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28部分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28部分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10cm高的枕头垫在前胸,使头低下靠床,医生双手中指沿少阳三焦经在颈项段循行路线的天牖穴处左右对照查找具有凸起顶手的阳性反应物,并且按之压痛,随即用钢笔记上符号,然后医者先在三焦经的颈项段用双手拇指与其余4指各在项部一侧的三焦经上轻轻上下推拿5…10次,接着用一手的拇指尖对准压痛的天牖穴向健侧同名穴顶推,而另一手扶握健侧颞部,使病人头部向患侧快速拉动,一推一拉要同时进行,当即医生指下有一“咔啪”响声,表明指针成功。此时再用双手中指对照性复查,若顶手物消失,压痛点消散,患者头脑清爽,痛止目清,即为痊愈。
  指针手法可分弱、中、强三种,因人胖瘦和项部肌张力而异,隔日1次,1…3次即可。
  典型病例:谢x,男,23岁。主诉:外伤后头痛,脖子痛,低头加重并放射至肩部年余。患者先后多次住院治疗无效。1989年12月6日来我科诊治。查体:脉浮弦,舌淡苔薄,右天牖穴处有压痛顶手物。X片环齿间隙一宽一窄。依上述操作方法只针1次,头痛、脖子痛当即消失。摄片复查结果,环齿间隙左右对等。12月12日又做1次巩固治疗后,症状消失而告愈。
  ◎郭效宗
  典型病例:侯xx,女,32岁。1967年4月5日就诊。主诉:右肘部疼痛1年余。一年前,被汽车撞伤,致右手及肘部肌肉撕裂。住院治疗1个月后,病伤愈,但肘关节及臂外侧仍抽痛。曾采用封闭、按摩治疗无效,前来要求针灸治疗。查;右肩胛肌,三角肌、肱二头肌均有轻度萎缩,右手指张力高。治取天牖穴,用温刺法隔日针1次,连续治疗2个月症状消失。
  张xx,男,54岁。1960年4月16日就诊。主诉:胃脘部疼痛。诊为:胃痉挛。口服并注射止痛剂后,疼痛缓解,但疼痛经常发作,钡餐检查为胃溃疡。曾服胃舒平、香砂六君子丸、健胃散等药,仍然时好时犯,故要求针灸治疗。检查天牖穴处有明显压痛反应,故取之。用温刺法,气至手指及背部,隔日针1次。共针治48次,检查胃部溃疡愈合,胃疼消失而愈,1年后随访再术复发。
  7.翳风
  【取法】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主治】⑴流行性腮腺炎 ⑵牙痛(齿根膜炎)⑶面瘫 ⑷急救 ⑸偏头痛
  【机理】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善于驱除风邪,治疗风病以及穴位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
  【刺灸法】直刺,药物注射,指压
  【治疗经验】
  ◎李尊桂
  操作:用28号1。5…2寸毫针直刺,得气施行捻转泻法,至感传向后牙传导为止,留针30分钟。注意需深针1。5…2寸,浅则无效。
  典型病例:黄xx,女,3岁。1987年8月3日就诊。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发病2天,左腮红肿疼痛,体温38。6℃,舌红,脉数,白细胞总数12000,中性80%。予针刺左侧翳风,行针3分钟,疼痛基本消失,留针30分钟,次日又针1次而愈。
  李xx,男,19岁。1985年5月8日就诊。诊断:后牙痛(龋齿)。患者牙痛2天。查:牙龈无红肿,见龋齿。予针翳风进针2寸,感传向后牙放射,1次而愈。
  ◎彭静山:翳风穴适用治疗齿根膜炎引起的牙痛均1次而愈。其疼痛特点是自发的、持续的,在敲打痛牙时,疼痛更加剧烈。
  操作:用28号长2寸针刺入1。5寸深,以病人感觉痠麻为度,绝大多数针入痛止。若不效,可用提插或捻转泻法,虚人用平补平泻。
  典型病例:李xx,男,45岁。1982年5月7日来诊。主诉:牙痛2天,昼夜不止,服药未效,痛苦不堪。体壮,面赤气粗,舌苔黄厚,口臭,以器械敲打第2左下大臼齿疼痛剧烈,无龋齿。查脉数,询之尿赤,便燥结,口渴。诊为:胃火牙痛。依上法针取翳风穴,针入痛止,再未复发。
  ◎吴旭初:面瘫有风湿型、气滞血瘀型、脾虚血亏型等,临证治疗时随证分型,应用相应的中药针剂,于翳风穴注射,对一些久治不效的病例(病程不超过1年),能提高疗效。
  操作:将10%川芎、防风注射液各lml,用皮内针头注入翳风穴,向乳突下面神经出口处缓慢注入,注意切勿刺伤面神经及周围血管。
  典型病例:丁xx,男,23岁。左侧周围性面瘫2个月,在当地医院经中、西药、针灸治疗无效,由其兄引来求治。诊时见口唇向右,笑时更明显,即用10%川芎、防风小剂量翳风穴注射,隔日1次,3次后症状好转,10次后恢复正常。
  ◎周文彬:运用扣翳风穴,抢救溺水窒息、中暑、晕针等病人复苏效果良好,一般3…5分钟即能见效。
  操作: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医者站在病人的头后或前面,双手的中指分别正对左右翳风穴,其余4指卡住头部,然后,中指有节律地不停地作扣压翳风穴的动作,强度和时间由病情而定。晕厥病人以苏醒为度,半清醒病人以能忍受为度。
