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图书由cncnz(你的论坛ID)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cncnz
导言
德特马多林世纪之作
——F。A。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先生在1944年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
之路》,这并非仅仅意味着他的首都畅销书问世。这部著作不仅很快惊动了经济学
界,而且很快引发了一场迄今为止仍然令广泛的阶层感兴趣的辩论。它在很大程度
上也符合哈耶克的个人兴趣。如果说哈耶克的老师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所同属其中的
奥地利学派最初追求的是某种如同一种纯粹的——没有经验因素或历史因素也过得
去的——经济理论的东西,那么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似乎想至少部分
跳出这一狭窄的框框。他自己在后来也曾这样描述过:“我对纯理论有些厌倦。我
写作《资本的纯理论》的四个年头里是非常艰苦的。”
《通往奴役之路》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或者,如同哈耶克后来所
说的那样,“它关注一个瞬间,完全针对英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头脑
里似乎有着一种想法,以为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某种可憎的东西。
于是,我试图对他们说:‘你们和他们一样在走同一条道路’。”
毫无疑问,哈耶克成功地唤醒了这些知识分子。在左派的眼里,哈耶克很快成
为头号敌人。当丘吉尔在1946年的竞选讲演中引用了哈耶克的话以对他的工党对手
克莱门特。 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国有化计划的危险提出警告的时候,左派利用这一点
以图搞坏丘吉尔的名声。艾德礼在他的讲演中始终津津有味地强调哈耶克姓名中的
“冯”字称呼,以便把对德国的仇视气氛引向丘吉尔。这对哈耶克是不公正的,因
为他是一位坚定的亲英人士,国家社会主义的坚决反对者,是本应不容任何怀疑的,
更因为他自己从1934年以来就生活在英国并且已经在那里寻求避难。尽管如此,在
英国仍有不少的声音在说这些,哈耶克由此被左派打上了敌手的印记,他把丘吉尔
“拖下了水”,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丘吉尔的竞选失败。
尽管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分析市场经济的衰落,但其大部分篇幅却是集中
于一种历史的“时代精神分析”。这一分析不仅是对当时现状的总体描述,而且植
根于一种主要针对19世纪面貌的较长距离的历史透视。《通往奴役之路》这一书名
本身就已提示,哈耶克把这一历史发展理解为人们在走下坡路。在此,19世纪前年
叶以格拉德斯通、科布登和布赖特为代表的英国自由主义的鼎盛时期并不构成下坡
路所由开始的高台。即使在自由主义的“核心国”英国,反自由主义的思想现在也
成了知识分子的信条,这一事实使得1989年在维也纳出生的哈耶克(1938 年作为伦
敦经济学院的教授成为英国公民) 感到尤其苦恼。
人们偶尔把《通往奴役之路》的意义与乔治奥威尔1984年的伟大的反极权主义
空想相媲美。人们也很容易会拿它同卡尔。 波普尔晚于它一年出版的著作《开放社
会及其敌人》作对比。毫无疑问,这些比较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其
区别之处。哈耶克不像奥威尔所做的那样仅仅专注于细致入微地描述极权主义政权。
他在从精神方面剖析极权主义思想传统的过程中不像波普尔那样集中于其明显的主
要代表人物( 如黑格尔和马克思) 。哈耶克在更大程度上把那些以较不极端的、但
对于时代精神的主流来说更具代表性的方式维护他们的思想观念的思想家置于中心。
哈耶克把一些在今天不知名的19世纪人物——如卡尔。 洛贝尔图就归属于其中归
入那种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问世之际把几乎整个欧洲拖入暴力之下的极权主义
的先驱者之别。哈耶克所追求的目标很快就一目了然。对于他,这不仅仅事关反击
极权主义的残暴行径,因为这种显而易见的残暴形式的极权主义向来会被多数正直
者所拒绝。他在更大程度上关心的是,揭露那些来自以为有益无害的观念的、隐蔽
着的危险。这些观念远为“容易赢得多数”,但因此也远为危险。只要列举几位
“作恶者”,也即弗里德里希诺曼和瓦尔特。 腊特瑙,就很容易看清这一点。诺曼
虽则一时坚定地主张“自由贸易”,但赞成推行一种社会国家取向性很强的、干预
主义的经济政策,他被哈耶克称为典型“德国式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结合体”
