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史 罗素 >

第42部分

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42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是革命的,认为需要号召激烈的变革,但希望这些变革(部分地是由于他们忠告的结 
 
果)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又在另一些时代里,则他们对世界是绝望的,他们觉得 

 
尽管他们自己知道什么是必需的,但却绝没有可以实现的希望。这种心情很容易陷于一 
 
种更深沉的绝望,把地上的生活认为本质上都是坏的,而对好的事物则只能寄希望于来 
 
生或者是某种神秘的转变上。 
 
    在某些时代,所有这几种态度可以在同时为不同的人所采取。例如,让我们看一下 
 
早期的十九世纪。欧德是快活的,边沁是个改革者,雪莱是个革命者,而李奥巴第则是 
 
个悲观主义者。但在大多数的时期里,伟大的作家们中间却有着一种流行的格调。在英 
 
国,他们在伊丽莎白时代和十八世纪是快活的;在法国,他们约当1750年左右变成了革 

 
命的;在德国,自从1813年以后他们是民族主义的。 
 
    在教会统治时期,也就是说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人们在理论上所相信的与在 
 
实际上所感觉的之间,是有着一种冲突的。在理论上世界是一个流泪泉,是在受苦受难 
 
之中对于来世的一种准备,但是在实际上则作家们(他们几乎全都是教士)又不免对于 
 
教会的权势感到高兴;他们有机会从事于许多他们认为是有用的那种活动。因此他们具 
 
有着统治阶级的心理,而不是那种觉得自己是在逃亡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人们的心理。 
 
这就是贯穿着整个中世纪的那种奇怪的二元论的一部分,这种二元论是由于下列事实造 

 
成的,即教会虽然是基于出世的信仰但又是日常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基督教出世 
 
精神的心理准备开始于希腊化的时期,并且是与城邦的衰颓相联系着的。希腊的哲学家 
 
们,下迄亚里士多德为止,尽管他们可以埋怨这埋怨那;但在大体上对于宇宙并不绝望, 
 
也不觉得他们自己在政治上是无能的。他们有时候可以是属于失败了的政党,但如果是 
 
这样,他们的失败也只是由于冲突中的机缘所致,而不是由于有智慧的人之任何不可避 
 
免的无能为力。甚至连那些象毕达哥拉斯或者在某种心情之下的柏拉图那样地鄙弃现象 

 
世界而力求逃避于神秘主义的人,也都有着要把统治阶级转化成为圣贤的具体计划。但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 
 
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 
 
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 
 
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当然这种变化仅仅是程度上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在以前也曾被人提 
 
出来过,并且后期的斯多葛派有一个时期也是关怀政治的,——但关怀的是罗马的政治 

 
而非希腊的政治。然而这个变化却仍然是一场真实的变化。除了罗马时期斯多葛主义在 
 
一定限度上而外,凡是那些认真思想、认真感受的人们的观点都日益变得主观的和个人 
 
主义的了;直到最后,基督教终于带来了一套个人得救的福音,这就鼓舞了传教的热诚 
 
并创造了基督教教会。在这以前,始终没有过一种制度是可以让哲学家们全心全意地安 
 
身立命的,因而他们对权势的合法的爱好心就没有适当的出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希 
 
腊化时代的哲学家,作为人而论,就要比那些生活于城邦仍然能够鼓舞其忠诚的时代的 

 
人们,具有更大的局限性。他们仍然思想,因为他们不能不思想;但是他们几乎并不希 
 
望他们的思想在实际世界里会产生什么效果。 
 
    有四派哲学大约都是在亚历山大的时代建立起来的。最有名的两派,即斯多葛派和 
 
伊壁鸠鲁派,是我们后两章的主题;在本章中我们将要讨论犬儒派和怀疑派。 
 
    这两个学派中的前一派出自(通过它的创始人狄奥根尼)安提斯泰尼;他是苏格拉 
 
底的弟子,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安提斯泰尼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某些方面 
 
其有似于托尔斯泰。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他还生活在苏格拉底贵族弟子们的圈子里,并 

 
没有表现出任何非正统的征象来。但是有某种东西——或者是雅典的失败,也许是苏格 
 
拉底之死,也许是他不喜欢哲学的诡辩——却使得他在已经不再年青的时候,鄙弃了他 
 
从前所重视的东西。除了纯朴的善良而外,他不愿意要任何东西。他结交工人并且穿得 
 
和工人一样。他进行露天讲演,他所用的方式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都能理解的。一切 
 
