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

第75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75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久也。”因此,他以“交易为全‘易’大义所在”,这没有世界商业循环
变动的大来历,实在不能得出这样的“交易”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交
易的商业世界即他的交易哲学世界观的社会根源。
焦循的“当位”、“上下应”的说明,已见上述。“当”指变化中的建
设,不当则谓破坏。“应”即均衡的另一说法。他说:“所谓应,谓应刚之
得中,刚得中,即刚中,刚中即当位。”又说:“何以亨,以上下皆应,故
云刚柔应也。刚柔应三字,紧接柔得中三字,即刚得中而应也,即得中而应
乎刚也,太中而上下应也。”这是均衡思想的折中理论,亦即交易而退,“各
得共所”的理想。
焦循在他的书中论刚柔、大小等义,说:“刚通于柔,柔通于刚,刚又
通于柔,是为迭柔刚。。。刚则存,柔则亡,柔用刚而进,则用柔为退。” 
“齐小大者,存乎卦,齐者整齐之也。。。齐则大通于小,小进为大,不齐
则大不孚于小,小不进于大,则小而又小,以至于匪,故凡卦以刚通于柔为
孚,既字则以柔进为刚,乃为利,齐亦利也。”这是以刚柔、大小,都是相
对的。这从他的世界观上讲来,仍然是交易有信,交通有利的理想。其他如
新旧、内外、上下、进退、存亡、得丧,也是这样的说法。他的相对而折中
的均衡论,在“生死”条下说得更明显。他说:“死非谓形丧也,谓‘中’ 
亡也,生非谓形在也,谓‘中’未亡也。中未亡,故终则有始。”他更以这
一观点,应用于人性论,以性情为相对的。焦循说: 
“白虎通”云:“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论衡”云: 
“性生于阳,情生于阴”(“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性即道之一阳,情即道之一阴。。。 
性为“人生而静”,其与人通者,则情也,欲也。“传”云:六爻
发挥,旁通情也。成己在性之各正,成物在情之旁通,非通乎情, 
无以正乎性,情属利,利属贞,故利贞兼言性情,而旁通则专言情, 
旁通以利言也,所谓“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从血气心知
之性,为喜怒哀乐之情,则有欲。欲本乎性,则欲立立人,欲达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已之情度人之情,人己之情通,而
人欲不穷,天理不灭,所谓善矣。。。才者能达其情于天下者也。
才能达其情,而情乃可旁通,性命乃可各正。情不旁通,故人欲穷, 
性不各正,故天理灭。不以己之欲不欲,通乎人之欲不欲,是无情, 
无情是不近人情。“传”云: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近乎情则
相得,不相得则不近乎情。。。舍情而言善,合欲而求仁,舍才以
明道,所以昧乎羲文孔孟之传者也。(“易通释”卷五“性情才”) 
他在这里反对了宋儒把性和欲二者间看作有绝对的鸿沟,而主张性和情
为相对的动静,相互转化的一致,这是进步的理论。但他的通情、穷欲以至
尽性之说,则是由均衡论所派生的折中训和论,比之戴震的人性论是一种更
调和妥协的论调。这里,在人类性的绝对概念上也涂上了商业交易世界的往

来相通或动静相合的色彩。他的“易”学正是“通”乎商业的神了。后来改
良主义者谭嗣同的商业资本主义思想曾引用了焦循的数理思想,在哲学上也
有交易理论,焦循就成为戊戌稚新时代的先行者了。