的代表人物——人们从诺曼的几个创作阶段里完全可以发现这样一些蛛丝马迹。腊
特瑙到他被谋害为止一直是魏玛共和国左翼自由主义派德意志民主党的最重要的经
济政策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列为更危险的人物。这位经济管理者的政治荣誉开
始于他作为战时经济的组织者( 哈耶克给了他一个富有诗意的称谓,即“原始独裁
者”) ,腊特瑙一方面明显表现出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公司国家及计划经济思想,另
一方面还表现出同样明显的对自由主义和共和政治的理解力。真正的危险由此就不
言而喻了。哈耶克评价道,“他也许通过自己的作品比其他某个人更多地决定了上
次战争期间及随后在德国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的经济观,而且他的几位最亲密的工
作人员应当在后来成为在执行戈林的四年计划的官员当中的骨干。”
在今天,显得几乎有些嘲弄意味的是,哈耶克由此就恰好被右翼极端分子谋害
的腊特瑙断言,“在较为详尽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史中”,腊特瑙有着“一个突出
的位置”。但是,哈耶克向他承认,腊特瑙会“不寒而栗而退避三舍,如果他清楚
他的极权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
在对腊特瑙的批评中,可以明显看出哈耶克所指的是哪一方面。虽然各种派别
在目标一一如民主或独裁、自由或压迫等——的取舍方面,绝对存在着差别,但是
一种要有更多计划经济成分的共识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哈耶克把他的书献给〃
所有政党中〃 的社会主义者,这就不足为奇了。他认为,如果基于人道考虑的社会
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从根本上看与自由主义者同出一辙,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哈
耶克甚至把“多数社会主义者”列入为“坚定地”信仰“自由主义的自由理想”的
那一类社会主义者。分歧应当在于那些人的手段和方法——它们是集体主义的,是
与个人自由不可调和的。集体主义对于哈耶克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精神的中心
特征,在其面前,所有其它特征都黯然失色。对他来说,社会主义只是“集体主义
的一个变种”。事实上,他把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此等同,以至于一些作者( 与
《通往奴役之路》这一字面意义相反) 表达了怀疑,认为“社会主义”概念才是本
来的总括概念。也许哈耶克就要唤起这一印象。在许多后来的著作中,他首先把国
家社会主义当作一种社会主义的变种来处理,而不是根据流行的解释按照左右派划
分模式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来处理。
1979年的一次讲座中,他谈到了一种“‘国家’这一修饰词置于前头的社会主
义”。
哈耶克由此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国家社会主义解释学派,他的解释与一种( 占据
支配地位的)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的解释形成了有意识的对照。
这一解释在( 通往奴役之路) 出版之时甚至在民主的社会主义者——大概是哈
罗德。J。 拉斯基,他是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同事,尤其能够恰当地代表受
到哈耶克主要批评的那一类型的知识分子当中尤其得到欢迎。按照这一解释,国
家社会主义是一种市民资产阶级的统治形式就像自由主义那样。由此,国家社会
主义只会成为自由主义的一种反常形式,它出现于资产阶级看到他们的统治受到了
过分剧烈的社会改革的威胁从而动用暴力确保他们的统治的时候。
这一学派的理论家们难堪地隐而不谈〃 国家社会主义〃 概念,因为它( 完全在
哈耶克的解释意义上) 明显包含了〃 社会主义〃 属性,是独特的。人们取而代之以
〃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尽管在意大利的( 更不说是奥地利的) 法西斯主义以及国家
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试图基于他们( 自称) 由自己所代表的占有关系
而解释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必须容忍哈耶克所明确提出的问题:难道没
有一种根据个人自由和通过正确选择经济秩序来维护个人自由这种衡量标准所进行
的归类更适合那些也为左派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理想”?
