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作: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垂直刺入1寸许,持针不动。左手轻按该穴皮肤深入1…2分钟,出针闭针孔。
典型病例:余xx,女,40岁。眩晕4年。病起4年前,时时头晕、眼花,经医院体检,发现有高血压病。平时波动在160…190/95…100mmHg之间。每当血压升高之际,头眩晕即加重。虽多方治疗,头晕不能根治,故来求治。检查:血压为170/100mmHg,心肺未见异常,脉弦细,苔薄白,舌质淡。证属心脾血虚、肝气郁结。当培健脾胃、平熄肝风。处方:中脘。治疗经过:瞩患者仰卧床上,以左手拇指随呼气逐渐重按中脘,半分钟后患者自觉头晕减轻。即用右手持针,刺入1寸许,用提插法找到针感,左手再下按5分许,抬手,再按,再抬,至患者觉头晕明显减轻为度。出针后测血压为150/95mmHg。
注意事项及禁忌:勿直刺过深,以免损伤内脏。左手按压中脘穴很重要。进针到1寸后,固定针体。左手继续下压该穴皮肤,然后抬起押手。这样可改变针与该穴皮下组织的位置关系。疗效高,且安全。
◎秦德铨:水臌与气臌病人每用此法多能奏效。水臌病人能听见其腹内有汩汩的水声即能行水,气臌病人针后频频矢气即能行气。此外用本穴治疗瘕症效果也佳。
操作:治疗水臌用1。5…2寸长毫针,针刺得气后,行子午捣臼术。治疗瘕用1。5…2寸长毫针,针刺得气后,施子午捣臼法,改提插为盘针法,即行捻转手法后,再将针于穴内轻摇盘转。
典型病例:桑XX,男,36岁。1959年患浮肿病,本人巡回医疗致彼,予刺中脘,施子午捣臼法,留针30分钟。每次针后即小便增多,水肿好转。
韩XX,女,52岁。患者近年右下腹有一鸡蛋大小长形包块,诊断为瘕。经刺中脘后,前后共10次,包块消失。
11.巨阙
【取法】腹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胆道蛔虫症
【机理】巨阙为心之募穴,穴下位临胆腑。本穴具有舒调胆腑、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故可治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作者阙):在临床治疗中觉得此穴有行气降逆之功,偶尔应用此穴则使胆绞痛立即停止。
操作: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直刺或向下斜刺0。6…1寸,得气后拇指向后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捻转,留针20…40分钟,留针过程中再行针。
典型病例:石XX,男,30岁。1988年9月27日就诊。诊断:胆道蛔虫。患者上腹部绞痛发作1小时,自述昨晚进食油腻和酒类等物,当时脘部感到不适,今日上午9时突发上腹部绞痛,即来我院急诊室。查B型超声波为“胆道蛔虫”。患者1980年胆结石手术治疗(取出结石9枚,术后上腹部连此次绞痛发作2次)。刻诊上腹部绞痛,无法忍受,面色苍白,汗出较多,舌质红,苔淡黄腻,口干,脉弦数。症属虫积阻塞,不通则痛。治以疏肝解痉、驱蛔止痛。先用迎香透四白、阳陵泉、太冲、期门,均不能止痛。改用巨阙穴1针痛即缓解,共留针40分钟痛消失。第2天来诊时痛未再发作。于9月30日复查B型超声波,除胆管模糊毛糙外,未发现蛔虫。
注意事项:巨阙穴深部有腹腔重要脏器,不宜深刺。
12.鸠尾
【取法】腹正中线上,脐上7寸。
【主治】⑴癫证(抑郁性精神病)⑵胆道蛔虫症
【机理】鸠尾为膏之原,位近胸腔,有安神宁心豁痰之功,故可治疗胆道蛔虫症,为局部治疗作用。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张家声:治疗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屡效。
操作:病人仰卧后,先叩触肝脾位置是否正常,如无特殊,在胸骨剑突下5分处经严格消毒后,取30号毫针,嘱病人吸气时迸针,针尖略微向下斜刺或直刺1…2。5寸,进针后针体轻微转动,稍停针,得气后可将针体上提留针15…20分钟;如未得气,术者可行小幅度捻转,待气至而留针15…20分钟;针入鸠尾,针感当向下或向两胁肋部放射,有时患者可见轻松的感觉。隔日针刺1次。
典型病例:姚xx,女,19岁。l974年9月中旬就诊。代诉:精神错乱、言语失常2年。诊断:癫证(抑郁性精神病)。因下放农村引起思想抑郁,以后变得沉闷、寡言、喜独处。伴长期失眠,有时烦躁不安。半年后病情加重,妄闻妄想,甚至闻不悦耳之言则惊厥、伴有四肢抽搐。每当遇刺激或劳累时发作。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故求针刺。形体营养尚可,面色(白光)白,痴呆,见人不语或自言自语,答非所问,食少,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细数,苔腻微干黄。证由痰浊内生,蒙蔽心神,以致精神错乱、言语失常而成本证。处方:鸠尾。经针刺1次后,回答问题比前清楚,面部表情比前舒展;6次后,神志清楚,答合所问,言语较清楚,饮食转佳,共针15次言行正常。
