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写给他一封信主张皇帝应超越一切地上的裁判。皇帝和他的主教们宣布格雷高里已被
废黜;格雷高里则给予皇帝和主教们破门处分,并宣布他们已被废黜。于是一场闹剧便
这样开始了。
在第一幕里,胜利归属于教皇。撒克逊人以前曾背叛过亨利四世,随后又和他言归
于好,但以后又叛变了;德意志的主教们也同格雷高里讲了和。皇帝对待教皇的态度使
得举世为之震骇。因此,翌年(公元1077年)亨利乃决心去寻求教皇的宽恕。在严冬季
节他带着妻子幼儿和少数扈从越过塞尼山口,来到教皇居住的卡诺萨城堡前苦苦哀求。
教皇让他穿着悔罪服,赤着脚在堡外等候了三天。他终于被引见了。在他表示过忏悔并
宣誓将来一定按照教皇指示对待教皇在德意志的敌对者之后,才承蒙赦罪并恢复了教籍。
然而教皇的胜利却落了空。他受到了自己神学戒律的束缚,在这些戒律中有一条要
求对悔罪者给以赦罪。说也奇怪,他竟然受到亨利的欺骗,误认亨利的忏悔出于真诚。
不久他便察觉了自己的错误。他已不能再去支援亨利的德意志敌对者,因为他们觉得教
皇已经出卖了他们。从这时期事情开始转变得对他不利起来。
亨利的德意志敌对者为了对抗,选出了另外一位皇帝,名叫卢多勒夫。开始时,教
皇一面主张帝位归属问题应由他来决定,但一面却又拒绝作出任何决定。公元1080年当
他体会到亨利的悔过并无诚意,才终于宣布卢多勒夫为皇帝。然而约在这时,亨利在德
意志已制伏了他的大部分敌对者。同时并借重他的僧侣拥护者选出一位敌对教皇。他带
着这位敌对教皇于公元1084年进入罗马。他这位敌对教皇正式给他行了加冕礼,但他们
二人却不得不在营救格雷高里的诺曼人阵前溃退,诺曼人大肆劫掠了罗马,并挟持格雷
高里而去。直到他于翌年死去为止,实际上作了他们的俘虏。
这样看来,他的一切策略就象落了个不幸的结局。但事实上这些策略却依然为他的
继承者以更缓和的方式所沿用。
当时虽然达成了一项有利于教廷的协议,但这种冲突本质上却是无法协调的。关于
该冲突以后的发展我们将在以下章节中有所论及。
现在我们有待叙述一下公元十一世纪的理智复兴。除去盖尔伯特(教皇赛尔维斯特
二世,公元999—1003年)以外(甚至他也还更多地是个数学家而不是哲学家),公元十
世纪中根本没有什么哲学家。但随着公元十一世纪的进展便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哲学的杰
出人物。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有安瑟勒姆、罗塞林和其他一些值得叙述的人物。所有这些
人都是与革新运动有关的修道僧。
他们中间的最年长者,彼得·达米安,已见前述。图尔人贝隆嘎(死于公元1088年)
作为某种程度上的唯理主义者是饶有兴趣的。他主张理性高于权威,为了支持这种观点,
他引用了约翰·司各脱的理论,并使得约翰为此而遭到了死后的谴责。贝隆嘎否定化体
说,并为此两次被迫撤消己说。朗弗兰在他的著作《·论·基·督·的·血·与·肉》
一书中曾驳斥了他的异端。朗弗兰生于帕维亚,曾习法律于勃罗纳,并在后来成为第一
流的辩证学者。但他竟为神学而放弃了辩证法,从而进了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并在这
里主持一所学校。征服者维廉于公元1070年任命他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圣安瑟勒姆有如朗弗兰,不仅是意大利人,当过贝克修道院的僧侣,而且也作过坎
特伯雷的大主教(公元1093—1109),作为大主教,他追随格雷高里七世的原则和国王
发生了争执。他成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发明了有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他的
持论有如下述:我们把“上帝”定义为最大可能的思维对象。假如一个思维对象不存在,
那末另外一个,和它恰恰相似,而确实存在的对象,是比它更加伟大的。因此,一切思
维对象的最伟大者必须存在,因为不然,就有可能还有一个更伟大的对象。因此,上帝
是存在的。
这个论证从来未被神学家所公认。它首先受到当代的驳斥;以后便一直被人遗忘到
十三世纪的下半叶。托马斯·阿奎那驳斥了它,从此阿奎那的论点便一直盛行于神学家
当中。
但它在哲学家当中却有着较好的运气。笛卡尔以稍加修改的形式复兴了它;莱布尼
茨认为通过一个补充证明上帝是·可·能·的便可以使它变为有效。康德认为他已把它