  典型病例:李xx,男,14岁。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下乡的巡回医疗中,突听哭喊呼救声。近见患儿因洗澡被水淹而致呼吸甚微,全身发紫,脉微欲绝,形如死人。立即将患者放在斜坡上,头向下,一医作人工呼吸,我站在患者的头后,重扣翳风穴。经约6分钟,患者开始呻吟,续经20分钟的抢救,患者吐出水和饮食约3O00ml,脉复,面亦转红,脱险。
  蔡xx,男,23岁。1970年5月某天下午突然中暑、不省人事,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当即重扣翳风穴1分钟许,呻吟转苏。
  周xx,男,8岁。有癫痫史,一天突然发作,昏不知人,良久不醒,家人找我救治,即重扣翳风,使之复苏。
  按语: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为手足少阳之交会穴。从多年的经验,用中指扣压,强刺激,对多种急危证及晕厥的抢救,确有醒脑复苏的效果。
  ◎吴绪平:针刺翳风穴治疗偏头痛效果良好。笔者体会有二:一、根据现代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理学知识,本穴深层组织结构相当于颈上神经节,针刺该穴可直接影响颈上神经节而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及时地控制偏头痛发作,二、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针刺的深度与角度,即深度为1。5寸,角度必须向对侧乳突,针感放散至咽喉或舌根者效佳。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0号2寸毫针,右手持针,沿下颌角与乳突之间进针,向对侧乳突深刺1。5寸,手法以捻转为主。患者应有明显的酸、麻、重、胀及热感,绝大多数针感可放散至咽喉或舌根部,表示针刺深度与角度得当,一般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李xx,女,35岁。于1987年4月8日就诊。主诉:左侧头额部反复发作性疼痛5年。每在劳累、情绪激动或室内空气不良(烟酒薰染)时易诱发。发作时,左侧头额部呈搏动性疼痛,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曾多次服止痛药无效,故来就医。检查:慢性痛苦病容,神疲体倦,颅神经检查阴性,舌淡苔薄微黄,脉弦。处方:翳风。按上法操作,第l次针后头痛即刻缓解,共针6次,头痛未作。
  注意事项:针刺本穴易于刺伤血管,引起出血。故需缓慢进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8.角孙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折耳在耳尖端,颞颥部入发际处取穴。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流行性腮腺炎
  【机理】角孙穴为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穴,功可清泄三焦、肝胆之火,通经活络止痛。
  【刺灸法】火柴棒吹灸;灯心草灸;小艾条直接触点灸
  【治疗经验】
  ◎陶厚福:此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效果甚好,每日灼灸l次,轻者1…2次治愈,重者2…3次治愈。
  操作:医生右手持火柴划燃后立即吹熄,趁火柴头剩余火热迅速对准角孙穴点一下,略停1…2秒钟,吹气一口。如此反复操作3…5次,使局部皮肉有灼热痛感即可。
  典型病例:欧xx,男,20岁。1989年9月15日就诊。诊断:急性结膜炎。患者2天前眼部烧灼痒痛,有异物感,影响睡眠。今起床后头痛、流泪、畏光,兼口苦、烦热、便秘、尿赤,脉弦。检查: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兼少许脓性分泌物。曾服中西药、抗菌素和外滴眼药水未见少效,前来要求针灸治疗。施以角孙穴火柴灸1次后,眼痛消失,异物感明显减轻。次日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明显减退,流泪、畏光明显减轻,再用上法复灸1次治愈。
  注意事项及禁忌:每次火柴灸的次数不可过多,以防起泡,影响治疗。火柴不能离穴太远,以防火热散失,影响效果。注意跟部卫生,宜戴有色眼镜,切勿抓破灸处,以防感染。
  ◎王松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效果甚好,除个别患者并发睾丸炎配合体针治疗痊愈外,其他均用本法治疗,1…2次痊愈,无1例不良反应。
  操作:令患者坐位,取其患侧角孙穴,右手拇、食持一根火柴,擦燃后,(勿使棒头火旺)立即快速点烧在穴位皮肤上,一点即起,以发出清脆的“喳”声为准,如不成功,再点一次。若两侧腮腺发病,则两侧穴位均点灸。一般点灸后第2天即愈。1次未愈者,可在原穴上再点灸1次。点灸时患者只感到有一过性疼痛,局部皮肤有轻度烧伤,可不作任何处理,亦无任何副作用。个别患者如有感染,可涂龙胆紫药水即可。
