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神学大全 >

第30部分

神学大全-第30部分

小说: 神学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M芗绦4嫠堑挠栏#钦谙碛凶庞栏1旧恚灰蛭赜谡夥矫妫匏浇础
    三、一个人在有望德的时候,一直是以同一望德,无论是为他自己,或者是为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永福。可是,到了他已享永福,没有了他原来用以希望自己得到永福的那种望德的时候,他固然还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福,不过不是用望德,而是由于爱德的缘故。正如一个人,有了爱天主的爱德,能用同一爱德去爱别人;可是,一个人没有爱德,也可能爱别人,即是用另外一种爱。
    四、由于望德是向天主之德,以天主为对象,所以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灵魂的光荣,即享见天主,而不是肉体的光荣。再者,虽然肉体的光荣,对人性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可是为一个享有灵魂光荣的人,这并不困难。因为肉体的光荣,如与灵魂的光荣相比起来,真是一样很小的东西;同时也因为一个人,有了灵魂的光荣,也已充份地握有肉体光荣的原由。
第三节  受永罚者是否有望德
    有关第三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受永罚者似乎有望德。因为:
    一、魔鬼是受永罚者,而且还是受永罚者的魁首,如同玛窦福章第二十五章四十一节所说的:「可咒骂的,离开我,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罢!」可是,魔鬼也有希望,如同乔布传第四十章二十八节所说的:「看,他的希望落了空。」所以,受永罚者似乎有望德。
    二、此外,正如信德,或是成形的,或是不成形的;望德也有同样的情形。可是,魔鬼和受永罚者也能有不成形的信德,如同雅各布伯书第二章十九节所说的:「连魔鬼也信,且怕得打颤。」所以,受永罚者也能有那种不成形的望德。
二、此外,在人死去之后,以前他所没有的功过,不能再增加,如同训道篇第十一章三节所说
的:「树倒向南或倒向北,一倒在那里,就躺在那里。」可是,有许多受永罚者,在今世的时候,曾希望过,从未失望过。所以,他们来世也要希望。
反之  望德使人喜乐,如同罗马书第十二章十二节所说的:「论望德,要喜乐。」可是,受永罚者,没有喜乐,祇有忧苦和悲伤,如同依撒意亚第六十五章十四节所说的:「我的仆人因心中快乐而欢庆,你们却要因心中忧苦而悲号,因丧气而哀伤。」所以,受永罚者没有望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正如幸福有一个条件,就是意志安于幸福;同样,惩罚也有一个条件,即惩罚的处分必须是与意志冲突。可是,凡是未知的东西,不可能使意志安息,也不可能与意志冲突。为此,奥斯定在「创世纪字义新探」(卷十一第十七章)里说,天使在那尚未确定的第一时期里,不可能完全幸福;在他们尚未堕落之前,也不可能完全不幸,因为他们不能预料自己会有什么遭遇。因为真正完全的幸福,要一个人必须确实知道,自己将永远幸福;否则他的意志无法安息。
    同样,由于惩罚的永久性,是受永罚者所受的惩罚的一环,所以,除非它与意志冲突,就不成为真正的惩罚;假如受永罚者,不知道自己受罚的永久性,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惩罚。为此,这是受永罚者不幸的处境,就是他们明知自己绝无办法可以逃脱惩罚,而到达永福。所以,乔布传第十五章二十二节说:「他不相信还能脱离黑暗,进入光明。」由此可见,受永罚者不能把永福视作一件可能的事,正如享永福者也不能把它视作一件未来的事。因此,无论是享永福者,或是受永罚者,都没有望德。另一方面,在旅途中的人,不管是在现世的旅途也好,或是在炼狱里也好,都可以把永福视作一件未来可能的事。
释疑  一、按照(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三十三(第二十章)里所说的,这句话是指魔鬼的属下说的,他们的希望将完全落空。如果把这句话解作是指魔鬼自己说的,那么可能是指魔鬼企望征服圣人的希望,就如稍前(乔布传第四十章十八节)所说的:「约旦河涨到牠口边,牠仍安宁。」不过,这不是我们所谈的望德。
二、如同奥斯定在「基本教理手册」(第八章)所说的:「信德关于以下这些事物: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是将来的;是自己的,或是别人的。望德却是关于好的、将来的、以及有关个人自己的事物。为此,受永罚者可能有不成形的信德,却不能有望德;因为天主之善,对他们来说,不是未来可能的事,而是远离他们的事。」
