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佛教主张的生命轮回同时永存的假说,能有效地说明:人虽都有生,而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前世报应这一事实。如果不假定一个人自己在过去也曾有过生,那么他生来就有的前世报应,将只能由类似神那样的超绝者的意志去决定,或者由偶然性去决定。
这种佛法的解释,大概是让人觉醒到自己并不受人类以外的超绝者所支配,面是自己对一切负责。由此使人树立起根本的自
308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主性。
汤因比“不灭’’的说法,“再生”的说法,都是假说。如果这些说法属实,我们就可以回答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用我们已有的不充分的知识是难以解答的。
作为假说的“再生”说,结合人一生中要经历前世报应这个可以证明的事实,向我们说明了人的命运的确是不平等的。即或承认这个“再生”的假说,也没必要因此同时还要承认“不灭”的假说。
据我理解,南方佛教,阿罗汉精神修行的目的,只就自己的再生而论,就在于控制生死轮回。阿罗汉相信自身不灭,害怕生死轮回,而想逃避这种宿命。
池田南方佛教把轮回本身看成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把切断轮回作为自己的理想。因为所谓轮回转生,不过就是背着烦恼的前世报应,在生死和痛苦的世界里流转着。为此,阿罗汉才把控制轮回作为自己的理想。
汤因比印度教和基督教所主张的“不灭”的概念中,都有类似的错误认识,似乎损害了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时间范畴是人以肉体形态生活的范畴。可是,这两种宗教认为,灵魂不寄托于现在人类肉体的时候,仍在时间范畴中存在。但是,人的生命即或认为不限于在现世中以肉体形态生存一次——…或一系列的生——也完全没有根据认为脱离肉体状态的生命,仍存在于时间范畴中。
我们能够经验的人的生命状态,只有一种,就是身心统一的生命。在智能上灵魂和肉体加以区分,不过是一种假说,毕竟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事实。离开肉体有灵魂存在这件事.并没有从经验中得到确证。
不过,尸体的存在,确是我们经验过的。可是,所谓尸体,只不过是物质的集合体,已经没有使其形成有机体并赋予生机的生命
309
展望二十一世纪
活动了。正是因为有过意识,才能是人。有机体已经彻底分解的尸体中,当然也就没有意识了。不仅如此,而且人的意识也不是一生中始终都具有的。意识是在人出生后,慢慢地觉醒起来,有时在临终前就已丧失,也有时在肉体死亡到来之前,就老糊涂了。
准都知道肉体要变成什么。它将迅速地分解成无机物。即或人为地保持这种物质的集合体,在生命结束的同时,有机体的机能也就消失了。不管怎样,我们还没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灵魂的任何
经验。因此,只要谈及时同范畴内的存在,我们就只能作出灵魂与死同时消失的推论。如果以此来下结论,就可以说,在时间范畴里,不可能有灵魂的不灭和再生。
人一旦死亡,在时间范畴里作为身心统一体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是,死亡的同时,灵魂在时间范畴以外存在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而且,在现世中作为身心统一体生存期间,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前世报应,也许会对“终极的存在”给予善或恶的影响,这种可能性也不一定随着死而消失。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想像这种“终极的存在”是存在于时间范畴的。如果说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存在,那只是现世中的身心统一体的生命。这是我们从经验所知道的也是在时同范畴中存在的。
池田刚才也谈到过.我认为所有的人类生命,都是个体的存在。同时,在生命深处,也和所谓宇宙生命合而为一的。博士说的存在于“宇宙背后的终极的精神之存在”,若如此考虑,就容易理解。
人死时肉体将还原为无机物。但是相反,博士在某一著作中说,“人的灵魂,可以再一次为宇宙背后的超人的精神存在所吸收”。这似乎把精神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当然,肉体在生存期间
在不断地变化,经过一定期间,细胞几乎要全部更新。死后要全部还原为无机物,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假定,一个三岁的人长到三
310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十岁时,人在肉体上自然是变了。但是,很明显其中始终一贯地存在着一个本质的东西,肉体本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存在于内部的生命的倾向性,有着深刻关系。反过来说,身体内的精神存在中,蕴育着连贯的肉体的倾向性。这种想法,大概是更为本质的认识。