  典型病例:周x,男,5岁。1982年8月5日初诊。诊断:痄腮。患儿5天前始精神不振,饮食减少,恶心欲吐,体温38。5℃,2天后发现双侧腮腺肿大,咽部疼痛,体温升至38。9℃,经治病情未见好转。面红耳赤,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两腮部肿大如鸽蛋,局部灼热,硬而拒按,吞咽不利,张口疼痛,咳嗽无痰,微恶寒,便结溲赤,舌质红苔黄粗。症属时疫温毒,挟痰火积热壅滞少阳、阳明。诊断:疼腮并咽喉肿痛(扁桃腺炎)。即用火柴棒点灸双侧角孙穴1次。次日家长来告,患儿肿痛消失而愈。
  ◎翟兴明、翟润民:笔者用灯火灸角孙穴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
  典型病例:蔡x,男,3岁。1986年5月7日就诊。代诉:两侧腮部肿胀伴发热3天。患儿两侧腮部肿胀,张口困难,影响咀嚼,曾用西药治疗无效而改灯火灸治。检查:体温39。7℃,两侧腮部漫肿,局部灼热,坚硬拒按,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脉证合参,证属时行温毒,痰火积热,循经壅滞于少阳而成。法宜疏风热,解疫毒,软坚散结,活血通络。处方:角孙穴(双)。治疗经过:用灯心草蘸菜籽油点燃,对准穴位,迅速点灸,之后亦快速离开穴位,此时有一清脆的爆破声,表示点灸成功。灸后当晚热退身和,第2日局部肿胀消退而愈。
  ◎张有全
  操作:选用市售的灸用艾条,拆散,揉细,制成像灯草一样粗细的小艾条,将其点燃后对准患侧穴位直接触点灸4下,每日灸l次,轻者或病情好转者隔日灸1次(每次触点灸3下);3…7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王x,男,7岁。1989年3月16日就诊。患儿左侧腮部肿胀1天。症见:恶寒发热、流涕,左耳下腮部肿胀,压痛明显,不红,咀嚼不便,苔微黄,脉浮数。诊为:痄腮(表重风热)。治以疏风解表,消肿散结。取角孙穴依上法灸治3下,隔日来诊,诸症大减,共灸2次痊愈。
  ◎殷庆兰:灯心草灸治流行性腮腺炎。
  典型病例:史xx,男,3岁。1982年3月2日就诊。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左耳下腮部酸痛肿胀2天,咀嚼不便,伴轻度发烧,体温37。2℃,精神尚佳,脉浮数,舌质红苔薄黄,大便干,小便黄。辨证:脉症合参,证属风热上犯,热毒郁滞。处方:角孙。灸1次两侧之角孙穴,第2天局部腮腺变软,不再继续肿大,体温正常,2…3天即痊愈。
  按语:如患者体温在39℃左右则一定要配合清热解毒的中药同治。
  9.耳门
  【取法】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处,张口取穴。
  【主治】耳壳痛
  【机理】此为局部用穴,放血有泻热止痛作用。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喻喜春:耳壳痛有全耳壳痛,亦有半个耳壳痛者,痛苦非常,不能触摸,遇冷不减轻。每天放血l次。此法对耳鸣、耳聋亦有一定疗效,2…3天放血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2…3个疗程后,耳鸣多有显著减轻或消失,部分耳聋病人可提高听力。
  操作:先用右手拇指按摩耳门穴约l分钟,如有络脉怒张则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1…3ml。如络脉不显,则可点刺皮肤用双拇指挤出血约lml。
  典型病例:何氏,女,57岁。1978年10月5日就诊。诊断:右耳壳神经痛。患者素无耳病,于田间劳动后,突感右耳壳跳痛,已有5天,因痛不能参加劳动,也不能睡觉。用中药外敷及服止痛片均无效。耳壳不能触摸,皮肤无变化。诊见:穴位处有明显络脉怒张,当即点刺出血约3ml,当夜能睡,复又放血1次而愈。
  10.丝竹空
  【取法】眉梢外端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癔病性偏瘫或截瘫(下肢全瘫)⑶坐骨神经痛
  【机理】丝竹空是手少阳三焦经穴,本穴对体质强壮患者施凉泻手法能起到“盛则泻之”的作用,故对急性腰扭伤能疏通经气、活血止痛。因能调理三焦气机,故对癔瘫、截瘫有效。丝竹空对坐骨神经外侧痛(少阳痛)施凉泻法,为同名经远道取穴法。
  【刺灸法】平刺
  【治疗经验】
  ◎叶成鹄:丝竹空治疗急性腰扭伤,在行手法时令病人自行来回走动,活动腰部,当即止痛。大多数患者l次即愈,最多2…3次。左侧痛取左丝竹空,右侧痛取右丝竹空,双侧痛左右交替使用。
  坐骨神经痛,本法适用于下肢外侧痛(少阳经痛),效果满意。取患侧穴,双侧疼痛则左右交替使用。用本法治疗癔病性偏瘫或全瘫,一般1…3次即愈。偏瘫取患侧,全瘫则左右交替使用。
  操作:左手拇、食指提捏丝竹空穴,右手用28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