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大全-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节 望德是不是异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德性
有关第六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望德似乎并不是异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德性。因为:
一、习性是要看其对象来区别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五十四题第二节)。可
是,望德的对象,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对象相同。所以,望德与其它向天主之德没有分别。
二、此外,在我们用以明认信德的信经里说:「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可是,
期待未来的幸福是属于望德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节)。所以,望德与信德没有分别。
三、此外,人因着望德而向往天主。可是,这其实是属于爱德的。所以,望德与爱德没有分
别。
反之 没有分别,就没有数目。可是,望德被数列在其它向天主之德之间;因为(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二十七章)里说,有三种德性,就是信德、望德和爱德。所以,望德是异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德性。
正解 我解答如下:一种德性之被称为向天主之德,是由于它以天主为归附的对象。一个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归附一样东西:第一种方式是,为了那样东西自己而归附它;第二种方式是,因为由此可以到达另一样东西。为此,爱德使人为了天主自己而归附祂,用热爱之情,将人的心灵与天主结合。
另一方面,望德与信德却使我们归附天主,如同归附一个根源,由此我们可以汲取某些东西。可是,我们从天主那里,既可以汲取真理的认识,又可以汲取圆满美善或福乐的达成。为此,信德使人归附天主,有如我们的认识真理之源;因为我们相信,天主告诉我们的,都是真的。至于望德,则使人归附天主,有如我们之圆满美善或福乐的根源;这是因为借着望德,我们信赖天主的神佑,以得到真福。
释疑 一、如上所述(正解),天主是在不同的观点或理之下,而为这些德性的对象。而对象的不同观点,已足以区别不同的习性,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五十四题第二节)。
二、在信经里列入期待,不是因为期待是一个信德的固有行为,而是因为望德行为,先应假定有
信德,如同后来所要讲的(第七节)。所以,是一个信德的行为,表现在一个望德的行为里。
三、望德使人归附天主,如同归附一个最后要得到的善,同时又如同归附能予以有效协助的救援。至于爱德,其特质是使人用热爱同天主结合,而归附祂,使人不再是为自己而生活,却是为天主而生活。
第七節 望德是否先于信德
有关第七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望德似乎先于信德。因为:
一、关于圣咏第三十六篇三节所说:「你该信赖上主,致力善行」,「批注」(圣经夹注)上
说:「望德是信德的入口和得救的开端。」可是,得救要靠我们藉以成义的信德。所以,望德先于信德。
二、此外,那列入一物之定义中的,应该是占先和更为显明。可是,从希伯来书第十一章一节
所说「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确证」看来,望德包括在信德的定义里。所以,望德先于信德。
三、此外,望德先于一个有功的行为;因为(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第九章十节里说:「犁
地的当怀着收获的希望去犁。」可是,信德的行为是有功的。所以,望德先于信德。
反之 玛窦福音第一章二节说:「亚巴郎生依撒格。」「批注」(圣经夹注)上解释说:「意思是,信德生望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绝对地来说,信德先于望德。因为希望的对象,是一样未来的、困难而可以得到的善。所以,为使人能够希望,必须将希望的对象,给他提示出来,作为一个可能的对象。可是,望德的对象,一方面是永福,另一方面是天主的神佑,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及四节;第六节释疑三)。二者都由信德给我们提示出来,因为是借着信德,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得到永生,而且为了这个目的,天主的神佑常准备着帮助我们,如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六节所说的:「凡接近天主的人,应该信他存在,且信他对寻求他的人是赏报者。」由此可见,信德先于望德。