    三、受永罚者不因缺乏望德而改变他们的罪过,同样,享永福者也不因望德消失而增加他们的功劳。这些事情都是由于他们的处境改变而发生的。
第四节 世途旅人的望德是否有确定性
    有关第四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世途旅人的望德似乎没有确定性。因为:
    一、望德是在意志里,以意志为主体。可是,确定性不属于意志,而属于理智。所以,望德没有确定性。
二、此外,望德以恩宠和功劳为基础,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十七题第一节质疑二)。可是,在今世我们无法确实知道,我们具有恩宠,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一二题第五节)。所以,世途旅人的望德没有确定性。
    三、此外,对于一件可能失败的事,不可能有确定性。可是,有不少曾有望德的世人,却失败而没有得到永福。所以,世途旅人的望德没有确定性。
反之  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三第二十六题里说:「望德是对未来幸福确实的期望。」这一点,可能是取自弟茂德后书第一章十二节里的话:「我知道我所信赖的是谁,也确实相信祂有能力保管我所受的寄托。」
正解  我解答如下:一件事可有两种确定性:一种是本质的,一种是分有的。本质的确定性是在认识能力方面;分有的确定性,是在由认识能力必然导向自己目的的一切事物方面。据此(后者)而说,自然的活动有确定性;因为它是由那运转乾坤的天主的理智确实推动的,使一切都走向自己的目的。也是据此方式而说,道德涵养性德性比艺术更有确定性;因为它们有如第二本性,由理性来推向自己的行为。这样,望德也确定地走向自己的目的,好像它分有那在认识能力里的信德的那种确定性似的。
释疑  一、这已足以解答前面第一个质疑了。
    二、望德信赖的,主要不在已有的恩宠,而在天主的全能和仁慈;因此即使没有恩宠的人,也能因而(因天主的全能和仁慈)得到它(望德),并达到永生。凡有信德的,都确信天主的全能和仁慈。
    三、有人虽有望德,却失败而未得到永福;这来自自由意志放置罪恶障碍的缺陷,而非由于望德所信赖的天主全能和仁慈的过失。所以,这无害于望德的确定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论望德
第十九题 论敬畏之恩赐 

         —分为十二节—
    然后要讨论的,是敬畏之恩赐(donum timoris ,参看第十七题引言)。(按中文习惯用的「敬畏」,与一般所说的「畏惧」,在拉丁文是同一个字,即timor。畏惧有多种。所谓「敬畏」,祇是畏惧的一种,即对天主的孝爱的或纯洁的畏惧。为此在用语方面,系据拉丁文原意以「畏惧」为主,祇在少数地方采用或加注「敬畏」。)
关于这一点,可以提出十二个问题:
    一、天主是否应该受人畏惧。
    二、论将畏惧分为:孝爱的、初步的、奴隶的、以及世俗的。
    三、世俗的畏惧是否常是不好的。
四、奴隶的畏惧是否是善的。
五、奴隶的畏惧与孝爱的畏惧,本质上是否相同。
六、有了爱德,奴隶的畏惧是否就被排除。
七、畏惧是不是智慧的开始。
八、初步的畏惧与孝爱的畏惧,本质上是否相同。
九、畏惧是不圣神的恩赐。
十、畏惧是否与爱德同时俱长。
    十一、在天主乡是否还有畏惧。
    十二、与敬畏相配的有什么真福和(圣神的)效果。
第一節         天主是否能受人畏惧
    有关第一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天主似乎不能受人畏惧。因为:
    一、畏惧或恐惧的对象,是一件未来的恶,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一题第二节;第四十二题第一节)。可是,一切的恶,天主绝对都没有,因为祂就是善。所以,天主不能受人畏惧。
二、此外,畏惧与希望相反。可是,我们仰望天主。所以,我们不能同时又畏惧祂。
三、此外,「哲学家」在「修辞学」卷二(第五章)里说:「我们畏惧为我们带来恶者。」可是,为我们带来恶者,并不是天主,而是我们自己,如同欧瑟亚第十三章九节所说的:「以色列!毁灭来自你自己,而你的救援来自我。」所以,天主不应该受人畏惧。   
反之  耶肋米亚第十章七节说:「万民的君王!谁能不敬畏你?」玛拉基亚第一章六节也说:「如果我是主人,对我的敬畏在那里?」