因此,我想可以认为,即或由于死亡,现实的肉体还原为无机物,在精神的存在中所包含的肉体倾向性,还继续存在着。而且遇到机缘,肉体大概就再以看得见的形态继续存在。由于死亡,肉体和精神相分离的想法,事实上必须认为这恐怕是智能所犯的一个错误。
汤因比把人分为精神因素和肉体因素,这种想法的确是智能范围的事,不是得自经验的已知资料,而是对经验的资料加以考察而得出的一个结论。因此,它既不是人们能够想出的唯一的结
论,也不是人们迄今导出的唯一结论。
就是从经验上说,我们也没见到过离开肉体的灵魂和没有灵魂的肉体。当然,有精神缺陷的人或者老糊涂,这是他们的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肉体上有缺陷的人或者残废人,这是他们身体不健
全。但是,应当把这样的缺陷看成例外,不能把它作为精神和肉体能够各自独立存在的客观证据。这些应当和我们把人分析为精神和肉体这两个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
池田刚才博士就人死后生命存在的方式,谈到它是超时间范畴的。我也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是,再深人一步说,现在活着的生命,在其本质的存在中,也可以认为是超时间的范畴。为什么
呢?因为假定人的生命,是存在于时间这个框子里,人的智能也就能够理解它了。
与此相关联,我想起伯格森的考察。他主张“流动的时间”这一概念。他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划分并不是原来就有的,
311
展望二十一世纪
而是人们意识的河流,对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内在的持续,经过实际感受而创造出来的。然而,所谓“流动的意识”,也只不过是人们生命的极小一部分。不管怎样,可以认为生命本身是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这种现象上的时间划分的。这样的区别,可以说只不过在生命作为具有肉体和精神的存在而进行具体活动时,才会出现。
汤因比康德指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人们思考来说,是无法回避的范畴。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区别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理智的范畴,都不过是人们智能的活动。在进行科学观察时,时间
要靠空间测量,空间要靠时间测量,此外别无他法。但是,说这三个范畴——时间、空间、时空——具有客观的实体,我们果真有推断的根据吗?这些理智范畴,不也始终只是表明人的理智对理解宇宙的极限吗?
池田我认为时间、空间是人创造的概念,是人的生命在其活动中设立的框子。如果没有这种生命活动,那也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存在,并要生命本身纳
人这个框子,这种规定本身可能是本末倒置的一种想法。
所谓时间,我们通过宇宙生命的活动和变化,才能感觉到。从我们的体验来说,时间的运动也是根据我们生命活动的状态,有种种不同的变化。高兴的时候,时间就飞也似地过去;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过得十分缓慢。
让我们再回到生死问题上来。如剐才所说,佛法上把我们死后生命存在的方式,用“空”这个概念表示。所谓“空”是指无可争辩的存在状态,即使它不是作为现象出现。说是存在,而眼睛又看不到。所以也可以说,它和“无”没有区别。但是,既然是存在,遇到机缘时,就要作为肉眼能看得见的现象来出现。这样一来,又不能叫“无”。一言以蔽之,这种状态只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是表达不了的。
312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总之,按佛教的说法,可以说生命的本质表现为,“生”即“有”和“死”即“无”,又永远存在下去的一种超时间的存在。
汤因比根据您的说法,大概可以说,人的真实存在是在“空”的范畴中吧!我想这也是确认个人和宇宙的一体性的印度教格言“汝即梵”所表示的含义。
作为结论,可以说在我们寻常所说的身心统一体的人的存在期间,死这种现象就是肉体方面的分解。但从“存在即其自身”来看,实际上不过是由人的想象力的极限所产生的幻想而已。因此,关于“终极的存在”以至“空”的疑问,用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机械地去看,是得不到答案的。
对于印度教、佛教讲的轮回转生的概念,袄教、犹太系宗教讲的死者只能复活一次的概念,我的智能是理解不了的。印度教和佛教,还有袄教和犹太系宗教,都主张人死后作为身心统一体再生之前,有个中间阶段。对这种说法,我也是不理解的。
比起人的智能能够现解的时间、空间中的各种现象,“存在即其自身”大概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我相信“存在即其自身”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虽说如此,我并不认为它是游离于这个世界而存在的,而这个世界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