释疑 一、那里的「批注」随后说,望德被称为信德的入口,意思是,所信之事的入口,「因为经由望德,人进去看他所信的事。」或者也可以这样回答,它之被称为信德的入口,因为人经由望德,进入在信德上确立并改进的境界。
二、将所应希望之事列入在信德的定义中,是因为信德自己的对象,是一些本身不明显的事。所以,必须用一些随信德而来的东西,辗转地加以指明。
三、并非每一个有功的行为,都先有望德;不过,如有望德相陪或相随,就已足够了。
第八节 爱德是否先于望德
有关第八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爱德似乎先于望德。因为:
一、路加福音第十七章六节:「如果你们有信德像芥子那样大」等等,盎博罗修注释说:「爱
德来自信德,而望德来自爱德。」(路加福音注疏卷八)可是,信德先于爱德。所以,爱德先于望德。
二、此外,奥斯定在「天主之城」卷十四(第九章)里说:「善的动态和情感,来自爱和神圣
的爱德。」可是希望,就其为望德的行为而言,是心灵的一种善动态。所以,它来自爱德。
三、此外,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三第二十六题里说:「望德来自那些不仅先于所希
望之事,而且也先于望德本身的功劳;而按照自然的次序,爱德则行于这望德之前。」所以,爱德先于望德。
反之 (保禄)宗徒在弟茂德前书第一章五节里说:「这训令的目的就是爱,即由纯洁的心和光明磊落的良心所发出的爱。」「批注」(圣经夹注)上说,光明磊落的良心「就是望德」。所以,望德先于爱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产生和质料的途径;按照这个次序来说,那不完善者先于完善者。另一种是成全和形式的次序;按照这个次序来说,那完善的自然先于不完善的。按照第一种次序来说,望德先于爱德。这可以如此加以说明。因为希望以及其它所有一切嗜欲的动态,都来自爱,如同前面讨论情时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二十七题第四节;第二十八题第六节释疑二;第四十题第七节)。可是,爱有的是完善的,有的是不完善的。完善的爱,是为了一个人本身而爱他,例如某人愿意一个人本身得到某种利益,人就是这样爱自己的朋友的。不完善的爱,是一个人爱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那样东西本身,而是为了他自己能够得到那个利益,例如人就是这样爱他所愿意得到的东西的。第一种对天主的爱,属于那种为了天主而归附祂的爱德;而望德却属于第二种的爱;因为有希望者,是企图他自己得到一些东西。
为此,按照产生的途径,望德先于爱德。因为,正如一个人,由于怕被天主惩罚,而停止犯罪,并开始去爱天主,如同奥斯定在「若望壹书释义」(第九讲,关于第四章十八节)里所说的;同样,望德也导向爱德,这是因为一个人,由于希望得到天主的赏报,而努力去爱天主,并遵守祂的诫命。在另一方面,按照成全的次序来说,爱德自然先于望德。为此,爱德越进步,望德也越完善;因为针对朋友,我们怀有最大的希望。这就是盎博罗修说望德来自爱德的意思(参看质疑一)。
释疑 一、以上的这些话,已足以解答前面的质疑一了。
二、希望,以及一切嗜欲的动态,皆发自某种爱,即人用以爱其所期待之东西的爱。可是,并非每一种希望都来自爱德,祇有成形的望德的动态,才来自爱德,人是用这种望德,希望获得天主赐恩,有如获得一位朋友赐恩。
三、大师(隆巴度斯)是在说成形的望德。爱德,以及由爱德所完成的功劳,自然先于这种望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论望德
第十八题 论望德的主体
—分为四节—
然后要讨论的,是望德的主体(参看第十七题引言)。
关于这一点,可以提出四个问题:
一、望德是否以意志为主体。
二、享永福者是否有望德。
三、受永罚者是否有望德。
四、世途旅人的望德是否有确定性。
第一节 望德是否以意志为主体
有关第一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望德似乎不是以意志为主体。因为:
一、望德的对象是一样困难的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十七题第一节;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
题第一节)。可是,困难的事,不是意志的对象,而是愤情的对象。所以,望德不是在于意志,而是在于愤情。
二、此外,如果一个已足,再加上一个是多余的。可是,爱德已足以成全意志的能力,因为爱德是诸德中最完善的。所以,望德不是在于意志。
