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催眠心理学-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易治疗,还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谁还敢惹 息念师呢?这样就会孤立地看待和应用息念技术,结果事与愿违。
??? 息念技术必须与心灵工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能有机地结合,就不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也体现不出息念的力量。
??? 现在,要么心理技术高的人不理会息念术,要么追求息念术的人不懂心理技术,还有更多的人掌握了息念技术后与自己所学的常规理论相结合,结果也难以吻合,各种原因带来的障碍最终使 息念术没有普及社会。
??? 息念术是一种特殊的工具,特殊的工具必须与特殊的技术相结合,如果不能有机地结合,是不会体现息念术的神奇功效的。
?? 问: 为什么把催眠(息念)术说成是治疗的工具而不是治疗的技术呢?
?? 答:息念实际上就是把人的精神平息,而不是把人的意识停止,因此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息念术,单纯 息念就是把人导入一种特定的精神沉寂的状态,导入这一状态只是精神的转换,而不是心理的转换,患者迟早是要醒来的,如果心理得不到转换,醒来之后还是和原来一样,根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就像打麻药针一个道理,虽然打了麻药暂时疼痛的地方不疼了,但是麻药的药力迟早是要消耗尽的,耗尽之后该疼还是疼。
??? 导入特定的状态并不等于达到了目的,还需要借用这种状态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如果把人导入这种状态而没有相应的心灵诱导,而是粗鲁地灌输强制性、欺骗性、负向性、无聊性的语言,有的不仅无效,甚至出现让人腻烦的心理,这样不仅无助于治疗,反而出现心理对抗,有的病人甚至与 息念师大吵,根本原因就是施术者自以为有了这一特殊的工具,就可以让受术者潜移默化地顺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 ?问:要学习息念术还必须要掌握心灵技术,是吗?
?? 答:那是肯定的。如果学会了息念,空闲时间可以自学心灵知识,但应当以心灵知识为主, 息念为辅。比如做服装,并不是只要有了一台先进的缝纫机就可以做出精美的服装,要做出精美的服装,服装技术是根本,缝纫机起到了一个如虎添翼的作用。如果一点缝纫知识也没有,只凭一台先进的缝纫机是不会做出好的服装来的,甚至连服装也不会做。那么这台缝纫机就只是一个摆设。
??? 息念术是一项特殊的技术,已经与现在常规的心理学知识有相当的差异,虽然用现代心理知识和神经理论也可以与息念相配合来实现治疗的效果,但是,比较而言,用常用的心理知识与超常的息念技术相匹配,应用上显得不太和谐,或许出现一种赤脚穿皮鞋的感觉。
??
?? 问: 心灵技术与心理技术不是一回事儿吗?
? ?答: 这里说的心理技术是指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教学等常用的心理知识。这里所说的心灵是指生命的核心,心灵技术研究的是命理的根本,命理与心理、生理、自然之间的关系,意识产生的根源,意识活动与神经、内分泌之间的关系,精神与肉体转换的机制等。
? ?问:如果我们 要使别人息念的时候,那么语气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是不是一定要低沉?
?? 答:语气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但是低沉不是必须的;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可以根据自身调整语声语调;让病人听我起来舒服就可以了 。当然有一个好的嗓音会事半功倍的;没有先天条件,不断努力也一样会做的很出色。
? 问:人和动物为什么会有 息念现象?
