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52部分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52部分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助药力,取微汗。

此示太阳病外证未解,凡荣气弱者,皆可以桂枝法助达荣化汗之用。脉浮弱即荣弱
之诊,当以汗解者,服桂枝汤,当得汗而解也。本条不言有汗、无汗,亦不冠伤寒、中
风,但举脉象浮弱,为辨证制方之法,是知或风或寒,在表在外,以及六气、六经之感,
苟平脉而真审其荣弱血寒,气机宜于外达之候,则无论为表实之无汗,抑为表虚之自汗,


伤寒杂病论义疏 
—198—

病在太阳,或转系他经,皆可以桂枝法治其病源。令无汗者,蒸津液以化汗;自汗者,
祛邪风以止汗。神妙无方,化裁不尽,明科目经旨,则桂枝法岂独可治伤寒,凡杂病内
伤,病因属荣寒气弱之证,无不可以桂枝法治之。斯则一法不作一法用矣(后贤胶柱之见,
或以为伤寒之方,但治伤寒不治杂病者,其说固陋,或以某方专属某经,某方可借治某病,自以为得圆
通矣,其未解一贯之旨,盖仍在五十步百步之间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
朴三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此示辨证之法,当审病机消息。兹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知未下之先,必证象化
热,始可议下。下之太过,当伤胃脘之阳,今下后无他变,但微喘者,必下时表邪未尽,
因下而内陷于肺,故曰: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喘者,肺气上逆之候(此言实喘),脉象
当寸口浮而促(此促言势上击手,凡下后之促,皆此义也),关上濡,用桂枝法以达荣郁,加
朴杏开降肺胃,则余邪解而喘息和矣。此本太阳转属阳明之证,因下之太早,令肺胃气
逆而微喘,但亦有大下伤中气而喘者,当喘甚而满(非仅微喘),脉象必虚濡可辨(或浮虚
而数,或短数不匀)。大抵下后微喘,多表未解,汗后微喘,多属气虚,亦犹汗后腹满,多
中府气滞,吐后腹满,多阳明内结,下后腹满,多脾气不运也。临证要以平脉为断。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本论之例,就在表之证,而更分深浅,则以皮毛闭塞,发热无汗,荣卫两郁者,曰
表证。腠理不密,发热自汗,卫开而荣气仍郁者,曰外证。因病机不在皮毛之闭,而在
荣弱不足以驱客邪,故自汗而外仍不解,因名之曰外证,以汗出于肌腠也(汗孔在外皮,
汗腺根于内皮,内皮,即肌也),故桂枝法名曰解肌。凡发表攻里,自有程序,先表后里,
此定法也(若统言表里,则有时外亦言表,如用桂枝汤反攻其表之例)。故曰:外证未解者,不
可下也。误下为治之逆,治逆即成坏病。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盖本条外证,专指病邪
在肌,桂枝汤即解肌法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木条共示二义,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此谓病在太阳,
已经汗下,宜表里之邪两解,即外证仍在,亦当消息气血之变,和其阴阳,治从坏病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199—

例,但须以平脉为认。若汗下后脉仍浮者,此虽已经汗下,而外证不曾愈也。何以知之,
以浮脉为气出于表,本不当下而宜汗,而反下之,宜令邪陷,乃虽下而脉仍浮,知表邪
固仍在也。因浮脉不去,故令外证不愈,今据脉浮,故知邪尚在外,当须解外则愈,仍
宜用桂枝汤以解肌,此一义也。其次则言用麻黄汤发汗之后,多继以桂枝法者,以寒邪
伤荣,皮毛外闭,荣卫两郁,发汗则皮毛既开,寒邪即去,假令仍有余邪,必因荣气未
达,令邪留肌里,非寒邪复感,决无得汗而卫气仍闭者,故治汗后不解,大抵皆从和荣
之治。凡本论虽冠伤寒二字,而条文有汗后、或发汗、自汗、汗出已云者,俱不可视同
伤寒正病,此又一义也。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
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
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此示卫郁并荣,气强因令血溢之证(西学谓大体之温度在血,国学谓人体之温度在气,气阳
而血阴,气有余便是火,其义谓心血之所以温者,其源在肾间动气,盖心火以命火为根也,人死则肤冷