第三节 焦循的相对主义思想和他的抗议精神
焦循的形式主义的均衡论,既在世界观上形成了“通乎天下 (商业世界) 
之志”的说法,在治学方法上也引申为通贯的论点,从而批判当时汉学的考
据。
焦循的代表作“易通释”、“论语通释”,都探取通贯之意。在这一点
上,他是戴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论语通释”一书,即是依据戴震的
治学方法,仿照“孟子字义疏证”而作的。他说: 
循读东原戴氏之书,最心服其“孟子字义疏证”。说者分别汉
学宋学,以义理归之宋。宋之义理诚详于汉,然训诂明乃能识羲文
周孔之义理。宋之义理,仍当以孔之义理衡之,未容以宋之义理即
定为孔子之义理也。(“雕菰集”卷十三“寄朱休承学士书”) 
他虽然从明训诂为识义理的必要学问,而且他的“易学”三书与“孟子
正义”都首重训诂,但他已经感觉到乾嘉之学“其弊也琐”,不主张把学问
拘执于传注了。他区分治学方法有五种: 
一、通核:通核者,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
理。人之所蔽,独得其同。可以别是非,化拘滞,相授以意,各慊
其衷。其弊也,自师成见,亡其所宗。
二、据守:据守者,信古最深,谓传注之言,坚确不易,不求
于心,固守其说,一字句不敢议,绝浮游之空论,卫古学之遗传。
其弊也,跼蹐狭隘,曲为之原,守古人之言,而失古人之心。
三、校讎:校讎者,六经传注,各有师授,传写有譌,义蕴乃
晦,鸠集众本,互相纠核。其弊也,不求其端,任意删易,往往改
者之误,失其本真。
四、摭拾:摭拾者,其书已亡,间存他籍,采而聚之,如断圭
碎壁,补苴成卷,虽不獲全,可以窥半。是学也,功力至繁,取资
甚便,不知鉴别,以贋为真,亦其弊矣。
五、业缀:业缀者,博览广稽,随有心獲,或者订一字,或辨
证一言,略所共知,得未曾有,溥博渊深,不名一物。其弊也,不
顾全文,信此屈彼,故集义所生,非由义袭,道听途说,所宜戒也。
(以上皆见“雕菰集”卷八“辨学”) 
在这五者中,“通核”是治学的主脑。而焦循对于这五者的说明,则无
异是对于当时经学的总评价。这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焦循列此书于“读
书三十二赞”之中),都有清算乾嘉汉学的宏图。其不同的地方在于,章学
诚所说的“义指”,还原于六经皆史,而焦循所说的“贯通”则还原于比例
引申的形式理论。
焦循的时代,已到了嘉庆年间,这时的学术已爻临子个性之再自觉的关
头。清初学者的自党,从世界天文算学(随着基督教的侵入而带来的)丰富
了近代的思维方法;嘉庆以后清代学者的再自觉,即从西洋民权、法治(随
着鸦片的侵入而带来的)丰富了近代的思维方法。前者是缓慢的,后者是烈
性的。亚洲古老帝国的秘密因资本主义的侵入而揭穿了,其震世惊俗,比黄
宗羲所谓“天崩地裂”的时代更甚。这是后来公羊学派大做荒唐迷梦的原因。
焦循晚年著作距鸦片战争仅有二十年,他和魏源、翼自珍有一段相同的时代, 
故他提出了“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的命题,要清算汉学,并要求“天下之

知觉自我始”。这和宋儒毫无相同之点,而是包含着和今文学家相同的时代
自觉的。他批评了“考据”学风,暗示出古文经学的结束。他所持的道理如
下:
第一、他重视个性的性灵,反对考据之学。他说:“自周秦以至于汉, 
均谓之学,。。无所谓考据也。。。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
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为之辅,彙而通之,拆而辨之,求其训诂, 
核其制度,明其道义,。。以己之性灵,合诸古圣之性灵,并贯通于千百家
著书立言者之性灵。。。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同上卷十三“与孙渊如
观察论考据著作书”)因此,他以为“证之以实”,还要“运之于虚”。虚
之义,即他的形式主义的“易”理。他说: 
古学未兴,道在存其学。古学大兴,道在求欺通。前之弊,患
乎不学;后之弊,患乎不思。证之以实,而能运之于虚,庶几学经
之道也。乃近来为学之士,忽设一考据之名目,循。。反复辨此名
目之非。(同上“与刘端临教论书”) 
第二、他重视贯通,反对执一。他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
述无等差,各当其时而已。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觉,因从所先知
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已有知之觉
之者,自我而损益之,。。而作者之意复明,是之谓述。。。孔子。。非不
作也,时不必作也。。。宋元以来,。。皆自以为魏孔子,而甲诋乙为异端, 
乙斥甲为杨墨,。。果能述孔子之所述乎?”(同上卷七“述难”二)他把
真理看为相对的。依据这一理论,他以为各人有各人的时代思维“圣人之道
日新而不已,譬诸天度,愈久而愈精,各竭其聪明才智,以造于微,以所知
者著焉。”(同上“述难”一) 
焦循的这种精神在于摈斥主观的中古独断,客观上想在商业世界得出“悉
乎万物之性,通乎天下之志”。他说: 
“不善医者,先具一病,以拟其人。。,或县一不切之药,以
泛应千百人之病。。。善医者,能各審其人之病,而无我之心,则
必于阴阳表里虚实之故,骨空经脉营卫度数之理,全石水火飞潜草
木之性,无一物不深索而穷究,不名一物,而无物不明。。。学者
述人,必先究悉乎万物之性,通乎天下之志,一事一物,其条理缕
析分别,不窒不泥,然后各如其所得,乃能道其所长。”(同上“述
难”五) 
据此,他反对当时的所谓汉学。“学者述孔子而持汉人之言,惟汉是求, 
而不求其是,于是拘于傅注,往往扦格于经文,是所述者汉儒也,非孔子
也。。。唐宋以后之人,亦述孔子者也,持汉学者或屏之,。。或知其言之
足微,而取之又必深讳其姓名,以其为唐宋以后之人,一若称其名,遂有碍
乎其为汉学者也”!(“雕菰集”“述难”四)严格讲来,焦循是主张作而
不述的。他所指的“述”,实在是他的外貌。他的哲学是错误的均衡论,但
他由数理的比例引申却表现出他的交易世界观。同样的,他对“易经”的考
据表现出许多错误的解释,但他却穿上羲文周孔的外裳而讲说自己的主观的
性灵知觉。他主张以经文为主,以子、史、算理等学为辅,彙而通之,析而
辨之:实在讲来,他是从经文为外观,以子、史、算理等学为内容,彙通辩
析他的均衡论,进而讲说他的社会思想。他说: 
近之学者,以考据名家,断以汉学。。。其同一汉儒也,则以

