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羸,令不行于境内之谓羸。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及人材,不忧不
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
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
搜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
斯之谓折冲于尊俎。尝艰周汉唐宋金元明之中叶矣,瞻其阙,夫岂
无悬令?询其廷,夫岂无充位?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
未出阶闼也;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于灌莽
也。无一政能申军法,则佚民玩;无一材堪充军吏,则敖民狂;无
一事非耗军实,则四民皆荒。佚民玩则画箠不能令一羊;敖民狂则
垫雷不能破一墙;四民皆荒,然且今日揖于堂,明日觞于隍,后日
胠于藏,以节制轻桓文,从富强归管商,以火烈金肃议成汤,奚必
更问其胜负于疆场矣!“记”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
故昔帝王处蒙业久安之世,当涣汗大号之日,必虩然以军令饬天下
之人心,皇然以军事军食延天下之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
则国威遒。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
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圣武记序”)
魏源的政论,据他说是“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繁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
本末”(同上),而发为议论的。华丽的排比辞句,嘉懿的圣王古训,婉转
暴露了晚清的腐败政治,而积极提出了富阈强民的政纲。外患是近代的列强,
故问题不是如明末清初的种族间的旧矛盾,而是近代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新矛
盾了。这时的学术决不能再和现实离开以“学隐”为高了。魏氏的“圣武记”,
据他说“告成于海夷就款于江宁之月”,时为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
鸦片战争结果,订立“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不但清朝封建的官僚政治走
入崩坏的命运,而且中国的民族危机方兴未艾,忧国之士如何能再“学隐”
下去?这正是魏氏所谓“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
(“海国图志叙”)。由此可见,魏氏的“圣武记”,可以为作近代第一次
的议时政的万言书去看待,实不能以“媚虏”二字概括了的。著成“圣武记”
的同年,他还著成“海国图志”,这是一部次于林则徐所译“四洲记”的地
理与财务的先驱书(他自叙说:“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今
文家在这样政治的议论中才具有历史价值。他在这本书中同样是以一位微言
大义的先觉者自居,“诗”“易”是他的根据似的,牵强傅会着一套“公羊”
家法,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公羊”学者做地理书,据他讲,是这样
的天人之学:
。。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
而知二“雅”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
之所忧患。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
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海国图志叙”)
这是他写“海国图志”的“公羊”的义法,居然以“愤与忧”的情绪做
了所谓天道、人心、人才的自觉运动的前题。
魏源从外患讲到内政的许多议论,是最早的“变法”和“维新”的思想。
他说: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易”
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
利害生”。故同一御敌(即指国防),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
相百焉;同一款敌(即诣通商外交),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
相百焉。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寖
馈。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
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
