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以让他们接收到。
我们可以根据数学逻辑制定传送信息的编码方式,毕竟数学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只是发现了它。人们已经向许多候选恒星系统传送了编码后的信息,不仅仅包括波江座 星,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恒星。当然联络的过程注定是漫长的,如果2006年我们向波江座 发送了一个信息,它将在2017年到达那里,因此在2028年之前都别指望会有回音。想要获得极快的回答相当困难,但是这可以作为改进我们现有想法(即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值得去做的想法)的一种测试。如果我们根本收不到任何回音,或许就说明了我们正在做着错误的实验,也就是说在我们可以联络的范围内不存在科技文明,换句话说,人类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无法把宇宙飞船送往别的星球,但是一个更高级的文明可能完全有星际旅行的能力。我们没必要被任何飞碟故事、外星绑架或半人马座 上的侵略者的故事说服,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自己只是一个新的而且无疑是相当初级的文明。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不被地外文明探测到,甚至召回那几个探测器,譬如正在永远离开太阳系的旅行者2号,但即便这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实际上实现不了),也不合逻辑。或许我们该听从珀西瓦尔·洛厄尔先生的劝告而放松一些:“一个有能力抵达地球的文明,会把战争抛诸脑后,将是为和平而来。”不管怎么说,现在让我们保持缄默已经为时过晚。我们从1920年就开始向地球外广播了,因此对80光年内的任一文明而言,我们都是一个聒噪的“射电源”。
我们知道地球生命的未来是有限的,最终太阳光度的增加将摧毁我们的世界,使它变得不再适合居住。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些,因此让我们看看宇宙的未来。
正文 章序
2010…1…28 21:15:29 本章字数:1120
第六章 透视未来 现在到大爆炸后187亿年
追溯过去时,我们有确切的证据可以遵循:从地球的化石记录中我们可以一览这颗行星极早期的历史;从月球环形山我们发现了远古时期小行星激烈撞击的证据;从蟹状星云我们看到了将近1000年前的那次猛烈的超新星爆发;而当我们凝视遥远星系的暗弱星光时,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在数百万年前的样子。如果我们测量出它们远离我们而去的速率,就能建立一幅关于数十亿年前时的宇宙的可靠图像,而且通过仔细研究微波背景辐射,我们可以勾勒出大爆炸后仅仅30万年时的宇宙图景。
但未来则扑朔迷离得多:我们不可能看到恒星或星系在未来的样子,因此我们只能依靠演绎法,并且引入相当多的科学假设。尽管宇宙历史的许多页面已经被破译了出来,但我们对大约60亿岁之前的宇宙比从60亿岁到现今的宇宙了解得多得多。
地球在宇宙中或许是无足轻重的,但对我们而言,它显然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因此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在这颗行星的未来面临着哪些威胁。平均而言,每过几十万年,地球就要被一颗大到足以引发巨大灾难的陨石撞击一次。事实上,最近我们已经跟踪到了几个小行星,它们在令人警惕的、离地球很近的地方飞过。有几颗在仅有几万英里的距离处与地球擦肩而过,比地月间的距离还小得多。它们被称为“潜在威胁小行星”(PHAs),如果直接撞上地球的话,其中任何一颗都可以引发又一次“物种大灭绝”。如果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在它撞击地球之前就被仔细观测过了,我们可以对它做一点事情或许可以在它附近引爆一颗核弹,改变它与地球相撞的命运。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大小仅有几英里的小天体的碰撞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我们能做的事情或许并不比恐龙高明。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我们正努力消除这种类型的威胁,但最近发现的例子中,有几个是在它们已经路过地球之后才被探测到的。
还有一些具有相当可能性的自然灾难,会使得地球生命提前终结。近来,地质学家对超级火山的爆发潜力开始有了些了解,这种爆发可能由在极端压力下的巨大岩浆池引发,其中一个已经在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这些火山中的任何一个爆发都会导致在大气中产生全球范围内的尘埃残粒,它们相当密集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使得大多数动植物因缺少阳光而死亡。现在有人认为过去发生的一些大灭绝可能就是源于超级火山的爆发。
