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岛主到国王-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润园成为继远方的思念阿卡人首领雕像在托尔图加岛上又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响誉国内外,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将中国园林、山水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书房。
布置得古香古色,巨大的红木书架,宽大的红木书桌,造型简洁,素雅大气。
红木桌上摆放的笔架、笔筒,看起来非常古朴,自然,有一定的年代,是一件比较精品的古玩。
陈锐坐在红木书桌前,手握笔,聚精会神,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不时地停下笔,抬起头,在脑海中仔细斟酌、思量一下后,又重新低下头,继续书写。
陈锐写的是一份学术论文,将发表在《世界史杂志》期刊上。
学术论文以出土自夏城遗址的夏代器物的图片,夏代器物上的铭文释解以及总结文字的形式向国际学术界证明夏代的存在。
证明4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夏王朝就拥有非常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铸造技术,非常成熟、进步的文字,非常统一的部落联盟制国家,非常完备的宗教礼仪。
这些足以说明公元前2070年的夏代就已跨入了文明的门槛,辉煌璀璨。
让国外的学者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文明。(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四节 夏史尽在伊祁盘中
陈锐必须写好这份学术论文,仔细思考、思量,逐字逐句的斟酌语句中是否有错漏。
陈锐在这份学术论文中书写的每一个论点都有足够、充分的实物证据来映证。
陈锐不缺实物证据。
这是一份非常可靠、可信,能够让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学术论文。
当然,这份学术论文肯定有置疑的,在学术界从不缺少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
陈锐的这篇学术论文只要能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就足以了。
陈锐写这份学术论文用了半个多月,其间,不断删减、增添,仔细思量、斟酌。
陈锐将这份学术论文向《世界史杂志》邮寄出去。
《世界史杂志》是由美国世界史协会主办的,该期刊初创于1990年,杂志问世后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在全世界是一份非常影响力的历史期刊。
………
《世界史杂志》特约评审,燕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后导师刘震和收到一份来自国外的历史学术论文稿件。
刘震和坐在办公桌前,泡了一壶茶。
茶香四溢。
刘震和拆开邮件,取出里面的稿件。
稿件挺厚的。
厚厚的上百页纸,每张纸上插了多张清晰的图片。
投稿者比较用心,细致。
刘震和首先看了一下投稿人的名字。陈锐。
很陌生的一个名字,国内搞历史研究比较知名的没有这号人。
刘震和紧接看了一下论文的标题。
‘考证夏代的存在,夏代已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及夏代谱系的考究。’
看到这个标题。刘震和顿时精神一震,来了兴趣。
他曾经也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是20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一位。
可惜,由于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夏代的文献资料、信息记载得非常有限,模糊不清,在国内发现的夏代城址遗迹以及器物非常少。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关于夏代那一部分定论。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普遍的认可。
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文明从商代开始,只有3500年。
刘震和包括国内的历史学家、学者都愤愤不平。
因为。通过有限的关于夏代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他们非常确定夏代的存在,而且夏代已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就是拿不出更多的实物证据来证明这些,以至于中国的文明白白短了400年。
国内很多的历史学家、学者都为此非常憋屈。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史记》包括有《夏本纪》、《殷本纪》。
