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三)贪婪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贪婪是一种过份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1.不择手段的财欲。主要表现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钱财。如贪污公款:河南有一银行职员,上班第13天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捞钱,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贪污公款达1.6万元。有人调用公款去炒股,炒房地产,盈了归自己,亏了记在国有企业的帐上,搞变相贪污。在国有资产的流失中,大批资金流入了私人的腰包。有人搞赌博捞钱,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赢的要百赢,小输的想保本,大输的相翻本,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结果是赌了输,输了贪,越赌越输,越输越贪,越贪心越黑,越赌胆越大,一发不可收拾。有人偷盗自行车,有人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皆是为了一个“钱”字,不惜一切手段。
2.难以满足的贪欲。这里指的不是贪食症,而是利用公款或他人之款去吃喝。现在用公款白吃似乎已成为联络感情、展示“公关”、进行业务的一种“热门”手段。请客吃饭规格不能太低,眼下一桌“公务”酒席至少要两、三千元。据报载,1993年全国公款吃喝已过1000亿元大关,随着物价的上升,这个指数日后还会大大上升。公款吃喝既可不掏自个儿的腰包,一饱口福,又能满足地位身份的虚荣心。有少数公务人员借检查工作之名,到一些企业白吃白喝,索要礼品;社会上有些闲散人员乘别人举办婚宴,混入宾客之中白吃一顿。这些都是吃喝方面的贪婪现象。
3.难以填补的权力欲。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出人头地,拼命地往上爬,或凭借裙带关系伸手要官,或诬陷他人以表现自己。有人为升官,伪造文凭,篡改档案,年龄越改越小,工龄越加越长,文凭越改越高。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官道?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权钱相通,有权就有一切,当了官,就有人来巴结,请客送礼,红包贿赂。他们认为:“用我的钱买你的权,用你的权赚我的钱。”这类人一旦“得道”,合家“鸡犬升天”,占据官位,谋取私利。这难以填补的权力欲,实质是贪婪心理在作崇。
4.欺世盗名的名欲。有些人升不了官,便想在世上出名,于是自封为世界著名的“气功”大师、有独方医百病的“名老中医”、有著作面世的“教授”、“赴京献宝”的名人后代等等。他们中许多人际实上没有多少文化,仅凭一张巧嘴,一叠耀眼的名片,欺骗了无数善良的人们。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但能迎合一些人的虚荣心与某种迫切的需求心理(如治病、练功、求宝),这部分上当者的深信不疑,渲染与扩大了行骗者的社会影响,虚名的泡沫越鼓越大,直至破裂那天为止。
5.胆大包天的色欲。男女之欲本是天造地设,无可非议的。但一路贪婪之徒“饱暖思淫欲”,轻者搞性骚扰,调戏女性;重者霸占、强奸、逼迫妇女卖淫或插足他人家庭,弄得人家妻离子散。广西隆安县公安局长陆世长,从1977年到1991年间,据可靠数字,就奸淫妇女100多人,有些厂长经理乘到沿海城市出差之机,用公费连连嫖娼,以满足自己的色欲。以上仅仅列举了五个方面的贪婪行为,这一小撮贪婪之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四)贪婪的心理调适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毅的《感情书怀•;七古•;手莫伸》,其诗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欲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岂无人民岂能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作。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奉劝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将此诗裱成堂幅,悬挂室内,朝夕自警吧。
2.二十问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加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份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例如,有一个贪财的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过有钱的生活”……他写完之后,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份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谋钱有关。接着往下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3.知足常乐法。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份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第十一章 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异常心理及其自我调适(3)
三、吝啬心理
(一)吝啬的涵义及其特点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吝啬与吝惜不同,惜指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它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三国志•;魏志•;王肃德评》曰: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意谓珍惜财物,不铺张浪费,是一种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期在长沙办学,非常勤俭,常常将别人丢弃的半截粉笔拿来写字。他曾在诗中写道:“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而吝啬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吝啬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自私性。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例如果戈理笔下的守财奴泼留希金,就是个既贪婪又吝啬、形似乞丐实为富豪的怪物,他拼命地搜刮财富,宁可放在仓库里让它霉烂,也不愿救济农夫,甚至他的亲人。请看这段描写:“奶油面包和睡衣,他感激地收下了,对于女儿,却没有一点回送的物事,亚历山特拉•;斯台班诺夫娜就只好这么空空地回家。”
2.社会存在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促使吝啬之人对他抱有强烈的戒备心,他们对少数人的不法行为极为不满,并推及到全社会,认为人人都是欺诈之徒,不必对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烦。
