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南方周末至后台+第一辑 >

第12部分

南方周末至后台+第一辑-第12部分

小说: 南方周末至后台+第一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赞同李梁的意见,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可读性是第二位的。完全不同意海鹏“新闻五个W”是因为读者感兴趣,如果有更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忽略的观点,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新闻也就变成了小说。
女教师卖淫那期报纸,我是上海站评报人。我当时即指出,女教师卖淫的基本逻辑并不成立。请注意,我说的是基本逻辑,而不是基本事实。(当然,基本逻辑也是基本事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强调的是逻辑。)
我并不怀疑存在以徐萍为化名的这个人,也不否认她是个卖过淫的女教师。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关键在于,我们文章的立足点,是女教师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卖淫这个基本逻辑,而不是徐萍卖淫的基本事实。
换句话说,女人卖淫不是新闻,女教师卖淫,勉强算,但绝对上不了周末头版。惟有女教师为了供弟弟上学卖淫,这才是有足够深度的大新闻,这个题目可以充分展开来做,即可以涉及三农,又可触及教育。我想,每一个同行,如果遇到这样的题材,都会为之一震。
但是,即使到现在,看了傅老师的解释之后,我仍然认为,这个基本的逻辑恰恰难以成立。
难以成立的原因,李梁指出的基本新闻要素缺失固然有,但只是旁证。主要问题从常识和逻辑层面即可看出。
首先,从线索来源来看,这个题材是徐萍主动提供的,而且还发到了网上。这显然是一个有违常理的举动。卖淫这样一个见不得阳光的事,她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公布?是想警醒世人?是想引起大家对农村贫困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关注?显然,这些都不是理由。因此她的真实动机就值得推敲。但是,恰恰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我们没有看到傅老师的追问。如果考虑徐萍曾在网上公布其银行账号的因素,那么她的一系列行为动机也就更加可疑,我想这不需要过多解释。
其次,卖淫与贫困的关系。卖*中的确有许多是出于贫困原因,但是贫困是否就是卖淫的惟一原因?抑或主要原因?我看并不一定,据我所知,卖*中也有不少并不贫困的,正如嫖娼者中也有许多并不富有的人一样。
再次,即使徐萍卖淫是贫困因素导致,那么具体说来,其卖淫动机是否又是因为供弟弟上学的缘故?这同样很难经得住推敲。上海站评报时也有同事说,文中曾提到徐萍家做生意赔了,欠了很多债。因此,退一步讲,即使是徐萍卖淫有经济上的原因,也很难说她的动机是还债还是供弟上学。
其实我特别想说的并不是女教师卖淫稿件本身,而是周末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哪怕这些倾向还仅仅是个苗头。说白了,就是担心周末也滑入以造假为能事的小报行列。对于周末这样的报纸而言,一篇失实报道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一篇优秀报道带来的收益。
今年的新闻造假典型,恐怕非“感动中国”里的陈健守墓事件莫属,这个为抢救电线杆而死的英模金训华守墓35年的年度人物,最终被认定为是一个假新闻。我是在想,为什么堂堂中央级媒体为犯下这么一个低级而致命的错误?难道记者和领导层就那么没警惕性?以致于对一桩通过常识就可以否定的人事,竟然拔高到“年度人物”的地步?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在背后推动?这背后有没有带有普遍性的原因?这种原因是不是在其他媒体包括周末也同样存在?一句话,在今天这个异常浮躁的年代,我们对于新闻的片面追求,是否正在悄然越过事实的底线?
再说一个例子。去年,多家媒体报道了一个地方的物价局长因查教育乱收费被迫辞职一事。从网上看到此事后,我马上报题并获通过。当时的考虑是想从人物角度切入,以为物价局长可能是一个英雄人物。然而去了之后才发现不然,无论是查教育收费还是最终辞职,物价局长各种做法的动机相当可疑。
比如,事实上他先是从物价局调到供销社,是从供销社主任这个闲职位置上辞职的。再比如,物价局长本人曾特别希望见媒体,还曾托人联系周末,但在我去了之后,却表示接到市领导电话不能接受采访。为何辞职之后还那么听“市领导”的话?而且这位市领导还是常务副市长,而不是主管宣传的市委副书记?随着采访的深入,出现了更多疑点。比如,教育局与物价局关系非常不好,物价局长曾打算将物价局的一座楼卖给教育局,但教育局没同意。此外,物价局长与教育局局长二人均为省里的副市级干部考查对象。还有,其他媒体稿件中的一个细节也被物价局职工否认,这篇稿中提到,因为市里卡物价局的经费,物价局被停电停水。物价局一位职工一句话就把这个不存在的细节顶了回去:物价局是干嘛吃的?就算欠一年水电费,他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敢停?
