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秘密-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星穴。星穴,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遥远的星星般细小,故名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动规律】 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治法】 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4 曲差
【别名】 鼻冲。
【穴义】 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
【名解】1)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曲差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曲差。
2)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动规律】 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清絷降浊。
【治法】 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5 五处
【别名】 巨处。
【穴义】 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1)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五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五处。
2)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
【功能作用】 汇聚头部冷降浊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无灸。
【注】 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地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6 承光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名解】 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承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承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
【运行规律】 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功能作用】 疏风散热。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 本穴经书列为禁不可灸,其理与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内地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7 通天
【别名】 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 ,天归,天旧。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
【名解】1)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通天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通天。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
6) 天日。天,天部也。日,与夜相对,阳也,气也。天日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
7)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8)天旧。天,天部也。旧,依旧也。天旧名意指本穴气血对天部层次的气血作用影响不太大。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清热除湿。
【治法】 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8 络却
【别名】 强阳,脑盖,及行。
【穴义】 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 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9 玉枕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名解】 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玉枕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玉枕。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运行规律】 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0 天柱
【穴义】 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
【名解】 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
【运行规律】 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 化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 大杼 骨会。
【别名】 背俞,本神,百旁,百劳。
【穴义】 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名解】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2 风门 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 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3 肺俞
【穴义】 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 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 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肺脏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 厥阴俞
【别名】 厥俞,厥俞,心包俞,关俞。
【穴义】 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厥俞、心包俞名意与厥阴俞同。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 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 外泄心包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心俞
【别名】 背俞。
【穴义】 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1) 心俞。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心室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督俞
【别名】 高盖,商盖,高益。
【穴义】 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
2)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3)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补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 膈俞 血会。
【穴义】 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
【运行规律】 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散热化血。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18 肝俞
【穴义】 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