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经典思维法 >

第18部分

经典思维法-第18部分

小说: 经典思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德军过河进攻。德军朝河对岸一看,突击队像一阵风一样席卷而去。德寇大呼
上当,连忙转到下游的渡口过河追赶突击队。铁托的部队兜了一个大圈。看到德
寇上当后,铁托命令突击队突然神速折回桥头。这时,德军只顾追击铁托的部队,
河对岸已没有一个德军把守。突击队挖好工事,建立桥头阵地,做好阻击纳粹兵
的准备。同时,铁托命令突击队以最快的速度,借助原来的旧桥墩,连夜在断桥
处搭起一座简便的吊桥,将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扒到河里,人员携带轻便武器,
扶着轻伤员,抬着重伤员,闪电般地渡过涅列特瓦河,进入门的哥罗地区。军拼
命追击铁托的部队,以为合围成功,朝着山谷持续:炮击,并运用轰炸机疯狂轰
炸,闹腾了好几天,结果发现大山空空如也。当德军接到铁托部队早巳从断桥处
渡过涅列特瓦河时,不禁大吃一惊,恍然大悟的德军才明白过来:突击部队先炸
桥,是为了转移视线、迷惑他们,掩护过桥的真实意图,使德军判断失误;然后
又佯装撤离,采用调虎离山之计诱敌上当,当德军中计离开大桥后,哭击部队就
可以从容不迫的搭桥过河。
突击部队过河后,铁托又命令把大桥全部炸掉,以防止德军过桥追击。后悔
不迭的纳粹德军掉头跟踪追击铁托的部队,可是,等他们到达涅列特瓦河的断桥
处才发现,连原来的断桥也没有了,早已被突击部队彻底炸光了。
… -一胜敌自有妙计,强攻不如智取。将在智而不在勇。军事谋略创新始终是
指挥员的第一职责。铁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非凡的创新思维― 〃 U 〃 
形思维,让思维来一个180 度的大转弯,并以这种'; Ll 〃形思维为基础巧施连环先炸桥― 后搭桥― 再过桥― 最后再炸桥
铁托这种uU 〃形思维的创新之处,从心理学上讲,是根据对方的心理需要,
采用了因势利导〃投其所好〃、〃顺佯敌意〃的思维方法,用〃欲取先予〃的心
理原理顺从敌人的心理需求,以转移视线迷惑敌人,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
在煤油炉出现之前,人们生火做饭都是使用木炭和煤。
美国一家销售煤油炉和煤油的公司,为引起人们对煤油炉和煤油的消费兴
趣,在报纸_L 大肆宣传它的好处,但收效甚微,人们继续使用木炭和煤,煤油炉
和煤油仍然无人问津。
面对积压的煤油炉和煤油,公司老板突然灵机一动。他吩咐下属将煤油炉免
费赠送到各家各户,不取分文。就这样,收到煤油炉的住户们尝试着使用它,而
没有收到的纷纷打电话向公司询问,并索要煤油炉,在很短的时间内,积压的煤
油炉赠送一空。公司员工们觉得十分心疼,但老板却不动声色。
不久,有一些顾客上门来,询问购买煤油的事;再后来,竟有顾客要求购买
煤油炉。原来,人们在使用煤油炉后,发现其优越性较之木炭和煤十分明显。家
庭主妇们在炉里原有的煤油用完后,仍然希望继续使用煤油炉,但人们已经一天
也离不开它了,只好又向公司购买新的煤油炉。在循环往复中,这家公司的煤油
炉自然久销不衰。
这个案例.也是u 形思维的体现。U 形思维的实质:是迁回前进。中国有一
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体现的也是U 形思维的妙处。
日本的很多企业采用'; LT ' ,型决策法。其决策过程是:由上层机构提出方针,
经员工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再回到上层作出最终抉择。这种决策的运行轨迹
与英文的大写字母勺〃相似,故称'; ' J 〃型决策法。之所以采用〃U "型决策法,是因为人们发现企业要跳出经营多年的老本行,参与新行业、新产业的竞争,在
全新的领域发现靠机会.靠少数人决策是很难成功的。为了使每个员工热爱企业,
与企业共存共荣,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采用utI 〃型决策法。为了实施〃U 〃 
型决策法,他们改革了刻板的人事制度,实施企业内招考制度。每个员工都可以
根据决策的需求、部门职务的空缺和自己的能力,直接向人事部经理申请报考。
松一「电器公司为鼓励员工想办法、出主意,专门建立〃企业内风险制度〃,规定:
谁提出好的建议,拿出好的方案,谁就可以出面〃组阁〃。在改革陈旧人事管理
制度的同时,他们还对包括参与决策在内成绩出众的生产经营者,给予物质和精
神上的双重奖励。在物质方面,加大一年两次奖金的数额,再额外增加红利及合
理化建议专项奖金;同时,把参与决策的成绩作为晋级加薪考核的依据之一。
38 .极限思维
所谓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思考的问题
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
步地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就会水落石
让我们先解一道题目:
两个人在圆桌上轮流平放一枚同样大小的硬币,后放的硬币不能压在先放的
硬币之上,连续下去,谁放下最后一枚而使对方没有位置再放时,谁就获胜。设
两人都是能手,试问是先放的胜还是后放的胜?