而人为的灾难也是可能发生的。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毁灭自身的能力,而且我们似乎还没有文明到不去这么做的程度。不管人类会做什么傻事,地球的最终命运是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存在归功于太阳,而最终毁灭这颗行星的,也是太阳。
正文 地球生命的结局
2010…1…28 21:15:31 本章字数:1200
地球生命的结局
太阳正在逐渐消耗它的核能,但令人吃惊的是,它正变得越来越亮。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缓慢,对我们而言,根本察觉不出来。随着太阳核心氢元素的慢慢消耗,它会略微收缩,导致核心压力增加并且温度升高。核反应的效率显着依赖于核心的温度,因此燃料也将加速消耗。10亿年后,太阳更加炽热,足以让地球上的气候变得酷热难耐,地球上的可居住区域将不得不远离赤道区域,向两极收缩。
但这将仅仅提供一次短暂的避难。随着低纬度地区变得不再适宜居住,沙漠将开始扩张,而且适合农作物耕作的陆地面积将严重不足。大陆板块的漂移也早已破坏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大陆的形状。任何现存的冰盖都将融化,导致海平面剧烈上升,陆地的绝大部分都将被洪水淹没。
温度还在无情地攀升,到至今30亿年的未来,将达到一个关键点。太阳将比现在亮40%,因此地球表面上的所有水分都被蒸发掉了,海洋消失了,我们的世界将变成炎阳炙烤下的炼狱。
如果在地球环境如此剧变的时候,人类仍然存在,这些我们的遥远后裔将如何应对呢?这些变化初露端倪就会被探测到,警铃就会拉响,但即便是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不太可能控制太阳。毫无疑问环境变化应对委员会将召开会议,但是议程表上该怎么写?把地球移动到一个更安全的位置或许是可行的,但正如我们后文将要讲到的,这也不是永久的解决之道。或许可以把地球整个从太阳系中移出,并且尽量让它能自给自足,这样生命就能在没有太阳的环境中存活。如果这实施起来困难太大,人类可能会考虑大规模地移民到别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太阳系或者建造一个巨大的、自给自足的空间站来收留幸存者。
如果人类只能束手无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地球很可能变成一片熔融而滚烫的岩浆世界。一切都不能幸免,最终所有的生物都将被一笔勾销。火星将变得比现在热得多,它那巨大的极冠(由二氧化碳和水组成)也将开始融化。大气也开始形成,短期内大约几千万年的时间里,火星会暂时成为一处宜居的处所。但是这种环境不会保持很长时间。火星太小了,引力太弱而不能长期保持住在它表面刚形成的大气。
有人提出人类可以找到一个避难所土卫六,土星最大的卫星,它有着富含氮的稠密大气。可惜,事实绝非如此。土卫六的表面大气逃逸速度很低,之所以能保有大气是因为它非常寒冷,因为在低温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也很低。如果温度上升,哪怕仅仅只有几度,土卫六的整个大气就将消散无踪。
在接下来的5亿年里,太阳将膨胀到现在的两倍大,尽管表面温度会降低,但它的光度将增加一倍。地球的轨道也会受到影响。太阳发出的恒星风将大大增强,质量不断损失,进入了红巨星阶段。质量变小意味着太阳的引力将减弱,相应地,行星轨道会向外扩展。地球将移动到距离太阳2亿千米处当然,离它逃离炽热太阳的炙烤还远得很。
正文 红巨星的太阳
2010…1…28 21:15:32 本章字数:822
红巨星的太阳
展望更遥远的未来,大约离现在50亿年,太阳核心的氢将燃烧完毕,再也没有氢剩余下来它们全都在核反应的过程中被转化成了氦。核心突然失去了由核反应释放出来的辐射压力的支撑,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缩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外层物质轰塌而来,压缩了核心并且加热了物质。直到现在,氦原子核还没有参与核反应。然而,在几秒钟的时间里,温度就将升高到足以触发新一轮的核反应的程度:氦原子核聚合形成铍原子和锂原子。这个核反应的效率要高得多,其后太阳的辐射将比现在强2000多倍,而且它的体积将急速膨胀,并将水星和金星吞没其中。太阳,终于变成了一颗红巨星。
在演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红巨星的太阳变得不稳定起来。通过一系列剧烈的脉动,它的外部包层被吹离到遥远的星际空间中,形成所谓的“行星状星云”。
