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经穴秘密 >

第20部分

经穴秘密-第20部分

小说: 经穴秘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 角孙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 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名解】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角孙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角孙。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耳门  
【穴义】 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名解】 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禾髎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 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禾髎。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禾髎。(《腧穴临证指要》一书的本穴名称为“耳和髎”,本书将其改为“禾髎”。)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禾髎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冷。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清热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 丝竹空   
【别名】 巨窌,目窌。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
【名解】1)丝竹空。丝竹,古指弦乐器,八音之一,此指气血的运行有如声音飘然而至。空,空虚也。丝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丝竹空。
2)巨窌。巨,巨大也。窌,地窖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巨窌名意指本穴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皆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层次中的寒湿水气汇合而成,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覆盖的范围巨大,故名巨窌。目窌名意与巨窌同,目指本穴位于目旁。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从穴外汇入穴内后化雨冷降为地部水液。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之,莫灸。
十一、足少阳胆经 少血多气
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湿冷降变化。
1 瞳子髎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2 听会  
【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3 上关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颔厌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 悬颅 
【别名】 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6 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7 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 曲发。  
【穴义】 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8 率谷 
【别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湿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天冲
【别名】 天衢。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