显然,这背后有更为复杂的因素。事实上,正如我当时的判断,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场*。物价局长当初的辞职只是一种要挟,但最终失算。但是,待到我逐渐理清这背后脉络(这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否定过程,要推翻自己的预设立场是很难的,而且物价局长本人对我的确相当客气,还非常巧妙地送了我一件礼物,当然,回来后我便上交记者站,特此声明,呵呵),发稿时间已经剩下不多。最后,我只好弱弱地告诉编辑,这篇稿子水深,希望推迟一周。我很庆幸编辑当时能够理解,因为按照新闻操作常规,我那段时间是完全应该交出一个稿子来的。
在推了一周之后,我那篇稿子才得以完成。它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却至今让我引以为豪。引以为豪的原因,在于它是全国所有报刊中质疑张洪钧辞职真实动机的唯一一篇——现在,我弱弱地认为:它也是惟一接近真相的一篇。
关于事实,我很认可傅剑锋的“层次论”,把事实分为“表面事实,基本事实,本质事实”几种,不过我认为,所谓的本质事实并不是“事件里暴露的某种必然性、原动力”,这些是导致事实产生的原因,却并不是事实本身,本质的事实,必须建立在基本事实基础之上。因为人们认知的普遍规律是,先有“是什么”,后有“为什么”。如果“是什么”不能成立,“为什么”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有时我在想,南方周末作为一家省级党报的子报,就那么薄薄一叠,是什么使它具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影响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有权有势的人为之胆寒。我想,因素可能很多,但根本性的一条,无疑还是因为它报道了真相。而这个做新闻的基本要求,恰恰是国内媒体普遍缺失的。
15、李海鹏:我并没有站在对立面上
除了第一段,对会群的基本观点我举两手两脚赞成,非常非常赞成,每一点都赞成。问题恰恰在于,我并没有站在这种观点的对立面上。
我说过新闻不要真实性吗?说过。
我说的是:1、在现实环境下,“;5个W”不能写全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注意,我只是指在当下的新闻现实环境下;2、表现被采访人的内心、动机是必要的,这也是核查事实的技巧的一部分;3、新闻定规是很少的,新闻是基于现实的,逼近真实的手段很多,不是僵化和呆板的。
会群的第一段说:“完全不同意海鹏“新闻五个W”是因为读者感兴趣,如果有更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忽略的观点,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新闻也就变成了小说。”
我觉得这个话不能这么说。
我没有说可以主动地去忽略5个W,只是说外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不写全。
我认可这一点,那么我在南方周末的新闻版面上写过小说吗,写过知音类型的稿子吗?
各位同学,若非怀疑某位同事做了假新闻,若非面临大是大非,用词别这么刺激啊,呵呵。
如今周末刺激的地方多了,到该刺激的地方去刺激吧。
如果过两天有机会见面的话,我们当面再讨论。
16、柴会群:不能做看客
我想海鹏可能误会了。我引用你那个说法,只是想就你跟李梁之间的这场论争更鲜明地表明我的立场,并没有别的意思,更没有说你的稿子写成小说或者知音类的文章——一点这个意思也没有。事实上,我觉得新闻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小说的手法,知音的一些长外,周末也可以学习。但这有一个底线和根本的问题。新闻的5个W就是底线和根本,它是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而不仅仅是为了使新闻更好看。5个W在特定状况下可以缺失,这一点我也认可,但这种特定状况必须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对五个W任何一个的舍弃必须是极为慎重的,否则就可以成为失实报道的挡箭牌。现实情况是,有太多的媒体,太多的记者,正在滥用这种所谓的“特定情况”,这样的结果就是使新闻的生命——真实——面临危机。
谈到知音,我想多说几句,最近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南周正在知音化,这一说法固然不正确,但也并非毫无来由,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首先声明,我本人并没有贬低知音的意思,其实,就各自定位的读者群而言,知音的成功并不逊于南方周末。但问题在于,知音不可能成为南周,南周也不可能成为知音,因为两者的血型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知音模仿周末办新周报已经失败,我同样可以断言,南周走知音的道路肯定也不会成功。在当前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周末的转型是必然的,单靠以前揭黑式的传统报道已经行不通。但问题是究竟怎么转,向哪个方向转,我认为,在考虑周末转型的时候,必须考虑周末的根,一句话,枝干可以嫁接,但根本不能动。需要指明的是,目前的一些论点和实践很可能伤及周末的根本,比如“知音化”。