3.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风气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雷锋精神处处可见,利他观念深入人心,为社会慈善事业、希望工程、灾民损资捐,人人都善待老人、儿童,具有同情之心,那么,社会的吝啬心理就会少得多。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尔虞我诈,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那么出现病态的吝啬心理是必然的。
4.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设计以独立的二居室、三居室为主,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从主观方面看:首先,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弗洛依德将焦虑分为三类:即由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引起的现实焦虑;由害怕控制不住本能冲动而引起的神经质焦虑;由害怕自己违背社会规范而引起的道德焦虑。焦虑令人不快和紧张,要设法降低或克服它,个人所作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各种焦虑。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其次,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心理学家霍妮认为,人发展取决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典型情况;(1)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慈爱与温暖,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2)父母对儿童漠不关心、厌恶甚至憎恨,儿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后一种情况则会引起神经症。霍妮把父母破坏儿童安全感的行为称为“基本邪恶”。如:对儿童冷淡,拒绝儿童,敌视儿童,对子女的偏心,不公正的惩罚,嘲笑,羞辱,行为怪异,不守信用,不许孩子和其他人接近等。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种或多种行为对待儿童,那么儿童将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这种敌对态度最终又将折射到周围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可以这样认为,吝啬之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往往这样想:这不关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再次,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之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三)吝啬行为的表现与危害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泼留希金那样典型的吝啬鬼,守财奴在当今已很少见,吝啬行为也不再限于财物,而是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今吝啬行为有如下表现:
1.不愿借钱物给人。如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就越吝啬,越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在边远的山区村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却乐意帮助乡邻。有人认为大城市的居民来自东西南北,已没有乡下人固有的那种乡里乡情。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费值,使一些人对周围的人与事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他们从不轻易向人许诺与施舍。在美国已出现AA制。也许是经济平等,保持独立的一种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啬、冷淡、自私的心理。
2.不赡养老人。“老有所养,老有善终”、“孝顺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可是现在有些做儿女的,相互推诿、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多见于农村多子女家庭。例如四川一位八旬老人,养育五个儿女,可是儿女在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一个也不愿赡养,致使老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老汉的子女个个怕吃亏,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其中长子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长子吝啬小气必然影响其余兄弟姐妹。另外,在一些养父子关系中,也存在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有些父母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从别处抱养一个孩子,待其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将老人遗弃。
3.遗弃女婴。中国社会历来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生儿弄璋,育女弄瓦”。于是乎有些人就只想生一个儿子,有的产前做B超,不是儿子就做“人流”;有的生下女婴后,就将她遗弃在路旁,好再生育儿子;的有把儿子视作宝贝,把女儿当作累赘。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吝啬心理。
4.重衣食不重教化。现在有些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关照得无微不至,高级食品、衣服玩具,不管价钱有多高,都舍得去买,唯独不愿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教化。这反映了一些人素质的低下,也属一种社会病态行为。
5.不关心周围的事物。有些人遇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捐款、让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别人有难,他不帮助;遇到歹徒他不上。这种吝啬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动物。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首先,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遗弃。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什么生活?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是多么的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
(四)吝啬心理的自我调整既然叶啬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应当尽快消除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