许叔重、郑康成为断,据其一说,以废众说。荀子所谓“持之有故”, 
持即据之谓也。。。“。。宁道孔颜误,讳言服郑非”,然则服郑
之外皆屏之矣。服郑之外皆屏之,则仍两汉譊譊之习(即上言两汉
各执其一)。盖必据郑以屏其余,与必别有所据以屏郑,皆据也, 
皆非圣人一贯忠恕之指也。班固论帮子曰:“九家之说,螽出并作, 
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未
引下文相反相成之语)。。。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 
舍短取长,可以通万方之略。”然则九流诸子,各有所辰,屏而外
之,何如择而取之,况其同为说经淫之言乎?(“论语通释”“释
据”)以上的话,表面上是反对据守,实际上是破除一尊的成见, 
这颇受汪中“荀子通论”与“墨子序”的影响(他的“读书三十二
赞”,列“逃学”一书),在当时是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的。他所
“择而取之”的 形式数理,依他所引的班固的话,不过是“阴阳
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此其所长也”。但他竟取其所辰,还原而“通万方之略”,引申而
说六经之旨。他的相对而折中的哲学,在理论上虽然必求其合于经
典,但是在理想上则不必求其合于经典。因此,“攻乎异端”一条, 
便成为他解释“论语”的要旨。班固所谓“相灭相生,相反相成” 
的道理,被他所一再引据,这是他通“易”的先决问题,也是他通
理的先决问题,故这里我们把他的“攻乎异端”之说,首先介绍出
东。
焦循的思想,一方面是“通”于理的抽象体系,另一方面又是“通”于
认识论的形式逻辑。他在清代既然欲清算当时的治学方法,则他的思想中心
便不得不提出他自己认定的圆“通”的方法论。他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一章,在各书中互见者多处。他训“攻”为攻错之攻,攻乎异端即云与异端
诸学相互切磋摩错。训已为止,即谓不执一端。如果能相互切磋,则悖害便
止绝了。他说: 
皇侃以异端为诸子百家之书,邢疏仍之。“汉贤良策问”云: 
“或曰良玉不琢,又云,非文无以辅德,二端异焉。”“围诗外传” 
云:“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 
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即所谓序
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攻之训治,见“考工记”“攻
木之工”注。“小雅”“可以攻玉”,“传”云:“攻、错也。” 
“繫辞传”“爱恶相攻”,虞翻云:“攻,摩也。”彼此切磋
摩错,使紊乱而害于道者悉归于义,故为序。“围诗”序字,足以
发明攻字之意。已、止也。。。杨氏。。墨氏。。端之异者也,杨
氏若不执于为我,墨子若不执于兼爱,互相切磋,。。是为攻而害
止也。。。解攻字为距为闢,尚未精善,。。不作弹击之义。(“论
语补疏”卷上) 
焦循把相对主义的理论,提到这样重要的地位。他所采取的方法是由
“易”理从通诸经。他常说懂得“易”旨相错、旁通、时行的道理,便可以
了解孔子的仁学、孟子的性学。他以为“执其一端为异端,执其两端为圣人。” 
(“论语通释”“释异端”)故他说: 
循按何晏以小道为异端,注“予一以贯之”云:“天下殊途而

同归,百思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与此注(按何云: 
“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互相
发明。何晏以老庄之学说经,谓善道有统,即庄子所谓通于一而万
事毕也。。。有两端则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