精致的哲学,他都认为毫无价值;凡是一个人所能知道的,普通的人也都能知道。他信 
 
仰“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得非常彻底。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 

 
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他的弟子们(如果他本人不曾)谴责奴隶制。他并不是一个 
 
严格的苦行主义者,但是他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他说“我宁可疯 
 
狂也不愿意欢乐”。①安提斯泰尼的名声被他的弟子狄奥根尼盖过了,狄奥根尼“是欧 
 
济尼河上西诺普地方的青年,最初他[安提斯泰尼]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曾因涂 
 
改货币而被下过狱的不名誉的钱商的儿子。安提斯泰尼命令这个青年回家去,但是他丝 
 
毫不动;他用杖打他,他也一动不动。他渴望'智慧',他知道安提斯泰尼可以教给他智 

 
慧。他一生的志愿也是要做他父亲所做过的事,要'涂改货币',可是规模要大得多。他 
 
要涂改世上流行的一切货币。每种通行的印戳都是假的。人被打上了将帅与帝王的印戳, 
 
事物被打上了荣誉、智慧、幸福与财富的印戳;一切全都是破铜烂铁打上了假印戳罢了。” 
 
①他决心象一条狗一样地生活下去,所以就被称为“犬儒”,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象犬 
 
一样”。他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 
 
或者礼貌的。据说他住在一个桶里,但是吉尔柏特·穆莱向我们保证说这是个错误:因 

 
为那是一个大瓮,是原始时代用以埋葬死人的那种瓮。②他象一个印度托钵僧那样地以 
 
行乞为生。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 
 
甚至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的一身就聚集了许多的传说。尽人皆知,亚历山大怎样地拜 
 
访过他,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狄奥根尼的教 
 
导,一点也没有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犬儒”的)东西,——而是恰好 
 
与之相反。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 

 
无足计较的。他追求德行,并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 
 
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学说在这一方面 
 
是被斯多葛派所采用了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追随着他摒绝文明的欢乐。他认为其罗米修 
 
斯由于把那些造成了近代生活的复杂与矫揉造作的技术带给了人类,所以就公正地受到 
 
了惩罚。在这一点上他有似于道家、卢梭与托尔斯泰,但是要比他们更加彻底。 
 
    虽然他是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人,但是他的学说在品质上却属于希腊化的时代。亚 

 
里士多德是欢乐地正视世界的最后一个希腊哲学家;从他而后,所有的哲学家都是以这 
 
样或那样的形式而具有着一种逃避的哲学。世界是不好的,让我们学会遗世而独立吧。 
 
身外之物是靠不住的;它们都是幸运的赐予,而不是我们自己努力的报酬。唯有主观的 
 
财富——即德行,或者是通过听天由命而得到的满足——才是可靠的,因此,唯有这些 
 
才是有智慧的人所要重视的。狄奥根尼本人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但他的学说却正象希 
 
腊化时代所有的学说一样,乃是一种投合于劳苦倦极的人们的学说,失望已经摧毁了这 

 
些人的天赋的热忱了。这种学说除了对于强有力的罪恶是一种抗议而外,当然绝不是一 
 
种可以指望促进艺术或科学或政治或任何有用的活动的学说。 
 
    看一下在犬儒学派普及之后,他们的学说变成了什么样子,是饶有趣味的。公元前 
 
三世纪的早期,犬儒学派非常风行,尤其是在亚历山大港。他们刊行了短篇的说教,指 
 
出没有物质财产是多么地轻松,饮食简朴可以是多么地幸福,怎样在冬天不必穿昂贵的 
 
衣服就可以保持温暖(这在埃及也许是真的!),对自己的家乡依依不舍或者悲悼自己 
 
的孩子或朋友的死亡又是何等之愚蠢。这些通俗化的犬儒学者之中有一个叫做德勒斯的 

 
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 
 
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①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难对于这种单纯生活感到任何的同情, 
 
它已经变得太单纯了。我们怀疑是谁高兴这种说教,是希望把穷人的苦难想象成仅仅是 
 
幻想的那些富人呢?还是力图鄙视获得了成功的事业家们的那些新的穷人呢?还是想使 
 
自己相信自己所接受的恩赐是无关重要的那些阿谀献媚者呢?德勒斯对一个富人说: 
 