一劳永逸地摧毁了。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它却构成黑格尔及其学派哲学体系的基础,并
重新出现在布莱得雷所说:“凡可能存在与必须存在的,就存在”这一原则之中。
显而易见,具有这样一段出色历史的论证,无论其自身妥当与否,是应该予以重视
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件为我们想到的任何东西,仅凭我们能够想到它这一事
实即证明其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外,每个哲学家都会·愿·意说:是,因为一个哲学家
的工作与其说是凭借观察毋宁说是凭借思维去发现有关世界的事物。假如“是”是正确
的回答,从纯粹的思维到事物就有一道桥梁;假如不然,那么二者中间就没有什么桥梁
可言。柏拉图即以这个概括的形式应用一种本体论的论证来证明理念的客观实在性。但
在安瑟勒姆以前却从来无人以该论证赤裸裸的逻辑纯洁性来阐述这个论证。在获得纯洁
性的同时它失掉了似真性①;然而这也还是安瑟勒姆的功绩。
此外,安瑟勒姆的哲学主要导源于圣奥古斯丁,它从奥古斯丁那里获得了许多柏拉
图的因素。他相信柏拉图的理念,从这里他推出有关上帝存在的另一证明。通过新柏拉
图主义的论证,他声称不仅证明了上帝,而且还证明了三位一体。
(我们还记得普罗提诺哲学中有一个无法为基督徒认为正统教义的三位一体。)安
瑟勒姆认为理性从属于信仰。继奥古斯丁之后他说“为了理解我相信”;他认为人无信
仰就不能理解。
他说“上帝不是·公·义·的而是·公·义”。我们曾记得约翰·司各脱说过类似
的话。其共同的来源则出于柏拉图。
圣安瑟勒姆有如以前的基督教哲学家们。与其说属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毋宁说属
于柏拉图的传统。因此,他没有在托马斯·阿奎那体系中登峰造极的那种所谓“经院哲
学的”明显特征。这种哲学不妨被认为是起始于罗塞林,这人和安瑟勒姆同时,但比安
瑟勒姆年幼十七岁。罗塞林标帜着一个新的开端,我在下章里就要论及他。
当我们说,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为止的中世纪哲学主要属于柏拉图派的时候,我们应
该记住,除了《·蒂·迈·欧·篇》的哲学片断以外,人们只是间接地,或再度间接地
知道柏拉图而已。设若没有柏拉图,约翰·司各脱就不可能持有他所持有的见解,但他
的大部分柏拉图式的观点却来自伪狄奥尼修斯。
这个作者的年代已不可考,但他却很可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克鲁斯的弟子。约
翰·司各脱也还有可能从未听说过普洛克鲁斯或读过一行普罗提诺。除了伪狄奥尼修斯
以外,中世纪中,柏拉图主义的另一来源便是鲍依修斯。这种柏拉图主义在许多方面同
一个近代学者直接从柏拉图著作里得来的有所不同。它几乎把与宗教无显著关系的一切
东西都删去了,并且在宗教哲学里它更扩大并强调了某些方面而牺牲了其它方面。普罗
提诺早已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这种改篡。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也是片断的,然
而其方向却相反:直到公元十二世纪,为人们所知的全部亚里士多德只有鲍依修斯翻译
的《·范·畴·论》和《·正·谬·论》,因而亚里士多德仅被认为是一个辩证家,而
柏拉图则仅被当作一个宗教哲学家兼理念学说的倡导者。在中世纪末叶以上两种偏见,
尤其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逐渐得到了修正。但有关柏拉图的这一过程,却要到文
艺复兴时才得以完成。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
东罗马帝国,非洲和西班牙所遭受的入侵与北方蛮族对西欧的入侵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所不同:一、东罗马帝国延续到公元1453年,久于西罗马帝国将近一千年;二、东罗
马帝国的主要入侵者是回教徒,他们在征服东罗马之后并未改信基督教,而是发展了他
们独自的一种重要文明。
回教纪元所由开始的海纪拉(Hegira)起于公元622年;
十年后穆罕默德逝世。他死去后不久,阿拉伯人立即开始征战,他们进展得异常迅
速。在东方,叙利亚于公元634年遭受入侵,并于两年内全面屈服。公元637年波斯遭受
入侵于公元650年全面被征服。公元664年印度遭受入侵;公元669年君士坦丁堡被围(公
