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95部分

冰人幽灵-第95部分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造出真实感,对于许多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科幻内核推论假想的自圆其说,到社会背景环境的构想设定合乎情理,到人物关系在超越现实时代的同时又合乎逻辑,到人物思维方式性格特点要与人物身份以及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等设定相适应。科幻作品有太多的限制,在种种限制下仍旧能够尽情翱翔,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幻作品。《潜入贵阳》不但反映了作者在文字技巧上驾轻就熟,而且我们应当看到,只有善于观察社会体验甚或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从一个很寻常的故事背景中,以科幻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的种种感受和欲望。亦真亦幻,方是科幻之魅力所在。
       《镜子》 作者 刘慈欣
       导言:千万不要被作者所抛出的“宿命论”吓着,然后以为这又是一篇“伪科学大毒草”。大刘压根就没打算和读者探讨宿命论,虚晃一枪的背后,是曲笔讨伐现实的苦心和人性改良的假设。我并不赞同技术能够真正约束欲望的看法,不过大刘似乎也没把这种想法当作一回事,所以给故事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明明白白告诉大家:此路不通!
       评论:对于官僚腐败进行抨击的作品不在少数,《镜子》的切入角度完全出乎意料。大刘的想象力永远令我惊叹折服,这老哥都是孩子他爸了,怎还这么能想!本文延续了大刘在宏观描写的优势,也保留了他的一贯风格——以个体人物的故事,体现出技术大变革所产生的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影响力。大刘在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一直存有缺陷,好在当他把科幻构思当道具玩耍挥舞的时候,读者往往被招式迷花了眼。而且作者始终关注着一些终极性质的命题,譬如人类文明命运、人性善恶之类,足以让人在阅读中热血沸腾心驰神往。刘慈欣就像一个高速行驶中火车头,拖着你在风驰电掣的阅读感受中迷失自我。除非你在阅读前就打定了挑刺的主意,否则很难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至于故事的硬伤、人物形象的符号化这些缺陷。在制造阅读快感方面,大刘堪称国内科幻作者第一人。
       《云使》 作者 赵海虹
       导言:科幻小说的种类很多,不仅包括推崇科学的作品,还有许多对技术至上思潮的反思和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科幻作家都是杞人忧天的悲观主义者。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和人性阴暗面无法消除之间的矛盾,是许多科幻作品思考的关键问题。《镜子》说的是企图运用技术根除邪恶的失败尝试,而《云使》,则说的是对自然的控制欲极度膨胀下发生的悲剧。现实生活中,人类正在钢丝上前行着——我们已经掌握了毁灭自身的可怕技术,而且我们正在为过去攫取自然资源的过失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如果有足够的利益摆在我们面前,人类还是会铤而走险。因为这就是人性使然。
       评论:赵海虹的创作优势在于情感细腻丰富。我看过一些创作初学者的作品,在人物的情感描写方面始终把握不住,往往不是直接定义让人物形象呆板苍白,就是只知道堆砌词藻造成情感泛滥,甚至干脆用无数惊叹号来轰炸眼球。人的心理活动瞬息万变妙不可言,譬如《云使》这篇小说,作者就很好地运用心理细微感受的描写手段,将情节矛盾表达得明明白白,并且把一个美梦破碎的故事渲染得楚楚动人——追梦的父亲,梦醒了却犹自痴心期待的母亲,打破父辈美梦的儿子。《云使》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之间发生的家庭悲剧,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我家的房子会唱歌》 作者 阿豚
       导读:需要仔细咀嚼才能够明白的故事,或者说,鬼才看得明白的故事。某编辑很郑重地告诉我:“阿豚非常非常有灵气。”或许看过这篇文章,读者就会明白什么叫做灵气。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收藏在他心底的一群会吱哇乱叫的房子精灵,而这些令我们目瞪口呆的大宠物,只是作者藏品中很小的一部分。是的,雨城故事是一个系列,一个无法用童话、科幻或者魔幻来界定的系列故事。嘘!听吧,请聆听房子的歌声——如果你懂英语的话……