? 答:人被 息念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了,动物也可以被息念,尤其是与人能够相处的狗、猫、兔、羊、鸟等,在我做的实验当中,猪是最容易被息念的,而且猪被息念后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可能与猪的个性有关吧,在被 息念后,你可以任意摆动牠的肢体,使其保持一种姿势,甚至可以随便张开其嘴巴,猪却在静静地享受这种特殊的感觉。狗猫等动物由于警觉性高一些,如果不是自家养的,往往要有一个接近过程,而猪和狗的融合过程相对要短一些。
动物和人为什么会被息念呢?其实,按道理讲应该是任何生命都可以被息念的,因为只要人或动物在接受到外界信息(不管任何形式的信息,如:颜色、声音、温度等)的时候,必然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外界信息符合该生命的外在信息需求,或者和谐该生命的代谢活动规律,尤其能够促进内外信息的和谐,该生命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和谐同步,这样就进入了 息念状态。
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当然也可以不被息念,那就是时刻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主观分析,或对外界的任何信息不做任何反应,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实际生活当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这样也就给 息念手段和息念方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学生网瘾问题的分析与调理
??? 3月1日,帮助广大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的“健康上网 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治疗网瘾座谈会;二是组建“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志愿者团”,运用先进网络手段,以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开展“手拉手”活动;三是开展治疗网瘾青少年假期特别行动……
心理工作者经常接触到一些这样的情况,其中遇到一位相当严重的网瘾男学生,16岁,初三学生。他的母亲讲,这个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到初二的时候,和同学一起逐渐开始玩游戏,家里人也没有过分地干预,后来,一般的简单游戏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遂逐步升级,然后发展到到星期天到网吧玩游戏,这时,家长就开始重视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是比较听话的,但到后来,无论家长如何劝阻,孩子只是嘴上答应,放学后照样溜到网吧里玩,半年以后已经完全不能自拔了,开始逃学旷课,不久就夜不归宿,成宿上网,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家长什么办法也用了,就是没有效果,只是增强了孩子与家庭的对立情绪,那段时间,脾气暴躁的时候已经开始打骂母亲了。
强制是没有什么作用了,家长几乎什么方法都用了,就是不见回转,于是,干脆买了一台电脑,接上宽带,让孩子一边上学,一边放学在家上网,这样家长还能看着点。可是,这一方法不但没有见效,反而让孩子更加迷恋游戏,不久干脆就不去上学了,家长无论如何劝导,就是不听,如果其父不在家,母亲劝急了就会被拳脚相加。当然这种情况只有不断加重,没有减轻的趋势,后来发展到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吃饭的意思,家长喊他吃饭的话,喊一声还可以,第二声就会拳头落在脸上,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以上的表现是孩子母亲的一段描述,从这个简单的描述中,我们有何感想呢?责任在谁?原因何在?谁是罪魁祸首?试想,网瘾只是一、两个的孩子有吗?管住孩子们就算成功了吗?关闭网吧就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看到篇头的这段新闻,我们感到这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为了教育好孩子,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成长。当然这些措施或许是大家都赞同的,但是,有没有想想孩子们赞同吗?不要以为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社会经验就可以接受大人们的管教,不然呢!
?“治疗网瘾”一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网瘾不治则罢,越治越有瘾,除非从世界上消灭网络,可是这又是不现实的事。网瘾根本就不是病,何须治疗?我们以上面的这个孩子为例来看,如果只听母亲上面的描述,实在应该让这孩子反省一下,不把心用在学习上,却玩起游戏来了,这怎么行呢?
后来,我们仔细地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孩子走上这条路纯属“偶然”。有一次,三个孩子在校院里玩,十几岁的男孩子,玩起来可能就有些收不住了,一直玩过了头,上课铃响了三个人也没有听见,当发现周围变得寂静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已经上课了,急急忙忙地跑到教室,班主任老师正站在讲台上等他们呢,接下来便是批评和写检查了,这份检查没有家长的签字是不准上课的。
你想,哪一个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急呢?他们敢回家对家长说自己因为贪玩被老师抓住了吗?第二天三个人在其中一个孩子家商量对策,谁也不敢对家长说,于是,三个人就玩起电脑游戏,到放学的时间了,就各自回家,接下来呢,老师追究,学生逃避,老师加压,学生对抗,一步步地冲突升级,学习的负担过重和对老师的反感促成了孩子网瘾的形成。
这个责任在谁?在家长?哪个家长对孩子不关心?在老师?如果每个学生都纪律松散,那还能教出好学生来吗?在孩子?谁替孩子想一想了?虽然三令五申地声称为孩子减负,减来减去减的孩子连玩的时间也没有了。从早晨六点就起床,晚上八点半回家,一个成人的工作量是多少?成人都有双休日,孩子呢?尤其是初三、高三,简直就像“包身工”,偶尔消遣一下,老师、家长就抓着不依不饶,还让孩子们活吗?
