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密凤凰 >

第27部分

解密凤凰-第27部分

小说: 解密凤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将焦点放在冷战时期的两岸关系,着墨最多的无非是中美关系调整期间两岸关系的变化,特别是自1993年‘汪辜会谈’到1995年、1996年‘四评六弹’的紧张对峙,并以此为背景,分析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脉络,锦麟君期待及预期两岸关系的改善,多少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味”。     
  杨锦麟的政治评论文章,绝大部分是以香港可以接触到的资料、传媒与观点为范围,亦是在香港发表,因此,较大反映了香港的视角,可谓是“香港制造”。“这些言论与分析通常是在某一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写成,自然是最接近具体情境,往往新鲜热辣,不在话下。他的中国政治的体验,对于台湾问题的了解,两岸的实地调查访谈,加之他对于台湾历史的研究造诣,更使这些言论直截了当和敏锐,文如其人。”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4)     
  杨锦麟作为专栏作家的影响可以由以下坊间传说来表明。他的文章在两岸关系最紧张时期,两岸方面都很重视。台湾方面每逢周五报纸出版后,会有专人立即从香港复印传真至台北。而大陆的有关方面也将杨锦麟的专栏文章作为一个了解外界对台湾情势反应的重要参考。其后,杨锦麟以《迈向两岸谈判》为名,将10年间的专栏,从上百万字中选出30多万字结集出版。该书成为两岸关系的一个历史细节与现时观点的完整资料集。     
  这本书出版后不久,杨锦麟与凤凰卫视的机缘似乎再现。新开张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筹划创办一个京港台《三剑客》的栏目。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出面邀请他,打算由他与北京的陈小川、台北的石齐平先生共同主持。当时台里给了他800元置装费。由于节目要求主持人必须身着唐装,而唐装似乎还比较适合杨锦麟的气质和本色。老杨当下就兴冲冲地请人一口气订做了五套。     
  唐装做好后,《三剑客》节目持续做了不到四集,在杨锦麟前往台北返回香港之后,却再没有接到让他继续主持节目的通知。杨锦麟心里纳闷,却不知道其中缘由。好在《时事开讲》仍不时请他“客串”,五套唐装却再也无用武之地。而这种忙得顾不上打招呼的做法,让他感觉有些窝火,着唐装在香港街上行走,即使在今天,也不是很合时宜;挂在家里,还占了很大一块地方。老杨决定采取“废物再利用”的方式,干脆每次到凤凰卫视”客串“节目,都着唐装上镜。没想到,这样一穿,竟阴差阳错地穿出了自己的风格。     
  杨先生很热爱凤凰卫视这个来之不易的言论平台。他认为《时事开讲》利用境外与内地的信息差、观念差,传布观点与信息,对大陆观众有启蒙开眼界的作用。刚开始他觉得挺容易,但时间长了,他发现这样开讲有点“散”。遂采取了每次都写出一个完整的提纲,写满重要的论点与信息细节才放心。他自称每次与董嘉耀定下题目后,会用近五个小时精心准备资料。     
  杨先生惟一不用准备的就是自己的情绪与表情。     
  他的言论尖锐,比较出位,有一种“爱之深而恨之切”的急迫。对于一个认为要说出真相与个人见解力的人来说,杨先生讲自己非常希望每次能平和下来,但话题一开,就收不住了。某次他谈陈水扁讲“一边一国”的东西时,拍起了桌子,厉声质问:“陈水扁想干什么?”     