注意事项及禁忌:针刺前先确定肝脾的大小,正常大小者方可针刺;针尖方向略斜向下;双臂上举或双手抱头仰卧姿势取穴,可使膈肌等上抬;下针或行针时禁止大幅度捻转或提插。
按语:鸠尾穴为膏之原穴,有安心宁神、宽胸豁痰之功,善治癫痫。因癫证属阴,其病深,非深刺不能奏效,故鸠尾针刺深度达1…2。5寸,体格肥胖者还应适当加深以中病得气为度。
◎陈仓子:针刺鸠尾穴治疗胆道蛔虫症之疼痛取得满意疗效。
操作:取鸠尾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使针尖顺任脉向神阙穴方向徐徐刺入,至水分穴时止,随即施行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经针刺后疼痛立即停止。
典型病例:张xx,男,19岁。1988年5月15日就诊。患者清晨起床后突然发生上腹部偏右钻顶样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时发时止。就诊前疼痛已发生4次。患者辗转不休,剑突下偏右有明显压痛,体温38℃,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胆道蛔虫症。治当以安蛔止痛、宽中和胃。取鸠尾,经用上法针刺后疼痛立即停止,随访1月未发。
13.膻中
【取穴】腹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
【主治】⑴哮喘 ⑵胸痹 ⑶气厥 ⑷呃逆 ⑸失音 ⑹乳少 ⑺乳腺炎 ⑻下肢抽痛
【机理】膻中穴为八会穴之气会,位于胸部正中,深部为肺脏所在,肺主气,司呼吸及宣发肃降,故该穴被称为上气海。其具有调理气机之功,治疗各种因气机不利、气滞、气逆等症。膻中又为心包募穴,心主血藏神,故该穴又治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痹证,神志病等。
【刺灸法】针刺,温针;割治;弹拨;埋皮;灸法
【治疗经验】
◎王春辉:膻中穴治疗支气管哮喘割治法,适宜单纯性支气管炎,或伴哮喘者。如果合并肺气肿等症,疗效欠佳。支气管炎伴哮喘咳嗽时不宜切皮下脂肪,只取皮下少许浅筋膜,必要时植入4号羊肠缝合即可。
操作:向下斜刺或左右横刺0。8…1。2寸。割治膻中法:①拇指按第4肋间胸骨体两侧连线的中点,作普鲁卡因试验阴性以后,进行常规消毒,范围在10cm以上,防止缝线切口处感染,采用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②以膻中为中点,做1…1。5cm纵行切口(至深筋膜表面),用止血钳扩张切口,消毒纱布块压迫止血(遇个别哺乳期患者较大血管出血者可行结扎)。③用止血钳提起深筋膜(夹起皮下脂肪)切除之,用止血钳在胸骨膜表层找过敏点,上下滑动进行刺激。④一针缝合皮肤,酒精消毒,切口处覆盖纱布,4…6天拆线。
典型病例:张xx,男,46岁。气喘10余年,受凉即发作,冬季加重,发作时不能平卧。诊为慢性支气管哮喘。服药暂缓解。1970年9月来我科行割治膻中1次后3…4天症状消失。
◎张文进:治疗支气管哮喘。
操作: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后,以穴位为中点,作一长约1cm左右的切口,用止血钳分离切口,割取穴位深部皮下脂肪约蚕虫大小一块,再将止血钳插入切口深部,给以尽量强的刺激,使痠、麻、胀感向左右传至乳部,向上传至天突穴处,向下传至剑突以下。若当时有咳喘症状,应尽可能刺激至哮喘症状缓解。然后用三角缝针将1号或2号羊肠线埋入穴位深部2、3段,盖以消毒敷料以胶布贴牢。
典型病例:王xx,男,19岁。1976年4月10日就诊。患者咳喘10余年,开始数年以冬季为重,以后冬夏皆发。诊时正值发病,患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体检见胸部饱满,两肺布满哮鸣音,咯痰多而稀白,舌苔白腻,脉沉滑。当即采用本法治疗。割治并强刺激膻中穴后,喘息当日净止。以后又微喘咳,但未服用任何药物,数日后咳喘消失。之后10余年来,哮喘从未再发。
注意事项及禁忌: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者,最好再巩固治疗1…2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个月。以后,在每年的好发季节前1个月再巩固治疗1次。多次割治后局部切口之疤痕会影响麻醉,故麻醉务求充分,以免割治时产生疼痛。
◎吴旭初:膻中穴割治埋皮治疗药物及针灸难于控制的哮喘患者,均能减轻及缓解症状。短期内发作者症状减轻并均能用药物控制。
操作:在膻中穴先作标记,在严密消毒后盖上手术孔巾,局部麻醉,用手术刀在膻中穴周围切下梭形皮瓣lx2cm。用血管钳在切口内皮下脂肪层分离开,然后将皮瓣反转塞入皮下脂肪层,再用丝线在切口处缝合2针,检查无出血以消毒纱布盖住创口,胶布口定5…7天后拆线。