思路最容易受阻的情况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现状过于复杂,各种现象之间的变量受随机因素影响太大,使人无法厘清极为复杂的各种关系。在这种情况
下,运用极限思维(极限假设法)似乎是一条出路。所谓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思考
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步地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便
会凸现出来。
上述题目的解决思路是:可以用极限思维的方法将这一问题巧妙化解。如果
我们把想象推到极限,假设桌子小到只有一枚硬币大小,或者硬币大到桌面一般
大小,情形会怎样呢7 显然是先放的人会获胜。由这个极端的情况推论.不管桌
子有多大.硬币有多小,先放的人只要将第一枚硬币放在圆桌的中心,然后总是
将硬币放在对手所放硬币的对称点,这样,先放者就一定会获胜。
极限思维是一种非常奇妙和有效的思维技巧,例如:
一位老师对孩子们说:〃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比如一个人单独造一条
船,要花一年的时间,如果12 个人一起来造一条船,只要一个月就够了,可见
人越多,干活就越快,当然是成正比的。〃
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胆发挥说:〃如果365 人一起造船,只要一天,
8640 人只要一小时,而以51840 人一起造的话,只要一分钟就可以造出一条船
来了。〃
对此,老师无言以对。因为他的〃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的前提是错的,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人数和时间的关系才有意义。结构功能主
义正是通过这一事例发现了问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最优值的问题正是需要
在极限的假设中才容易被发现。
极限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极限假设,这种思维言方法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特别在重大的前提性理论的建构中,有着极其生要的作用。
事实上,童年的牛顿不仅仅是因为看见一个苹果落地就想到万有引力,牛顿
的思考是顺着极限假设的方向拓展的:树上的苹果为什么落下来而不是飞上天呢?
如果苹果树长到10 英尺高,苹果还会落下来吗?会,那么苹果树长到10 ( )英尺高
呢?还会落到地上;要是再长到1000 英尺、10000 英尺。。。 。。。 还是会落到地球上来。
但是,假如苹果树有一天能长到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落下来吗?当然不会,因
为苹果这时肯定是飞到月亮上而不是落到地球上。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来了:
在苹果树长高的过程中,即在地球和月亮之间必定有一个地方是中间值,属于未
定状态,这时,苹果既不会掉到地球上,也不会飞到月球上,而是处于一种极限
平衡中,这个极限值究竟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呢?这一极限点又在哪里呢?这种奇
妙的极限思维所导出的奇妙问题深深地困惑着早年的牛顿,并一步步引导他探索
引力的奥秘。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伽利略的惊人假设来理解什么是极限思维,极限思维的
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情境是这样的:
1 )如果你手中拿着一块石头,然后将手松开,石头就会下落。所有的东西
都是这样。过去的物理学家说:〃重的东西有回到老家― '地球'的
倾向。〃
2 )假如我推一个物体,比如一辆车,或者使一个球在水平面上向前滚动,
球功了,并且会继续滚动一会儿,然后才静止不动。推得重,球就多走
些;推得轻,球就早些停住。
: 1 )这就是古老的外加力最简单的含义即亚里士多德的思路― 〃如果推动
的力不再作用的话,运动的物体早晚总要停止不动。〃伽利略并不满足,他反问自己:〃我们是否了解这些运动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他怀着强
烈的欲望,想探个究竟,他在想:〃我们知道重的物体下落,但它是怎
样下落的呢?在下落中,物体获得速度,速度随着下落的距离的加大而不
断加大。当物体下落时,速度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4 )他想测出物体下落的距离与速度增加的关系,但由于下落的速度太快,
不容易准确测定它的刻度值,这使他苦恼,能不能用别的方法呢?这时他
忽然想到:〃难道不能用更方便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吗?圆球在斜面上向