哈耶克的假设本身多么合乎逻辑和有说服力,它们就多么能够适合于对那些误
以为完全与自由主义信念一致的〃 所有政党中〃 的社会主义者提出挑衅如果说不
是甚至激怒他们的话。本书毕竟由此包含了某种把民主社会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以及
国家社会主义等同的东西。民主社会主义者反对这种等同处理,这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 通往奴役之路) 出版后不久,巴巴拉。 伍顿以她独特的名为《计划下的自由
》的著作成为第一个与哈耶克的著作唱对台戏的人。并非只是这一点表明了哈耶克
以其反集体主义的时代批判触痛了时代精神。在出版( 通往奴役之路) 之前不久,
哈耶克成为享有威望的不列颠学会的会员。
后来,学会的一位朋友对他说,哈耶克永远也成不了这一机构的会员,如果这
部著作早在7 月而不是在9 月( 也就是说在选举之前) 问世。
然而,哈耶克详尽地论证了他的这些论点,这些论点的最初效应如同一些令人
不能置信的告密状所产生的效应。一即使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必须在不久后诉
诸最初违心的手段,如果他真的想一如既往地实现他的有关一种值得期望的经济秩
序的思想。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那种经济自由”,“过去就绝不会有个人
和政治自由。”
对于尽管那种自由主义秩序明显忧于那些竞争性的集体主义制度,人们为什么
仍然离弃了该秩序这一问题,哈耶克的经济解释是否还有效?尽管这一问题高度重
要,哈耶克的解释相当模糊并且停留于单纯的简略暗示。不过,我们不应忘记,《
通往奴役之路》不是科学论文,而是作为一部通俗性著作来构思的。哈耶克的解释
的出发点是,恰恰是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就会给自由主义带来灾难。它
具有简直是“自我毁灭”
的性质,“在将来很可能被看作这一成就的最有意义和最有深远影响的作用的
东西,是人们对于由自己掌握自身命运的新感觉,是人们对可以无止境的改善自己
的处境的信念,一种由已实现的东西所唤起的信念。”哈耶克在这里所描述的信念,
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他后来称之为“构成主义”的东西,也就是受到有意识的塑造能
力之影响的东西。这一态势得到了强化,因为“由于这些已实现的东西……,人们
显然不大愿意满足于容忍尚存的、现在似乎不可忍受的和不必要的弊端”。其后果
是:“所实现的被看作一种保险的和不可丧失的占有物,是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人
们只是还对新的权利要求感兴趣,遵循旧的原则似乎妨碍了这些新的权利要求的迅
速满足。”
这听起来非常摩登。即使在现在,虽然“社会”福利国家还没有突变为极权主
义国家( 在这里,哈耶克也许是过于悲观) ,但是对于公民们来说,它已成为一种
束缚人的和在财政上不堪重负的负担,因此,这一对维护既得利益的思想的批评有
着巨大的意义。
在( 通往奴役之路) 最初被左派成功地唾弃以后,最终成为80年代最强有力地
启发英国的政策重返市场经济原则的那样一部著作,这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在其它
国家,如在美国,哈耶克也成为一种自由主义反思的精神领袖。他也受到了学术界
的承认——他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9年苏联帝国社会主义暴政的终结,也许是在他的人生旅途尽头最值得他欣
慰的事情,而且许多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自发地成立了各种〃 哈耶克俱乐部〃 和〃
哈耶克协会〃 。
他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镇山之主了。
序言
当一位社会事务的专业研究者写了一部政治性的书时,他的首要职责就是清楚
地在
此加以说明。这是一部政治性的书。我不想以社会哲学论文这种更高雅虚妄的名称来称
呼它,以此掩饰这一点,尽管我未尝不可以这么做。但是,无论名称如何,根本点仍是
我所说的一切源自某些终极价值。我希望在这部书中还适当履行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职
责:毫不含糊地阐明全部论证所依据的那些终极价值是什么。
然而,有一件事我想在此加以补充。尽管这是一部政治性的书,但我像任何人一样
可以肯定,书中所申明的信念,并非取决于我的个人利益。为什么似乎如我所愿的那种
社会给我带来的好处,会比给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民带来的好处更大,我无法找出任何
理由。其实,我的那些信奉社会主义的同事常常告诉我,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在我所反
对的那种社会里,我应当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当然,前提是我得让自己接受他们的观
点。我觉得同样肯定的是,我之所以反对这些观点,不是因为它们不同于伴我成长的那
些观点:既然它们正是我年轻时所坚持的观点,而且正是这些观点使我将经济学研究作
为职业。对那些依据流行的时尚在每一个政治主张的申明中寻找利益动机的人来说,或
许可以容我附带说一声,我有各种合适的理由不必写作或出版这部书。它必定要冒犯许
多我希望与之和睦共处的人们:它也迫
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