以司马迁《史记》为中心的古史体系来看,商史、夏史是信史。
学者王国维曾对甲骨文进行过释读,他证明了甲骨文中确实存在“殷”字,并且将甲骨文中的先公先王与《史记》中对商王朝世系的记载相比较,得出司马迁的记载基本一致的结论。
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书中记载的《殷本纪》的真实性。
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
这是学者们探索夏文化的力量之源。
这篇论文引起了刘震和非常大的兴趣。
‘夏代是存在的,这点我毫无疑问。夏代已跨入文明的门槛,这点我也非常肯定。’
论文开头,明宗开义地肯定夏代是存在的。夏代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
虽然陈锐的这句开宗名义的论点直击刘震和的心窝,让刘震和对陈锐的好感大增。但,学术是非常严谨、客观的。
虚话谁都会说。关键是你要用真实、可信的实物例证来论证你的论点。
不然的话,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总之还是一句虚话,没用的话,一篇没用的论文,这样的论文过不了他的审核。
论文在开头就点出了论点。‘夏代是存在的,夏代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
接下来的内容就像中学生议论文作文一样。
首先开头点出作文的中心主题。然围绕着这个中心主题展开论证。
陈锐在论文没有一句废话。
点出论点后,直接上图,图片非常清晰。
图片是一个青铜盘,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内底铸有铭文24行。
这是‘伊祁盘’。
纸上贴出的‘伊祁盘’图片有三张,分别是对‘伊祁盘’的正面、底部、内壁三个角度拍摄。
在大青山夏城遗址中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中,其中‘伊祁盘’上的铭文,颂扬了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九代夏后的功绩。
最有代表性,最能论证‘夏代是否存在的,夏代是否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这个问题。
刘震和在看到第三张图片‘伊祁盘’内壁上铭文的一瞬间,整个人如电击一样,目瞪口呆,脸上的表情非常震惊。
紧接着,刘震和的脸像抽搐了一样,陷入到惊喜当中。
“这是夏篆。”
‘夏篆’是夏朝官方的文字。
对于‘夏篆’,在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中有记载。
虽然‘夏篆’在文献中有过记载,但,从目前的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
此时能够在这篇学术论文中看到历史文献记载过,但没有传世的‘夏篆’,自己真是非常幸运。
刘震和痴迷地看着‘伊祁盘’内壁的“夏篆”文字。
字体非常规范、工整,笔道圆润,对称,堪称‘赏心悦目’,简直是一种享受。
刘震和研究历史,也精通古文字。
结合甲骨文、金文、象形字,刘震和释读了‘伊祁盘’内壁上铭文的一部分内部。
此时,刘震和的内心心情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兴奋来形容了。
刘震和整个人陷入到狂喜当中。
伊祁盘内壁刻有的铭文给了他极大震撼。
‘夏代是否存在,夏代是否已经跨入了文明’这个国际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争议性的问题,一个‘伊祁盘’足以了。
夏史尽在‘伊祁盘’中。(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五节 中第一剑
接下来,刘震和参照了甲骨文、金文、象形字,结合了《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夏后氏》、《帝王世纪。第三(夏)》等一些历史文献中对夏代史料的记载。
刘震和释读出了‘伊祁盘’内壁铭文的更多的内容。
这是一段颂扬的铭文。
在铭文中颂扬大禹的功绩:‘治理洪水,安定天下’,‘征伐三苗’,‘制订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把全国分为九州’。
启的功绩:通过武力征代东夷族首领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通过甘之战,击败强大的有扈氏,使夏王朝得以巩固。
。。。。。。
在‘伊祁盘’图片下面有一段文字,占了半张纸,大约有数百字,文字述诉的是陈锐对‘伊祁盘’的考究进行了细致、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文字述诉道:伊祁盘铸于夏泄在位时,是一位在夏朝做太史令叫伊祁的人铸造的,因此,我称之为伊祁盘。
首先陈锐述诉了伊祁盘名字的由来,接下来进入正文。
通过伊祁盘的考证,我们可以至少了解到关于夏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3个方面。
其一,夏代是拥有成熟、进步的文字的。
其二,夏代拥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铸造技术。