下滚动,我应该研究它。难道自由落体不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吗?― 无
非其下落角度不是小于90 度,便是正好等于90 度而已!〃 
5 )他研究了不同情况下的加速度,发现倾角越小,加速度也越小:角的大
小次序和加速度减慢的次序是对应的。当他发现倾斜角的大小与加速度
的减慢与联系的原理,加速度便成为最重要的事实了。
6 )这时,他忽然又反问自己:〃这不是图像的一半吗?如果向上抛东西,如
果向上坡方向推动圆球,那么发生的情况不是和己有的图像对称吗?难道
不是和镜中的映像相同,是已有图像的重复,同时又与它相互补充,而
成为完整的图像吗?〃当向上抛掷一个物体的时候,并没有正的加速度,
而是负的加速度。在它上升运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就缓慢了下
来。但是,和下落物体正的加速度相对称,随着倾斜角从直上方向的90 
度逐渐减小,负的加速度也逐渐减少,从而和卜面一半的图合成为一个
密闭吻合的图形。当平面是水平的,倾斜角是零度,而物体仍在运动的
时候,情形如何呢?在每种情况下,我们都是从一定的速度开始的。根据
这个结构,必然发生什么情况呢?水平面以下是正的加速度,水平面以上是负的加速度。。。 。。。 有没有渐渐接近,既不是负的加速度也不是正的加速
度呢?那不就是。。。 。。。 常速运动吗?!一个物体在一定的方向上水平运动,假
如没有外力来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它将以匀速继续运动。。。 。。。 直到永恒。
7 )但常识所看到的水平运动却并非如此,人们看到的还是― 〃外力加上
去,球就运动,外力去掉,球就渐趋停止〃。是否能再一次用极限假设
的方法设计出一套实验让人信服呢?伽利略果真又设计出了一个实验,他
知道用同样的外力推动小球,小球在不同光滑度的平面L 滚动的距离是
不同的。那么,可否用极限思维假设平面越来越光滑,空气等其他阻力
越来越小,以至最后理想化地把一切摩擦力全部消除,结果会怎样呢?
是否会永远滚动下去呢?
8 )经过思考,伽利略又设计出了一个极限推导的实验,假设摩擦力小到可
以忽略时,当球滚下一个斜坡之后,由于惯性的作用,小球又可以滚上
另一个斜面,直到和出发点一样高的地方。如果将上升方向的斜面逐渐
延长,小球仍然能滚到同样的高度,说明小球的运动与斜面的倾斜度无
关。那么,按极限假设法的逻辑,当把斜面最后延伸为一条永无止境的
平面时,小球也将永恒地滚动下去。亚里士多德的被千百年来人们的常
识所认定的〃真理〃终于在伽利略极限假设思维面前彻底崩溃了。
39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体现了这样一种原则:当一
件事情已经坏到底的时候,只会有两种可
能:第一,不可能更坏了;第二.物极必反。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的期望值,
这,就是底线思维预期。
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的期望值,这就是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体现了这样一种原则:当一件事情已经坏到底的时候,只会有两种
可能:第一,不可能更坏了;第二.物极必反。这样.必然的逻辑结论就应当是
〃只有更好,没有更糟〃。于是恐惧将不复存在,光明就在黑暗的尽头出现了。
拳王霍利菲尔德与泰森第一次比赛,赛前几乎所有的媒体一致认为泰森将
赢,而且是击倒获胜,赌博公司开出的赔率是47 : 1 泰森胜。
此刻的霍利菲尔德内心非常平静,他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莫名恐惧,而是对
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并且设立了最后的底线― 定要坚持到四回合以上。因为此
前泰森连赢的数场大赛均未超过4 回合。由于有这一底线,霍利菲尔德的战略设
定就很到位,前两个回合严防死守,由于躲过了泰森疾风暴雨的砍杀,最危险期
已经过去,霍利菲尔德信心开始提升,相反,泰森开始急躁(因其70 %的大赛都
是第一回合解决问题)。等第四回合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对霍利菲尔德来说,最
低目标己经实现,往后每打一回合,就等于额外赚~回合,于是信心大增,越战
越勇,一直打到第十回合,此时对于霍利菲尔德而言简直可以算是胜利了,因为
根据多数媒体的预言,霍利菲尔德绝不可能挨过第九回合。最糟糕的是泰森,他
绝没想到会打持久战,身心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特别在观众排山倒海的起哄中,
几乎要崩溃了。在天时、地利、人和大逆转的情况下,霍利菲尔德恰好在第十回
合的最后几十秒抓住时机重创了泰森,此刻的泰森已如风中之秋叶,飘忽欲坠。
霍利菲尔德终于在第十一回合推翻了新泰森王国。
虽然不能机械地认为霍利菲尔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