机,风速一般也不大,但是不如早晨效果好。清晨和傍晚还是拍摄昆虫的最佳时机,因为昆虫需要太阳的热量保持能量,早晚时分它们的活动能力比较弱,有利于拍摄。
除了选择正确的时机,还可以通过一些小附件来减小风的影响,比如Wimberley公司生产的Plamp(Plant Clamp)。简单地说这个附件就是一个用塑料制成的短臂,一端有特殊设计的夹子用于固定被摄物,另一端可以固定在三脚架或者其它固定物上。短臂的方向可以任意调解。使用这类附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连接好夹子和三脚架后,不要随意移动三脚架,否则会拉坏连在一起的被摄物。在有微风的情况下,Plamp的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于高茎的植物或者栖息在上面的昆虫。Plamp通常可以让拍摄者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这样就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以获得足够的景深。
除此之外以前还看到过有人介绍:利用自制的半透明塑料帐篷把整个布景遮起来,拍摄者和设备都在帐内操作,估计效果应该不错,不过没几个人愿意费那么大的周折,更何况拍摄一些特定的题材也并不适合。
其实克服风的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等待,按照我的经验,一般的小风总会有瞬间宁静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能找到恰当的时刻按动快门。正巧,前几天翻看John Shaw’s CloseUPS in Nature,作者在其中一张片子的题注里提到,他在Texas拍摄时便有自称摄影师的路人劝说他:Texas永远没有风停的时刻,所以拍摄微距应该在正午进行,并使用较快的速度。John Shaw心中暗道:呵呵,你还不知道我昨天傍晚用8秒拍摄呢。(这小子有点坏,表面给人留面子,背后损人家。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是使用连拍功能,前面说过,微风总会有瞬间的宁静的时刻,同样道理,它们也会在瞬间毫无征兆地来临。连拍通常能够保证一个系列里至少有一张是满意的。我知道你肯定会心疼胶片,不过如果你象我这样每次花半个小时摆好一个姿势然后再拍摄,大概就不太在乎几张胶片了更何况,保留一些拷贝可以用于出版、投稿等等,原始的幻灯片效果远好于复制品和打印片。
(2) 正确选择焦平面;
我们都知道微距摄影的景深非常小,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在1:2的放大倍率下,f22对应的景深大约只有6mm;而1:1时f22对应的景深只有2mm。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这个平面与胶片平面(相机后背)平行――请注意“焦平面”和“胶平面”的区别。比较简单的情况,比如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翅面平行,这种情况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拥有足够的景深(视具体放大倍率而定)。
焦平面的选择实际上应该是拍摄过程中耗时最多的一个过程,经过精心的选择,图片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然,焦平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蝴蝶也可以从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这里的准则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现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胶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有景深预测功能的机身这时候就发挥用处了,虽然预测的效果不见得完全准确,但是至少能给你一个参考。
(3)拍摄昆虫时,尽量把头部和眼睛的细节特征表现出来;
和拍摄人像一样,如果主体的眼睛没有合焦,整张片子就显得缺少了神采。不过要使昆虫的复眼清晰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昆虫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大家不用笑,这个是事实,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头尾的方向都会搞错。拥有一定的自然生物知识是拍摄好生态照片的保证,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我们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其次,昆虫的复眼大多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成球形、肾形等等,在景深已经非常小的情况下,把这种立体结构表现清楚并不容易。昆虫的复眼一般也并不在身体的轴线上,所以如何选择焦平面的确很头疼。以蝗虫为例,如果从侧面拍摄,焦平面应该选择在凸出复眼的最高点和身体轴线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前、后景深的空间,使得尽量多的细节落在景深内。这个小技巧需要实际练习才能掌握。
(4) 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
前面提到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很“硬”的阳光直射,一方面反转片的宽容度比较小,较强的太阳光容易产生高反差,超出宽容度的范围,应该有的细节都被抹掉了。另一方面,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产生强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没有细节,而且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破坏片子的整体效果。所以在拍摄微距时应该采用各种办法控制光的质量。比较之下,散射光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使整个画面被均匀照亮。
在直射阳光下,可以使用柔光板或者伞进行散射,对于微距来说并不需要很大的遮挡面积,一块很小的柔光板就足够了,携带起来也很方便。大多数微距摄影是在多云的天气或者树荫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一块琥珀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