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张大春散文集:认得几个字 >

第2部分

张大春散文集:认得几个字-第2部分

小说: 张大春散文集:认得几个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嘛?”
  当然不是,此处的荒,实则同于不择时而乱啼的“荒鸡”之荒——我转念一想,自己正在胡说八道呢!可是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难受了一个礼拜,直到下一堂课上,才硬着头皮道歉。
  可是,我实在不知道当时那一班的学生会不会基于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所声称的铭印作用(imprinting),而一直记得我的胡说八道,至少我自己总是会把“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郴”(音‘嗔’)字读成“彬”,总会把“祎”(音‘依’)字念成“伟”,总是把“攽”(音‘班’)字念成“分”,把“陕”这个古地名想成是在今天的陕西,而非河南。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生命在成长以及老去的同时,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一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一如豆娘伸长了翅膀、蝉螁了壳儿那样,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往往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
  你认得字吗?我只认得几个字,不过,还在学习。

  第7节:恒河沙数(1)

  1 恒河沙数
  七岁的儿子数学考了六十九分,他说:“你以前不是都考零分的吗?”我说你不能跟我比。能比,还是不能比呢?这是一个比哈姆雷特的天问还难以作答的问题。我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全被打消掉的那个情境至今历历在目。小学二年级的一次月考,我的数学考了八十六分。当时全班考一百分的占了一多半,我被老师特别叫进办公室,站在混和着酸梅味儿的油墨纸张旁边给敲了十四下手心。老师的理由很简单:不应该错的都错了,全是粗心的缘故,为了记取教训而挨几下。所以一百减去八十六等于十四、一百减去十四等于八十六,这是我用膝盖反射都会作答的一个题目。
  我要不要为了让孩子记取粗心的教训而给他来上三十一下手心呢?To be or not to be?我猜想一阵疼痛并不能讨回几分细心的——起码我自己到现在还是经常丢三落四,而四十多年前挨了打之后能记得的顶多是老师办公室里弥漫着酸梅一般的油墨味儿。我能做的只是小心地问一声:“考这个分数会不会让你对数学没兴趣了?”
  “不会啊!”他说。
  “为什么?”
  “我还想知道什么数字最大,比一万还大。”
  “十万就比万大了,你不是学过吗?个十百千万十万——”
  “再大呢?”
  “十万、百万、千万,一样进位进上去。”
  “再大呢?”

  第8节:恒河沙数(2)

  “万万更大。万万不好说,就说成‘亿’,从前中国老古人叫‘大万’、‘巨万’,都是这个意思,一万个一万就上亿了,亿是万的一万倍。”
  “比亿再大呢?还有吗?”
  “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到了万亿就换另一个字,叫‘兆’。”
  他一寸一寸地放宽两只手臂,瞪大的眼睛,似乎是跟自己说:“还有比兆大的吗?十兆、百兆、千兆、万兆,那万兆有没有换另一个字?”
  “‘万兆’就叫‘京’了。”我其实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是这么教的,我甚至依稀记得,亿以上的数字就有“十进制”、“万进位”甚至“亿进位”等不同的说法。究竟“亿”是“十万”还是“万万”、“兆”是“万亿”还是“亿亿”,“京”是“万兆”、“亿兆”还是“兆兆”,我根本不能分辨。但是儿子似乎无暇细究,他只对更大的数字的“名称”有兴趣。
  “那再大呢?”
  我的答案也是我父亲在四十多年前给的答案:“那就是‘恒河沙数’了。”
  过了几天,我侧耳听见这一堂数学课的延伸成果,我不算满意,但是至少孩子忘记了六十九或一百这样的小数字——儿子跟他五岁的妹妹说:“有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里面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叫恒河。恒河里究竟有几颗沙子呢?你数也数不清,是不可能数得清的,就说是‘恒河沙数’,就是很大很大的意思,懂吗?”
  这个妹妹在几分钟以后就会应用了,在游戏之中发生争执的时候,她跟哥哥说:“我会一脚把你踢到恒河沙数去!”