正解  我解答如下:正如望德有两个对象,一个是人所期待得到的未来的善,一个是人为期待自己得到所希望之善所依赖的某一帮助;同样,畏惧也能有两个对象:一个是人所想逃避的恶;一个是那能带来此恶者。这样,按照第一个意思,天主既是至善,不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不过,按照第二个意思,祂就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这是因为有些恶能逼近我们,或者是从祂那里来的,或者是针对与祂的关系的。
从天主那里来的,有惩罚之恶;不过,惩罚并不是绝对的恶,祇是相对的恶,而且,绝对地来说,它还是善。因为,善的称谓,是针对与目的的关系,而恶则是剥夺这种关系。那排除与最后目的之关系者,是绝对的恶,即罪过所有的恶。另一方面,惩罚之恶固然也是一种恶,因为它剥夺某一个别的善;可是,绝对地来说,它却是善,因为它系属于与最后目的的关系。
针对与天主的关系方面,若我们离开天主,罪过之恶降临到我们身上。在这方面,天主能够而且应该为人所畏惧。
释疑  一、这个质疑的出发点,是畏惧的对象是恶。
    二、对于天主,我们可以看祂用以惩罚罪人的公义,也可以看祂用以解救我们的仁慈。在我们方面,看天主的公义,能激起我们畏惧;可是,看天主的仁慈,却又使我们产生希望。因此,天主在不同的观点方面,又是希望的对象,又是畏惧的对象。
三、罪过之恶,并非来自天主,好像是天主制造了这恶,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背弃了天主。至于惩罚之恶,就其含有善的性质来说,亦即就其合乎公义来说,却是来自制造者天主;但这惩罚公正地加在我身上,却是源自我们的罪过的报应。为此,智慧篇第一章十三及十六节这样说:「天主并未造死亡,是不义的人,因自己的言行自招死亡。」
第二節         将畏惧分为孝爱的、初步的、奴隶的、世俗的,是否
             适当
    有关第二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将畏惧分为孝爱的、初步的、奴隶的、世俗的,似乎不甚适当。因为:
    一、大马士革的若望在「论正统信仰」卷二(第十五章)里,将畏惧分为六种:即怯懦、羞恶等等,关于它们,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一题第四节);不过在本节的分类里没有提及它们。所以,畏惧的这种分法,似乎不甚适当。
    二、此外,这些畏惧,或是好,或是坏。可是,有一种畏惧,即自然的畏惧,在道德上既不是好的,因为魔鬼也有,如同雅各布伯书第二章十九节所说的:「连魔鬼也信,且怕得打颤」,可是,它也不是坏的,因为基督也有,如同马尔谷福音第十四章三十三节所说的:耶稣「开始惊惧恐怖」。所以,上述畏惧的分法是不足的。
三、此外,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主仆的关系,彼此不同。可是,子在父子关系上对父的孝爱的畏惧,与奴隶在主仆关系上对主人的奴隶性的畏惧,彼此有区分。所以,妻子在夫妇关系上对丈夫的那种像是贞洁或纯洁的畏惧,也应该由其它种种畏惧里区分出来。
四、此外,;正如奴隶的畏惧是怕受罚,同样,初步的畏惧和世俗的畏惧,也都是如此。所以,不应该把它们加以区分。
    五、此外,正如贪欲是针对善,同样,畏惧是针对恶。可是,那追求世物的「眼目的贪欲」,与那追求个人享受的「肉体的贪欲」不同。所以,一个人怕失落外物的「世俗的畏惧」,与一个人怕伤害自己本身的「人性的恐惧」不同。
反之  这是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三第三十四题里的权威主张。
正解  我解答如下: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那使人以某种方式,归向天主或背离天主的畏惧。由于畏惧的对象是恶,所以有时人因其所怕之恶而背离天主;这就是所谓人性的或世俗的畏惧。有时他却因其所怕之恶而归向天主,并依附于祂。这样的恶有两种,即惩罚之恶,以及罪过之恶。
    为此,如果一个人,由于怕受罚而归附天主,就有奴隶的畏惧。可是,如果他因为怕犯罪而归附天主,就有孝爱的畏惧;因为一个为人子的理应怕得罪自己的父亲。不过,如果他是由于两方面的畏惧而归附天主,那么就有介乎前二种畏惧之间的初步的畏惧。至于是否能畏惧罪过之恶,在前面试论畏惧之情时,已经讨论过了(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二题第三节)。
释疑  一、大马士革的若望区分畏惧,是视它为灵魂之情。而这里的畏惧的分类,则是按照它与天主的关系,如同上面所解释的(正解)。
二、道德之善,主要是在于归向天主;而道德之恶,则主要是在于背离天主。为此,上面所列举的畏惧,或含有道德之善,或含有道德之恶。可是,自然的畏惧,是假定在道德善恶之先的。所以,没有把它算在上述那些畏惧之中。
三、主仆的关系,立基于主人对仆人所能使用的主权上;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