如冰,血液固在,但气散则血死故耳。是知热力在气,惟借血以涵蓄之,非血为热源也)。太阳病,
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寒邪伤荣证也、脉象浮紧,为气寒内束其血(此处气字,为
气交客寒之气,非谓本体之阳气也),卫气外闭,郁不得泄,病经八九日,表证仍在,乃伤寒
不传经之证,虽日久未经汗解,仍属邪在太阳,此当止发其汗,乃为合法,若发汗不如
法,服药已仅得微除,微除者,谓证象略减,未向愈也。若其人发烦目瞑,发烦者,阳
气内郁,目瞑者,合目畏光(阳盛则畏光,即灯光亦恶见,故合目以避光,非阴气盛则瞑目之谓)。
病剧者,必致血从鼻出为衄,得衄则表证当解。所以然者,以其人阳气重(重即轻重之重,
谓阳气盛重也),卫迫荣溢,故令从衄解也。盖素秉阳盛之体,卫闭日久,必气郁而化热
(若索秉阳衰之体,必气郁化寒,此又病由体异之例),卫郁不能外越,则返而内并于荣,荣热
复外不得泄,因令血溢于上,发为鼻衄,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者是也。汗之与血,
异名同类,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今气热既由血泄,卫郁当从衄解,故曰衄
乃解也。下云麻黄汤主之,义当直承此当发其汗句(谓发汗当用麻黄汤法),所谓服药已微
除者,必发汗不如法,未用麻黄汤,而以他药发汗(如后贤羌活、防风之类),致令表解不
彻,因致衄血之变。且病有得衄而解者,亦有衄后病仍不解者,如寒邪伤荣,脉象浮数
(浮数有力,为寒将化热),发热汗不出者,此为表实,衄当解,若衄后不解,脉证如故者,
仍可发汗。但病由体变,不可一例,如同属者后不解,若其人寒胜于热,则衄后热从血
泄,或不发热而恶寒,不汗出,脉象当仍浮紧,其人必不更烦,此热泄而表寒仍在,可
再与麻黄汤,以散表寒。若其人热胜于寒,则衄后发热,汗不出,脉必浮而数,应指有
力,其人必仍发烦,此虽衄而荣郁犹未泄也(亦犹自汗而荣气仍郁之理)。恶寒仍在者(恶寒
则表未解),宜大青龙汤发之,兼治表寒里热为宜。此二法常须识之,勿令误也。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0—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寒邪伤荣证也(冠太阳病三字,则恶寒自在其中)。上条
举发汗不彻,有得衄血而解之例,木条所谓自衄愈者,明未经服药发汗,忽然衄血,卫
随荣泄,邪因自解,此又一例也。盖得衄而解者其常,若不愈者,当平脉消息治之。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
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
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通行本阙),彻
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
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
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此示卫郁并荣,浊气内陷,假二阳并病,推演病机之例。盖二阳并病,虽恶寒己罢,
腠开汗泄,证已转属阳明,仍有太阳未罢,当小发汗之法,未可以汗出便谓表解,此义
最为难晓,庸工易致误攻之变。故师更条记而明辨之,曰二阳并病(太阳未愈,续病阳明,
两经之邪,相并而病,谓之并病),太阳初得病时者,谓初病太阳,未并阳明时也。发其汗,
谓医发其汗,汗虽先出,未能透彻,使表邪尽散,因致转属阳明。何以知转属阳明,以
发汗后续自微微汗出,不更恶寒,已似阳明外证(阳明外证,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
也)。此时虽转阳明,须辨太阳证是否己罢,若有少分余邪未解,使不可下,误下即表邪
内陷,于治为逆。假令已离太阳,病入阳明,脉象必转洪大,证当多汗恶热,今续自微
汗,而未至多汗,虽不恶寒,亦尚未恶热,未可便认为太阳过经也。凡病邪悉由体变,
即发汗不彻,亦必寒中者气郁化寒,阳盛者气强化热,故转属阳明之因,虽由发汗不彻,
必其人府阳素盛,表热不散,内并于里,所以转属阳明者,以其人阳气重故也。若发汗
后,其人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正赤,即所谓热色也,谓面深赤色,久视不变,若色赤而有时不赤,
乃面合赤色,非热色也),便为阳气怫郁在表,须审太阳证未罢,法当解之、薰之。解之,
即用汤药外解其表;薰之,谓取药气薰蒸,亦古发汗法也(薰法有火薰,汤薰二法,火薰取药