  在谈到大陆学者王铭铭抄袭事件、大陆已是骂声一片时,杨先生竟然提出“要允许别人有犯错误的机会”,要求大家放王先生一马。     
  评论员被认为是“公器”,表达个人情感往往是“越界与极端行为”而被排斥。可杨锦麟掺杂个人情感的“越轨”行为,却受到多数观众的欢迎。一位观众来信说:“中国的足球队输给了韩国,转播的评论员却平静地报告结局,然后迅速地说再见。这样一场令人生气的球赛,更多的球迷希望听到痛快解恨的说法,甚至骂声。虽然这个足球评论员的方式很公正,但总让人郁闷,不爽。而杨先生的评论让人看了觉得就是一个字——‘爽’。”     
  许多观众就是为了“爽”而追看杨锦麟的节目。他的代表作是在2002年9月24日,在节目中痛驳菲律宾司法部长侮辱中国驻菲大使事件的观点鲜明、一针见血的评论。在当晚收到的近千封电子邮件就可以说明这件事在观众心中的反馈。观众来信称他是一条汉子,慷慨陈词,令人大感畅快淋漓。第二天,新浪等网站的BBS上贴满了观众对此事的看法。     
  也有人不喜欢杨先生的个性张扬与直截了当。一位观众认为他“个人情绪过于激烈,简直像在吵架,甚至让人觉得他是在发表演说……”这批评的也许是杨先生的优势,至少与另几位评论员相比,杨先生的风格已经呼之欲出,甚至让人找到了喜欢他的依据。     
  董嘉耀曾透露,有一次他与杨先生定下讲内地官员腐败的题目,之前讨论时已准备列举一些事例与民间调侃。但正式开始录制时,转身看见兴致勃勃急欲挥洒的杨先生时,忍不住失笑,被迫重来了几次,那也是开讲极少有的NG。董面对近在咫尺表现激动的杨锦麟,都要尽量保持情绪平稳,因为毕竟是在准直播状态下录制。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5)     
  有一阵子,凤凰卫视严控节目经费,杨锦麟做评论员的机会少了些,董嘉耀与曹景行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竟被现场“质问”,杨先生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没有露面,是否遭到封杀?董嘉耀返港后第一时间找到杨先生,转达了观众的意见,同时请他有空就常来这个节目做嘉宾,以免观众一再责备凤凰刻意“封杀”杨锦麟。     
  杨先生与凤凰卫视的缘分总是欲断还连。其实凤凰卫视一直在寻找杨先生在评论员队伍      
中的位置,前两次的试验不过是觉得他并不适合。后来,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在香港回归五周年时候,请他撰写了一部纪录片《心路》。杨氏把自己对香港问题的观察心得在节目中做了铺排和介绍,片子出来后,反响良好。但这在当时仍然还只是“客串”。这种“客串”对杨锦麟来说,反倒觉得心安理得。     
  2002年11月,老板刘长乐的一个创意使杨先生找到了与凤凰结缘的机遇。这位总是可以将一些看似随意的点子,引用到电视上,并最终创造出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的老板,是第二次打“读报”的主意了。老板觉得报纸的新闻评论功能并没有挖掘干净,如果将报刊的评论与观点,介绍给华人观众,同时加入可以评论的东西,是否会创造一种全新的收视需求?第一次读报捧红了女主持人陈鲁豫,这次他们则把目光放到了杨先生身上。老板和王“院长”请他加盟。这个节目似乎天生就有他的气质,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想象中的节目了。     
  杨锦麟的唐装在等待了整整两年之后终于派上了用场。     
  《有报天天读》源于老板刘长乐的一个创意     
  ◎ 三个月内收视排行凤凰前10位,杨锦麟成为观众午间追看的老明星与“新闻DJ”     
  ◎ 老杨自称是个“性感的糟老头子”     
  王纪言在谈到凤凰卫视管理层对节目的管理上时说,一个主要任务是只负责讲述节目样式,具体实施则是主持人与主创人员的事。他们往往在把创意交给主持人的时候,其实就交给了他们一个“巨大的舞台”。如何表演则是你自己的事了。     
  老板与“院长”找杨锦麟“碰头”,只给了他五个字:有报天天读。其他的自己发挥。杨锦麟表示:“这简直有点冒险。我以前从来没有试过去主持一个节目。现在凤凰卫视竟然会把这个机会给我,这对我来说是个天上掉下的好事,就是做坏了,我也得使劲试试。”这个舞台就这样交给他,跳什么舞完全由他自己决定!     
