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小说写作技巧大全 >

第4部分

小说写作技巧大全-第4部分

小说: 小说写作技巧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波洛同样迷惑的读者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位公主在对话中违反了关联原则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这种好奇当然就会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了。

第四节 用对话塑造神探形象,表现侦探技巧
  波洛是克里斯蒂创造的最负盛名的侦探之一,可以说和福尔摩斯齐名。他的出名不仅在于他滑稽的外表,自负的言行,还在于他确实具有一个出色侦探所必须的一切技巧以及使读者折服的推理能力。表现在对话的运用中,波洛擅长抓住嫌疑人在话语中体现出的不寻常的现象。同时他也善于在对话中设置陷阱来套出他想要的证据。同样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
  “小姐,你还有另外的睡衣?比如说,鲜红色的?”
  “不,那不是我的。”
  波洛俯身向前,好象一只正准备跃出去捕捉老鼠的猫。“那么,是谁的?”
  这姑娘惊慌地把身子往后缩了缩。“不知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没回答‘不,我没有’,而是回答‘那不是我的’显然这是别的什么人的。”
  波洛的迅速反应明显使对方十分慌乱,在对方有机会喘息之前给以迅捷的心理打击是质询中很重要也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对此,波洛在和朋友的一段话中明确地说明他的技巧。
  “我在找漏洞呢,朋友……就在那位自制力很强的小姐身上找,我想冲击一下她的镇静。成功了吗?还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她准没想到我办案会用这种方法。”
  当然,波洛并非只会被动等待漏洞的出现,恰恰相反,他会主动出击,在对话中制造一些陷阱来引对方上钩。例如,在另一段对话中,波洛换了一种手法,利用虚假的预设来误导嫌疑人:
  “那块手帕不是我的,先生。”伯爵夫人说。“不管那上面有起首字母H吗?”
  “不管。虽说与我的手帕有点儿象,可不是那种式样。当然,我知道,我不指望你能相信我。可我向你保证,那块手帕不是我的。”
  “可能是有人为了连累你,把它放在那儿的?”
  她微微一笑。“可是,毕竟,你还是在诱使我承认,它是我的?但事实上,波洛先生,它不是我的。”
  在这段对话中,波洛询问一块在谋杀现场发现的手帕是否是伯爵夫人的,在第一次得到否定回答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虚假预设来套伯爵夫人的话。虽然最后被伯爵夫人识破,可是他的技巧也可见一斑。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很有效的,波洛在结案时就解释了他如何通过虚假预设来发现女佣人的真实身份的:
  “女佣人,希尔德加德。施密特,我能推测出她在阿姆斯特朗家的地位,也许我过于性急,但我本能地觉得,她是个称职的厨娘。我给她设了个圈套…她上当了。我说,我知道她是个好厨娘。她回答说:”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这样说。‘然而,假如你被雇用作女佣人,你的主人将很少有机会知道,你是否是个称职的厨娘。“