之气,可以解疫,汤薰可以助药发汗)。下更明阳气所以怫郁之故,由发汗不彻,彻不足言(彻
不足言,即虽汗仍不足言汗已彻也),因令阳气怫郁,不得外越,当汗不汗,故外见面色缘缘
正赤之状,且其人必内而躁烦,不知痛处,若身有所苦,乃复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
之不得其形,寻之不得其所,惟见短气息难,呼吸不利(若动气瘕结,必按之有形,若里实痞
满,必应手拒按),庸工必以躁烦为内热之征,短气为里实之候,而误攻其里,师知面赤
为阳气怫郁,短气为肺气内闭,加以病气游走于腹中,流行于四体,于是决此诸证,皆
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坐如惊沙坐飞之坐,即因此汗出不彻之谓),必更发其汗则愈,宜用小发
汗法,如桂麻各半之例。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涩当为滞涩之涩,而非枯涩之涩),
涩为气血阻滞之诊,必荣卫内郁,尚留未发之汗,故知仍当发汗始愈。此处举涩而不详
兼象者,以效象随体秉病变而异,如兼风则弦,化热则数,惟按之必有涩象可验,非谓
但涩而不兼他脉也。盖表里内外之称,亦有移光定位之义,如卫外而荣内,卫郁并荣,
则邪为陷里,然内陷之中,复有外内浅深之别,如前条与本条,同为卫郁并荣,乃气机
外迫,则病从衄解;气机内陷,则短气躁烦,不知痛处。又脉涩为汗出不彻,亦未可概
论他证。是知一贯之旨,生于积义,固未可执一以类百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1—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须汗出
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寒邪伤荣,里气实者,脉当浮紧有力,若脉数不紧,便为荣气较弱(释见脉法,以卫强
则外鼓,荣强则内敛,故荣卫两实,脉乃浮紧),盖数虽化热,已属心气之虚(心气虚则强力以趋,
故曰数为虚,若里实必不甚数)。本条不冠伤寒、中风者,以证为共象,麻法两法之分,全
在表实、表虚,有汗、无汗,脉缓、脉紧之别,而不在划风寒泾渭之界。脉浮数者,邪
为在表,不曰宜发其汗,乃曰法当汗出而愈者,以汗生于谷精,化源于府藏(汗出之经界,
虽在皮肤,其来源内根府藏,非仅肌腠之津液也)。六府之津液,逾出为汗,则大汗淋漓;五
藏之津液,逾出为汗,则如油如珠(汗出于府,甚则气脱,汗出于藏,乃绝汗也)。凡荣卫失
调,气血偏胜,皆足使阴阳不和,汗源内竭,所谓法当汗出而愈者,即示后学以见病知
源,察体异秉之治。荣虚者,当养血则阴液自生;卫虚者,必益气而阳津始化,非发汗
必以桂麻也。浮数之脉,本当禁下,病在外而误攻其里,则卫气伤而身重不举,荣气伤
而悸动不安(身重当属脾虚,悸动当属心虚,本条推论气血,故但以荣卫释之)。假令误下而表里
证不解,加身重心悸之候者,不可更发其汗,复不可不逐其邪,所谓当自汗出乃解者,
即上举治源之法,非谷果调养,不药而能自汗解也。所以然者,以下后尺中脉微,此属
里虚,寸统阳而主气,尺统阴而主血,今但云尺中微,不分言左右者,谓尺以候阴,为
血之注,里虚即血虚也。下言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者,即示制方之法,表
虚者当益其气,里虚者当养其血,脾虚者当运其中,肾虚者当温其下,非调其偏胜,补
不足而损有余,则阴阳不能交济,即津液无由自和,便不能期其自汗出而愈。本条举尺
微之例(宜加当归、附子之属),其他可隅反也。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
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此示不冠伤寒、中风,但据浮紧之脉,谓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足徵一贯之旨,
惟在平脉辨证。凡脉浮紧而身疼痛者,总为气寒束血,无论伤寒、杂病,得此脉证,皆
当得汗以解。下云假令尺中迟者,便为里虚,不可发汗,谓当实其里而后表乃和也。下
更演其义曰,何以知之,此问者之辞。曰然者,此师答之辞,意谓诚然。盖以荣气不足,
故令血虚不能化汗,以尺迟,故知荣气虚也。尺微、尺迟,皆荣气虚寒之候,假令外见
伤荣之证,宜发汗剂中,加附子、当归治之(尺微者,可附子倍于当归;尺迟者,宜当归重于附
子),固其根本,斯解表无发阳之虑,乃轻重佐使之合,尤当消息于微茫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此示太阳表邪,以浮为主脉,故曰浮为在表,有外得伤寒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