需要指出的是,行星状星云和行星毫不相干,它只是一颗演化到了晚期的恒星抛射出的外包层。它们是宇宙中难得的奇观,有着绚丽多姿的美丽外表,但存在时间却只有几万年。其中最着名的是天琴座环状星云(M57),用一架小型望远镜即很容易地找到它,因为它正好位于两颗肉眼可见的恒星天琴座 和天琴座 的中间,靠近明亮的织女星,甚至用中等口径的双筒望远镜也能看到它。在望远镜中看,它像是一个发着微光的圆形轮胎。M57看上去是对称的,但是别的行星状星云的形态却千差万别,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的形状取决于物质从中央恒星处抛射出来的确切物理过程。目前看来最常见的形状是沙漏形,即大多数物质都沿着恒星磁场的轴线方向分布。根据这个模型,行星状星云既可以是沙漏形的也可以是环形的,取决于我们看到的是它的侧面还是正面。粗略地讲,这一模型是准确的,但是还有许多细节有待于更详细的解释。从化学上看,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区域之一。行星状星云形成的早期,在中央恒星发出的光辐射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分子。
正文 白矮星坍缩了的太阳
2010…1…28 21:15:34 本章字数:549
白矮星坍缩了的太阳
同时,回过头来看中央恒星,既然可供燃烧的燃料都耗尽了,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碍恒星在它自身引力作用下的坍缩了,而且这种坍缩发生得非常快速。最终,恒星的密度变得如此之大,导致一种新的抵抗力简并压力的产生,开始发挥作用并与引力相抗衡。简并压力的产生是“不相容原理”的结果,这是量子力学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不可能有两个粒子能处于同一种状态下,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具有相同的电量、质量和能量的粒子靠得太近,它们就会互相排斥。恒星会一直坍缩,直到简并压力和向内挤压的引力恰好达到平衡为止。在这个新状态下的恒星成为一个比地球还小但是密度却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密球体,称为“白矮星”。一勺白矮星的物质即重达数吨。到这一阶段,地球将退离至距这个能源耗尽的太阳的虚弱残骸2。7亿千米的地方。
接下来的命运又将如何?答案是“变化不大”。白矮星是资源枯竭的恒星,它没有能源,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在微弱的辐射中慢慢变暗,最后变得和周围环境温度相同。它变成一颗冰冷、暗淡的黑矮星所需要的时间之长超乎想象,事实上,相比之下宇宙都显得太年轻,还没能形成一颗黑矮星。或许我们的太阳将定格为一颗微小的、死亡的黑矮星,但仍然被残存的行星所环绕。
正文 中子星和黑洞
2010…1…28 21:15:36 本章字数:519
中子星和黑洞
质量较大的恒星的结局则有所不同。尤其是当恒星质量很大时,它的核心变成白矮星后,质量仍超过了所谓“钱德拉塞卡质量”,即1。4倍太阳质量,这时量子简并压力也不足以和引力抗衡了。相反,引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质子和电子都被挤压在一起,变成了中子,恒星成为一颗“中子星”,它的密度比白矮星还要大得多,一勺中子星物质的质量就与全人类的总质量相当!中子星个头极小,直径不超过15千米,但它们的平均质量高达太阳质量的1。5倍。如果你能站在一颗中子星的表面,你的重量将达到百亿吨的量级。中子星实际上也是超新星遗迹中最常见的天体。我们看到的神秘天体脉冲星,其实就是中子星的一种伪装。
在超大质量的超新星爆发事件中,中子星也不是快速坍缩的恒星核心的最终结局。一旦它的核能被耗尽,坍缩开始了,但这次它是如此猛烈,以至于没有什么能阻止它。恒星不停地坍缩、坍缩,变得越来越致密,经历了中子星阶段也不会停止。在此过程中,逃逸速度不断增加。任何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都将以白矮星或中子星的形式结束它的一生。如果恒星的质量比这更大,坍缩将势不可挡,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一颗黑洞由此而生。
正文 脉冲星
2010…1…28 21:15:38 本章字数:689
脉冲星
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在我们看来它们是射电脉冲的源头,每秒钟有几个脉冲到达地球。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角动量在行星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里,它也同样重要。当恒星物质在坍缩形成中子星时,它携带着角动量,就好像滑冰者把手臂收起来后就会增加旋转速度一样,正在形成中的中子星也自转得越来越快。一旦坍缩过程完成,脉冲星就将以基本稳定的速率自转。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每秒转动上千次的脉冲星,它们大多数都很年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子星的旋转将会慢慢减慢。
脉冲从何而来?从环绕着中子星的物质中发出的辐射被限定为靠近两极的狭窄射束。随着星体的旋转,射束不时扫过地球,就像海里的灯塔发出的光束瞬间扫过远处的船只或海滩上的行人一样。当射束正好指向我们时,我们的望远镜就探测到了一个脉冲。
脉冲星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在一种我们尚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