池田我也认为,存在即其自身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这个存在,也确实不是离开时间、空间制约的这个现象世界,而存在于另外地方。
大乘教说“生死不二”,是说生和死这一时间和空间范畴的现象,是生命这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各个生命体都是生命的显现状态。所谓死就是生命的“冥伏’’状态,“冥伏”不能归结为无。
刚才我提出的关于“空”的概念,是一个看不见而确实存在,不能用有和无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决定的概念。与此相反,现实中以
313
展望二十一世纪
各式各样状态出现的个别形体,称作“假”。作为身心统一体的生,是“假”的形体,其中包含着“空”。死后的生命,作为“空”而存在,同时其中蕴育着“假”的倾向性、方向性。贯穿在“空”和“假”中的生命本质称为“中”。就是说,这种生命的本质在无限地持续下去。
不过,有时取显现状态,有时取冥伏状态而已。
这种持续着的生命本质,用现代哲学用语表达,它是和最根本的“自我”这种表现相通的。佛法主张,这种“空”、“假”、“中”是融为一体的,必须作一个整体统一地加以理解。
汤因比按刚才谈的佛法关于“空”的概念来说,“存在即其自身”就成为“空”的本质。而“空”是“无所不包的伟大宇宙的生命力”。如果这样,所谓“空〃,就相当于袄教、犹太系宗教所说的“永远”这个概念。
上述六个宗教,像我们刚才以佛法用语所论述的一样,都描绘了人死后的状态问题。就是说,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死后肉体分解,身心统一体的人进入休止时间——这个时期只限于一次也好,多次反复也好——担在此期间,人的存在究竟处于怎样状态?
身心统一体的人死后再生,这是六个宗教共同的根本原理。
假如我承认这一根本原理的话,我觉得印度教和佛教的解释,比袄教和犹太系亲教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但是,当我考察“空”、“假”这些佛法概念时,也还是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在智能上对其理解的困难。因此,即使像六个宗教那样用时间和空间这些词去解释,能否得出答案,我也有怀疑。生命死后果真继续存在吗?肉体还原为无机体后,精神到何处去了?——总之,以空间、时间为基准,是解答不了这一问题的。我相信只有用“空”或“永远”这些概念,才能解答。
314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3.关于宇宙
池田我们所居住的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从很早的古代起就一直在议论着,并使很多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大伤脑筋。
我们知道,历史上远在纪元前三千年,苏美尔人就有自己独特的宇宙观。古代希腊哲人也用尽各种理论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宇宙形象。但是,把天体问题作为一种学问进行科学探讨,还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以后,才进入了正规时代。
不仅天文学,所谓“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从文艺复兴为起点而进入全盛时期的。
进入二十世纪,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素粒子论的发展为基础,天文学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实际上就逐渐以全宇宙为研究对象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使
用射电望远镜,天文学有了飞跃发展。从年代上看,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可以说是原子物理学急剧变革时期;五十年代是生物学革命转折时期;接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天文学的黄金时代。就是说,将来回顾起来,这些年代是可以跟伽利略开始把望远镜对向天空,开普勒弄清行星动向时期相媲美的变革时期。
但是,一切学问都一样,视野越开阔,新的难题也就随着越来越增多,这也是事实。特别是天文学,研究对象难于亲手实验,就更增加了难度。
研究宇宙的根本问题,大体可分两大方面。一个是关于宇宙的大小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宇宙起源问题。这些是天文学家最大的课题,同时也是哲学上的重大课题。
汤因比现在,我们就物理宇宙来说,它比纪元前一千年巴比
315
展望二十一世纪
伦人和希腊人看到的,要广泛得多。在我们观察的范围内,对某些星球的组成、温度、变化、运动等情况,也远比他们知道得多。
但是,一旦进人宇宙整体问题,对其本质的理解问题,我们就感到跟巴比伦人和希腊人同样是无知的。关于物理宇宙的历史及其领域问题,我们也跟他们一样,只是有那么一点儿知识。关于整个宇宙的概貌,跟他们一样只限于推测而已。就是推测也跟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