三、此外,同一个能力,不可能同时进行两个行动,例如理智不可能同时领悟许多的东西。可是,望德的行为可以同时与一个爱德的行为并存。那么,既然爱德的行动显然是属于意志的,所以望德的行为不属于那个能力。这样,望德不是在于意志。
反之 灵魂除非用自己的灵性(mens),无法及于天主;而在灵性里,有记忆、理智和意志,如同奥斯定在「论天主圣三」(卷十四第八及十二章)所指明的。可是,望德是一种向天主之德,以天主为对象。既然它又不在于记忆,又不在于理智,而此二者都是属于认识方面的能力;所以,它是在于意志,有如自己的主体。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部第八十七题第二节),习性是藉行为而被认识的。可是,望德的行为,是嗜欲部分的行动;因为它的对象是善。人有两种嗜欲,即感觉嗜欲,它又分为愤情和欲情;以及理智嗜欲,又叫做意志,如同在第一集里所讲过的(第八十题第二节;第八十二题第五节)。既然如此,类似的行动中,那些发生在低级嗜欲里的,带有情;而那些发生在高级嗜欲里的,却不带有情,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集第八十二题第五节释疑一;第二集第一部第二十二题第三节释疑三)。可是,望德的行为不可能属于感觉嗜欲,因为那作为这个德性之主要对象的善,并不是一样可感觉的善,而是天主的善。所以,望德是在于那高级的叫做意志的嗜欲里,而不是在于那其中含有愤情的低级嗜欲里。
释疑 一、愤情的对象是一样困难的、可感觉的物。而望德的对象,却是一样困难的、可理解的物,或者更好说,超越理智而存在之物。
二、爱德之足以成全意志,祇是针对意志的一种行动,即爱的行动。可是,还需要另一种德性,针对意志的另一种行动,即希望的行动,来成全它。
三、望德的行动,与爱德的行动,彼此是相连系着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十七题第八节)。为此,没有理由为什么两种行动不能同时为同一个能力所有。正如理智也能同时认识许多东西,祇要它们彼此相连,如同在第一集里所讲过的(第五十八题第二节;第八十五题第四节)。
第二节 享永福者是否有望德
有关第二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享永福者似乎有望德。因为:
一、基督从其受孕之初,已是一位完全的享有(天上事物)者(prehensor)。可是,祂也有希望,因为圣咏第三十篇二节以祂的名义说:「上主!我寄望于你」,如同「批注」(圣经夹注)上所解释的。所以,享永福者能有望德。
二、此外,正如永福的获得,是一件困难的善,同样,永福的持续,也是如此。可是,人在得到永福以前,希望得到它。所以,他们在得到了永福之后,也能希望继续保有永福。
三、此外,一个人可以用望德,不仅为他自己,也为别人,希望得到永福,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
十七题第三节)。可是,在天乡享永福者,希望别人得到永福,否则他们不会为别人祈祷了。所以,享永福者能有望德。
四、此外,圣人们的永福,不仅是指灵魂的光荣,而且也指肉体的光荣。可是,在天乡,圣人们
的灵魂,还在期望自己肉体的光荣,这从默示录第六章第九等节,以及奥斯定在「创世纪字义新探」卷十二(第三十五章)里所说的,就可以知道了。所以,享永福者能有望德。
反之 (保禄)宗徒在罗马书第八章二十四节说:「那有人还希望所见的事物呢?」可是,享永福者享见天主。所以,他们没有望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果那构成一物之种类者被去掉的话,那么有关种类也就被消除,而那样东西也就不再是同样的东西了;例如一样自然的物体,如果失去了它的形式,就不再是原来那种类的物体了。可是,望德是从其主要的对象取得其种类的,正如其它的德性一样,如同前面所证明过的(第十七题第五及六节)。而望德的主要对象,就是那借着天主的神佑,可能得到的永福,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十七题第二节)。为此,既然一样困难而可能的善,除非它是未来的,不可能隶属于希望,所以当永福不是未来的,而是现有的时候,那就不能再有望德存在。因此,望德有如信德,就在天乡消失了;二者都不可能是享永福者所有的。
释疑 一、虽然基督是一位完全的享有(天上事物)者,因而对于享见天主,是一位享永福者;可是,就祂仍然有着的那个能受苦的本性来说,祂同时也是一位世途的旅人。为此,祂可以希望得到那不能受苦的和不会死亡的光荣。不过,祂不是这样希望,好像祂有望德似的;因为望德的主要对象,不是肉体的光荣,而是享见天主。
二、圣人们的永福叫做永生;因为他们因享见天主,而多少分享超越时间的天主的永远。这样说来,继续享有永福,并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别。为此,享永福者,无所谓希望能继续保存他们的永福,而是正在享有着永福本身;因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