       评论:有的时候,一篇作品不说事不说人,表达的只是一种情感。有人把这种文章定义为小资——谁知道呢?好看就行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态变化——激情昂扬,或是郁闷难消。本文有点没头没尾,人类和智能房子轮番登场局面乱作一团,设定也不够清晰,但所有这些缺陷,都无法掩盖作品的光彩。作者的语言能力让我钦佩,古怪有趣,文字弹性十足嚼起来嘎吱作响。语焉不详的故事背景给阅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房子为什么要逃?其实知道缘由又能如何,关键在于房子逃走了,无论它们会不会唱歌,反正它们逃走了。于是,房客成了无助的看客,人又该往哪儿去?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 镇魂歌
       导读:我始终觉得,镇魂歌这厮是严重西药中毒患者,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格。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看不见的城市》是其中上佳者。作者以煎熬文字的方式,为我们奉上了一勺糖浆——甘甜爽口又带着药味儿,而且确实能够治病——可以滋润我们因为浮躁而干哑的心灵。
       评论:在欣赏《看不见的城市》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拿同样在2004年颇受读者欢迎的一篇作品语气比较。同样是截取一段史料加以改变,同样努力使用文字营造着与故事相适应的语境,同样涉及到政治和变革、传统和科学,可以想象创作者所付出的苦心也并无二致。我觉得自己很不厚道,可能把两者相比本身就是对镇魂歌的不敬。另外作者在修辞上的功力也很高明,语言华丽而不臃肿,显示出一种自然的贵族气息——不是满清遗老,而仿佛是来自欧罗巴的翩翩佳公子。《看不见的城市》未能出现在2004年的杂志上,成了一首听不见的美妙乐章,确实让我很遗憾。
       《男人的墓志铭》 作者 长铗
       导言:用阴柔诡异的文字书写的关于阳刚和雄性的祭文。这个题材比较新颖,也应该受到关注——被幼儿园阿姨和女老师中国青年,血液里还保留有多少雄性因素?长铗这柄剑,狠狠地准确的击中了一代人的命门。这篇文章还连带出一个问题,什么是雄性?除了占有欲、野蛮、霸道和莫名其妙的责任感、荣誉感,男人到底是什么?
       评论:对于一个未婚少年来说,能够以女性的角度来阐述这样一个命题,相当不容易了。不知道再过十年,作者若重写本文,又会是怎样的风格?新锐作者以文字流畅见长,却弱于生活积累和思想深度,所以在语境的酝酿上比起名家自然有一定的距离。长铗这帮小家伙可以依靠远比我们当年开放发达的媒体来汲取信息了解社会,并凭借更为灵动锐利的思维方式,去赢得更大的创作成就。
       《坟》 作者 Kenzo
       导言:科幻作者大都是无奈的悲观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的前途堪虑,有太多的危险——天灾和自作孽的人祸——随时可能降临在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头上。科幻作者又是顽固的乐观主义者,他们在设想出种种末世结局的同时,仍然不会放弃对生存和发展的渴望。不能把《坟》简单地视作恐怖小说,如果仔细看就能发现,作者是在认真地拷问人心。《坟》是一篇有思想的作品。一个极端封闭的坟茔,一群丧失视觉的人,各种变异的信仰不能救赎这些可怜的灵魂。作者以比但丁更残忍的笔法,为大家展现了一个邪恶可怖的环境,带领读者参观人类的精神废墟。但在漆黑的坟里,我们仍旧能找到光明——就在那些“活死人”的心里。
       评论:非常极端的小说,思想锋利得足以刺穿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这种尖刻在科幻作者中并不多见。印象中,只有韩松才具有这么强烈的妖气。其实剑走偏锋也是一种曲笔,因为寻常的文字已经容不下作者的敏感锐利。但我觉得太过极端并不是好事,比如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时不惜扭曲语感,故意生成晦涩的文风,反倒形成了阅读障碍。
       《冰上海》 作者 呼呼
       导言:一段伪善的忏悔录,有关文明冲突的道德审判。这篇作品所受到的欢迎,有些出乎作者和《科幻世界》责编的预料,或许是主题比较讨好观众吧。发自内心的忏悔却并不彻底,从而给人以伪善的感觉,但就连这种不彻底的忏悔也不能被社会接受,主角最后只能以自闭和自虐来实现心灵的自救。许多人都会被文章中水母挣扎的悲壮场面所打动,但是和主角一样,有多少人会把同情分投给那些看似野蛮的夜叉人呢?