第五节 利用对话显示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侦探的质询策略
  伯明翰大学的话步理论原是用来分析比较具有规律性的课堂对话的。侦探小说中的对话多是证人作证和侦探质询时所进行的对话,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应用话步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侦探的质询技巧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
  一般来说,侦探质询证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案件始末借以推理找出真凶。因此,侦探此时一般是选取合作型的话步,推动会话的进程以了解更多信息。而当他收集到了足够多的信息,找到了疑点并决定进行质询时,他所选用的话步就更多地倾向于对证词和辩解的挑战。对话进行艰难时,对话人的冲突明显增多。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这也是克里斯蒂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在以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首次取证过程中多使用开始和支持话步,以鼓励对方多说来保证对话的顺畅进行。证人则大部分使用支持话步遵循合作原则以显示自己的无辜和与侦探的配合态度,例如:
  “据我所知,你是雷切特先生的佣人吧?”
  “是的,先生。”
  “叫什么名字?”
  “爱德华。亨利。马斯特曼。”
  “多大年龄?”
  “三十九。”
  “家庭地址?”
  “克拉肯威尔,弗里大街二十一号。”
  “你的主人被人杀害了,你可听到这消息?”
  “听到了,这实在太意外了。”
  “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最后一次见到雷切特先生是什么时候?”
  佣人想了一会儿。“先生,很可能是昨晚九点以后,兴许还迟些。”
  “你说,当时你在做什么?”
  “跟往常一样,我到雷切特先生那儿,侍候他。”
  “你的确切职责是什么?”
  “把他的衣服叠好,或者挂起来,先生。把他的假牙放入水中,再看看睡觉前他还需要些什么?”
  而当波洛在了解各方情况,逐渐发现疑点之后,开始对质的时候,他的话语中的挑战话步明显增多,对话在冲突中艰难进行,被质询的人也开始违反合作原则,用各种方式来避免被当作疑犯,或对抗质询。以波洛和俄罗斯公主的在取证过程中发生的对话为例:
  从话步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到,在第一次取证过程中,波洛主要用开始话步询问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公主则是主要用支持话步确保提供答案,从而使对话顺畅进行,显示了一种合作的态度。而在第二次对话过程中,波洛由于已经掌握了更多的情况,对于证词中不符合矛盾之处开始质询,因此挑战话步的使用大大增加。公主的回击显示她强硬的态度和对波洛的反驳。从话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次对话中双方克制合作的气氛在第二次对话中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激烈地质问和反驳。人物的鲜明个性以及情节的曲折都反映在对话中。

第六节 结语
  在以上实例中,我们用话语文体学中的一些常用分析方法对克里斯蒂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部分对话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可以说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正是建立在精致的对话描写的基础上,一方面,克里斯蒂透过说话者提供给读者必要的故事背景,同时又不留痕迹地隐瞒了重要的线索。另一方面,通过对话,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尤其是精明的侦探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对话误导读者,使之一次次地败在作者和侦探手中,同时对话中时时体现的紧张悬疑的气氛又深深吸引了读者。利用话语文体学的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克里斯蒂不仅是通俗文学的情节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她是个语用学的行家。灵活运用对话使得她的小说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成为对话的艺术,这也是克里斯蒂小说具有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 小说创作技巧大全
  看过点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在劳伦斯。坡林的《文学》一书里那小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具有消遣性功能的小说,一类是具有阐释性功能的小说。所谓的消遣性功能小说,是写来让读者愉快消磨时光忘记现实的文学作品,它的目的在于娱乐。而阐释性功能小说它们是那些写来让读者扩大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更深的进入现实的作品,它的目的在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不难发现,网上的大多数作品属于消遣性功能小说,它们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的居多,这一方面与网络文学的快餐性有关,也与作者的阅历有关,还与作者的写作态度有关。对于后者,劳伦斯。坡林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有一类作者是“发明者”,他们在创作消遣性小说的时候象魔术师一样,把读者置于前台,能从帽子里抓出兔子。把美丽的女郎一锯两段,以此来取悦观众。而另一类是“发现者”,他们在创作阐释性小说是,象揭迷者一样,告诉观众兔子是怎样从帽子里抓出,女郎是利用什么原理被锯成两段。他们把观众带到幕后,是大家清除那些迷人的假象。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创作者”。

  随着文学作品的增加和读者阅读面的扩大,对作者的指责也在增加,其实对于写手来说,并不用太大惊小怪,英国有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们从读者方面做个探讨,能发现他们也可以分成两类:不成熟的读者和成熟的读者,这里的成熟指得是阅读经历。不成熟的读者一般喜欢消遣性小说,对阅读小说抱有这样的心里:1,有一个他期望的主角,能领略他的历险和分享他的成功;2,情节紧张激烈,悬念跌宕;3,欢乐的结局;4,如果有主题的话,它和读者持有的观点吻合;5,或武打,或枪战,或床戏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

  成熟的读者则不是这样的期待心理,他通过阅读生活真谛的文学作品来领悟新的经历,由此得到极大的享受。

  在网络文学发展的时间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不少作者混淆了两类读者的界限,明明是消遣性小说(比如YY),为了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凡响,而盲目的加入太多的所谓感悟,这样的杂糅经常适得其反。当然,作为有不同阅读需要的读者,因为理解的不同对某些作品大加指责也是没有必要,除非它的主题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 