“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唠叨不满。” 

 
②这是一种很便当的学说。通俗的犬儒主义并不教人禁绝世俗的好东西,而仅仅是对它 
 
们具有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而已。就欠债的人来说,这可以表现为一种使他减轻自己对 
 
于债主所负的义务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玩世不恭”(“犬儒的”)这个名词是怎样 
 
获得它的日常意义的。 
 
    犬儒派学说中最好的东西传到了斯多葛主义里面来,而斯多葛主义则是一种更为完 
 
备和更加圆通的哲学。 
 
    怀疑主义之成为一种学派的学说最初是由皮浪提倡的,皮浪参加过亚历山大的军队, 
 
并且随军远征过印度。看起来这使他发生了浓厚的旅行兴趣;他的余年是在他的故乡爱 

 
里斯城度过的,公元前275年他死在这里。除了对于以往的各种怀疑加以一定的系统化与 
 
形式化而外,他的学说里并没有多少新东西。对于感官的怀疑是从很早以来就一直在困 
 
恼着希腊哲学家的;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些象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样否认知觉的认识价值 
 
的人们,他们还把他们的否定当做是宣扬知识上的教条主义的一种好机会。智者们,特 
 
别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曾经被感官知觉的模糊极其显著的矛盾而引到了一种有似 
 
于休谟的主观主义。皮浪似乎(因为他很聪明地没有写过任何书)在对感官的怀疑主义 

 
之外,又加上了道德的与逻辑的怀疑主义。据说他主张绝不可能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使 
 
人去选择某一种行为途径而不选择另外的一种。在实践上,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无论住在 
 
哪个国家里,都是顺从着那里的风俗的。一个近代的信徒会在礼拜日到教堂去,并且奉 
 
行正确的跪拜仪式,而不必具有任何被人认为是足以激发这些行动的宗教信仰。古代的 
 
怀疑主义者奉行着全套的异教宗教仪节,有时候甚至于他们本人就是祭司;他们的怀疑 
 
主义向他们保证了这种行为不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他们的常识感(这种常识感比他 

 
们的哲学更经久)又向他们保证了这样做是便当的。 
 
    怀疑主义自然地会打动许多不很哲学的头脑。人们看到了各派之间的分歧以及他们 
 
之间的争论的尖锐,于是便断定大家全都一样地自命为具有实际上是并不可能获得的知 
 
识。怀疑主义是懒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人和有名的学者是一样的有 
 
智慧。对于那些品质上要求着一种福音的人来说,它可能似乎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是 
 
正象希腊化时期的每一种学说一样,它本身就成为了一付解忧剂而受人欢迎。为什么要 
 
忧虑未来呢?未来完全是无从捉摸的。你不妨享受目前;“未来的一切都还无从把握”。 

 
因为这些原因,怀疑主义在一般人中就享有了相当的成功。 
 
    应该指出,怀疑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来说,并不仅仅是怀疑而已,并且还可以称之为 
 
是武断的怀疑。科学家说:“我以为它是如此如此,但是我不能确定”。具有知识好奇 
 
心的人说:“我不知道它是怎样的,但是我希望能弄明白”。哲学的怀疑主义者则说: 
 
“没有人知道,也永远不可能有人知道”。正是这种教条主义的成份,便使得怀疑主义 
 
的体系有了弱点。怀疑主义者当然否认他们武断地肯定了知识的不可能性,但是他们的 
 
否认却是不大能令人信服的。 

 
    然而,皮浪的弟子蒂孟提出了一种理智上的论证,这种论证从希腊逻辑的立场来说 
 
是很难于答覆的。希腊人所承认的唯一逻辑是演绎的逻辑,而一切演绎都得象欧几里德 
 
那样,必须是从公认为自明的普遍原则出发。但蒂孟否认有任何找得出这种原则来的可 
 
能性。所以一切就都得靠着另外的某种东西来证明了;于是一切的论证要末便是循环的, 
 
要末便是系在空虚无物上面的一条无穷无尽的链锁。而这两种情形无论哪一种,都不能 
 
证明任何东西。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论证就砍中了统治着整个中世纪的亚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