人心之积患。”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菲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
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
营窟,则人心之寐患袪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
年而蓄之,纲临渊而结之,母冯河,毋画饼,则人才之虚患袪其二。
“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传曰:“孰荒于门,
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同上)
这段话露出了对于新来的历史的憧憬。他的意思是国防要有国防的知
识,外交要有外交的知识,然阈防与外交并非国家的根本之图,而主要在于
去“积患”。积患有二,一为“寐患”,一为“虚患”。所谓寐患之积,由
他所说的五个“去”字看来,似指封建专制黑暗的影子。“去”了这积患,
人心便知觉起来,而“天日昌”了,这是一种模糊的开明专制思想。所谓虚
患之积,由他所讲的以实事实功治虚患看来,似指封建社会法律的特权。“去”
了这种积患,人才便可实用,而“风雷行”了,这又是模糊的自由民主的思
想。他偶然使用革字(如革虚),或使用去字袪字,实包含了变法的萌芽内
容。这是近代式的“大义”,而天日、风雷的义法在这里便是所谓古人的“微
言”了。“公羊”学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他们应用“忧与愤”的家法,
企图醒觉那寐醉的人心。他们的大义好像是那种不能经常吃在肚里的煤油,
其中毒素很大,但也具有着吐泻剂的副作用。
魏源的维新思想又在“拟进呈元史新编序”中暗示出来,他说:
如外强中乾之人,躯干庞然,一朝瘘木,于是河溃于北,漕梗
于南,兵起于东。大盗则一招再招,官至极品,空名宣敕,逢 人
即授。屯膏吝赏于未炽之初,而曲奉骄子于燎原之后。人心愈涣,
天命靡常。二三豪杰魁垒忠义之士,亦冥冥中辄自相蚌鹬,潜被颠
倒,而莫为之所。若无意,若人事焉。呜呼,孰使然哉?。。其始
终得失,固百代之殷鉴也哉!(“古微堂外集”三)
“外强中干”的古旧封建制度,在一八四二年“南京条约”签订的前后
毕现于世界了。魏源的“海国图志”类似一种变法宣言,该书序录仿太史公
“自序”形式,是十分别致的。序录说:
以守为攻,以守为款;用夷制夷,畴司厥楗:述筹海篇第一。
纵三千年,圜九万里,经之纬之,左图右史:述各国沿革图第
二。
夷教夷烟,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气:志东南洋海岸各
国第三。
吕宋爪哇,屿埒日本,或噬或駾,前车不远:志东南洋各岛第
四。
教阅三更,地割五竺;鹊巢鸠居,为震旦毒:述西南洋五印度
第五。
维皙与黔,地辽疆阂,役使前驱,嗜诹海客:述小西洋利未亚
第六。
大秦海西,诸戎所巢;维利维威,实怀泮菏龃笪餮笈仿薨
各国第七。
尾东首西,北尽冰溟;近交远攻,陆战之邻:述北洋俄罗斯国
第八。
劲悍英寇,恪拱中原;远交近攻,水战之援:述外大洋弥利坚
第九。
人各本天,教纲于圣;离合纷纭,有条不紊;述西洋各国教门
表第十。
万里一朔,莫如中华;不联之联,大食欧巴:述中国西洋纪年
表第十一。
中历资西,西历异中;民时所授,我握其宗:述中国西历异同
表第十二。
兵先地利,岂间遐荒;聚米画沙,战胜庙堂;述国地总论第十
三。
虽有地利,不如人和;奇正正奇,力少谋多:述筹夷章条第十
四。
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述夷情备采第十
五。
水国恃舟,犹陆恃堞;长技不师,风涛谁讋:述战舰条议第十
六。
五行相克,金火斯烈;雷奋地中,攻守一辙:述火器火攻条议
第十七。
轨文匪同,货币斯同;神奇利用,盍殚明聪:述器艺货币第个
八。
看了这个序录,就知道“洋务”的内容,在当时仅为军备、外交(款夷
的内容亦多为商业贸易),以及商业(货币)罢了,还没有民主立宪等东西。
“公羊”学派的基本思想,一直到最后,一贯地有商业资本的背景;从魏源
神奇的货币崇拜论到康有为的商业救国论,其间传统至明。
魏源的维新思想,主要在战、款二字,战言军备攻守,款言通商外交,
这是初期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版。所以研究“公羊”学派的大义微言,
应该不为其义法所迷,而应在这些地方探求才是。他说: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
战。。。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
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
夷款夷。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士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
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
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海国图志”“筹海篇一”)
所谓师夷,款夷,所师的是坚甲利兵与商业货币,所款的是通商互市。
这在当时仍持闭关自守禁用洋货(管同作“禁用洋货议”) 的空气中,是颇
为大胆的言论。在他的货币理论中可以看出想把“外强中乾”的老人,施疗