  第9节:创造(1)

  2 创造
  伟大的造物主是如何开始创造这个世界的?我现在相信,最合理的解释是从扭着腰肢和屁股开始的,扭着扭着,就创造了——
  我儿子张容和我念同一所小学,由于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很重视“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个议题。四十年来,学校对于世界创造的看法一点儿没变,我儿子把我小学上“道理课”的那一套搬回家来,为我复习了一遍。你知道的,太初有道云云,上帝工作了六天云云……
  我想转移话题,就说:“要不要认一两个字,比方说‘创’啦、‘造’啦的。”
  我是有备而来的:“创”这个字直到先秦时代,都还只有“创伤”、“伤害”之意。说到“创造”之意,都写成“刱”,或者是“剏”,像《战国策?秦策》里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为越王“垦草刱邑”者是。惟独在《孟子?梁惠王下》里有那么一句:“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看来与“首开”、“首作”之意略近,可是仔细查考,发觉古本的《孟子》也没有用这个“创”字,古本写的是“造业垂统”。
  至于“造”,比较早的用法也同创始的意义无关,无论在《周礼》、《孟子》或《礼记》里面,这个字都只有“到”、“去”、“达于某种境界”或者“成就”的意思,好容易可以在《书经?伊训》里找到一句“造攻自鸣条”,孔安国传解“造”为“始”(从鸣条这个地方起兵攻伐夏桀),除此之外,更无一言及于“世界的开始”。不过,我始终认为,从“创伤”或“到某处”这个意义流衍的过程应该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清楚。
  然而,张容和他还在同校念幼儿园的妹妹关心的不是字,而是“在最早最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张容认为科学家对于宇宙起始的解释(那个著名的“大霹雳”论述)丝毫没有办法说明他所关心的“起源问题”。我顺水推舟说:“科学家大概也不能说明大霹雳之前宇宙的存在状况罢?那么我们就不讨论这个问题,来讨论讨论字怎么写好了。”

  第10节:创造(2)

  “字没有用啊,字不能解决问题啊!”他说。
  “好吧,那你说,到底是谁解决了创造世界的问题呢?是科学的解释比较合理,还是宗教的解释比较合理?”
  “如果有那样一个大爆炸的话,总该有人去点火吧?”张容说,“我认为还是上帝点的火。”
  我转向妹妹张宜,近乎求助地希望她能对写字多一点兴趣。
  “上帝在创造人类以前,总应该先创造他自己吧?”妹妹比画着捏陶土的姿势说,“如果他没有创造自己,他怎么创造人呢?”
  听她这样说,我直觉想到她这是从陶艺课捏制小动物而得来的联想。她接着扭起身体来,说:“上帝如果没有先创造自己的手,怎么可能创造人呢?他只有一个头、一个身体,这样扭扭扭扭——就把自己的手先扭出来了。”
  张容“创造”的第一首诗:“你们留下了”——给毕业班的学长和学姐你们就要离开了可是你们却留下了你们留下了校园留下了教室留下了课桌椅和黑板还有亲爱的老师你们就要离开了可是你们却留下了你们留下了歌声留下了笑声留下了吵闹和读书声还有离别的祝福

  第11节:赢

  3 赢
  我总是记得一些没用的事,比方说最早在一个什么场合之下学到一个什么字。
  像“卫”这个字,就是我还在幼儿园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晚饭上桌之前,我父亲指着我刚拿回家来的一张奖状,念了半句:“查本园幼生——”便停下来,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说,“怪了,怎么是‘幼生’呢?你知道这‘幼生’是什么意思吗?”我当然不知道。他又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说:“应该是‘卫生’才对呀!怎么变成‘幼生’了呢?”接着,他一点一画地用筷子沾着暗褐色的五加皮酒在桌面上写下了“卫”字。“卫生”是什么?是我父亲拐弯儿抹角跟我玩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起步。他解释:“一定是因为你洗脸都不洗耳朵后面,又不喜欢刷牙,洗澡嘛一沾水就出来,怪不得你们老师给你个‘幼生’,不给你‘卫生’。”老实说,为了能得到一张有“卫生”字样的奖状,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洗脸、早晚刷牙并且确实洗澡。
  这种没有用的琐事记多了有个缺点,你会很想把它再一次实践到你的生活里来。
  不久之前,张容的学校举行运动会。他跑得真不错,姿势、速度都比得汤姆?汉克斯,一口气拿了两面金牌。这两场赛跑对于我家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我在劝他吃鸡蛋、喝牛奶、早一点去睡觉甚至努力刷牙的时候,都有了更精确而深具说服力的理由:“你如果如何如何,就能够长得更好、更壮、更有耐力——跑得更快。”
  可是过了几天,就有一个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念头祟动着了——该就他最喜欢的运动让他认个字吧?依我自己的经验,倘或不是深切关心的意思,总也不容易把一个字讲好。对于张容那样专注、努力地跑,应该让他认个什么字呢?
  最后我选了一个“赢”字。那是我对运动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事十分深刻的焦虑。关于跑,如果前面不带一个“赛”字,我很难想像有谁会没来由地发动腰腿筋骨,所谓“拔足狂奔”。然而,一旦求胜、求赢,想要压倒对手、想要取得奖牌,这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张容在参加运动会之前,对于“六十公尺短跑”和“大队接力”一无所知,只知道拼命往前跑,“像巴小飞那样”(就是《超人特攻队》里的小男孩Dash)。可是一旦站上领奖台,金牌环胸,他笑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不小心吃了禁果而开了眼界的那人,猛里发现了附加于“跑”这件事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乐趣。
  我趁空跟张容说“赢”。“赢”最早的意思大约不外乎“赚得”、“多出”、“超过”,这样的字义群组,稍远一点的解释也和“多余而宽缓、过剩而松懈”有关。所以我特别强调,“赢”在原始意义上有“不必要”的特质。我想说的是:跑步不应该出于求赢的企图;而竞争是远远处于运动之外的另一回事。
  “如果,”最后我问,“如果没有比赛不会得到金牌,也不会领奖,也不会有人拍手照相,你还会努力跑用力冲吗?”
  我理想中的答案当然是“会呀!”一个爱跑步的人不应该只想赢过别人罢?
  不过张容的答案却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他妹妹说得更干脆:“神经病呀!”