  杨锦麟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幸运的团队”。主编陈保聪与策划叶杨、导演何子杰以及电视台的主管们,找到了与杨锦麟气质相符的包装,古色古香而又现代感十足的音乐与画面,与屏幕中老杨的一身唐装相衬得十分契合。     
  准备不足一个月,这个节目于2003年1月6日正式开播。杨妙语连珠的特质很快就使人们忘记了这个节目的简陋。这个节目很现实地成为一个读报纸、讲新闻、点评时事的节目。杨的评论员特质使他的解读带有强烈的评论意味。至少收看这个节目的观众认为,每个人的选择其实就带着他的倾向性,而倾向性的阅读自然也是评论。老杨仍然被观众当成评论员。这个节目取代了《新闻今日谈》的时段,在中午1点、下午5点和凌晨1点半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凤凰卫视资讯台则在下午2点15分和晚上8点半播出。杨锦麟操着他福建厦门口音的普通话,把每天香港、台湾、东南亚的华文报纸以及世界各地主要报刊的重要新闻,有选择地阅读一遍。而在2003年9月,这个节目改在资讯台播出,结果引来大批只能看到中文台、看不到资讯台的观众的连番声讨。他们太喜爱这个节目了,许多观众早已把这个节目作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杨锦麟的大陆生活经验和阅历,至少使他明白观众希望从这个节目里看到什么。对于题目的选择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他用一支红笔圈定那些未在大陆出版与发行的台湾报刊的标题,甚至许多带有争议性的话题也在他的范围和点评的视野中。     
     
第九章:性感的糟老头子(6)     
  观众最先可能会是被这样一些东西吸引。一个有趣的老人,用“杨锦麟天天为您读报”的方式,为观众挑选经过筛选的新闻和进行一个字或者一句话的点题。而他极端个人化的不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唐装形象,也是这个节目的卖点和组成细节。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样一个试验性的节目,竟然会在开播两个月后,成为凤凰卫视一个新的收视热点时段。这个节目一开始只是一个试验品,没有人敢对它抱有希望,即使当初的创意者,也只给了他12分钟的时段。从时间上来看,这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节目。     
  3月份,观众用遥控器投票,这个节目的收视率竟然排在前10位。管理层先后将这个节目两次增加时间,第一次增加到24分钟,再到现在的30分钟左右。这个节目已由刚开始播出的第22位,急升到现在的前三位。并且很快地成为大陆媒体与观众议论的一个话题。     
  同《时事开讲》的尺度一样,杨锦麟深深感到解读时事类报刊,面临着相当的难度。《亚洲周刊》评价说:“高亢的语调,有时略带幽默的言词,是杨氏的标志。他在读报的同时,对于两岸三地敏感的政治话题,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常以四两拨千斤的连珠妙语,给观众留下会意的一笑。”     
  杨锦麟的“狡猾”也是他主持风格的特色,他讲到敏感问题,不好太直接批评的时候,他就说:“真是……哈哈,哈哈……”就再无下文了。简直与鲁迅文章中的:“这孩子……哈哈,哈哈……” 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些敏感时事,杨报道后,不加任何评论,而是让观众“姑妄听之”,其寓意不言自明。     
  杨氏明白,这些手法只是一种委婉的回避。因为在两岸三地复杂的政治环境里“风险系数较高”,他形容自己“如履薄冰,戴着脚镣跳舞,还要跳得十分优美”。既要考虑各种政治因系,尊重公司的立场,也要为国家尽一份职责。但让他感到“最痛苦的是没有人审查你,所以责任较重,要自己把握自己”。《时事开讲》的评论员经验显然在这个节目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以前讲“过头”的话,有主持人董嘉耀帮他圆场,现在却得自己把握尺度以及讲究立场。不过,他掌握的尺度非常简单:“国内的《参考消息》能登的,我们就能讲。”     
  加盟凤凰卫视前,常看到凤凰的明星们累得“不像人样”,他还认为这些人不过是“得了便宜卖乖”。杨锦麟进入这个商业机器后,首次领教了凤凰卫视 “榨汁机”的滋味。他的节目只有他与主编两个人。从早晨5点钟开始,一般要忙到晚上。他创造过一天做三个节目的纪录,包括《有报天天读》、《周刊点点评》和晚间的《时事开讲》。杨认为虽然很累,但这个言论平台带给他新鲜的激情。他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借助这个媒体平台,略尽书生言责的本分。     
  杨锦麟为这个节目所付出的代价还包括要改变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的晚睡晚起的习惯。他的工作“累并快乐着。早上5点起床,6点赶上第一班巴士,30分钟赶到公司。到公司后要在8点半之前把全世界几乎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中英文报刊以及其他文种的报刊译文看完,并构思出当天读报的内容。接着与编辑和整个制作团队开会,确定读什么、怎么编、怎么读。准备工作要持续到上午10点半”。杨锦麟说,这个节目是“一扇信息的窗口”,他是这个窗口的主持人,需要比别人看得更多。因此他每天要看40多份报刊,还要上网搜寻最新的资料,然后把它们浓缩在24分钟里,“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全球华人提供最完整、最权威的信息”。     
  当然,杨锦麟的方式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调侃与喜欢,一位观众寄来一首打油诗,说“老杨读报,英文走调……”但他的走调的英文却受到一群“另类”年轻人的喜欢。     
  一位观众来信告诉杨先生:“‘非典’肆虐,北京成了重灾区,上中学的儿子停课在家。在单调寂寞的生活里,‘天天读’成了儿子惟一的乐趣。每逢周末,‘天天读’暂停,儿子就会垂头丧气地叹道:‘没有杨锦麟的日子该怎么过!’儿子的话给我极大震动:这个杨锦麟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竟能如此吸引一个桀骜不驯的中学生?我问儿子,杨锦麟怎么如此让你喜欢?儿子说:‘他的口才好,长相中正仁和,而且还在《天天有话》栏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