其三,夏代是一个非常统一的部落联盟制国家。
陈锐用三张伊祁盘的正面、内壁、底部的全方位的图片和对伊祁盘考证的文字总结和分析。来论证论文开头陈锐明宗开义提出的一个论点‘夏代是存在的,这点我毫无疑问。夏代已跨入文明的门槛,这点我也非常肯定。’
在下面还有一段文字。文字中陈锐给出了夏代完整的谱系图和以列表的行式述诉了夏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刘震和看着手上论文稿上伊祁盘的正面、内壁、底部的三张清晰的图片和图片下面投稿人对伊祁盘考究的文字总结和分析。
刘震和表示了肯定。
伊祁盘的图片很清晰,对伊祁盘考究的总结、分析得非常到位、细致、合理。
如果能够确定图片上的伊祁盘是真的。
那就能够非常确定及肯定地证明‘夏代是存在,夏代已经进入文明的门槛。
这两个国际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
想到这里,刘震和胸膛几乎要爆炸,压抑不住心中兴奋的心情。
拿着论文稿的手因为太过兴奋,有些的颤抖起来。
一张清瘦有些褶皱的脸上露出狂喜的表情。
要是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学生刚好路过他的办公室。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见坐在办公室里的刘震和此时的神情,肯定会非常惊讶的。
要知道。刘震和一向给人的映象是稳重、非常严肃的一个人。
他的学生很少能看到他脸上露出表情,在他的学生眼中就是一张扑克脸。
伊祁盘带给了刘震和非常大的惊喜。
刘震和非常期待接下来在论文稿中能看到什么。
刘震和带着期待的心里翻开论文下一页。
一把青铜剑映入他的眼帘。
青铜剑平整光亮,组织细密,没有沙眼。刃薄锋利,寒光闪闪。
刘震和眼睛忍不住的闭合了起来,这是一把极为锋利的青铜剑,刺眼得让人不敢直视它的剑锋。
一把青铜剑历几千年而毫不锈蚀,这是一个奇迹,在侧面上也说明了夏代有非常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
刘震和在剑身靠近剑柄的地方发现了一串铭文,铭曰:禀承天命,天下咸朝。
八个字铭文将一个帝王的王者气势和霸者雄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才是一把真正的帝道之剑。”刘震和心有所感地说道。
可以对‘帝道之剑’重新定义了。
在中国古代留传着十大旷世名剑的说法。
圣道之剑,轩辕夏禹剑。
仁道之剑。湛泸。
帝道之剑,赤霄。
威道之剑,泰阿。
诚信高洁之剑。七星龙渊。
挚情之剑,干将、莫邪。
勇绝之剑,鱼肠。
尊贵之无双之剑,纯钧。
十把旷世名剑,每一把剑都述诉了一个故事,每一把剑都代表了一种中国人的良好品洁。
帝道之剑。赤宵剑可以换成这把青铜剑了,这把青铜剑比赤宵剑更适合帝道之剑这个名字。
赤宵剑与这把青铜剑比起来。差了一个等级。
在青铜剑图片下面有一段文字。
启剑,夏禹子帝启以庚戌八年铸,长89。7厘米。
文字很少,20个字不到,但简明概括。
其一,介绍了这把青铜剑的名字,铸于什么时候。
其二,重点讲出青铜剑的长度,89。7厘米。
为什么陈锐会在这里着重讲出这把青铜剑的长度呢?
行外人或许不懂,你介绍一把剑,重要的比如剑上纹饰、装饰物、镶嵌的宝石你不讲,非要着重讲出这把青铜剑的长度,这不是抓不住重点,说来说去也形容不明白吗。
但,刘震和非常明白陈锐会这里在着重讲出这把青铜剑的长度含义。
这个长度放在夏代是相当了不起的。
众所周知,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
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容易折断。
所以,在考古发现的商代的青铜剑,它们的剑身一般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制作也比较粗糙。
直到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才达80厘米,最长者可以达95厘米。
启剑89。7厘米,将近90厘米,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通过启剑的长度,可以说明在夏代那个时候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成熟、先进的程度。
从铸造年代。
锋刃锐利。
这是一把帝道之剑。
以及透过启剑,穿梭时空,回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铸铜作坊,亲身感受到夏代已经非常成熟、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以及精湛的青铜剑铸造工艺。
综合这四方面,刘震和认为‘启剑’称之为华夏第一剑一点也不夸张。
比启剑更有资格成为华夏第一剑的轩辕夏禹剑,这把剑是传说的东西,当不得真。(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六节 华第一鼎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而湛泸、赤霄、泰阿、干将、莫邪之类的剑,除了一个传说故事外,赋予了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