笔者觉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展现自己才能的正常的孩子,比考上十所重点大学都要强百倍,当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后,我并没有“治疗”孩子的网瘾,反而鼓励了孩子:“好!这孩子有出息,这个年龄就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保护自己,将来肯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如果能够再把各个问题加在一起,综合分析一下利弊的话,将来肯定是个有前途的好孩子。”
听到我的鼓励,家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有两个问题我们要进行分析:一、鱼、虾、鸡、馒头、面包、火腿、香肠、水果等各种食品全部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挨着吃吗?那时只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种吃腻了再吃点那种。但是,如果只有香肠,天天吃,顿顿吃,再好的香肠也吃够了,偶尔吃点甜面包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初三的学生整天就是围着教科书转,回家不允许看电视,在校不允许玩,周末不允许上街,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一个成年人能受得了吗?更何况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关在那里有多么压抑呢?上网缓解一下精神压力未必就是坏事,起码不容易形成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自卑症、失眠等神经症。
二、孩子的压力从哪里来的?家长和老师给的。家长和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这种压力?美其言曰“都是为了你好!”无非就是为了考上个大学嘛!考上大学就一定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家长、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们是受了社会的影响。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老师呢?他们有领导的指示,也有家长的期望,必须提高升学率,要想提高升学率就必须给孩子加压,这既与工资挂钩,也与工作成绩相联,难呢!
上级三令五申地要求为学生减负,家长愿意减负,老师也愿意减负,可是,这样的高考方式谁敢减呢?一减负就把升学率减没了,没了升学率就没有了奖金呢!试想,肚子饿得难受,却不允许张嘴吃,能抗得住吗?见机会就想张嘴咬一口呀!
这样,孩子去网吧玩也算是一种精神压力的卸载啦!有许多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学生因此而成了抑郁、焦虑、强迫啊!如果给予他们精神的自由和娱乐的空间、如果他们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去学校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我们又会如何呢?看来“网瘾”决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时代教育方式的产物,更是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正常体现。老师对刚才那个孩子的批评只是一种导火索而已。
难道这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别急,办法肯定是有的。
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先转变观念,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找一个饭碗还是为了孩子成才?弄明白了这个目的就会处理好孩子的问题了,既不影响上学,也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再者,大学生绝对不是人才的代名词,文凭决不等于水平,知识也不代表智慧,读书多了并不见得能力就大。“考试”是一部分人制订出的竞争标准,就是在纸上谈兵论战,这种情况只适应于那种善于记忆和喜欢学习的人,却不适应于善于思考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现在不论是什么行业,只是一个标准来录取,这能选出多少人才?绝大多数真正的人才被涮下来了。试想,一个天生有着经济头脑的人,让他去学英语、化学等就未必能够成才;一个天生的体育奇才,让他去考艺术,也是乱弹琴;技术人才去参加体育选拔赛,通过的可能性肯定比天生有体育才能的人差了。后天的努力是必要的,但忽略先天的本能更是可悲的,天生五音不全的孩子,硬要唱出优美的歌声,实现的可能太小了。
所以,家长要想好了,如果您真是关心自己的孩子,就去培育而不是教育(不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只是进行引导和培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都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如果我们把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这实际上是父母的理想借用孩子的精力去实现,得到的是父母的追求,而非孩子的精神所好。)去发现孩子的先天特长,而不要争抢一座所谓通向成功的高考“独木桥”。观念的转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在接受着社会性的暗示:认为大家都抢的东西肯定就是好东西!所以,要先想通了。
如果把这一问题想通了,孩子的减负问题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地调节孩子的负担,甚至可以把在家大量的时间留给孩子放松娱乐了。当孩子有了相当宽松的心理后,何必还要“戒除网瘾”呢?当然就不戒自除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还有许多比上网玩游戏更有趣和更有意义的事在吸引着他们。
即使用催眠暗示的方式也可以让孩子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