  第12节:揍

  4 揍
  几十年前,毎当我仰着头,跟父亲问起我爷爷这个人的任何事,他总说得极简略,末了还补一句:“我跟他关系不好,说什么都不对的。”这话使我十分受用,起码在教训儿子的时候不免想到,这小子将来也要养儿育女的,万一我孙子孙女问起我来,得到的答案跟我父亲的言词一致,那么,我这一辈应该就算是白活了。
  可即使再小心谨慎,在管教儿女这件事上,必有大不可忍之时。人都说孩子打不得,吼吼总还称得上是聊表心意,然而我现在连吼两声都有“怃然内惭”之感,尽管有着极其严正的管教目的,也像是在欺凌幼弱,自觉面目狰狞得可以。如果有那么一天,蓦然回首,发现居然有一整个礼拜没吼过孩子,就会猛可心生窃喜:莫不是自己的修养又暗暗提升了一个境界?
  吼孩子当然意味着警告,我的父亲在动手修理我之前惯用的词儿是“我看你是差不多了”在这之前是“你是有点儿过意不去了,我看。”在这之前则是“叫你妈说这就是要捱揍了。”三部曲,从来没有换过或是错乱过台词。至于我母亲,没有那么多废话,她就是一句:“你要我开戒了吗?”
  有一回我母亲拿板子开了戒,我父亲手叉着腰在一旁看热闹,过后把我叫到屋后小天井里,拉把凳子叫我坐了,说:“揍你也是应该,咱们乡里人说话,‘谁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养的意思,懂吗?”乡里人说话没讲究,同音字互用到无法无天的地步,没听说过吗——“大过年的,给孩子揍两件新衣服穿。”无论如何,揍,不是一个简单的字。
  捱板子当下,我肯定不服气。可后来读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还真读到了这么个说法:“你今儿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翻翻《集韵》就明白,乡里人不是没学问才这么说话——“揍,插也。”
  念书时读宋元戏文,偶尔也会看见这个“揍”字。在古代的剧本里,这是一种表演提示,意思就是一个角色紧接着另一个角色唱了一半儿的腔接唱,由于必须接得很紧密,又叫“插唱”。仔细推敲,这“插”的字义又跟“辐辏”、“凑集”的意思相关。
  试想,轮圈儿里一条条支撑的直木叫“辐”,“辐”毕集于车轮中心的“毂”,这个聚集的状态就叫“辏”,的确也带来一种“插入”的感觉。如此体会,曹禺那句“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别有深意——却不方便跟年纪幼小的孩子解释得太明白——可别说我想歪了,乡里之人运用的那个“揍”字,的确就是“插入”的意思。“插入”何解?应该不必进一步说明了。
  正因为这“揍”字还有令教养完足之士不忍说道的含意,所以渐渐地,在我们家里也就不大用这话,偶尔地听见孩子们教训他们的娃娃玩偶,用的居然是这样的话:“再不听话就要开扁了!”不过,语言是活的,谁知道这“开扁”之词,日后会不会也被当成脏话呢?

  第13节:卒(1)

  5 卒
  象棋盘上,就属这个子儿令张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