元716—717年重新被围)。指向西方的进军并不这样突然。埃及被攻陷于公元642年,迦
太基则一直到公元697年才被攻陷。西班牙除了西北部一个小角落之外,于公元711—71
2年间也被攻略。指向西方的扩张(除西西里和南部意大利之外)因回教徒于公元732年
图尔一役之败北而陷于停顿,这时正值先知穆罕默德死后一百年整。
(最后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奥托曼、土耳其人属于较后的时期,与我们现在所涉及的
时代无关。)
当时有许多情况便利了这次扩张。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皆因其长期的战争而陷于疲弊。
叙利亚人,系奈斯脱流斯教派,久已苦于天主教的迫害,但回教徒却容忍一切纳贡输捐
的各派基督徒。同样,在埃及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一性论者,也都欢迎了入侵者。在非洲,
阿拉伯人与一向未被罗马完全制伏的贝贝尔人缔结了联盟。阿拉伯人同贝贝尔人联合起
来进犯西班牙,他们在那里获得了久为西哥特人所迫害的犹太人的援助。
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是一个单纯的一神教,没有夹杂上三位一体和基督化身等精微
的神学。不但先知穆罕默德没有自命为神的要求,就连他的追随者们也没有替他作过这
样要求。他恢复了犹太人禁止供奉雕刻偶像的戒命,并禁止饮酒。
忠诚信徒的义务在于为伊斯兰教尽多地征服世界,但却不许对基督徒、犹太人或拜
火教徒加以迫害,——可兰经中称他们为“圣经之民,”也就是说,他们是遵奉一经教
导之人。
阿拉伯的大部分是沙漠,其生产越来越不足以供应其人口的需要。阿拉伯人最初的
一些征战只是为了劫掠,只有当他们体验到敌人的软弱无能以后才转为长期的占领。突
然间,大约有二十年光景,在沙漠边缘上惯于艰苦生活的这些人,竟然发现他们自己变
作了世界上某些最富饶地区的主人,他们不但得以享受各种奢华,并且获得了古代文明
所有精致的遗产。但他们却比大多数北方蛮族更好他抗拒了这种变革的诱惑。由于他们
在得国时未经多大残酷的战争,因而很少破坏,在民政上也几乎是原封未动。波斯与拜
占庭帝国在民政方面原来已有高度的组织。阿拉伯部族最初对于民政的复杂性一概无所
理解,于是他们不得不让那些在原机构负责的老手继续服务。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并未
表现他们不屑于为他们的新主人服务。这次变动当真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容易了,因为
课税有了很大减轻。一般民众,为了逃避贡赋遂大批地抛弃基督教而改信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是哈里发统治下的一个绝对君主制国家。哈里发不但是先知穆罕默德的
继承者,同时也继承了他许多圣洁。哈里发的职位名义上是由选举决定的,然而不久就
变成了世袭。延续至公元750年为止的第一个王朝,乌玛亚德王朝,是由一批纯粹出于政
治理由承认穆罕默德教义的人们所创立,他们一直反对那些忠实信徒中较为狂热的分子。
阿拉伯人,虽然以一新兴宗教的名义征服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却不是一个很虔诚的民
族;他们征战的动机与其说出于宗教,不如说出于劫掠和财富。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狂热
精神,所以一小撮战士竟能比较顺利地统治了文明水平较高的、信奉不同宗教的广大人
民。
波斯人与此相反,从最早的年代起,便有着极其深厚的宗教心和高度的思辩性格。
他们在改信回教以后,便从伊斯兰教中创出许多为先知穆罕默德及其亲属所意想不到的、
更加有趣的、更加宗教的和更加哲学的因素。自从穆罕默德的女婿阿利于公元661年逝世
之后,回教徒分成桑尼和释阿两派。前者是较大的一派;而后者则追随阿利、并认为乌
玛亚德王朝是篡位者。波斯人一直属于释阿派。大半出于波斯人的影响,乌玛亚德王朝
终于被推翻,并为代表波斯利益的阿拔西王朝所接替。这次政变以首都之由大马士革迁
往巴格达为标帜。
在政治方面,阿拔西王朝比以前的乌玛亚德王朝更多地偏向于狂热派。虽系如此,
他们并未统一整个帝国。乌玛亚德皇室中的一支避开了大屠杀而奔往西班牙,并在那里
当了合法的统治者。于是,西班牙便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