以货币流通的新血液,有商业资本主义的思想。由这里说,他批评古文学家
的汉学无用,就具有时代的意义了,“公羊”义法的本质便成为洋务和维新
的历史前行者了。
附论:汉代经今古文学和清代今古文学派
自汉代今古文经学分道扬镳以后,二千年来的学说思想,或多或少地具
有经学的标榜,各派学者皈依自己所信仰的门户,展开思想的论争。宋代道
学虽然专讲义理,与汉学有区别,但其义理之学正继承了前汉董仲舒微言大
义的传统;虽然附加了佛老之学,但其传统基本上还是儒家经学的笺注。在
中国,笺注周秦经书之为中古的思想,正与西欧笺注“圣经”的学院派烦琐
哲学之为中古思想,具有共通的历史性质。清初的训诂并没有拿近代的新形
式代替了中古的旧形式,但在旧形式的母胎内一开始便不同于汉唐宋明,而
有了新的因素,即是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在欧洲,含着注解上要求新义
的近代精神。其区别在于那边的外衣是希腊罗马的文明,这边的外衣是所谓
三代的文明。清儒在这里,没有急转直下,在复古中解放,而随着历史的迂
曲运动,又产生了乾嘉时代的专门古文经学,走入烦琐主义。到了十九世纪
初,复在今古文学上重新反复了一次今古文的论争,这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
会难产的历史背景。在太平天国从前中国虽然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封
建自然经济的束缚甚大,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
输出也还没有冲溃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乾嘉的古文经说所以转为道成以后的今文经说,这不是如梁启超所说:
“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矣,悬崖转石,非
达于地不止;则西汉今古文旧案,终必须翻腾一度,势则然矣”(“清代学
术概论”,一二一页)。因为旧案不必一定须沿着两汉路线重复地翻腾一番,
其所以形式地翻腾,主要在于明末清初的暴风雨因清政府文化高压政策而暂
停下挛。在消极方面,最初如章炳麟所说:“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
忌故,歌诗文史楛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
纡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当是时,知中复黦黯不可为,为之无鱼子
虮蚕之艺,足以藉乎。士皆思偷愒禄仕久矣,则惧夫谐媚为疏附窃仁义于侯
之门者,故教之古学,绝其恢谲异谋”(“检论”卷四“清儒”)。最后则
陷入于烦琐的笺注主义。道咸之际来临的更大的暴风雨,惊醒了退避于训诂
中的人们。历史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冲击之下,自然要迫使着人们做那种“非
常异义可怪之论”(何休“公羊经传解诂序”)的梦呓了,所谓三世三统的
微言大义,便成为外衣,藉此以输入新的引申附会。为什么采取今文学的旧
形式呢?这是历史的束缚使然(后来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争所代替)。
清代在进入近代的历程中,形式上的今古文学的论争,曾占据了思想史
的一个时期。为了容易明白思想史的这一时期,为了容易明白思想史的变迁
起见,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做经今古文学。
昔人曾据汉儒所传的经传的文字之不同来区别经今古文学,即以今文为
辣书,古文为籀书。废锡瑞说:
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异。
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经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古文
者,今所谓籀书,世所谓岐阳石鼓及“说文”所载古文是也。隶书
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籀
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今人之于篆隶,不能人人尽
识者也。。。汉初发藏从授生徒,必改为通行之今文,乃便学者诵
习,故汉立博士十四,皆今文家。
而当古文未兴之前,未尝别立今文之名。“史记”“儒林传”
云:“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乃就“尚书”
之古今文字而言。而鲁齐韩“诗”、“公羊春秋”,“史记”不云
今文家也。至刘歆始增置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
氏春秋”。既立学官,必创说解。后汉卫宏、贾逵、马融又递为增
补,以行于世,遂与今文分道扬镳。许慎“五经异义”有“古尚书
说”、“今尚书复侯欧阳说”,“古毛诗说”、“今诗韩鲁说”;
“古周礼说”、“今礼戴说”;“古春秋左氏说”、“今春秋公羊
说”;“古孝经说”、“今孝经说”。皆分别言之,非惟文字不同,
而说解亦异矣(“经学历史”)。
皮氏以今文隶书、古文籀书来分别古今文之说,梁启超从之(“清代学
术概论”,一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