第四篇 小说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篇好的小说,并不在于它对于传统的继承和模仿。而是颠覆与背叛前人的遗留。
  以1922年为界,小说的这一进步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那一年是现代派全面爆发的里程碑。从此,外国文学界皆对此奉若神明。真正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人人风格、手法皆自成一家。凡是对前辈的模仿都没有什么出路,他们只能背叛,不断地创新,于是形成了今天小说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一章 生活与想象力
  世人皆云:〃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此话不假。但问题是,小说到底是要偏向于生活描写,还是〃乘物以游心〃,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一大问题。须知早在东周时期,庄子就能写出类似于现代派手法的散文,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作家。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1,儒家牢不可破的思想统治,他们禁锢了中国人千年的自由。2,民间多年形成的爱看故事的陋习,这最是阻碍艺术家的产生。所以至今,国人仍是故事至上,懒得思考小说中的问题。大部分人浑浑噩噩,毫不自觉存在,这不得不说是奴性所致。书商以利益至上,不断投其所好。于是出现了太多〃垃圾小说〃,如同洋快餐,没有营养而且吃过就忘的作品,仅仅可供消遣。
  当年巴尔扎克曾立志写一部《人间喜剧》,结果没有写完便撒手人寰。巴尔扎克一代文豪,悲天悯人。却并不为笔者所欣赏。正如莫罗亚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撰序所言:〃《人间喜剧》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他也确实描述了整整一个社会。相反,普鲁斯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用巴尔扎克的方法写作的话,那么小说迟早要走入穷途末路。因为在描绘外部世界的能力上,小说远远不如电视、照相机,甚至油画。但是小说作为人类的产物,而不是上帝的,却能够通过观察外部世界来获得对自身的某种认知。因为〃世界是被人类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在现代派的手底下,经常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场景与情节。但是仔细寻思,这些被抽象出的东西却在生活中有其本来面目。比方说卡夫卡描绘的〃城堡〃、〃审判〃的意象,实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就是生活在如此一个官僚、蛮横、强者至上、权力意志第一、阴暗面同样很大的世界中么?然而就是这样的意象,才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性的不朽价值。因此,生活是小说的基础,想象力是小说的根本。

第二章 小说的意象
  意象是否突出、高明,是一部小说成败与否的关键。当然〃成败〃不指销量。以下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线索性强的意象:加西亚_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家族第一代因近亲结婚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得到创立。家族的最后一代,又因同样原因生下同样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完结。这一线索串起了马贡多的百年兴衰,恍惚会有时间错位的感觉。靠一个意象,作者便生发了整部作品。
  思想性强的意象:博尔赫斯的〃迷宫〃(小径分叉的花园)。时间是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是无限连续的,是分散、集中、扩散的网。每一个分叉的路口,选择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结局。这一意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线性的时间观念,堪称经典。
  共谋性强的意象组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因为瞥了一眼橡树叶,同时听到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改变了命运。这一组合使用频率太高,随处可见,也体现出它的威力所在。
  其他类型的意象,实在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言了。

第三章 小说的结构
  这是专业人士评点小说的依据之一。本来对普通读者,结构根本无所谓,只要你别写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行。殊不知结构恰恰是小说赖以生存的根本。
  结构是否特别,在小说评价中并不占有绝对分量。关键是这个结构必须适合这个材料与构思。比如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使用了双明线、一暗线的结构。两个明线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空间不同,但却隐隐约约纠纠缠缠,最后终于汇合,同时从未真正清楚介绍的暗线也真相大白:原来是两个明线的根源。接着就看出两条明线间人物的对应关系。这种悬疑小说式的结构使人激动不已。此结构也与此书成为近年来罕见的经典作品。
  而米兰_昆德拉的大多数小说,都使用了巴赫音乐式的复调结构,各部分间形成了〃13531〃式的音乐结构。符合昆德拉哲理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