       评论:创作《冰上海》的目的,应该是模仿练习刘慈欣的 “宏冲击”风格。从文学技巧上来说,《冰上海》并非佳作,作者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的弱势问题在本文仍未解决。对于作者来说,《冰上海》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系列故事的开篇,而这个故事是国内科幻比较少见的星际史诗类作品。作者属于那种善于设定庞大的社会背景却弱于谋篇布局的类别,出手就是长篇的路子,却又不具备驾驭长篇的本领,只好先跑马占地,写出一篇又一篇留下扩展接口的压缩饼干式短篇小说。这种创作心态的游离不定,导致作者至今也没有写出****其创作野心的作品。从《冰上海》开始,作者尝试着以系列短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这种尝试最终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同还不得而知,但至少《冰上海》已经小有斩获,让这个从97年开始科幻创作的家伙,终于在2004年以新人的姿态被较多的读者接受了。
       《冰下海》 作者 呼呼
       导言:和《冰上海》同属一个系列,但风格迥然不同,从《冰上海》单纯地忏悔式白描,转变为《冰下海》 以比较正常的手法讲述故事。主角企图赎罪重返鄂斯玛,却眼睁睁地看着更为卑鄙的阴谋发生。《冰下海》回答了上一集里一些令读者不解的问题,又留下了更多的疑问。作者采用了自下而上的世界设定方式,逐步揭开了故事的面纱,随着太空矩阵的出现,整个系列故事的轮廓已经大致浮出水面。
       评论:这一次作者在人物心态描写上下了一番力气,并加入了更多嘲讽的元素,没有《冰上海》那么单纯沉重。作为对《黑客帝国》的回应,作者折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棺材群,倒也鬼气森森。《冰上海》中一闪而过的双文明共生模式,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在续篇里并没有得到充分阐述的机会,反而又推出了矩阵生产线这个新东西,或许对作者来说,缺乏的并不是创意,而关键还是在于创作的心态。“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是贯穿全文的导火索,却在即将点燃炸药包的时刻结束了本集故事,勾引读者将来继续买单,这种行为被人斥为“呼呼越来越商业化了”。
       《水鑫日》 作者 七月
       导言:描写电子生存状态的小说,很绕人的作品,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篇魔幻游戏故事,也容易被归类于对《黑客帝国》类题材的延续拓展。较之于《黑客帝国》机器人造反把人关在虚拟游戏里的俗套,《水鑫日》给出了一个更为自洽的设定,而且人物的能力也没有那么神奇唯心。同样的赛博朋克题材,七月写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悲剧故事。
       评论:七月的文字不错,极擅长玩绕圈儿游戏,经常把读者绕得云里雾里,然后在结尾处来个拨开云雾见青山。在收录本文的时候有些犹豫,因为《水鑫日》并没有超越作者更早的一篇作品《震荡》,相比之下《震荡》更干净纯洁,而《水鑫日》花了太多的篇幅来描述游戏世界。本文胜在选题和构思,有人说电子游戏是科技时代的精神鸦片,或许不假,电子游戏给玩家提供了更多现实社会无法****的体验机会。如果再过几年举行全民投票,让人们决定是否摆脱****变为电子态生存,会有相当多的人投赞成票。但是电子社会真的就是理想社会么?《水鑫日》里的人物急切地想要退出游戏,在游戏迷宫里不停寻觅出口。魔法世界也罢,游戏世界也罢,现实世界也罢,总有安于现状的NPC,也总有脱离游戏规则的异端分子。大致来说,异端分子都是悲剧人物,因为他们要颠覆自洽的规则。作者设计了一个死循环,让人物在这个死循环里寻找突破,很残忍,很悲壮。而这种坚持的精神,或许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关妖精的瓶子》 作者 夏茄
       导言:精致的短文,可以用妙不可言来形容。就算是患有科学恐惧症的人也会喜欢上这篇串串秀风格的小说。
       评论:从严格意义上说,本文可以归于科学预言童话一类。但我觉得没有必要过于关注类别界定,本文以洗练的文字、幽默的风格和举重若轻的切入角度,在极短的篇幅里将人类科学史上一个个标志人物串连在一起,打造出一根闪耀着智慧光辉的项链奉献给读者。这种驾驭能力令人赞叹。在我看来,2004年《科幻世界》的最佳作品,除了《潜入贵阳》和《倒悬的天空》,就当属这篇《关妖精的瓶子》了。
       《绿晶格》作者 晁言
       导言: 在绿色晶体构建成的美丽的梦幻般的世界里,上演着一出残忍而血腥的悲剧。作者设计了一个异常美丽的舞台背景,似乎是要以此来反衬故事的残酷性。直击人性的弱点,是许多科幻小说共有的特点,而《绿晶格》可以算是其中比较激烈的一篇。
       评论:这是一篇很残酷的小说,尤其是用冷静的笔触描写食人的场面,真有些毛骨悚然,很难相信出自女性作者之手。其实现如今在一些地区仍有天葬和食葬的传统,但那属于宗教信仰习俗,作者构思出的食葬,除了纪念,更大的意义在于解决食物危机,这就为文章定下了一个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