上个贴是我第一次在内部网上第一次发言。事实上,对于这次争论,我本想和许多同事一样,乐得做一个看客。因为我很清楚,发言稍有不慎,就可能对某位同事造成伤害,而这位同事很可能又是我尊敬甚至和我利害攸关的。但最终还是耐不住发了言,我也的确意识到,这次围绕女教师卖淫一稿的争论——事实上它来得晚了些——不仅涉及到新闻操作的基础,也可能关乎周末的发展方向。坦白地说,如果女教师卖淫的稿子出现在都市报上,我根本不予理会,如果发在周末其他版面上,我顶多提一下,但不会大加质疑,可事实上,它不仅上了头版,还被评为月度好稿。这让我深感这次论争的必要。它涉及到周末一些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作为周末的一分子,我没有理由失声。我相信,多一点善意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周末以及每一位同事而言,都至少是利大于弊。
但我特别担心这场原本健康的争论因为掺杂了“个人目的”而走形。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发现,以前的一些争论,包括业务层面或非业务层面的,正是因为有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缘故,使得这些争论或草草了之,或背离了原来方向。
不过我也认为,至少在业务探讨层面,带有“个人目的”的发言毕竟是少数。因此我同样认为,对于“个人目的”的臆测,与“个人目的”一样值得警惕。
其实,无论是海鹏还是傅剑锋,都是我非常欣赏的同事。海鹏当然不必多提,他的“举重冠军才力之死”的文章,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而就在我上次去江苏做救护车撞车事件的时候,下笔之前曾反复读《悲情航班MU5210》,我无比佩服海鹏采访的细致和视角的独特。至于傅剑锋,我同样非常尊重。那篇上海拆迁纵火案的文章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事实上,我在去年和海鹏做上海楼市题目的时候,曾经试图再碰一下这个事,结果并没有取得更多的突破,却发现麦其里(拆迁纵火案发生地)的拆迁户们几乎都记住了“傅剑峰”这个名字。
事实上,对于“失实报道”,一直缺少一个严格的界定,我敢肯定,没有一篇失实报道不具备一两个真实元素。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一篇失实报道。正如陈健守墓一事,确实有陈健这个人,他确实守过幕,他也的确35年没能调回上海,但是,千真万确,这是一个严重失实的报道。
至于失实的原因,究竟是客观原因造成,还是主观造假产生,这两种情况固然有本质不同。但毕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所担心的是,那种导致制造陈健守墓闹剧的力量,可能正在周末悄然滋生。为了避免悲剧出现,我想周末理应有更加苛刻的失实标准,并进行可以避免失实的制度性设计。对此,作为记者,采访固然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深入深入再深入。而作为编辑,我想最好少一点先入为主,多一点跟记者的沟通。
17、傅剑锋:事件的最新发展
因为在赶稿,所以这一两天一直没有细看内部网,早上打开浏览了一下,觉得争论质量颇高,挺过瘾的。
由于还要去写稿,来不及时间细细回复,我这里只想复柴会群兄的一个问题,即你提出的公布徐萍账号的问题。我就说一下这个公布的由来。
这个账号并不是徐萍要求公布的。而是报道出来后,想给她捐钱的读者与网友实在太多,我和负责热线的李月群都处理的有点烦了。这时,搜狐的编辑打电话给我,有一些网友也想对她作适当帮助,可否公布账号。这样我就征求了徐萍的意见,徐萍同意了,实际上公布的是她母亲与男友的账号。后我考虑到公布其男友的不好,又要求搜狐编辑删去。其后,这个账号在网上流传开来了。
前段时间,徐萍告诉我,捐款大约有六七千吧。有一广州神秘的地产商愿资助她的几个弟弟读完大学,他们通过我联系到了徐萍,不知近日有否谈妥。徐萍说,如果弟弟的学费问题缓解的话,她更想这些捐款用于治疗她的父亲与母亲久拖未治的疾病。
范以锦(原南方日报社社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方周末的《后台》提供了一个优秀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进行新闻实践的范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经验,弥足珍贵,往往比一般理论更具生命力。以此为例,企盼有更多新闻同行能把他们的新闻实践和思考加以总结和升华,促进创新,增加活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