典型病例:XX,男,18岁。患过敏性哮喘16年。经内科药物治疗难于控制,每晚发作胸闷、呼吸困难,有窒息感,痛苦不堪,予上法治疗。术后症状当日减轻,3日后哮喘基本消失,2年后复查未发。
按语:笔者为不妨碍女性体表美观及复治需要,还曾试用抵骶之腰俞穴及背部之定喘穴(左右交替使用),也具有相似疗效。
◎李学武:凡一切气机不调之病变均可取膻中穴治疗,如肺气不降、胃气上逆、肝气不舒、心气郁滞等证。
操作:以2%普鲁卡因肾上腺素在膻中穴皮内作局麻,然后以手术刀切开穴位处皮肤(约1cm)皮下组织,再用蚊式钳伸进切口来回划动刺激骨膜约1分钟,然后敷以消毒纱布。
典型病例:蒋xx,女,30岁。1981年5月6日就诊。咳喘20余年,四季均有发作而以春秋为重。常由粉尘、寒冷、劳累所诱发。发作时先喘后咳,咳痰黄粘或有泡沫,偶带血丝,胸闷,心悸。经常服用止咳平喘药、抗菌素及各种中药,曾在某医院作过脱敏治疗1年半,无明显效果。来诊时两肺可闻干性罗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治宜降气止咳。用上法治疗l次后咳喘即明显减轻,停服止咳平喘药。1周后在原切口旁又作l次割治,咳喘吐痰诸症均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操作:用30号1寸毫针,斜刺进针,直达骨膜。
典型病例:马xx,男,48岁。1976年7月2这日就诊。患者因阑尾切除术后第2天出现呃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进食、喝水、睡眠均受到影响。曾注射鲁米那等镇静药效果不明显,又针内关、足三里穴亦不能止。故取膻中降气平呃。用上法,进针后呃逆即止。留针1小时,呃逆未作。3小时后因食水果受寒呃逆又作,再以前法针之又止,留针3…4小时,起针后入睡,直到次日清晨才进食,呃逆未作。
◎吕景山:余每遇气病患者,证属气滞者,用下法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操作:用28号或30号1寸针,快速刺入皮下,施以捻转泻法,然后再向上、下、左、右平刺,亦施以捻转泻法。
典型病例:焦XX,女,32岁。1979年10月15日就诊。代述:神志不清,抽搐1小时。患者因受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胸高气满,四肢握固、抽搐,状如鸡爪,急送我院就医。查:面色红润,呼吸气粗,瞳孔缩小,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四肢僵直、不温。证属“气厥”。治宜调气散郁、宣窍启闭。取膻中,快速进针,用泻法。当行针半分钟后,病人即刻苏醒。随访10年,未见复发。
按语:气厥是指气机厥逆引起的昏厥而言。本证的特点是发作之后,多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不遗留偏瘫、失语、口眼喎斜等后遗症。也有个别患者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故本病为急证,治宜及时救治为要。其治疗大法,以顺气开郁,醒神开窍,启闭救逆为主。苏醒之后,法当调理肝脾、培补气血,以善其后。
XX,男,30岁。1976年6月3日初诊。代述:失语17天。病起因情志不遂,于工作之际突然啼哭不已,继则心中明了不能言语,伴有心胸胀闷、夜寐不良、纳谷不香。经治未效来诊。咽喉未见异常,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缓。证属肝郁气滞。治宜舒调气机,散郁利窍。取膻中,以单手速刺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强刺激,即快速持续捻转,在行气的同时,患者胸高气满、咽喉如气上冲,当行针6分钟后,则气上冲胸破咽而出,立即喊出“杜阿拉”之名。起针后,白觉心胸舒畅。翌日二诊,言语对答如流。
按语:对于器质性失语,多用头皮针结合体针获效。属于功能性失语,则以调气散郁,行气利窍为治,主取气会膻中。
魏XX,男,37岁。1980年2月21日就诊。胸胁苦闷、呃逆频发1周余。患者因心情抑郁而胸胁满闷、心下痞塞,胃气上逆,呃逆频频,不能自制,夜卧不安,二便自调。舌淡暗,苔白腻;脉弦。证属呃逆。治宜宣肺理气,降逆止呃。取膻中,刺法如上述,行针1分钟后,穴周呈充血状,红晕大小达3x3cm。自述:心胸甚感舒畅,呃逆之势亦减,留针半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状如常人。翌日呃逆未作。
傅XX,男,47岁。1980年6月9日就诊。左下肢抽痛16小时。昔罹腰痛,每遇生气、劳累之后加重,以胀痛为主,甚则抽掣作痛,痛引下肢。近日事不遂心,痼疾又发。左髋、小腿前外侧抽掣疼痛,痛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